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家里读书笔记》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17:14

3招搞定《家里读书笔记》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家里读书笔记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家中的书香墨韵:如何写好读书笔记"
阅读,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读书笔记,则是记录思考、沉淀感悟、深化理解的阶梯。在家中,我们拥有更自由的时间和更舒适的环境,可以更深入地与书籍对话。然而,一份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并非简单的内容抄录,它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提炼。那么,在家写读书笔记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选题明确,有的放矢"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你写这篇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梳理文章脉络?是为了分析人物性格?是为了探讨某个观点?还是仅仅记录下触动你的瞬间?不同的目的决定了笔记的侧重点。例如,如果是梳理脉络,就应关注章节结构、情节发展;如果是分析人物,就要留意人物的言行、心理变化及其象征意义。明确目标,能让你的笔记更有条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
"二、 内容翔实,详略得当"
读书笔记的核心在于“记录”和“思考”。内容要真实反映你对书籍的理解和感受。
"关键信息要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重要的情节转折、核心观点、精彩词句、人物关系等,都应准确记录下来。可以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转述

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杨绛著《我们仨》书评笔记

《我们仨》书评笔记


《我们仨》: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碧波

2025-07-01



【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作家、翻译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赴英法留学,1938年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任教。1952年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洗澡》《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称心如意》等。译作:《唐·吉诃德》《小癞子》等。


【书籍简介】
作品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最后几年中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附录部分则是记录一家人生活点滴的笔记、信笺、图画等,皆由杨绛亲手书写说明。纪念本新增附录,收录杨绛与“我们仨”相关的回忆文章3篇,还增补了家庭照片、日记、书信、手札等珍贵图片资料30余幅。拾遗中包括一封珍贵的书信——这封信是当年为隐瞒女儿去世的消息,杨绛冒充圆圆写去安抚病重的钱锺书的。




《我们仨》: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杨绛先生逝世以后,我就赶着《我们仨》的热浪购买来拜读了,之前也读过《杨绛传》,记得钱钟书对杨绛“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的八字评价,但都没有写书评,现在有了一点点写书评的习惯,再把这本书拿出来阅读,并写一下书评,可证明我读过这本书,对书友多少有点启发。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以细腻而真挚的笔触,超强而丰富的记忆,详实而有趣的资料,用心记述了她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淌着爱与温暖,读来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着这个家庭的平凡与伟大。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他们一家人生活的真谛,道出了大时代下一个平常却不平凡的家庭相识相知,相爱相惜,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故事。


我试试沿着我们仨家庭的轨迹,来一个书评笔记。
一、相识相知,坚定携手相伴
杨绛与钱钟书的相遇,是命运的安排。1932 年春天,杨绛去清华大学看望自己的朋友,而钱钟书早已是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才子。两人初次见面,钱钟书穿着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镜,杨绛觉得他眉宇间透着一股清俊之气;而钱钟书也被杨绛的清新脱俗所吸引。这一见,便开启了他们长达一生的缘分。此后,两人频繁书信往来,感情迅速升温。1935年,钱钟书与杨绛喜结连理。
婚后,他们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在牛津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甜蜜与温馨。钱钟书为杨绛做早餐,虽然只是简单的 “烤面包、煎鸡蛋、热牛奶”,但这却成为了杨绛最美好的回忆。杨绛在书中写道:“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这是他从同学处学来的本领,居然做得很好。还有黄油、果酱、蜂蜜。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这份简单的早餐,蕴含着钱钟书对杨绛深深的爱。他们
在牛津的校园里漫步,探讨学术,享受着二人世界的宁静与美好。


二、新生命降临,家的温暖加倍
1937 年,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了。钱瑗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无尽的欢乐。杨绛先生在书中描述钱瑗小时候的模样:“她已从护士手中接过来,在我怀里了。她是个非常可爱的宝宝,我看了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钟书说:‘我也喜欢的。’” 从这简单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与幸福。
钱瑗自幼聪明伶俐,深受父母的喜爱。她和父亲钱钟书之间有着独特的默契,两人常常一起玩耍、一起淘气。钱钟书会和钱瑗一起画画、讲故事,而钱瑗也会在父亲面前撒娇、耍赖。杨绛在书中这么评价钱瑗:”钱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才‘,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上山下乡,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在钱瑗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了她充分的爱与自由。他们鼓励钱瑗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钱瑗也不负父母的期望,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者。


三、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杨绛一家也经历了许多困难与挫折。抗战时期,他们回到国内,生活变得异常艰苦。但他们一家人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钱钟书在创作《围城》时,杨绛全力操持家务,为他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而钱钟书也会在杨绛遇到困难时,给予她鼓励与支持。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
在特殊时期,他们遭受了种种不公与磨难,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杨绛在干校劳动时,钱钟书会在信中给她鼓励:“绛,好好干活,注意身体。” 简单的话语,却给了杨绛无尽的力量。他们一家人在风雨中相互依偎,共同前行,
这种患难与共的情感,让人感动不已。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四、命运无情,挚爱相继离去
然而,命运却对这个家庭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97 年,他们的女儿钱瑗因患骨癌去世。钱瑗的离去,给杨绛和钱钟书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杨绛先生在书的结尾写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段文字,充满了无尽的悲痛与无奈。
她还在书中清醒地写道:“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真的,1998 年,钱钟书也因病离世。杨绛先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这种痛苦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但杨绛先生以坚强的意志,承受着这一切。她开始整理钱钟书的手稿,将他们一家人的回忆记录下来,于是便有了这本《我们仨》。


五、爱的延续,永恒的回忆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对丈夫和女儿的深情缅怀,也是对他们一家人生活的珍贵记录。杨绛先生在书中这样评价我们仨:”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以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杨绛先生是2016年5月25日逝世的,享年105岁,真真切切的高寿,也是“因为有我们仨””因为是我们仨“。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段回忆,都充满了爱与温暖。读这本书,我们仿佛能看到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读书、聊天的温馨画面;能感受到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相互扶持的坚定信念;能体会到他们之间深厚的亲情与爱情。
《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作品用朴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态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该书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平实而细腻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深深不舍。杨绛先生用她的文字,将这份爱与温暖传递给了每一位读者。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往往不是金钱和名利,而是家人之间的陪伴与关爱。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这份简单而纯粹的情感,正是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所追求的。读完《我们仨》,心中满是感动与温暖。杨绛先生一家的故事,让我们相信,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与挫折,只要有爱,就有力量。这份爱,将永远延续下去,成为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对杨绛来说,我们仨没了,家没了,一切都没了!而对我们来说,杨绛的思想、精神、文章、品格在人间永存、芳香四季。推荐大家一定抽空阅读此书。


来自有书共读代言人书友@碧波 2025-7-2

我们仨

主讲人:杨绛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学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杨绛##钱钟书#

宝妈书籍【心理抚养】阅读笔记丨建议所有父母都看看

从新手爸妈开始对孩子成长负责,思考并践行如何对一个生命负责这件事,就已经将“育”融入“养”之中了。

这是一篇近期阅读心得的分享。心理学相关的书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书籍类型,有句话说久病成医,了解心理学的过程也像自愈过程。

在人人都懂点心理学的时代,谁也能道出两句原生家庭的痛。但有些痛并非要画地为牢,反复咀嚼,而是为了分析你外在表现的成因,去了解自己学会与自己相处,甚至试着看到他人并明白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与相处方式。

所以,当妈后不上班的日子里,心理学相关书籍我会看得多一些。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类型书籍有机会分享。今天就说说我最近在看的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吧。

李玫瑾这个名字第一次看到似曾相识,上学时候每天的饭后餐点就是《今日说法》,那时候看到各种离奇案件,我都很好奇这些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直到阅读了这方面书籍后发现,人的大多数行为表现都是有迹可循,而不被理解且不合乎常理的行为多是源自于内在不平衡被打破。打破的原因比较复杂,追根溯源要从原生家庭的一些相处模式,以及过往经历来分析。

这本《心理抚养》里,李玫瑾教授用许多真实的案件分析,作案人大多是青少年甚至不满十岁的儿童。其中有一个作案人我印象比较深刻,年仅十一二岁就把身边街坊邻居的东西都偷遍了,偷来东西拿去卖了再买吃的。为了逃避邻居们的指责和赔偿,男孩父亲竟然把孩子拴在家里。后来被共青团组织送到心理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发现是由于儿时无人照看经常忍饥挨饿导致对吃的需求很高。心理及行为矫正好送回家,发现父母搬家,好不容易找到新住址父母也只是冷漠淡然的接受他回家。

李玫瑾教授给出的评价是,这个孩子很快又会恢复成之前的状态。究其原因,父母才是应该接受心理辅导和职责教育的对象。

有人说父母的恩情大过天,这里的恩情我想是指养育之恩。那什么是养育呢?生而不养枉为人也,养而不教父母之祸,教而不善父母之过。先从最基本的“养”来说,一个孩子从十月怀胎一朝生产到嘤嘤啼哭,首先是一个生命的诞生过程,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份的转变,能否对一个生命负责应该是在这之前的思虑过的,而如何对一个生命负责才是这阶段的主题。

从新手爸妈开始对孩子成长负责,思考并践行如何对一个生命负责这件事,就已经将“育”融入“养”之中了。

《心理抚养》中李玫瑾教授强调,孩子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而有些家庭看似家庭结构完整,却缺失了应有的功能。2012年五个从贵州跑出来的农村男孩在一个寒冷的雨夜,躲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身亡。2015年四兄妹在家服毒身亡,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5岁。

看到这些真实案件真的心碎了,是什么让这些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匆匆一瞥就走了,都是在天上选父母的,为什么有的孩子就那么不幸运。

这些孩子大多是长期家庭暴力,无人看管照料,无人关爱,即使有年迈的爷爷奶奶老人也无法提供全面的照料,能活下来就算坚强了,更别说拥有完整健康的心理。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抚养?如何更好的在心理上滋养萌芽的孩子,心理抚养又有哪些方法论?下一篇我们一起来看看。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