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16:4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人文素质自我鉴定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真切、有深度:
1. "深刻理解“人文素质”的内涵:" "是什么:" 在动笔前,务必清晰界定你理解的“人文素质”包含哪些方面。通常包括:人文知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精神(尊重人、关爱生命、追求真善美)、人文能力(沟通理解、批判思辨、审美创造、协作共情等)、人文情怀(同理心、责任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 "避免空泛:" 不要仅仅罗列一些表面的行为或爱好(比如喜欢看书、看电影),而要深入挖掘这些行为背后体现的人文素养。例如,“喜欢读历史”不等于“具备历史素养”,需要说明你如何读、读什么、以及获得了什么思考和认识。
2.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与素材:" "聚焦自身:" 自我鉴定强调“我”,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学习、思考和感悟来写。 "具体事例支撑:" “文以载道,事以证言”。避免空洞的口号和泛泛而谈。选择1-3个能够典型反映你人文素质方面特点的具体事例、经历或项目进行深入剖析。例如: 参与某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内卷”一词逐渐成为热议的话题。而在这场无声的战斗中,文科生似乎也未能幸免,甚至可以说已经“卷到退无可退”。从学业压力到职业选择,文科生们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
首先,学业压力的增加让许多文科生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曾几何时,文科专业被认为是“轻松”的选择,考取名校、获得学士学位便已足够。然而,随着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文科生们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竞赛、考研、实习,甚至自我增值。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不断“加码”,导致学习变得“卷”得令人窒息。
其次,职业发展的瓶颈也让许多文科生感到迷茫。传统上,文科专业的就业路径相对单一:教师、编辑、行政、文化传媒等。然而,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文科生不得不跨界学习技能,比如数据分析、编程、市场营销等,以增强竞争力。这种“跨界”也意味着更高的学习成本和更大的压力,许多学生在不断“卷”的过程中逐渐迷失方向。
此外,社会对文科专业的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内卷的程度。一些用人单位更偏向于理工科背景的应聘者,认为其技术性更强、实用性更高。这让不少文科生不得不“卷”出更高的成绩,甚至不惜牺牲兴趣和热情,去迎合市场的需求。这种“以卷为荣”的风气,反而让人逐渐失去了对专业的热爱和追求。
面对如此激烈的“内卷”状态,许多文科生开始反思:是否值得为了“卷”而“卷”?其实,内卷的根源在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和价值观的偏差。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文科的价值,强调多元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文科专业不仅仅是应试的工具,更是培养思辨能力、批判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此外,个人也应理性看待“内卷”。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而不是盲目跟风“拼命”。同时,教育和社会也应提供更多支持,为文科生创造多样化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总之,文科生“卷到退无可退”的现象,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忽视和价值观的偏差。只有当我们重新审视文科的意义,优化资源配置,尊重个性发展,才能让文科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真正的价值。
当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写出像模像样的公文、辞藻华丽的诗歌,甚至展现出“自我反思的能力”时,全球范围内高校文科专业频频被裁撤的消息不断传出。
两相“夹击”下,网上关于文科专业缩减、甚至消失的论调不减,也让不少人、尤其是近两年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家长焦虑情绪日盛: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进化,文科还有学的必要吗?文科专业是否会走向末路?未来文科发展道路何在?
讨论文科消失,只是跟风炒作
“文理之争”是个老话题,近两年AI快速发展,进一步将“文科无用论”上升为“文科消失论”。在自媒体上,“文科消失论”甚嚣尘上,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热点,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流量。
在无数似是而非的观点冲击下,许多人被裹挟其中,忐忑不安,不少学生及家长更对文科专业前景深感迷茫。
“毋庸讳言,人工智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人文社科领域也确实替代了许多过去需要人工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基础工作。比如其在流程化、制式化公文写作领域,甚至超过了普通人的水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说,“但如果就此断言人工智能可以完全取代人文学科,恐怕过于冒失。”
“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更加需要哲学和人文科学。讨论文科消失,只是一种跟风炒作。”接受采访时,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佐文多次表达了这个观点。
当下文科遭遇了诸多挑战,但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根基作用无可代替。李佐文认为,文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生命力,还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刚表示,人文学科自有其价值,其目标是“学以成人”,即培养具有完整人格、能为社会服务的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写作、翻译等技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学科在理解社会运转规律、协调社会各部门、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不可或缺。
针对AI和文科生“抢饭碗”的言论,陈刚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涉及编程和数据处理等领域的理工科毕业生,同样面临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之忧,过分炒作失之偏颇。
文科教育处境尴尬
近段时间,复旦大学优化文科的消息引发热议。不仅仅是复旦大学,近两年,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全球多所顶尖院校减少文科专业招生,我国高校的减招、停招、撤销专业中也有不少是文科专业。
对此,普遍观点认为,尽管文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但目前文科面临的冲击,不仅仅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很大程度是文科教育自身导致的,表现为文科课程及其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结构性不匹配问题突出。
“我学的是广告学专业,你敢相信我们学校教学用的还是卡片相机?”“一些大学设置的文科课程不合理,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升,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是大学文科教育的重中之重” ……采访时,不少在校大学生吐槽一些高校的文科课程与现实脱节,在上大学时无奈“划水”,在毕业后觉得“啥也不会”;同时,一些文科研究陷入庸俗化、低水平重复,也为人所诟病。
对复旦大学缩减文科的争议,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表示,复旦的文脉传统不会丢。“文科一定要做得非常精。”金力说,“希望能培养和造就有思想、能够引领世界和时代的人,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
“大学专业的调整,要基于学校的定位、国家及社会的需求而进行。”李佐文说,新技术改变了文科的研究方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使得传统文科教育面临挑战。“我们应从更深层次上来反思文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文科教育模式。”
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
大学应在社会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人文学科要保持开放态度,要去研究变化,并根据变化加强跨学科融合,适应新时代需求。”李佐文认为,未来,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趋势。
有专家表示,支撑今天所有AI应用的底座,是学术界数十年来在哲学、理论、建模等方面的持续投入。AI的突破性发展,关键要在更高的哲学和理论层面创新。未来AI研究最难解决的问题,恰恰在于文科所关心的社会复杂系统,比如人口、政策、文明演化、价值体系等。
学科交叉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趋势。目前,国内多所顶尖大学纷纷宣布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如复旦大学增加“新文科”培养项目和名额投放,文科与理工医学科交叉的双学士学位规模占2025级招生人数的12.4%。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人工智能与语言教育领域的前沿课题,推动前沿技术赋能语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文科在人工智能时代只会越来越重要,前提是得接受转变、拥抱改变,让文科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李佐文说。
对于2025年即将选择文科的高考生,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政策研究室高级研究员吴秋翔建议,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专业选择,避免盲目跟风;关注“新文科”专业群,关注人文专业的“强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文理交叉学科项目、双学位项目等,做好以文科进入大学学习交叉学科的准备。
原标题《谈文科消失,没有意义》
半月谈记者:原碧霞 顾昕昕
来源: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