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2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足石刻的观后感作文,为了使其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你最想通过这篇观后感表达什么?是对石刻艺术的震撼?对历史的感慨?对信仰力量的敬畏?还是对匠人精神的敬佩?确定一个核心主题,并围绕它展开叙述和议论。
2. "详实描绘所见所感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Personal Feeling):" "“观后感”的核心在于“观”和“感”。" "“观”:" 不要只写“很多佛像”,要具体描述你看到了哪些著名的石刻群(如宝顶山、北山),哪些具体的造像(如“千手观音”、“牧牛图”、“六道轮回”),注意它们的姿态、表情、服饰细节、色彩(如果保存尚好)、雕刻风格等。运用视觉、甚至听觉(想象当时的环境)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感”:" 在描述的基础上,写出你的真实感受。是被造像的精美绝伦所惊叹?被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如轮回、因果)所触动?被佛像的慈悲眼神所感染?被匠人们鬼斧神工的技艺所折服?这些感受要具体、真切,避免空泛的词语。
3
一、初来乍到,重庆大足的第一印象
说起重庆,大家脑海里是不是马上浮现出火锅、山城、轻轨穿楼的奇观?可我这次,偏偏没去洪崖洞,也没去磁器口,而是选择了大足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低调的地方。下了高铁,空气里都是一股辣椒与泥土的混合香气,街头巷尾的人们热情得让我有点招架不住。大足不大,节奏却很舒缓,特别适合退休后的慢生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只有一份独属于小城的悠闲自在。每天早晨,看着邻居们提着菜篮子,边买菜边聊天,我也忍不住加入了他们的“菜市场圆桌会议”,感受到了久违的烟火气。
二、大足石刻,千年雕刻的震撼美学
都说大足石刻是“石头上的敦煌”,我原本还半信半疑,直到亲眼见到那一刻,才知道什么叫“世界文化遗产”不是吹的。石刻群分布在山间,最有名的宝顶山、北山,每一尊佛像、每一组浮雕,都精美得让人怀疑古人是不是开了挂。那些千年前的匠人,居然能把石头雕得像活的一样,佛祖、菩萨、罗汉、护法,各个栩栩如生。尤其是千手观音,真是让我看得脖子都快断了,数了半天手都没数清楚。导游说,这些石刻不仅艺术价值高,还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我心想,难怪那么多外国人专门飞来看,咱们大足人真是太有福气了!
三、边走边吃,舌尖上的大足生活
参观完石刻,肚子就开始唱空城计。大足的美食真是不容小觑,随便走进一家小馆子,端上来的都是地道的重庆味儿。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大足黑山羊火锅,羊肉鲜嫩不膻,辣椒和花椒一上桌,香气扑鼻,吃得我直冒汗。还有大足米粉,汤头浓郁,配上本地的腊肉和小菜,简直是人间美味。晚上再来一杯重庆小曲,和新结识的老友们唠唠嗑,生活可以说是“巴适得板”!
四、文化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别看大足是个历史悠久的小城,人家现代化建设一点不输大城市。城区干净整洁,公园绿地随处可见,骑着共享单车去石刻公园溜达一圈,既环保又惬意。新开的图书馆、文化馆里,各种展览和讲座不断,老年大学的舞蹈队、书法班热闹非凡。大足人对文化的热爱,仿佛是从石刻里流淌出来的,连我这个外地人都忍不住报了个陶艺班,体验了一把“手艺人”的快乐。
五、退休后的理想归宿
在大足待了些日子,越发觉得这里是个养老的好地方。空气清新,物价亲民,医疗设施也齐全,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情味特别浓。邻里之间有事儿随叫随到,节日里大家一起包饺子、赏花灯,生活充满了温暖和乐趣。每天早晨去石刻边晨练,感受千年文化的熏陶,晚上散步在静谧的小城街头,内心的满足感油然而生。退休以后,能在这样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美食、有人情味的地方安度晚年,简直是人生赢家!
千年的石刻会说话
参观重庆大足石刻
2025年6月21日,参加由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服务服务总队主办的“做大足石刻守护人,感受千年文化底蕴”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活动。一行40多名文保志愿者、文物爱好者跟随领队和讲解员先后走进宝顶大佛湾、圣寿寺、宝顶老街、倒塔、博物馆、宝顶结界(龙头山,二十四诸天、大佛坡等)大家仔细观看并认真了解每一处(件)文物的前世今生,不时感慨珍贵世界文化遗产的精美绝伦和璀璨中华文明的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国石窟的宝库里,素来有着“北·敦煌”“南·大足” 的说法。敦煌莫高窟与大足石刻这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是石窟艺术在中国发展的高潮与尾声,它们一北一南、一先一后勾勒出石窟艺术自西域传入中原的清晰线索。
重庆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也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它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开凿于晚唐,兴盛于两宋(公元9-13世纪),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
大足石刻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在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上都达到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成熟与完善阶段,具有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保护区共有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分布于全区70多处。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最为集中。
走进宝顶山景区,四周树木葱茏,绿荫蔽日,脚下石阶蜿蜒向前,仿佛缓缓铺展着一条通向幽深岁月的路径。那石阶的缝隙里,钻出嫩绿的小草,石阶边缘也爬满了暗青色的苔痕,深浅不一,像是时光拂过留下的幽幽印记,也像是那些沉默的石刻在无声低诉着千年风雨。
大足石刻·宝顶山
来到宝顶山的卧佛,佛像横卧在山崖的怀抱中,神情恬淡安详,仿佛只是沉入了悠然长梦。卧佛身躯宏阔,衣褶的刻痕如流水般柔和舒展。佛的宁静姿态,却似有说不尽的意味弥漫开来,它既像是凝滞了时间,又像在无声说法,教人面对尘世纷扰,也当安放一颗平静的心。我的脚步不由地慢了下来,屏息之间,只觉那安眠的佛正以无声的安宁,抚平了我心头的躁动。
大足石刻·卧佛
再往前行,便来到圆觉洞。洞内菩萨们端坐的轮廓被昏暗光线勾勒得越发清晰。洞顶渗出的水珠,滴答滴答,落在石像身上,溅起细微的回响,又渗入石头的肌理深处。水珠沿着菩萨衣襟滑落,仿佛石像也正在悄然垂泪,洞中一片寂静,却仿佛有无数声音在叩问:“千年了,俗世沧桑,众生可曾真的觉悟?”我伸手轻触那冰凉的石壁,掌心微湿,似乎触到了久远前的匠人凿痕,也触到了石像千年未干的泪痕。
大足石刻.圆觉洞
最令我心头震动的,是北山的千手观音。千只手臂如孔雀开屏,舒展于身后,每只手掌里都有一只清亮的眼睛,或托法器,或结法印。我仰头凝望,千手千眼仿佛交织成一张慈悲的巨网,将整个天宇都网罗其中——那每一只望向人间的眼睛,都饱含悲悯,每一只伸出的手,都渴望搭救尘世的苦难。我站在这张巨网之下,顿觉渺小如尘,又仿佛被无边的光芒笼罩,那光芒并非来自眼前,而是由心底被石像目光点燃,缓缓升腾起来。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
穿行在石刻之间,牧牛图里牛儿悠闲,牧童自在,世俗生活的情趣被凝固在石壁上,至今还散发出泥土的芬芳;地狱变相里刀山火海,受刑者的苦楚扭曲了面容,警示的意味穿透时间,依然刺目惊心。这石刻的宇宙啊,一端连着人间烟火,另一端通向了幽冥警示,凿刻者分明是要把整个世界的面貌与温度,都深深嵌进这冰冷的石头里!
大足石刻.牧牛图
走出景区,回首再看,青山依旧沉默,石头依然无语。可那些栩栩如生的眉目,那些流转千年的衣纹,分明在心头烙印着无声的言语。原来千年的石刻并非真能开口,而是它们凿开我胸中尘封的寂静,让那被喧嚣淹没的自己的声音,终于重新清晰起来——这石中岁月,原是借石头的唇舌,唤醒了我们心里沉睡的言语。
文保志愿者“倒塔”参观并合影留念
踏过千年门槛的,何尝是石像呢?每一凿刻痕,都是匠人用生命将体温与祈愿煅进石头的深处。如此,冰冷的石头才得以在时光中呼吸,使那些沉寂的凝望与悲悯,终究穿透了厚重的岁月之壁,抵达今日观者的灵魂深处——原来石头从不曾言语,是我们自己,在石头的镜子里,听见了灵魂久被遗忘的回响。参观大足石刻,不仅是一次艺术享受,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千年石刻永续传承,文物保护你我同行。
文保志愿者在卧佛参观并合影留念
(洋河水牛2025年6月21日于大足石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