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瞿秋白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12:11

瞿秋白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瞿秋白读后感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深刻、有见地、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感受与思考的结合"
"不是故事复述:" 读后感不是对原文内容的简单复述或概括。虽然可能需要简要提及原文的关键内容作为引子,但重点应放在你自己的“读”之后的“感”和“思”上。 "“感”是基础:" 指的是你读完瞿秋白(无论是他的生平、著作如《多余的话》、《赤都心史》等,还是相关传记、评论)后产生的思想感情、情绪波动、触动和启发。比如敬佩、惋惜、感动、思考、质疑等。 "“思”是升华:" 指的是你对瞿秋白的人生、思想、精神品质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比如,他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他的困境反映了什么?他的精神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2. 深入理解瞿秋白及其作品/生平"
"背景知识:" 在动笔前,务必对瞿秋白有基本的了解,包括他的生平经历(革命活动、留学苏联、文学成就、最终牺牲等)、主要思想观点、代表作品及其核心内容。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如大革命失败、国共

日照云霞与月升浪涛——观现代昆剧《瞿秋白》有感

昆曲素来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白先勇曾说:“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辞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之美于一身,经过四百多年,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随着西方戏剧观传入中国,为了顺应市场发展和群众需求,昆剧的概念由此产生。作为江苏省昆剧院精心打造的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作品,由罗周编剧、张曼君导演的原创现代昆剧《瞿秋白》一经首演便好评如潮,并于2022年12月被评为中央宣传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瞿秋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纷繁复杂年代里,创建了无产阶级的文艺理论体系。为塑造这样一位无产阶级文学和文学大众化的倡议者和鼓舞者,现代昆剧《瞿秋白》共分为四折——《溯源》《秉志》《携心》《取义》,主要展示了瞿秋白被捕之后,在监狱中的遭遇和他为坚持信仰而最终走向牺牲的过程。在戏剧结构上,除了在遵循“四折一楔子”的元杂剧剧本体制基础上,编剧罗周又创造性地将每一折分为了“昼”与“夜”两个时间,表现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转换。从文人政治家的身份出发,“情感缺口”的设置,是把想象和理想加以物化的结果。白天,瞿秋白是横眉冷对敌人死亡威胁的革命者。晚上,瞿秋白则是对尘世与故土充满眷恋的普通人。这样的处理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不仅体现出戏曲表演所需要的虚拟性和假定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具象化。

现代戏的创作一直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诚如戏剧理论家龚和德所言:“戏曲的现代性追求,一是现代文化精神,一是现代叙述方式。现代叙述方式包括文学叙述与舞台叙述。”导演张曼君秉承着“寓思考于欣赏,融技艺于人物,呈深刻于浅显”的创作观念,在这部以昆剧演绎的原创革命题材现代戏中,以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既表现出昆曲的典雅气质,又刻画出人的存在与情感状态,这样的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呈现出了现代审美与古典程式的统一性,堪称昆剧现代化发展的典范之作。比如在第二折“秉志”中,在“昼”的时间里,瞿秋白保持着挺拔脊梁与铮铮傲骨,面对王杰夫的劝降,他拒绝低头:“我自是小卒,我却编入世界的文化运动先锋队里,他将开全人类文化的新道路。”在“夜”的时间里,回忆起于上海公寓与好友鲁迅各抒己见热情谈论的场景,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文人风骨:“燃烧火焰,横扫秽世,此种为将来,为大众之精神,不惧牺牲,贯穿始终。”他既是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牵挂的凡人。虽然瞿秋白的身体留在狱中,但他的灵魂拥有无限的自由。亦虚亦实,亦真亦幻,对母亲的思念,与好友的共鸣,同爱人的诀别。瞿秋白在一次又一次的昼夜切换与时空转换中,多维的形象逐渐丰满、高大,最终慷慨就义。

戏曲艺术中的音乐美和舞蹈美是戏曲艺术形式美的重要体现,对于传统丰厚的昆剧表演艺术而言,传承与演变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处于一个共生共存的状态。昆剧《瞿秋白》四折分别选取了昆剧常用的南商调、北中吕、南仙吕、北正宫等常用的传统曲牌来构建故事,唱词也是严格按照昆曲曲牌写作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昆曲的文化底蕴,秉持了昆剧文乐一体的传统性。俗话说“四两唱,千斤念”,在念白的处理上,为了既符合现代人的说话节奏,又保持传统昆曲韵味,适当地对韵白的节奏和语速做出调整。虽然昆剧《瞿秋白》极注重人物心理塑造,但坚持虚拟性、程式化的表达,是昆剧现代戏一以贯之的创作原则。在表演设计上,克制地保持在属于昆曲的身段、姿态、唱腔的节奏与律动当中,既呈现了诗性表达,也展现了昆剧本体之美,保留了昆剧的典雅气质。张曼君导演的创作观念“退一进二”与“三民主义”,通过融合现代审美与古典昆剧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实践为现代戏创作找到了一条出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是英雄还是伟人,他们犹如日照,映衬着整个时代精神和代表着社会群体整体思维的最高模式。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为了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和历史进步,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都有强烈的人格魅力。但英雄绝不是,也绝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时代符号。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昼与夜”,都会在命运的浪涛汹涌袭来时,展开生命的全貌。现代昆剧《瞿秋白》的成功为我们交出了一份答卷,为探索如何构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创作和现代戏剧叙事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古典戏曲如何在多元文化发展中传播与交流给出建议。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高速发展,文化之间、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交流的比喻不再有效,如果我们要理解我们所置身的这个时代,就必须要了解历史,了解传统,培养整全性的思考,既要重塑文化身份,又要树立文化自信,寻求转变与创新。传统戏曲之美如何继承,现代戏曲之新如何创造,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如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实则是一个反思式过程,需要艺术从业者参与进来,需要当代观众参与进来,一起完成这场历久弥新的探索与实验。(杨莹)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革命先驱瞿秋白的共产党人初心

作者: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石 磊 ,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朱成山

2019年1月29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同志诞辰120周年。他是艰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优秀先行者之一,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立下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抱负和使命,并用自己短暂的一生,用其伟岸的革命形象与忠贞坚定的人格操守,彰显着一名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以执着的共产党人初心展现了共产主义信仰的伟大力量。不忘初心、忠于信仰是瞿秋白的真实写照。信仰是认同。瞿秋白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也是他学习、领会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从早在俄文专修馆学习时初涉马克思主义,到访问苏俄期间的全面接触,再到担任党的领导工作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坚定了瞿秋白的共产主义信仰。信仰是力量。瞿秋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的高级干部,面临的不仅是敌对阵营的压力,还要承受着来自党内的多方面考验,他能够坦然直面这一切,恰恰来自内心无比坚定的信仰。信仰是航向。瞿秋白的一生是波折的,有过彷徨苦闷,犯过错误,遭受过排挤,直面过生死,但无论怎样的起伏都没有偏离其从一而终的共产主义事业,坚定的信仰像灯塔一样始终指引着他。信仰是幸福。瞿秋白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他为了革命工作,常常抱着瘦弱多病的身体废寝忘食。他的内心是幸福的,这种忘我无私的幸福感只有具有崇高信仰的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以坦诚的共产党人初心塑造了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可谓历经波折,在党的建设方面还不够成熟,存在诸多问题。瞿秋白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在长期的革命考验和洗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批判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他认为,全党同志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实际的经验教训”。对于共产党组织自身存在的缺点,应该开诚布公。党内的领导同志有错误的思想和倾向,也要及时指出。中共五大上,瞿秋白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总书记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与此同时,瞿秋白也善于自我批评。对于自己在担任党的领导期间的失误和错误,他毫不讳言,能够在公开场合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说,瞿秋白心怀一颗红心,不计个人得失,从党的建设大局出发,为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传统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纯真的共产党人初心展示了共产党人独特的人格魅力。瞿秋白是一位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又是一位文学家。他多才多艺,识音律、懂昆曲、会篆刻;他爱好广泛,参加革命活动之余,他著述、翻译、写诗、绘画;他学识渊博,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在课堂上既能旁征博引,又能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他富有文采,鲁迅对他的文章极为欣赏,相似的生活经历与共同的文学爱好,让他们一见如故成为挚友。

在个人性格上,瞿秋白也具有诸多的闪光点。他坚韧执着。虽然自幼体弱多病,成年后又长期患有肺病,但他在工作上从不怕苦、怕累。出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他经常奔波于各地,最远去过莫斯科。有时“往往十天八天连续的不安眠,为着写一篇政治论文或者报告”。他心胸开阔。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对于王明的责难、压制甚至污蔑,他并没有过多辩解,也没有因为离开了领导岗位而沉沦,而他“最担心的是革命的前途”,体现出了大局意识。他忠诚勇敢。生命的最后时刻,在长汀的监狱中,他多次交锋宋希濂,舌战中统特务,面对国民党密集的劝降攻势始终不动摇,视死如归。

以崇高的共产党人初心显示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瞿秋白生性嫉恶如仇,早在求学时期,就表现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关注。从苏俄回国后,更是发挥了一名文人的优势,以笔做武器,频繁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揭露工人惨遭欺压的现实,为工人争取合理利益发声呐喊。在瞿秋白建议下,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为工人和广大群众说话。报纸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五卅运动后,农民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但是国民党中的右派分子却开始攻击和污蔑农民运动,甚至党内的一些同志也对农民运动加以指责。对此,瞿秋白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维护农民的切实利益,支持农民革命。同时,还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及时表达了对毛泽东观点的赞同。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根本的价值指向。无论是革命战争期间,满足人民大众吃饱穿暖的需求,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是共产党人不变的信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齐心协力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来源: 新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