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11:2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并探讨写作文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在墨香中沉淀,于笔尖上生花——读书笔记与作文写作的交响"
读书笔记,是阅读者在墨香氤氲中与智者对话后留下的心痕,是知识海洋中打捞的珍珠,更是通往优秀写作的坚实桥梁。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一种思考、梳理、内化的过程。当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份读书笔记时,那些文字、观点、情感便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我们的写作之心,为我们的作文大厦奠定基石。那么,在从阅读走向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关键事项呢?
"一、 读书笔记:写作的“粮仓”与“素材库”"
高质量的读书笔记,是写作不可或缺的“粮仓”。它为我们提供了:
1. "丰富的词汇与句式:" 在阅读时,留意那些精准、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式。将其摘录并标注语境,写作时便可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色。笔记中积累的词语,是避免“贫乏”、“干瘪”的利器。 2. "多元的观点与论据:" 书籍是思想的宝库。无论是历史典故、科学发现、名人轶事还是哲理思辨,都可能成为我们作文的论据或启发。笔记应记录下这些有价值的
描写的意义和作用
1.显示形象,以引起某种美感或快感
文学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和科学(特别是哲学)的差异主要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处理内容的方式。科学家、哲学家(包括文艺批评家)用判断和推理陈述见解,文学家则“以形象和图画来讲话”。显示形象和图画的基本手段就是描写。
所谓描写,指采用绘声绘色的办法,把事物的状貌、神采和动态,具体地、真切地、饱含情意地勾画出来。写人,要使其声可闻,其容可睹;写物,要使之可见、可闻、可触、可感;写景,要意境鲜明,使读者产生仿佛置身其间的幻觉。总之,要使一切都形象化,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器官,以引起某种程度的美感或快感,进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所以,学习文学写作,必须潜心研讨和掌握描写的技法,亦即形象化的手段,否则就写不出任何具有文学意味的作品来,当然更加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作家和诗人了。别林斯基说:“谁要是生而没有创造的幻想,不能把思想化为形象,不能以形象思考、判断和感觉的话,那末无论他有怎样的智慧、情感和信仰的力量,无论他所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和时代的心智内容怎样丰富,这一切都帮不了他成为诗人。”|(别列金娜选辑《别林斯基论文学》这里强调诗人(广义的诗人即“文学家”的代称)必须具备三种能力,即想象和幻想的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显示形象的能力,后者为其归宿,它实际上包容了所有这三种能力。
由此可见,显示形象的能力(主要是描写的能力)为从事文学创作所必备的条件。一些热爱文学并且已经在创作的道路上蹒跚学步的人,尤其要重视磨炼这种能力。高尔基在检阅了一位青年的习作后语重心长地指出:“这短篇是失败的。因为作品中诸人物底处理是粗糙而干燥无味的。他们没有脸孔,没有眼睛,也没有表情。完全是眼睛不能看见的。”(高尔基《给初学写作者》)就是说作者还没有掌握文学的特征和描写的要领,以致所写人物苍白无力,没能构成形象,而没有形象的作品就不能算作文学作品。
回忆我们读过的名家名著,不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剧,也不论是长篇巨制还是短小的篇什,无不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其中一些典型人物如斯巴达克思、保尔·柯察金、奥勃洛摩夫、高老头、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孙、武松、贾宝玉、林黛玉、诸葛亮、阿Q、吴荪甫等等,就象某种人生经验或教训的化身那样,时常出现在我们眼前,以鼓励或警告、赞赏或批评的眼神看着我们,使我们激昂奋进或者怵惕反省。
可见形象的意义不只在于给人以一种美感的体验,而且能陶冶人的思想感情,引导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刘勰所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文心雕龙·神思》),固然指的是构思,亦即形象思维的过程,同时也准确地概括了形象的美感教育作用。
2.与叙述相结合,使故事有情景可见
描写和叙述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描写旨在具体显示人物或景物的状貌,以形象感染读者;叙述则是向读者介绍人物的经历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果说叙述是纵的绵延,那末描写便是横的扩展。一篇文章若无叙述(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有的)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若无描写,则干瘪枯燥,毫无生气可言。
实际上叙述和描写常常交错在一起,就象织布用的经线和纬线那样。有时两者融合在一起,简直不可区分。例如摹写范围较大、内容较繁富的地 事物的状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上到下,从表到里,其间就有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有一个逐步转移、推进的过程。这线索或这过程表现的手段自然是叙述而不是描写,即是说描写的条理性要依靠叙述来体现。
此外,象人物的语言、行动是构成故事情节的重要因素,而故事情节则是依靠叙述来展开的,实际上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和铺叙故事情节是同时进行的。在这种 下,要判明其中哪是叙述哪是描写无疑非常困难。赵树理在谈他创作小说的经验体会时说:“任何小说都要有故事。我们通常所见的小说,是把叙述故事融化在描写情景中的,而中国评书式的小说则是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的。”(《<三里湾>写作前后》)既然叙述和描写已经彼此“融化”,紧密结合,当然就不可能仔细地加以辨别区分。
其实不只小说,其它文学体裁也常常把叙述和描写融合在一起。例如王安石改“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诗句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的威力和江南明媚的春光具体形象地显示出来了。原句纯然是叙述,修改句则把描写融化在叙述之中,描写的功能主要是由“绿”字来体现的,但我们决不能因此把“绿”字和句子的其它部分割裂开来,说它是描写,别的是叙述。因为抽去“绿”字则语不达意,无以达到叙述的目的,而离开其余部分,“绿”字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而已,根本起不到显示具体形象的作用。
因此,我们说叙述和描写虽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两者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交通的方面,写作中要学会综合运用。
3.寓理于“形”,通过摹写物象进行评判
不能把描写仅仅看作专门摹写事物状貌的技法。描写本身不只有着某种叙述的功能,还有十分明显的说明和评判的作用。好的描写总是渗透着深厚的思想内容,它所显示的自然和社会的画面、人或物的形象,都不是纯客观的,其中包含着作者的见解和感情,因为它们都是作者观察认识生活的结果。
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的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相貌、神情和举止。人们读过小说一定会怀着崇敬的心情想起他那金黄色的长发、浓密的胡子、五官端正的脸和淡蓝色的眼睛,想起他在角斗场上愤怒的表情,想起他同恺撒散步时所抒发的伟大理想,想起他身陷重围,两眼燃烧着怒火,迅猛地挥舞短剑和敌人拼搏的那种视死如归的雄姿。
实际上读者所体验的正是作者已经体验过的感情,只是这种感情不是直接用语言表露出来,而是用饱和着生活细节和时代特征的描绘传递给读者,因而具有极为深刻的美感作用。契诃夫在《磨坊主》中对主人公阿历克赛·比留科夫的刻画也具有明显的批判意义:这位磨坊主靠不正当的手段发家致富,单身一人,没有家室之累,却把年迈的母亲推给家庭负担很重并且穷困不堪的弟弟赡养。一天他母亲到磨坊来,先是恳求他接济处在困境中的弟弟,他不答应;接着要求他偿还弟弟当初借给他开磨坊的本钱,他也不愿意。后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好象良心发现,拿出一把钱来:
“哪,这是给你的……”他含含糊糊地说,从皮夹里拿出一小把钞票和银币。“拿去吧!”
他手里卷着那把钱,揉搓着。不知甚么缘故,他回头看看修士们(加工面粉的顾客),然后又揉搓那些钱。票 和银币从手指中间漏下去,一个连一个的回到皮夹里,只有一枚二戈比的钱币还留在他手里…磨坊主人瞧着它,用手指摸一摸,然后嗽了嗽喉咙,脸胀得发紫,把那个钱递给他母亲了。(汝龙译《契诃夫小说选》上)
对于这个已经贪鄙到失去人性的家伙,作者深恶痛绝,但小说自始至终没有作直接的评判,只是通过对人物神情举止的描绘,通过人物行动的前后对比透视其内心世界,同时披露自己思想感情的倾向。由于作者确切地把握了人物思想品质与神情举止之间的联系,用夸张的笔触描摹了能够充分显示这种联系的细节,结果象漫画那样成功地突出了这位磨坊主的丑恶灵魂,形象本身的批判力量,远非一般评议的文字所可伦比。
正因为塑造艺术形象的最终目的(或者说主要目的)是揭示某种生活规律,帮助人们认识真理,所以,从事文艺创作单靠写实是不行的,还要学会虚构,学会“个别化”,即把生活中的某些本质规律概括成鲜明独特的形象或画面,使人们能够通过这种种“个别”去探索“一般”。郭沫若认为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都要掌握。他说:“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批判。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说,文艺活动的本质应该就是现实主义。但文艺活动是形象思维,它是允许想象,并允许夸大的,真正伟大的作家,他必须根据现实的材料加以综合创造,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样的创造过程,你尽可以说它是虚构,因而文艺活动的本质也应该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第二集)这段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只有植根现实,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只有经过想象、虚构、综合、创造,才能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反映生活、批判现实的作用。
基于形象本身具有批判的作用,显示形象和图景的主要方法一描写,就常常被用作议论的辅助手段。在论说文中穿插一些描写的笔墨,就显得生动形象,使人们阅读时不致昏昏欲睡。读完以后,那形象或图景还会深深地铭刻在脑子里,不时闪现某种思想的光辉。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开头描绘道:“一个怪影在欧洲游荡着一共产主义的怪影。”把共产主义比作“怪影”表现的是资产阶级心目中的形象,它一方面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把共产主义看作洪水猛兽的恐怖心理;另一方面,活生生地显示了共产主义思潮的强大威力。“游荡”这个动词把共产主义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无法遏止的态势作了传神的摹写。这样,本来不可以目视的抽象思维,就变成神态宛然的物象,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使之在感受的同时加深理解。教员同志写作论文也经常用设喻的形象化手法表现自己的思想主张。例如在《新民主主义论》的结尾,他满怀激情地写道:“新中国的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手欢迎它。”这篇文章写于一九四〇年,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尚有九年时间。当时,全国人民正同仇敌忾,奋起抗日。搞假抗日、真反共的国民党反动派陷于四面楚歌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取得胜利。以这种政治形势为依据,可以预见新中国的诞生就在不久的将来。“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的比喻是多么的形象,又是多么的确切!
编者按:通过阅读,让我们能够用心去感受生活,同时也能体会到别人人生的酸甜苦辣。阅读别人的故事,找到自己的人生启发。随着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的提升,我们的思维方式,精神境界都会得到提高。
作者:刘莹(20级网络与新媒体1班)
《万般滋味皆是生活》是我高中时候买的书,平时总是随手翻翻看看,假期借着机会总算是全部看完了。《万般滋味皆是生活》一书全面收录了丰子恺《渐》《大账》《梦痕》《给孩子们》等40篇经典散文作品,精选40余幅全彩漫画,完美还原丰子恺先生漫画清新、自然的本色。此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人生之味,时间之味,孤独之味,艺术之味,生活之味。每一部分都以一种“滋味”为中心,用其漫画形式与文字之美写出了生活的哲理。
俞平伯曾评价丰子恺的作品: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十分地平平淡淡却很有味道,很多措辞都让人回味无穷,比如文章中的这些句子:“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而且这本书是短篇散文合集,读起来不会很枯燥,想看的时候可以随便翻开一篇看,下次再随机翻开另一篇也不会出现接不上的情况。书中每一章穿插着丰子恺先生自己画的插画,寥寥几笔但却十分生动形象。文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可以看出丰子恺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的人,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白鹅》,这篇散文选入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书中的描述如下:那只鹅一进院子,便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作者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接着,作者便留心观察,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来突出白鹅形态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极其传神的描写出白鹅。比如:白鹅严肃郑重的叫声、像“净角出场一般从容的步态”、像“老爷一样架子十足的吃相”,都让人情不自禁地发笑。
本书中,作者写到了朋友、母亲、子女,每一个故事都能够让人感受到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读丰子恺先生的散文,能深切的感受到他对孩童赤子之心的羡慕、向往、珍视。这赤子之心是艺术之源、生活之源。丰子恺先生虽然生活在战乱时期,但他笔下的文字却是轻快的。若生活本就是许多苦难,苦难我们别无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活在当下,用心对待每件事、每个人,以赤子之心对待每一天。
百般滋味,万人尝,读过这本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领悟,阅读过程中可以让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用心感受日常的一箪食、一瓢饮、安享生活的万般滋味。好文字来源于生活,希望活着的每一天都能成为一个有心人。愿我们在万般滋味的生活中,永葆童真,并乐此不疲去生活。
《万般滋味皆是生活》插图
老师点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喜欢丰子恺的恬淡,喜欢他的童趣童真。
这些年也零零散散地买过他的一些画集,前几年在北京出差时,在三联书店看到新出的厚厚的一本《护生画集》,当时看封面还琢磨“护生”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是一本讲述保护生命的漫画书,体现出他的一些佛学思想,也由弘一法师题写的书名。
因为喜欢他的漫画,就买了,闲时和孩子一起读。挺有趣。
丰子恺是漫画家,也是散文家,也是一个有着生活大智慧的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当代的青年学习。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人生况味,百味杂陈。万般滋味当由自己去品尝,苦难与窘迫,闲适与匆忙,平凡与糟糠,几行书难以说尽,于孤独处自品而已。
壹点号山东管理学院大学生记者团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