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12: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目送》的观后感(假设是电影版,虽然同名书籍更广为人知,但电影观后感也有其独特性),500字左右,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明确核心主题:" 《目送》的核心是关于"亲情、时间流逝、离别与不舍"。无论是电影还是原著,都深刻描绘了亲人(尤其是父母)离去时子女内心的感受。你的观后感必须围绕这个核心来写,不能跑题。
2. "选择切入点和素材:" "电影印象:" 描述电影中最让你触动或印象深刻的场景、画面、音乐或某个情节。例如,父女/母子间的某个对话、某个离别瞬间、或者贯穿全片的象征性意象(如目送)。 "情感共鸣:" 谈谈这些场景或情节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是感动、悲伤、惋惜,还是对亲情的深刻体会?结合自身经历或普遍的人间情感来谈,更容易引起共鸣。 "人物塑造:" 简要分析电影中主要人物(尤其是传递“目送”情感的角色)的形象,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如何体现了主题。
3. "结构清晰,逻辑连贯:" "开头:" 简要介绍电影《目送》及其主题,引出你的总体感受。可以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目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本书,毫无疑问是龙应台先生的《目送》。在我的世界里,我好像就是在父母的目送中慢慢地成长,慢慢地离他们越来越远。
记得第一次离家最久是去部队服役,三年没回家,一直到三年后第一次休假才见到久违的父母,且现在我都能清晰的记得离家与归家的场景。
十八岁那年的九月五日,早晨天蒙蒙亮,读初中的弟弟请了假跟爸妈一起去车站送我。我穿着并不合身但很让人意气风发的军装,腰间的腰带勒得紧紧,战靴走得铿锵有力,仿佛我是一个老兵。爸妈穿的跟平常一样,好像是天气寒冷的原因又好像不是,眉眼间多了一丝不舍与担忧,眼角微微湿润。弟弟什么也不懂,只知道他的姐姐要去部队磨练。
第一次出远门,我就这样在他们的目送下进了车站,挥了挥手,就算是告别了。没有感人泪下的辞藻,也没有依依不舍的拥抱,就是很平常的离家。却不曾想这一去,竟是三年。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拍摄于银川西沙窝训练基地
三年后的九月十八日,爸爸上班,妈妈专门带着小姨去机场接我,晚上九点多飞机落地,远远的我看到了妈妈:穿着红色外套,黑色长裤,长长的头发隐约间有点泛白。可能是因为剪了短发,妈妈愣了一下才认出我,眼神中满满心疼。后来几年休假回家又归队,爸妈都会对我叮嘱叮嘱再叮嘱,不用回头看我也知道,他们肯定又是看着我渐行渐远的背影。
结婚那天,听我的妈妈说,“你爸爸在你房间偷偷哭了好久”,我的丈夫也在我上车的那一刻回去替我向他们磕了磕头,感觉这才是我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离家:结婚。这一次,他们再次看着我离去的背影渐行渐远,开始步入属于我自己的新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婚后这几年,我意识到父母的生活中有我也没我,有我的那一刻仅仅存在于短暂的重逢,想念时的语音视频电话,时不时的微信聊天问候;没我的那一刻却存在于日日夜夜的夜晚和看到别人家孩子与父母团聚的时光。
可已为人母的我何尝不是这样,以后我的女儿也会在我们的目送中渐行渐远,为了她的学业和工作也好,新生活和梦想也罢,总归是要离开我们的。而我或许也明白了龙应台先生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跟我的落寞有关的另一个背影说不定就是父母目送我时我的背影或者我目送孩子时孩子的背影吧。
怜取眼前人
——《目送》读后感
作者:汝城县检察院公诉室副主任 周亚利
《目送》一书,龙应台用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作为母亲的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惑,记录了作为女儿的自己在父母日渐老去时的照料和看护,记录了树林里杜鹃啼血似的哀鸣,记录了首尔的老朋友,印度孟买的火车……每篇散文读起来都有不同的感悟,我是在对于个人来说很特殊的时间读的龙应台写的此书,读到一些片段的时候,眼泪总是把文字变得模糊,关于过往的记忆却是越发清晰。《目送》一书作者写的是她自己的一些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却让我这个读者一次次情难自控,我想这也许就是好书的定义,这也许就是读书的意义。
2017年11月8日,一个正常上班的星期三,上午10点多我在办公室用电脑正书写一个案子的出庭材料,手机忽然响起,是妈妈的来电,没有往日那日常的问候,没有多余的寒暄,妈妈直接说爷爷就在刚刚去世了,得知噩耗的那一刻,我愣住了,电话那头的妈妈说你去请假回来吧,然后我木然的答应着,眼泪就决了堤,赶紧擦干泪水拟了假条去找单位领导签字,还是在向领导当面说明请假原因的时候泣不成声,我知道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不该如此的,感情如果能收放自如,那也就没有那么多为情所困的人了吧。好在请假的过程很顺利,我搭上了11点汝城至郴州的汽车去往郴州转车回家。
我一直是最不需要父母担心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大人教育自家小孩时口中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小学毕业到县城读初中,初中毕业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大学毕业考公务员,得到了亲戚眼中稳定的“铁饭碗”。在外读书和工作的这些年,我基本是隔两天打个电话回家,有事情的时候说是事情,没事情的时候就问问家里的情况,聊聊家常。读书时候放长假都会回家,那时候我家住爷爷家隔壁,所以每次到家放下东西都会去爷爷奶奶家看看他们,后来工作了在外地,家里也搬了新房子,新房子离开爷爷家有十来分钟的路程,我每隔几个礼拜或者遇上节假日也会回去,每次回去都会去爷爷奶奶家看看他们,工作之后有了自己的收入,去看望他们时便懂得带点水果,有时候是牛奶或者给他们一点钱让他们自己买东西,爷爷奶奶一辈子都是节俭的人,所以总会对我说不用买东西给他们,他们有吃有穿有钱花,尽管这样,我还是会做我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爷爷去世前的十来天,我回去本准备去看他,后来爸爸说爷爷去镇里医院打针了,加上我回去的时间匆忙,便想着下次回去再去看他,谁知道,一错过,便成了生离死别、阴阳相隔。前几天打电话给妈妈,还听说爷爷在住院打针,也许是年事已高,又或者年轻时候太过艰苦留下了病根,爷爷近些年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去医院或者诊所打针,这次听说他住院打针也没太当回事,还说天冷了,叫我哥哥有时间的话开车接送一下爷爷去医院打针,免得他住在医院吃不好、休息不好。在车上,坐在最后一排位置,靠着窗,回忆着有关爷爷的点滴,想起自己上次回去竟然都没能看看他,又不由自主的红了眼眶……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以前经历的事情不多,不太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慢慢长大,得到的东西多了,也在猝不及防中失去很多,或许不止父女母子之间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对于很多人和事,我们都是在不断的目送和告别,想想,能目送也是幸福的吧,至少好过不能目送的痛。
等我从单位几经周折回到家,已是11月8日下午4点多,家里一些长辈在商量把爷爷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安葬的事宜。我放下东西准备去爷爷家看看,然后家里的人说按照风俗,我怀着孕,为了我自己和去世的爷爷,我是不能到灵堂那里的,我固执的跑去问我爸爸,我爸爸也说风俗是这样,你就在家里休息一下吧,你回来就好,灵堂就不要去了。我只能屈服于风俗,但我也知道,自此以后,我能见到的就只有冰冷的坟墓。葬礼是在爷爷过世的第四天,我听得见敲敲打打的锣鼓唢呐声,看得见陆续绽放的烟花,从爷爷家住的地方一直响到了村外,直到走远了听不见了、看不见了……可是我不能跟着送葬的人群送爷爷最后一程,我甚至都不知道,爷爷会在哪一片他热爱的土地上安眠。《目送》的最后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作者写到“两公里的路,此起彼落的鞭炮夹杂着‘咚咚’鼓声,竟像是一种喜庆”,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作者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而我,却只能在家里,无法目送,更别说按照司仪的安排深深跪下。
初中时家里把我送到了县城一个中学就读,有段时间爸妈都在外务工,我读书的学校是实行放月假的制度,我们这类家里离开县城远的同学基本都是放月假的时候才会回家。因为家里没人在,我每次回去都是在爷爷奶奶家吃饭,然后返校时要先从村里走路或者搭摩托车去镇里坐汽车到县城,村里到镇里2公里多的距离,爷爷总会陪我一起走路去镇里,那时候,他总说我走得慢要赶不上车,但是还是会放慢自己的脚步等我……每次走到村口我都说我能自己一个人去,要爷爷返回,但是他都从来不听我的,还是会帮我提着装着菜、衣服的书包送我到镇里的客运站,直到我搭乘的汽车发动,他才会一个人默默的往回走,也许他也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但他还是放心不下,所以宁愿陪我一次次地走重复的路。天气不好时爷爷会叫村里跑出租的摩托车送我去镇里,然后他自己再走路回来,我总是对他说要他搭摩托车回去,但是我知道,他对我舍得,却对他自己舍不得,所以还是会选择不花钱的走路。那时候车窗外的爷爷只有70岁出头,高高瘦瘦的,虽然头发已经白了,背也不如从前挺直,但是我并不曾把死亡跟他联系在一起,甚至在父母不在身边的那些日子,爷爷奶奶就是我心中的靠山,以至于我放假时候有家可归。
今年10月份我结婚,租赁了一台大巴车把家里的亲戚接到老公家那边,吃了午饭他们都急着赶回家,我和老公送他们上车,我叫爷爷奶奶、外婆他们过几天再回,爷爷说他以后再来,坚持着要回去。其实我知道留不住他们的,爷爷的两个女儿一个嫁到永州,一个远嫁山东,我的两个姑姑基本都是逢年过节才会回来看爷爷,爷爷也只是在春节走亲戚时候才会去一趟永州的大女儿家,无论姑姑家人怎么挽留,爷爷也从来不曾留宿,远嫁山东的女儿家里,这辈子他只去过一次。大巴车车门处的台阶有点高,见爷爷、奶奶他们上车有些困难,我过去扶他们,爷爷说不用管,你去照顾其他客人吧,我扶着他胳膊的时候才发现,爷爷长袖下面的胳膊几乎没什么肉,看着车子发动,家里的亲戚们渐行渐远,我突然很是心酸,心酸我一天一天长大的过程中,很多亲戚的头上都添了白发,而爷爷奶奶他们已经变得手脚不灵便,变得越来越需要子女的照顾。
《目送》中的《雨儿》一篇作者写她跟日益衰老的母亲之间的一些细节,年老的母亲总是忘记了自己的孩子,甚至孩子就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而作者对母亲十分的细心和耐心,甚至可以一遍一遍的重复母亲的问题。作者说“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我想,作者是懂得母亲对自己的感情,所以才会对母亲这一角色的定位如此贴切真实。细细想来,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我们年幼时,对于咿呀学语的我们,对于好奇心有余但是智商不足的我们那些幼稚的问题,一遍一遍耐心的,我们不也像一个被时间带走了记忆的老人吗?只是我在想,长辈们当年能一句一句教会我们讲话,一步一步教会我们走路,等到我们人到中年,老去的父母记忆慢慢衰退,动作变得笨拙,甚至都认不出儿女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耐心像小时候他们我们问题那般乐此不疲?是否能不厌其烦地擦去他们流的口水?是否愿意像作者一样带父母去想去的地方看看?
以前,总觉得时间还很多,等自己有能力了慢慢孝敬爷爷奶奶和父母,这次爷爷突然病逝,瞬间就懂得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无奈和遗憾。为了人生少一些遗憾,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有事没事打个电话回去跟父母聊聊天,有时间的时候常回家看看,陪他们吃个饭,聊聊以前的艰苦岁月,聊聊我们儿时的趣事……也许这些,远比过年过节时候买回去的礼品,给的红包更能让他们高兴。时间催人老,我们总会在时间的无情中分离,无论生离还是死别都或许或让我们悲痛,但是只要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温柔相待,我们便能少一些内疚,少一些自责。
读别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生活,这或许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理由,在一本本书里,我们看见不曾抵达的风景,我们经历不曾发生的故事,我们也在读书的过程中,懂得如何成为更好的人,冰心曾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我们需要读书来丰富理论,为做好工作储备专业知识,更需要读一些其他的书来提升个人的修养,我会在明白读书好的基础上,做个好读书的人,在好读书之后,懂得有选择的读好书。
荣
誉
榜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学习型、和谐型机关建设,我院举办了优秀读书心得评选活动,现将评选结果公布如下:一等奖,《怜取眼前人——读<目送>有感》(周亚利);二等奖,《读<解忧杂货店>有感》(周志兵)、《中美民主体制之比较——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谭芳芳 );三等奖,《人生路途 羁绊为始——读<解忧杂货店>有感》何红梅、《读<蛙>有感》(朱孝狄)、《时间无言—读<目送>有感》(朱淑敏)。
希望被表彰的干警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广大干警要向获奖干警学习。努力养成"能学习、爱学习、会学习”的良好习惯,多出精品力作,为我院争创“全省、全市读书最盛风气检察院”和”全省文化建设示范院“贡献力量!
汝城县检察院读书心得评选委员会
二0一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原创专栏期待你的加入!
作者|周亚利
摄影|李杰宏
编辑|祝志方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