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12:12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植物栽培活动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
"悉心耕耘,静待花开——植物栽培活动注意事项"
植物栽培,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种植行为,更是一场充满期待、需要耐心与智慧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小小的盆栽,还是广阔花田的一角,想要让生命在手中茁壮成长,绽放美丽,我们在动笔描绘这过程与喜悦时,写作一篇关于植物栽培活动的作文,同样需要关注一系列“注意事项”。这些注意事项,既是栽培实践中的要点,也常常是作文中需要体现的深度与广度。
"一、 注重科学性与基础知识的呈现"
一篇优秀的植物栽培活动作文,首先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了解所栽培植物的基本习性:它喜欢光照还是半阴?需要多少水分?适宜的土壤环境是怎样的?对温度有何要求?这些基础知识是植物能否存活和健康生长的关键。在作文中,应避免凭空想象或道听途说,可以提及简单的植物学知识,如光合作用、根系吸收、水分蒸发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专业性。提及这些注意事项,能展现我们对植物生长规律的尊重和科学的严谨态度。
"二、 细致描绘过程,体现观察与记录"
栽培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了细节。作文时应注重描绘这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从挑选种子或幼苗开始,到准备花盆、土壤,再到种植、浇水、施肥、修剪
天与地之间,山水林田湖草沙之中,万物同源,众生一体。
泥土感受种子的脉搏,新芽感知空气的温度,鸟儿捕捉昆虫的韵律,昆虫嗅到花儿的气息……
在万物之中我们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感知生物多样之姿。
《万物共生大讲堂》是国家植物园倾力打造的生物多样性科学文化论坛,以“讲好中国植物故事、传播生物多样之美”为宗旨,通过植物、动物、各类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构建一个生物多样性跨界交流与植物科学文化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在专家和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把“与自然共生、与万物共融”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传播好,把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好,推动全民生物多样性素养的提升,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2025年第十九讲活动回顾
“万物共生大讲堂”2025年第十九讲,特邀国家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李建军博士,以“恐龙灭绝原因探讨”为主题开展讲座。什么是恐龙?恐龙灭绝了,科学家们怎么知道它们曾经存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恐龙蛋内也藏着恐龙灭绝的秘密吗?小朋友们带着疑问走进了本期课堂,李建军博士一一揭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小朋友们理清了恐龙的概念,介绍了化石形成过程,同时也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引发大家对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行了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
2025年第二十讲活动招募
活动主题
南方有嘉木 中国茶的栽培与文化
活动时间
7月12日(周六)晚17:00-19:00,活动于16:40开始签到,17:00后将无法进入活动场地
活动地点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放映厅
招募对象
本次活动仅限7-14岁,1大带1小亲子家庭25组。限制时间内名额报满后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开放。
专家简介
王鹏训 高级工程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颐和园园长、北京市园林局公园处处长、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参与编写《公园服务基本要求》(国标)、主编《中国园林博物馆》一书。
课程简介
中国茶的栽培史长达数千年,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种非粮食作物,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地位之高无与伦比。栽培技术不断精进,并演化出灿烂多彩的茶文化,丰富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次活动将从植物栽培和历史文化两个角度,与植物爱好者一起共同回顾中国茶的栽培史,以及创造出来的辉煌文化。
报名方式
报名系统将于7月10日14:00开启,7月11日8:30报名结束。报名截止后,工作人员需整理活动名单、逐一确认信息,并做好签到准备及活动材料整理等系列工作,因此报名结束后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开放,不设后补名额。关注国家植物园微信公众平台点击最新推文活动招募,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跳转到报名系统。
特别提示
1.报名时请准确填写各项信息,点击提交后系统会显示临时联络微信群二维码,请务必识别加入,便于获取活动相关详细通知信息;
2.活动现场仅限报名成功人员凭签到二维码签到入场,其余人员均不能进入场地,私自转让名额无效;
3.本次活动免费,公园门票需自理,请您关注国家植物园微信公众号,按照个人需求自行预约购票,入园后按指定时间、地点集合,活动现场听从工作人员安排;
4.会场内不能饮食,不要随意走动,保持课堂安静,请按照场馆要求参与活动;
5.活动现场会录制课程视频,用于后期宣传、总结等工作,报名参与的公众默认同意该活动中的肖像使用权;
6.建议您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请安排好时间,提早出门,避免迟到。
7.如活动时间遇到极端天气或其他不可避免因素影响,活动有可能推迟或取消,请以群内信息为准,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来源:北京号
作者:国家植物园
阳光讯(记者 梁永飞 通讯员 刘玲)当黑板上的毕业倒计时一天天缩短,西安市浐灞第十九小学六年级二班师生们把课堂搬进了校园菜园——这堂与小白菜共度的劳动课,藏着比课本更生动的成长密码。从播下第一粒种子到摘下饱满的菜叶,除草时沾在裤脚的泥土、松土时扬起的细碎星光、浇水时水珠在叶尖的跳跃……都是属于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毕业礼物。
播种·埋下希望
孩子们蹲在田垄间,攥着比芝麻还小的菜籽,孩子们蹲在田垄前,用铲子、锄头,耙子划出浅浅的沟,小心翼翼埋下“希望”。风扬起泥土香时,他们眼里闪着比阳光更亮的期待。把种子埋进湿润的土壤,像埋下对未来的小小期待。
守护·见证蜕变
除草时揪掉的每根杂草,松土时翻出的每条蚯蚓,浇水时水珠在菜叶上凝成的露珠……课后20分钟的菜地巡查,成了他们最牵挂的“秘密基地”,每一次弯腰都是对“责任”的注解。
收获·拥抱成果
当一颗颗翠绿的小白菜被摘下,孩子们脸上的惊喜比阳光更灿烂,沾着泥土的双手捧着的,是劳动赋予的真实成就感。当孩子们把亲手种的小白菜捧回家,菜叶上的虫眼是自然的勋章,泥土的痕迹是劳动的印章。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种植,而是一堂关于“付出与收获”的人生预演:“课本教会我们公式,菜地教会我们‘不辜负每一滴汗水'。”
劳动感悟
同学们以观察记录表的形式,了解植物生长规律,观察、思考和总结能力在动手操作与记录过程中得以提升;同时同学们也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增强责任心与对自然的热爱。
白菜里藏着的毕业深意
愿这垄白菜地,成为孩子们童年里最鲜活的标点——在泥土中扎根,在阳光下拔节;愿每一次弯腰除草都能让孩子触摸到生活的真实模样:在泥土里懂得耕耘的意义,在汗水中感受收获的分量,然后带着这份“劳动者”的底气,在成长的路上走得踏实而明亮。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