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体育的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21:26

怎么写《体育的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体育的观后感作文,想要写得深刻、有见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观后感的核心“感”:" "核心是“感受”和“思考”,而非简单复述。" 观后感不是比赛过程的流水账,也不是运动员数据的罗列。你需要重点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以及这些引发了你"怎样的想法、情感和联想"。 "确定焦点。" 一场体育比赛或一个体育事件可能有很多值得写的地方,比如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团队的合作、裁判的争议、体育精神的体现、对生活的影响等等。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点作为写作的焦点,避免面面俱到但都浅尝辄止。
2. "精选观后感的切入点:" "从“人”入手。" 无论是哪个运动员,他们的状态、意志力、情感变化、技术动作,都可以成为你抒发感受的载体。描写他们的精彩表现、关键时刻的抉择、面对挫折的态度等,并联系你自己的感受。 "从“情”入手。" 比赛中的紧张、激动、喜悦、悲伤、遗憾等情绪,以及赛场内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教练与队员、对手之间的尊重、球迷的激情、家庭成员的支持等),都可以引发你的思考。

一个“田径迷”的东京奥运观后感:体育的魅力,不以金牌论英雄

“奥运之父”顾拜旦说过:“奥林匹克精神,不是凯旋,而是战斗,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每4年一届的奥运会,是世界上最顶级的体育赛事,作为一个“田径迷”,自然不可能错过,我可以不看世界杯,但我一定会看奥运会。当一个国家变得真正强大,体育也会变得强大,民族自豪感自然油然而生,时代的进步,不仅仅有金牌榜上的荣耀,也有人们对失败者的宽容,当人们既看重结果,也重在参与,成败皆是骄傲,不以金牌论英雄时,这才是体育真正的价值和魅力。

当然,本届东京奥运会,让我最感兴趣的比赛还是田径项目,比如:百米,跳远,铅球.....


一、体育的魅力

凭心而论,我还算是一个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小学1年级就开始参加校运会的田径比赛,第一次参加的4项比赛,就全部获得了冠军,可以算得上我的“人生巅峰”了。

那时候,学校有一个田径队,寒假曾组织我们参加训练,就是腿上绑上5公斤的沙袋,然后每天早晨围着学校跑上几公里,最开始我还兴致勃勃,但只跟着训练了一天,就受不了了,感觉太累了,打死也不去了。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当运动员的苦

都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职业最辛苦,一个是军人,另一个就是运动员。体育竞技就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非常残酷,当别人都觉得累,坚持不住的时候,你能再坚持一下,你可能就是赢家。所以,运动员的苦,我是知道的,我也特别能理解他们。

当年,当别人在指责刘翔退赛的时候,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无条件地支持刘翔......因为他们不明白,中国要多少年才能出一个刘翔吗?!

小学6年级时,我代表学校第一次参加了区运会。在跳远比赛中,我因为三次踩线没有成绩而被淘汰了,内心很痛苦,这次失败也彻底打消了我想走体育路线的想法。

后来,我也曾想过,如果那次区运会能取得好名次,可能真的会走上“田径之路”,可能还会参加市运会,省运会,全运会......。

但人生没有如果,上高中时,我就已经不爱参加校运会了,因为我怕失败,唯一的一次校运会记忆是高二时获得了男子百米的第5名,和男子铅球的第4名。虽然名次看上去不咋样,但是情有可原。

因为重点中学是有体育特招生的,所以,百米比赛前三名都是体育生,铅球前二名都是体育生,而且,铅球前6名除了我以外,其它都是篮球队的。排除他们,从一个体育“素人”的角度,再看我的成绩,是不是还挺牛的?!

都说竞技体育是残酷的,想要晋级,就需要一路不断地“升级打怪”,你看我连校运会都无法脱颖而出,向上之路得有多难?所以,我特能理解能进入奥运赛场的每一个人,他们可能是洲际冠军,世界冠军,都值得尊敬,绝对不可轻视!

二、突飞猛进的中国田径

在奥运会中,有“得田径游泳者得天下”的说法,因为田径,游泳代表着人类最基础的运动能力,竞技项目众多,比赛精彩纷呈,运动健儿永远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令人欢欣鼓舞的是这次中国奥运军团,在田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大激励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比如:苏炳添在男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了令人震撼的9秒83,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同时也成为奥运历史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整个世界都被震动了!

不得不说,苏炳添继承了刘翔在径赛跑道上的奥运精神,打破了黄种人不能站在奥运决赛场上的谬论,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意义,难怪苏炳添在赛后哽咽地说:“这一刻对我来说,我等了一辈子了!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自己可以通过在百米跑道上的努力,完成短跑历代前辈给我们的祝福了。

听者无人不为之动容,别人不知道,反正我是落泪了!

女子铅球:作为一员老将,巩立姣在铅球场上已经整整奋斗了21年,作为奥运会的“四朝元老”,她终于在本届奥运会获得了冠军,在前三届奥运会获得第2,3,4名之后,她以刷新个人最好成绩的优异表现,为中国田径代表队收获了本届奥运会的首枚田赛金牌,开了个好头,既鼓舞了士气,又振奋了军心。

女子标枪:凭借刘诗颖在决赛中的神奇一掷,一枪定乾坤,第一投就锁定了金牌,实现了中国女子标枪在奥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真是苦尽甘来,梦想成真,就像她所说:“只要你坚持,总有一天,你坚持的东西会反过来拥抱你

男子三级跳:首次出征奥运会的朱亚明展现出一个比赛型选手的霸气,毫不怯场,越战越勇,给人惊喜不断,在男子三级跳决赛中不但连续刷新个人最好成绩,获得了奥运会男子三级跳的银牌,还突破了男子三级跳奥运最佳战绩。

女子链球:大器晚成的“亚洲链球一姐”王峥,凭借最后一投的神奇逆转,从第三名跃升到第二名,收获了一枚宝贵的银牌,而金牌选手正是女子世界链球纪录保持者洛达尔奇克,(她也是迄今人类历史上唯一一名能投出80米以上成绩的女子链球运动员),面临强敌手不软,沉着应战心不慌,王峥的表现可圈可点。

竞走项目:竞走本来一直是中国队的优势项目,但本届奥运会发挥欠佳,有点“大意失荆州”,不过,老将刘虹凭借丰富的大赛经验,在队友被罚时的不利局面下,沉着冷静应对,在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为中国竞走队收获了一枚宝贵的铜牌。

作为一名“妈妈选手”,她超越了自我,也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她对奥运精神的理解,让人印象深刻,她说:“体育竞技不仅是运动员为国争光,它应该和更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快乐,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女子800米:凭借小将王春雨的出色发挥,敢打敢拼,她在半决赛和决赛中,都突破了个人最好成绩,跻身世界一流运动员行列,意义重大!虽然只获得了第五名,却让人刮目相看,赞誉一片,人们有理由相信,她的前途一片光明。

本届东京奥运会,值得骄傲的还有男女4*100米接力队,他们都杀进了奥运会的决赛,男子获得第4名,女子获得第6名,比赛过程精彩刺激,扣人心弦,看得让人心潮澎湃,血脉喷张,唯一遗憾就是苏神没有拿到一枚奥运会奖牌。

在东京奥运会的田径赛场上,中国田径队捷报频传,不断取得突破,让人看到了中国田径正在全面崛起,四处开花,未来可期!

三、中国力量,势不可挡

在我的人生过往中,运动一直贯穿着我的生活,就像我的标签:“10年健身,运动让生活更美好”。从初中开始,我就迷上了健身,偶像是“终结者”施瓦辛格,每天我都会在家用一对5公斤的哑铃练练力量,健健身,肌肉也变得渐渐发达起来,人送外号“施瓦辛格”......

本届奥运会除了田径,我最爱看的比赛就是男子举重,中国举重队和中国乒乓球,中国跳水,并称为“中国梦之队”,真正让人看到了什么叫做“中国力量,势不可挡”!

男子81公斤级的吕小军,是中国举重队神一样的人物,被人们称作“军神”,在举重圈,健身圈,是欧美各国人眼中的“绝世美人”,他岩石般的肌肉象征着阳刚和力量,他的举重动作被称为举重的教科书,看他做动作就是一种享受。

在本届东京奥运会,已经37岁的老将吕小军不负众望,诠释了什么叫做“宝刀未老”,他以374公斤的总成绩,不但打破奥运会纪录,还成为连续三届奥运会都获得金牌的“力量之神”,创造了历史!(据说里约奥运会冠军被查服了禁药,金牌被收回,所以,这枚金牌也是吕小军的)

网友说:外国有施瓦辛格,中国有吕小军,他们都是我的偶像,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健身。

男子61公斤的李发彬,以“金鸡独立”的姿势,技惊四座,告诉世人什么叫做“举重若轻”。

男子67公斤的谌利军,在经历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失利和痛苦后,卧薪尝胆5年,在本次奥运会顶住了压力,逆风翻盘,上演了一幕“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奇迹。

男子73公斤的石智勇,以破世界纪录的霸王举鼎表现,成功卫冕了奥运举重金牌,谁敢横刀立马,唯我“石大将军”!

中国举重队,除了男子举重的4金,女子举重也收获了3金1银,真的是一支王者之师,所向披靡,大军过处,披金挂银!

每一枚金牌都来之不易,每一次举起都彰显了力与美,王者之气萦绕东京上空,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中国举重,永远的神!

四、不以金牌论英雄

当然,本届奥运会让人惊喜地发现,中国人看奥运会,不再是“唯金牌论”了,只要你努力过了,拼搏过了,你就是人们心目中的胜利者。

“追求卓越,勇攀高峰,重在参与,永不放弃!”的精神才是永恒的奥林匹克之火,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在本届奥运会上,除了胜利者,还有更多的是失利者,毕竟金牌只有一枚,也不是人人都能进入决赛。很多人默默无闻,不被大众关注,虽然未能为中国队升国旗,奏国歌,但他们就像战场上的军人,为国拼尽了全力,依然获得了广大网友的赞赏。

大家明白,很多运动员仅仅为备战奥运就要花上4,5年的时间,人的一生,有多少个5年呢?其中的辛酸,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他们毕其功于一役,实践着“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

没有运动员是不想夺取冠军,获得好成绩的,但比赛结果是残酷的,很多人最终可能什么也没能收获,只能泪洒赛场,留下遗憾,寄希望于下届再战。此时,我想大家应该少点指责,多点鼓励,不要吝惜自己的掌声,为他们喝彩!因为他们值得!

体育改变生活,文化融入血液——中国体育十年间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记者高萌)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和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体育文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被赋予着更多精神内涵。北京冬奥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跳脱“唯金牌论”,建立更多元的价值理念;广场舞走红神州,人人都找到自己的舞台;健身、冰雪、马拉松等热潮催生流行文化,转变社会审美与健康观念。

1月12日,在北京奥林匹克景观大道拍摄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体育文化是世界语言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北京冬奥会、南京青奥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落地中国,以体育为桥梁,搭建出文化交流的舞台,这既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也为世界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化软实力助推主场外交。北京冬奥会期间,空灵而浪漫的开闭幕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内心;被称作“工业迪士尼”的首钢大跳台,腾空的青春与沉默的冷凝塔,在时空交错间展示了我国百年奋进的征程;憨态可掬的吉祥物“冰墩墩”,在全球刮起了一股“熊猫风”;冬奥村大礼包中的儿童画作,让各国和地区运动员心生暖意……体育用更温和、更坦诚、更友好的方式打破刻板印象,让一切缥缈遐想化作一个个真实可爱、触手可及的中国故事。

2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与志愿者交流互动。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两届奥运会,一座“双奥”城。从“开门迎客”到“天下一家”,从“我”到“我们”。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真诚热烈依旧,却平添一份游刃有余、自信从容。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常宇说:“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入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希望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希望知道中国的理念和故事,这使我们讲述新时代中国的世界观成为可能。我们要靠讲文化的差异点到讲文化的共同点的方式,展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理念,向世界传播中国认为的共同价值。”

通过体育文化展现更自信、更挺拔的姿态,这源自国家实力的提升,也源于社会观念的转变。

体育文化影响价值观念与审美

体育文化润物无声。十年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社交媒体的扩张以及转播报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着改变。从“唯金牌论”,到如今更加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我们的目光不仅仅再局限于落地一刻与冲线一瞬。

在领奖台外,人们看到贾宗洋与齐广璞“英雄惜英雄”尽显战友情;张雨霏赛后拥抱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那是选手之间的相知和共情;从面包师到单板选手,张嘉豪追寻着一个人的冬奥梦。破除偏见与胜负之间的视野盲区,友谊、执着、坚韧……这些通过体育爆发出的光芒,在看淡输赢的角落里映射着人性的璀璨。

3月11日,北京冬残奥会残奥高山滑雪女子大回转(站姿)比赛颁奖仪式在北京延庆残奥颁奖广场举行。冠军中国选手张梦秋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与此同时,体育文化中天然的阳光健康,也在这十年间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元气少女”杨倩、张梦秋,把领奖台变成小小的时尚秀场;“军神”吕小军的健身日常备受追捧;王霜、水庆霞等两代女足姑娘在球场之外展现铿锵之美。体育所展现出的健康之美与力量之魄,让社会审美逐渐告别“白瘦幼”。在“文明精神”与“野蛮体魄”之间,寻找智慧与健硕的结合逐渐成为人们追捧的主流。

体育文化改变生活方式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实现体育强国梦,需要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体育文化需求。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

2021年6月19日,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市民舞蹈创作大赛决赛在上海城市剧院举行。闵行区江川文化馆舞蹈团队表演广场舞《赤子情怀》。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张艺谋曾说:“人民生活幸福了,才会跳舞唱歌。”据《中国广场舞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场舞爱好者约为8000万人。作为我国独有的体育文化现象,“广场舞”不仅仅是中老年群体健身休闲的方式,也为老龄化时代提供了一种社交问题解决方案。来自北京的退休职工李军国说:“跳广场舞,不光是锻炼,大家热热闹闹凑在一起也能找到青春的感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时,我国提出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此后的每个冬季,塞北乃至全国的雪原都不再寂静。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冬季滑雪、夏季冲浪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4月21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北京冬奥会激发了中国青年冰雪运动热情,18岁至30岁青年成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力军,参与率达37.3%,为各年龄段最高。

2019年1月16日,游客在六盘水市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享受滑雪乐趣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全龄友好,终身运动。体育文化正以健康快乐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回望十年间,体育文化,早已沁润至国家、社会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体育魂之所在。

来源: 新华社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