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22:1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为什么要读大学”的演讲稿,并附带撰写此类演讲稿时应注意的事项。
---
"演讲稿:为何选择大学——通往无限可能的阶梯"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或者即将面临选择的问题:"为什么要读大学?"
也许有人会说,读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这固然是大学教育能带来的重要现实利益之一。大学,作为知识传播、技能培养和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专业学习,锻炼了我们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这些,无疑是我们未来步入社会、立足职场的坚实基石。一份好的大学文凭,常常是许多理想工作的“敲门砖”。
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就业,那我们可能就低估了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读大学,绝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它更是一场关乎个人成长、视野拓展和精神丰盈的旅程。
"首先,大学是系统学习知识、深入探索世界的殿堂。" 在高中,我们的学习更多是基础和广度。而大学,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让我们有机会在自己感兴趣或未来希望深耕的领域进行深入探索。我们有幸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聆听他们的智慧分享,参与前沿的学术讨论。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们掌握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它教会我们如何学习
“我为什么要读大学?”
不知道在座的同学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根据Ajzen在1991年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实际行为主要受行为意愿所驱使,而影响行为意愿的三个关键维度,分别是:态度、主观规范以及行为控制。具体而言,态度就是一个人对某项行为的感觉和评价—我喜不喜欢这件事,关乎个人信念和动力;主观规范则指的是一个人准备做某件事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通俗来讲,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他人—我爸我妈我爷爷奶奶尤其我女朋友,是否认可我做这件事,如果我做这件事了,他们高不高兴;而感知行为控制则更多的反映了一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更多、所预期的阻碍越少,那么他的感知行为控制就会越强。说白了,感知行为控制就是,我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
对于读大学这件事,是否有能力做并不是一个问题,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已经证明了一切。那么对于多数人来讲,尤其在中国,我们要读大学,很大程度上是在受主观规范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认为我们应该读大学,周围的人都在读大学,社会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考上好大学。甚至于我读什么专业,也是选择父母认为好的,大家都在读的,社会上比较热门的。以此看来,可能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并不关乎我的个人喜好,或者说,我对此的态度。但这一维度,恰恰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失,而又往往被大家忽略的。
所以从今天开始,没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大学的同学们,可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重要呢,因为目标理论(Goal-setting Theory)告诉我们,目标是激励行为的最直接的动机,重视并尽可能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发动机的重要过程(Locke, 1967)。哲学家罗素在其自传前序《我为什么而活着》中写到:“对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怜悯”是他生活的三大动力。如果以这三大动力来看我们的大学生活。大学当然是满足我们对知识的追求最好的地方之一,很有可能也能满足我们对爱情的渴望。然而,对于有些人,他的大学生活主要是满足对爱情的渴望了,对知识的追求,顺便吧,混个学分毕业证我也是一个中大毕业生了,对苦难的怜悯,刷刷微博朋友圈转发评论一下,就算参与了。
对苦难的怜悯,显然并不是转发微信朋友圈就足够的。
在这个和平年代,战火仍然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弥漫,叙利亚数十万难民无家可归。
被逼逃亡的叙利亚儿童偷渡希腊,却最终溺水而亡……
恐怖袭击从未停歇,威胁着数以万计无辜个体的生命。
全球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人类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亟不可待。
新的经济问题、股市问题、楼市问题,不断出现,还没买得起房呢,现在连租房也开始租不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能大家都在中学的时候从家长和老师那里听过这样一句话:“高考是最重要的,考上好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或者“上大学就可以轻松了”。这可能是我青春年少时听到的最大的谎言,没有之一。当然,上大学如果想轻松可以很轻松,想玩的话,的确有比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充裕的空间。大学是个筑梦的舞台,这里有最接近商场实战的案例分析大赛、创业大赛,这里有与国际知名学者、专家零距离交流的workshop与国际会议,这里有让你尽情发挥艺术天分的平台,懂唱的可以体验一把“我是歌手”,不懂唱的也可以做金牌经纪人、制作人。这里人人都有机会成为101少女、明日之子,用不着等别人pick,你就是那个pick别人的人。
但是,同学们。这是一场终要醒来的梦。
不要等到毕业了,梦醒了。
才发现图书馆的书只借过,没看过。
才发现看过的电视剧,远远比看过的论文多。
才发现你选的课永远都是学分最容易拿的,而不是你喜欢的;你参加的学生活动永远是加分高的,而不是你喜欢的。
才发现你的大学生活充斥着对自己“有用”的,而不是你内心深处真正感到渴望并满足的,更不是对改善有益的。
有句话说的好:“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准确来说,从研二决心做科研开始,我便没有故事了。如果一定要有的话,就是 ——“读了博士”。在读博之前,我是做好了“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的心理准备的,然而科研生活所经历的孤独、寂寞、挫折与无成就感,仍将我侵袭的措手不及、灰头土脸。正是这几年,当我在厚厚的博士论文上签上名字,我的身心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从只能忍受孤独到学会享受孤独, 从习惯向外寻找片刻之欢愉到喜欢向内寻找须臾之宁静。虽然生活中的事件或者说故事变少了,但是我的心却觉得异常丰盛而浓烈。
为什么呢?
因为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的生活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因为我找到了影响行为的重要维度(态度)——个人信念和动力。
因为科研生活既能满足我对知识的追求,更能满足对苦难的怜悯。
因为我立志于为“改善世界,减少苦难”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有的人要问,口气不小,怎样改善世界呢?哪是你能改善的呢?其实改善世界的渠道和方式有很多,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当我们在为知识的传递和创造,点亮灯盏而继续学术深造时,我们正在改善世界。
当我们在某一领域以优异的工作为他人服务时,我们正在改善世界。
当我们创立新的企业,雇佣员工并对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时,我们正在改善世界。
《礼记·大学》说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我们尚不能治国平天下的今天,我们可以先从个人修为的提升做起。个人修为的注重提升仍然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改善世界。各行各业,无论是近年大热的金融业、互联网,还是艺术创造亦或教育行业,我们都在进行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事情。
所以,每天起床睁开眼的意义实在不应该是如何活的比别人更好。想想自己是怎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或许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安宁。
撰稿:吴佳琳
编辑:夏小喵
欢迎投稿
bspr@mail.sysu.edu.cn
来源:家尔堂食李其军潍坊
人,为什么要读书? 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
最近看到朋友圈里,很多人在转这个视频,董仲蠡的一段演讲——《教育的意义》。
他在演讲中说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自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便是教育巨大的缺失与悲哀。”
乐嘉发微博说:“我有点激动,听了两遍,荡气回肠,依旧激动。我们痛斥中国教育的操蛋,同情应试教育体制的悲催,但其实,我们也未必知道教育是为啥。董仲蠡的这篇演讲——《教育的意义》,至臻化境,听得心酸,震撼。愿天下所有的老师们都能听到这篇演讲。”
董仲蠡的声音,振聋发聩:
“曾经我们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是啊,正如他在演讲中所说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生活压力、竞争压力如双重大山一般压在我们身上,以至于无暇去思考自我。
我们是谁?我们想要做什么?
前段时间,北京某煎饼大妈爆红网络。因为跟顾客发生争执,大妈硬气放言,“我月入三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
吵架不是重点。重点是,原来卖煎饼都月入三万了???
很多人又开始把老掉牙的“读书无用论”翻出来:啧啧啧,读了这么多年书,赚钱还不如煎饼大妈。
一大波年轻人开始了新一轮的迷茫:上了这么多年学,我还不如去摆摊。
别被毒鸡汤洗脑。叔告诉你,清晨,当你还在与周公下棋的时候,大妈早早地就已经迎着朝阳出摊了;中午,当你坐在写字楼里,抱怨冷气不足的时候,大妈还站在烈日下摊着煎饼;傍晚,当你挤着人潮下班回家的时候,大妈还是站在那里摊着煎饼。
打个比方,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上干不了别的。
如果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
如果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
如果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
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通往幸福的道路有很多种,最简单的一种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读书是最快捷的方式。它能让人心生聪慧,宽厚质朴、精神丰盈又铿锵有力,就样才能去爱自已及别人。
那些不爱读书的人往往会输在急功近利上。
还记得作家龙应台的那段话吗?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要知道,读书的好处绝不是一朝一夕能体现出来,读书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会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
如今,太多孩子,为了分数,无比仓惶地学习;太多老师,为了声誉,分外紧张地去教学。
面对书本,首先只会问:“这有什么用?”“这能让考试多加点分吗?”一旦无用,就被当成杂书弃置一旁,对于知识文化本身,却不做任何思考探究。
叔在年轻时也总喜欢轻狂待世,总觉得读书苦且无用,除了应付应试教育以外毫无用处,但经历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才发现读书的可贵。
我们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就是因为我们重视教育、我们尊师重道。
早在文化的缘起,我们就将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立为民族的文化精神图腾。
文化和学问经由数百年、数千年积累而来,凝聚了不知道多少先贤学者的智慧,那些看似无用的诗词曲赋、历史人文,其实会潜藏到你的气质里、谈吐上。
尤为喜欢董仲蠡演讲最后说的那段话,语调温和,却格外让人动容:
下一次我在讲课的时候我还会在课程的规定时间之内交给同学们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但是我会多讲5分钟,我多讲5分钟的林语堂,多讲5分钟许渊冲,多讲5分钟的王佐良。请别再问我:这有啥用?这5分钟,我不教你考试,请允许我,做一次教育!
读书是为了拿高分?考大学?不,绝对不是这样。
读书,绝不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开启顺风顺水的世界。
读书,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
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和你的爱人,不止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再精致的花瓶都有碎掉的一天,再美好的容颜都有老去的一天,唯有你读过的书、写过的字,都会逐渐积累在你的身体里,变成你的财富。
读的书多了,你会发现,以前从未注意过的大千世界,竟然如此鲜活,手机屏幕之外,自有一番万水千山;读的书多了,你会发现,在无涯的知识海洋面前,再大的烦恼,也只是沧海一粟。
就算最终你跌入繁琐,洗尽铅华,面对同样的工作,你会有不一样的心境;面对同样的家庭琐事,你会有不一样的情调;培养同样的后代,你会有不一样的素养。
这,就是世界对爱读书的人最大的奖励。
还记得那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吗:
读书,就是不想有一天在看到山河壮美的时候,只能说出“哇塞”“好美啊”“太震撼”这种大口感叹的简单词汇,而是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愿爱读书的你在浮躁的世界里偶尔做一个不那么庸俗的人。
愿你不为考试、不为声誉、不为高分、不为卖弄,只为修心。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