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劳动合同台帐》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16:13

3招搞定《劳动合同台帐》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劳动合同台账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精于细节,规范管理:劳动合同台账作文注意事项"
劳动合同台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规范用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依据,也是企业进行劳动人事管理、规避用工风险、应对劳动监察和诉讼的重要工具。撰写或管理劳动合同台账,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
"一、 内容全面,要素齐全"
台账的核心在于准确记录每一份劳动合同的关键信息。必须确保记录以下基本要素:
1. "员工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现住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准确。 2. "合同基本信息:" 签订日期、合同期限(起始和终止/续订日期)、合同类型(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工作地点、岗位职责/岗位名称。 3. "薪酬福利信息:" 岗位工资标准、工资构成、计发方式、试用期工资、社会保险缴纳基数和比例、住房公积金缴纳基数和比例、其他福利待遇等。这部分需清晰、具体。 4. "双方权利义务:" 除了通用条款,可记录关键的特殊约定,如培训责任、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如有)等。 5. "变更与续订记录

工程建设领域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台账的要求

工程建设领域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台账有以下要求:

劳资专管员课堂:蒋玉五

  1. 建立主体与责任明确总承包单位责任: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所承包工程项目的农民工工资支付负总责,要建立整个项目的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台账,对分包单位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如果分包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总承包单位需先行垫付,再依法进行追偿。分包单位责任:分包单位对所招用农民工的工资支付直接负责,建立本单位招用农民工的工资支付管理台账,并配合总承包单位的监督检查。
  2. 台账内容要求基本信息记录:包括用人单位名称、支付周期、支付日期、支付对象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以便清晰明确每一笔工资支付对应的具体人员和时间节点。工作信息体现:要记录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这是计算工资的重要依据,能够反映农民工的实际劳动付出。工资明细清晰:应详细记录应发工资项目及数额、代扣、代缴、扣除项目和数额、实发工资数额等,确保工资计算准确无误,农民工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工资构成和扣款情况。支付凭证留存:要有银行代发工资凭证或者农民工签字等,证明工资已经实际发放到农民工手中。
  3. 合同及协议管理劳动合同:台账中需保存农民工劳动合同书,合同应明确约定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内容,这是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重要依据7。代发协议:如果存在总承包单位代发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的情况,要有分包单位委托总承包单位代发农民工工资协议1。其他相关协议:如施工总承包合同、施工单位分包合同等与工程建设及农民工工资支付相关的合同文件,也应纳入台账管理。
  4. 用工管理资料实名制管理:建立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台账,记录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入场时间、离场时间等,实行农民工先签订合同、后进场施工的原则,对农民工信息进行实名登记、汇总、核实,并统一管理。考勤记录:有农民工月考勤汇总表,记录农民工的出勤情况,作为计算工资的依据之一。花名册管理:编制农民工花名册(月度汇总),及时更新农民工的人员信息变动情况。
  5. 保存期限与管理保存期限:工资支付管理台账应保存至工程完工且工资全部结清后至少 3 年。这是为了在可能出现的工资支付争议或检查审计等情况下,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材料。档案管理:台账资料应分类装订、按月汇总成册,以便于管理和查询。对电子考勤信息、图像、影像等资料也应妥善保存。
  6. 与其他制度的衔接与专用账户制度衔接:台账中要体现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的开设、使用情况,包括每月的进账凭证、出账凭证等,确保工资专用账户的资金流向清晰可查。与保证金制度衔接:如果涉及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缴纳、退还等情况,也应在台账中有所记录。

蒋玉五

求职季,当心遭遇“剧本杀”

甘肃整治打击“黑职介”和就业诈骗

求职季,当心遭遇“剧本杀”(稳就业·揭秘招聘欺诈)

当前,正处在求职招聘旺季,各类求职招聘活动火热举办,积极帮助高校毕业生挖掘求职岗位、拓宽就业渠道。然而,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渠道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设置各类骗局,严重扰乱招聘市场秩序、侵害求职者合法权益。

为切实维护求职者合法权益,本版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黑职介”“招转培”“招转贷”等多发频发的重点问题,揭示不法分子的惯用手法和话术套路,帮助高校毕业生等广大求职者提高风险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编者

稳定体面、待遇优厚的“铁饭碗”,花钱就能搞定——面对这样诱人的说辞,你会不会心动?

当心是陷阱!去年10月,甘肃兰州警方破获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

筑牢人力资源市场“安全网”,甘肃省人社厅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以零容忍态度清理“黑职介”、打击就业诈骗,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400余名大学毕业生被骗,涉案金额8000余万元

2023年2月,张涛(化名)收到朋友发来的招聘信息:国企岗位、朝九晚五、薪资优厚。他报名后很快收到回复,称有“内部人士”代办入职,成为国企正式员工,但需20万元“运作费”。急于求职的他决定搏一把,东拼西凑,将“办理经费”分两次转至指定银行卡。

起初,张涛心里也犯嘀咕:如此神通广大,会不会是诈骗?没想到,对方上门签订服务协议,承诺3个月内入职。其间,他陆续参加“主办方”组织的笔试、面试,甚至还有体检。“考试场地布置得有模有样,现场还拉起招考横幅,一切都跟真的似的。”张涛回忆。

不过,等了半年,张涛依然没能上班。焦急的他询问缘由,却得到“要低调,再等等”的答复。此后,每隔一段时间,他都催问进度,对方则用提前编好的话术,玩起“拖字诀”。“时而让准备职业证书、时而告知即将培训,每催一次便透露些信息,制造假象。”张涛说。

2024年初,张涛终于接到“入职”通知,工作内容却是安保、清洁岗位,与承诺相去甚远。无奈之下,他被迫接受,寄希望于日后转岗。“事实上,我签订的是劳务派遣合同,打着一份永远无法转正的工。”意识到被骗的张涛,多次交涉要求退款,均被以各种理由推诿拒绝。

当年6月,束手无策的张涛向警方报案。“受害人最初希望公安机关施加压力,讨回钱款。”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侦三大队教导员李春山说,调查发现,所谓“内部人士”,既无固定职业,也没有稳定收入,其名下多个银行账户却存在异常大额资金流动记录。

“案件背后,可能藏有更多错综复杂、尚未浮出水面的隐案。”警方判断。西固分局立即抽调精干警力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取证工作,最终锁定某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秦某及股东于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经过周密部署,专案组迅速将犯罪嫌疑人抓获,二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据供述,2021年底至2024年6月,于某等以“办理央企国企及党政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为诱饵,对省内多地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实施诈骗。警方初步核查,受害者遍布甘肃8个市州,人数超过400人,涉案总金额高达8000余万元。

4个月攻坚,诈骗团伙20名成员落网

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专案组联合技侦、网侦等多警种协同作战,循线追踪、多路并进展开深入侦查。“这是一个组织严密、层级分明的专业诈骗团伙。”西固分局刑侦三大队大队长李学成介绍,团伙成员分工明确,有人负责炮制虚假岗位,有人负责拉拢“客户”,还有人专门制作虚假招聘信息、伪造入职审核图片。

为彻底铲除诈骗团伙,专案组广泛走访受害人,摸排尚未归案的团伙成员活动轨迹、藏匿地点,开展集中收网行动。李学成提到,“走访调查中,多名受害人反映,于某等人曾多次组织他们参加面试、笔试、培训,并签订所谓的实习合同。”根据这些关键线索,警方锁定并抓获了某培训学校的考试组负责人。

随后,专案组在该培训学校查获大量已签订的虚假实习合同,合同上赫然盖有部分央企国企印章。“经相关单位核实,实习合同纯属虚构,所用印章均系伪造。”李学成表示。顺藤摸瓜,专案组又抓获私刻公章实施诈骗的犯罪嫌疑人。

历经4个月的集中攻坚,该诈骗团伙的20名骨干成员悉数落网。截至目前,警方共立案近300起、缴获涉案轿车1辆、冻结房产1处、捣毁制售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窝点1处,并查扣伪造的录用通知书、实习合同等关键物证200余份。

“为掩盖罪行,诈骗团伙不惜重金雇人冒充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并大量伪造公章和文件。”案件主办侦查员刘凯表示,犯罪嫌疑人以开办人力资源公司为幌子,精心虚构整套招聘流程,环环相扣,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令受害人难以察觉。

鉴于案件受害群体身份特殊、地域分布广、涉案人员多及涉案资金量巨大,为全面查清犯罪事实,西固分局已两次通过官方渠道发布通告,公开征集线索,敦促涉案人员投案自首。目前,公安机关正全力推进追赃挽损工作,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多部门联动执法,实施定期检查

案发一年后,张涛仍为当初企图“走捷径”、未及时报警而懊悔。“还是心存侥幸,不够清醒。总怕前期投入的时间、金钱打了水漂,即便发现被骗也不敢面对。”张涛说,骗子深谙这种心理,常假装“替他着想”进行游说,千方百计阻挠他向执法部门举报。

“对任何声称花钱就能疏通关系、办理正式工作的说法,必须高度警惕。”张涛反思,不该抱有幻想,“从轻信那一刻起,就已落入陷阱,随之而来的是一整套骗术。”

“‘黑职介’通常指未依法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的机构。”甘肃省人社厅人力资源市场处处长张成俊介绍,其主要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收取高额费用敛财,具体手段包括夸大岗位待遇、伪造企业资质,或以“报名费”“押金”“培训费”等名义诱导缴费。

为整治“黑职介”,甘肃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成立由人社、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检查组,实地核查中介机构的证照资质、年度检验、信息发布及业务办理情况。同时,检查用人单位职工名册、劳动合同台账等资料,并与企业负责人座谈,全面规范招用工行为。

去年以来,甘肃以“虚假信息莫相信 求职就业我帮您”为主题,在多所高校开展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我们在加强宣传引导的同时,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提升大学生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鉴别防范能力,帮助规避付费内推、特招、虚假招聘等求职风险。”张成俊表示。

结合执法检查,甘肃正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对存在问题和隐患的机构建立重点台账,实施定期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同时,向社会曝光违法中介和用人单位,并向相关部门推送严重违法机构信息,实施联合惩戒。

“遭遇‘黑职介’,可拨打12315或12333投诉维权,也可直接报警求助。”李学成提醒,求职者需妥善保存中介机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以及招聘广告、聊天记录、收费凭证等证据材料,同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向不明主体透露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

转自:人民日报(记者 赵帅杰)、封面图来自新华社

来源: 中工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