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22: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卫校中药专业的自我鉴定作文,需要展现出你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帮助你写出一篇优秀的自我鉴定:
"一、 确定写作目标和核心内容:"
"目标:" 这篇自我鉴定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在中药专业学习阶段的表现,展现自己的优势、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未来工作的态度。 "核心内容:" 围绕中药专业的特点,重点突出以下方面: "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对中药学基础理论、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调剂、中药药理、中药方剂学等课程的掌握情况。 "实践技能水平:" 中药识别、炮制操作、调剂配药、中药鉴定实验等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率。 "职业素养:" 对中药行业的了解,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实践(如:诚实守信、严谨细致、救死扶伤),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 "学习态度和方法:"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遇到困难如何解决,学习方法是否有效等。 "个人成长和未来规划:" 通过学习,个人在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的成长,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
"二、 结构安排:"
一篇完整的自我鉴定
在苏州石湖边上,坐落着苏州地区高校唯一的大型中药科普馆——苏州中药科普馆,它是苏州市科协的科普项目,也是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时还不叫科普馆,当时只有标本区,用作教学使用,没有药用植物园。20年来,经过一步步扩建与搬迁,才慢慢发展完善成现在的中药科普馆。
如今的中药科普馆,不仅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也能满足为苏州老百姓健康服务的需求,已成为中药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是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传统中药文化馆。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吕俊峰说,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大好时机,作为一所卫生类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健康中国中作出应有贡献。
------------------------------------------------
继承好:搬迁与扩建让中药科普馆焕发生机
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卫校始建中药标本馆。2005年,随着学校升级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药标本馆进行第一次扩建。4年后,学校建设了石湖校区药用植物园,2015年申报并获批为苏州中药科普馆。2016年,随着药学院整体搬迁,科普馆进行第二次改扩建。这是苏州中药科普馆的发展变迁史,每一次搬迁和扩建,都是为了“继承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中药科普馆搬迁时,为了搬迁标本,每次老师都要组织学生将一瓶瓶浸制标本包上厚厚的报纸,用绳子捆扎好,每一个装有浸制标本的玻璃瓶都要包装好,不能有任何闪失。
包装完后再将100多瓶浸制标本,一瓶瓶小心搬到新校区。到新校区后,又要将标本一个个整理上架排列好。现在标本馆中,一份份标本整齐地摆放在陈列柜中。
如今的苏州中药科普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中药文化体验馆三部分。中药标本馆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分为中药原植物标本馆、中药材及饮片标本馆两馆,设腊叶标本区、浸制标本区、药材标本区,中药饮片标本区等功能区。
目前,药用植物园内栽培有吴地地产药材及常用中药材合计200余种。馆藏有中药腊叶标本160份、浸制标本128份、生药标本600份、名贵中药40种。
发展好:讲好中医故事
近几年来,中药科普馆多了一个新身份——对外传播中药文化的窗口。这里不仅是培养中医药技能型实用人才的教学实训基地,同时也是传播中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外宣传、开放、交流、实践体验等功能。
为了让更多老百姓了解中药,药学院定期开放中药科普馆,与当地多个社区、街道合作,开展了多次社会公益服务活动。此外,还成立了一支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苏州中药科普基地服务志愿者。
平时,志愿者服务队通过走出科普基地、走进苏州社区、带进科普基地,更好地推进中药科普活动。今年活动已累计接待市民4824人次。
为了使当地老百姓能够正确认识中药、了解中药、使用中药,中药学专业社会服务团队主动为苏州市民提供各种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
比如,志愿者们会在现场手把手教如何把西瓜制成西瓜霜。志愿者们还经常会向社区居民提供有关中医养生方法、中药真伪鉴别、中药正确使用等方面的专业咨询。
同时,他们还将中药科普馆作为交流平台,构建一个向社会开放,宣传吴地医药知识、弘扬中国中医药文化的课外教学及参观基地。
为了使科普活动不那么枯燥,让中医药知识更加生动,易于大众接受,科普馆还采取了互动科普的形式,让参加者在制作药膳、香囊等体验活动中了解中医药文化,每次都有很多老百姓报名参加。
多年来,药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获得了社会好评,也吸引越来越多的老百姓。
利用好:让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中药科普馆不仅在国内承担着传统中药文化的宣传工作,近些年来也开始逐步向海外传播传统中药文化。中药科普馆创立至今,还接待了一些“特殊”参观者,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2017年6月,中药科普馆迎来了一批来自缅甸的留学生。交流期间,他们参观了标本馆和中药调剂室,科普馆工作人员给他们介绍了中药文化,并带着他们制作香囊。
参观时正值夏季,蚊虫很多,他们组织了一次制作驱蚊香囊活动。当时,留学生们都很兴奋,觉得非常新鲜。
在不断交流活动中,留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了中医药文化,他们也成为弘扬传统中药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此外,来自美国、荷兰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也曾来此参观。他们对传统中药文化非常感兴趣,还不时与专业教师交流药材来源、功效,以及标本液制作方法。临走时,都是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中药香囊离开,曾有一位留学生表示:这是最好的礼物。
一位来自荷兰代表团的人士表示,以前接触的中医中药局限在针灸推拿,并不了解如何使用中药材进行养生或治病。而当他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药膳时,感到十分新奇,觉得“中药文化博大精深”。
近年来,中药科普馆尝试着建立互联网上的中药科普馆。他们引进了国内一流水平的全国中草药电子分布沙盘、全国中草药分布查询系统、现代中药方剂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如今,不管身处世界各地,只要通过“指尖”,就能查询到这里的中药知识。
【人物简介】
王翠华,毕业于连云港市灌云卫校中药专业,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硕士研究生,副主任药师、国家执业药师。从灌云县医院调南京后,师从魏文龙,曾任南京中草医医院副院长。退休受聘于民营医疗机构君和堂,师从杨文琪,学习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术。2016年获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精通中药炮制技艺,尤其擅长古法炮制,能够激发中草药的最佳疗效。能够将中药炮制与临床需求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中药制剂。倡导通过食疗和外用药物尽量减少内服药物的使用,强调中医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跟随魏文龙、杨文琪两位先生
建设南京市中草医医院,学习中药炮制
【口述内容】我叫王翠华,从事中医药工作近50年。我在连云港灌云卫校学的是中药专业,后来分配到县医院工作,可以说我十几岁开始就进入医院的药房工作,从中药调配开始,跟着一些老师傅学。
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文琪。从县医院调到南京后,一直在南京中草医院工作。退休后受民营医疗机构君和堂聘请,从事中药炮制工作。有幸在君和堂里认识了我的师傅杨文琪先生。杨文琪先生从15岁开始在泰州的翟泰和中药店做药师,他曾经是南京市年龄最长的、一直在一线工作的中药老药工。我从他80多岁时跟随他学习,一直到他95岁去世,一直跟随他。
杨文琪先生祖辈都是药学出生,他们自己家是开药店的,他父亲、祖父都开药店,人们都叫他小少爷。在杨文琪15岁的时候,他父亲认为在家学不好,要到外面长见识,就把他送到泰州的翟泰和中药店学习。1956年,南京到泰州去招聘药工,把杨文琪招到南京来,就在南京药材公司工作。过了一两年,杨文琪调到南京同仁堂制药厂工作,跟着从北京来的同仁堂师傅学习。杨文琪先生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接受传统中医药的教育,在翟泰和中药店学习成长,成年的时候在药材公司和南京同仁堂工作,受到南北两派中药炮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有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
杨老退休以后到了君和堂,延续着中药古法炮制方法,因为君和堂是传统的中医诊疗机构,没有西医的介入,所有的中草药、中药饮片来了之后,都是经过我们自己加工炮制,然后才用到临床。
少年时的杨文琪与父亲杨子斌(右)在江都老宅合影。南京中草医医院是南京唯一的一所以“中草”命名的医院,是一位叫魏文龙的老先生创办的。魏文龙原来是一个和尚,在高山深寺跟师傅学习采集中药。过去老百姓缺医少药,生了病往往会去寺院求菩萨来保佑,实际上真正解决他们疾病的像魏文龙这样的民间医生。魏文龙跟着师傅在山下采一把草,捣一捣,揉一揉,搓一搓,晒一晒,给病人用上,敷在病人需要的地方,或者让病人回去泡点水喝一喝,这样就把病人的疾病解决了。
魏文龙走到哪里都认为路旁山前的草都是药,他会细心地把药采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魏文龙积累了很多经验,创立了南京中草医医院。医院成立以后,魏文龙一直看疑难杂症,比如说蛇咬人等。我在南京待那么多年,魏老医生一直跟我讲,我们做医生的,不管是干什么,要记住老百姓的痛苦,不管他是什么样的人,你都要把他的疾病减轻,把他的症状减轻,把他的病治好是最好的,尽量做到“医者仁心”,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
中草医医院是有病房的,当时一级医疗机构有病房的医院还是很少的。我们跟着魏老一起值班,值班中交流很多。当时很多被蛇咬的病人送过来的时候非常危重,有从农村用拖拉机直接拉过来的,有从大医院转过来的,比如说军区总医院,市第一医院。被蛇咬的病人有时候夜里直接送到我们这边,来敲门,我们就赶快起来,把病人接下。好在平时我们准备了很多草药,就放在手边,病人来了以后就碾草药汁,给病人敷上。然后很快就能看到病人被蛇咬伤的地方的肿块被控制住,真的是很神奇。因为蛇咬到腿,蛇毒从腿上很快往上跑,顺着血液往上跑,会肿的非常厉害。来的时候还能够看到蛇的牙齿印,一两个小时就能肿半截,这时候,我们就会用止血带先减缓毒素吸收,每10分钟松一次止血带,同时把药敷上。药敷上后,慢慢地就能看到病人病情得到控制,然后下面再进治疗。
我非常敬佩魏老医生,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行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一直跟随魏老先生学习,魏文龙先生一直到76岁才离开工作岗位。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治疗蛇咬伤,已经有了抗蛇毒血清这些,项目更多了,但最根本的还是从中草药开始的。
魏文龙,南京中草医医院创始院长。1916年出生,1990年去世。【历史现场】
成立于1959年的南京市中草医医院,是一所擅用中草药及秘方、验方、经方诊治疾病而闻名于省内外的中医医院,充满着浓郁的中医传统特色。
王翠华回忆说:对蛇咬,西医没什么好办法,那时候还没有血清这些东西,挂消炎水没用,挂什么都没有办法。所以,被蛇咬的病人往往是第一步先送到我们医院来,来了就上中草药。有很多被蛇咬伤的病人,比如说咬了腿,就有一条红色的血丝,像线一样,顺着往上长,越长越高,这就说明病情在往上发展,毒素在往上面升。经过敷药以后就渐渐下去了,我们能看到病情发展,也能看到病情减退。
坚持古法炮制中草药
就是要把中草药最佳疗效激发出来
【口述内容】后来鲜药材越来越难采了,我们就把药材买来,碾粉调敷,逐步建成南京市中草医医院的外用制剂室。南京市中草医医院当时是整个南京市唯一一家一级医疗机构有制剂室的,要市卫生局审批。我跟魏文龙主任,还有刘玉兰、陶杰成一起工作。他们手上都有很多的方子,然后就把他们的方子进行组合,变成制剂,拿来以后就能用。
药剂人员的重要性在于懂药、能够制药,能够用最佳的炮制方法,把中草药的药性、疗效更好地体现出来。比如说膏剂,又分油膏、黑膏,还有外用的软膏、浸膏、酊剂,还有散剂,有用醋调的,有用茶叶调的,有用蜂蜜水调的。根据不同的病情,我会告诉患者用什么方式使用膏剂的效果最好。比如说过敏性的病人,就不能用酊剂,一是酒精过敏者不能用。而如果想要软化皮肤角质层,我们使用膏方的时候就用醋调。我们通过多年积攒的经验指导病人用药,这就是我们药师作用的最好体现。
因为南京市中草医医院有自己制剂室,所以能够与临床医生的诊疗相结合,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医生也会主动找到制剂室,希望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把中药做成剂型给病人用,并加强临床观察,慢慢总结出能够发挥出最好疗效的制剂。
在南京市中草医医院制剂室工作期间,我大概做了100多种制剂,用于不同病人。以前生活条件比较差,患疮疡肿毒的人比较多,比如生疖子、生疮、生搭背。现在,很少看到搭背了,那时候搭背很常见,患者背上生了像蜂窝一样的疙瘩,非常厉害。西医来治就是消炎,没有别的办法,但光用消炎药没有办法把患者患处的脓排出来。然后我就做了九一丹、二五丹、二八丹,根据病人的情况用不同含量的丹剂,疮口会慢慢地收口,最后就留下一个小疤,然后就没有了。这种病人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几十年中,我见了那么多的病人,遇到那么多困难和痛苦,他们用了我们的药以后效果非常好,这就给我建立了非常大的信心,也就让我特别喜欢这个行业,热爱这个行业,所以能坚持到现在,50多年了,还坚持做这一行。
我不是搞研究的,但我有临床经验。说实话,我们按照古法做一个药的时间周期很长,但患者用了我生产的丹剂,痛苦很小,效果也非常好,新的红肉芽很快就长出来了。如果是 从市场上买其他家药,刺激性特别强,会感到疼痛,所以就不愿意用它。为什么我们这样炮制丹剂对病人刺激性特别小,效果特别好,我没研究过。有时候回过头想,我还是觉得传统古法炮制中药更有利于临床,也许批量生产的工艺达不到我们用古法炮制的效果。
古法炮制中药逐步得到国家的重视。现在,杨氏中药炮制技艺已经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和传承这些古法炮制的技艺,不然就没有人知道了。像我一直跟着老师做了几十年,但我的学生现在已经不会再做了,因为好多过去有的条件现在没有了,难以做到批量生产。
2022年11月,杨文琪(中)与非遗传承实习基地——南京富丽山庄幼儿园的老师们在一起。
【历史现场】
王翠华回忆说:我做二八丹和九一丹的时候,会把买回来的石膏在小便池里面,让大家用小便冲洗。经过一年时间的浸润把石膏拿出来,再放在清水或者池塘里面泡,再泡一两年,要活水。一两年以后,把这个石膏拿出来进行锻制,把石膏里面的水分全部去掉,这叫锻石膏。我会用炉火烧,把石膏放进铁桶里面锻,锻完以后,拿这个石膏粉碎后和陶丹配置成的二五丹、二八丹、五五丹,撒在病人伤面上,一点刺激性没有。
以匠心从师中药炮制
为患者煎熬一碗良药
【口述内容】中药炮制这一块目前来讲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市场,真的是没有。我很担心,包括我跟杨文琪先生学习的时候,杨老也一直很担心。他说我为什么一直要干?要干到90岁。因为他是希望能把他肚子里的东西都倒出来,教给大家。
在跟杨老学习的过程中,他还会告诉我们怎么做人。比如说在药店,早上一来大家都是打扫卫生,那时候就是用鸡毛掸清扫柜台,然后再拿抹布抹一遍。杨老跟我讲,鸡毛掸不能往外掸,要往内扫。我说为什么?他说外面随时都有客人过来,你怎么能把灰往外面客人身上扫,你只能往自己身上扫,一个很小的细节说明杨老对患者的关心。
杨老身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会让你感觉到虽然是一个小事情,都要为别人着想。他跟我讲,他跟师傅学习的时候,师傅住在主房,他们徒弟住在厢房,他每天只要听到师傅咳嗽一声,就知道师傅要醒了,就赶快起来帮师傅把茶泡好,摆好,等不冷不热的时候端给师傅喝。从一点一滴做起,尊敬师傅的心思就体现出来。虽然他从来没跟我讲要怎么对师傅,但我对杨老始终保持敬意,我早上来店里赶快把杨老的茶水泡好,到门口等他,有时候我会泡大半杯,他来了以后再兑上热水。
2021年,杨文琪在接受媒体采访。杨老不太讲话,看到什么就笑笑。在跟他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问他,他才会告诉你,你不问,他绝对不会告诉你。他不会主动讲这个东西要这样,你去问了,他就会告诉你:这个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他带的徒弟很多,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学到那么多的知识,这个很难,每个徒弟都不一样,你要跟随他的时间够久,然后还要去找到你想找到的点、并且杨老还愿意告诉你的,这样才行。
我把杨老当成自己的老父亲一样。他平时对我们也很关心,不管是在知识上、文化上,包括中药炮制加工技术指导,就像一个老父亲一样,一直在指导着我,引导着我。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对中药的敬畏,他的执着,他的匠心精神,特别感染我。
现在医和药分得特别清楚,医是医,药是药,药师不能去看病。我职称是副主中药师,还是国家执业药师,但没有处方权,我不能看病,只能跟医生配合,给医生建议用什么剂型,或者给病人用什么最好的方法。比如说当归,是养血第一药,但实际上当归在炮制加工过程中,分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用法是不一样的。止血的时候用当归头,养血的时候用当归身,行血的时候用当归尾。过去的药房会把当归分成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但现在已经没有了,现在就在一个斗子里,切片的时候就这样切制。现在中药的效果为什么会“打折扣”,为什么原来人家用三分药,叫四两拨千斤,效果就非常好,实际上是用得精,用得到位。
比如说煎药:传统上是一人一炉,绝对不会“一锅出”,我不管病人再怎么着急,我都跟他讲,你一定要给我三个小时的时间,我可以把你往前排一点,但你煎药的时间段,从你开始到结束必须三个小时。有些医生的方子给我的时候,要求特别多,有的病人的药要用水洗三遍,有的药要用酒泡一个小时,然后两小时烘干,再去煎,有的药从早上到晚上才能出来,每一个程序必须达到,否则没有效果。所以要想体现药的效果,就要精益求精。我特别尊重杨老,他在药材的选择上把关特别严,一是有地道药材要尽量选地道药材,二是有野生药材要尽量选野生的药材,如果实在没有,就选品质好的药材。否则人家花了钱,吃了药,医生花了那么多时间辨证施治,效果却没有达到。
2019年,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某大学师生,在南京拜访杨文琪。君和堂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还是安徽新安医学院教学基地。每一年,都有不少大学生到我们这边来实习,我会为他们带教。但是,现在学药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继续能从事中药炮制的人很少。
为什么呢?第一,现在的医院,一般比较重视医生,不太重视药剂人员。所以,药剂师会觉得不被人重视。第二,中药炮制,又脏又累又苦,想干好也很难。有时候我问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选这个专业?有的人就说我也不懂,父母帮我选的。这就很麻烦了。因为你一定是热爱这个专业,才会钻研下去。如果不是自己喜欢,而学习的过程又比较枯燥,勉强学完后工作又难找,大医院进不去,小医院又不太愿意,导致现在好多人做药代理,到处推销药,或者跳槽,这是我们最悲催的事情。我最担心后继无人,现在像杨老那样有匠心的人太少太少了。
凡是我带的学生,我都会跟他们讲,提高他们学习药的兴趣,让他们往远处看。如果能够扎扎实实地学习,一定会有前景。我说不要看眼前吃苦,我们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来的。当年我在南京市中草医医院药房的时候,中午到一点钟都吃不到饭,因为需要把病人每一张处方全部配完以后我们才去吃饭,等到我们吃饭的时候,新的病人又来了,医生又上班了,划几口饭接着又上班,就是这样苦过来的。只有吃了那么多的苦才会珍惜这个岗位,才会去热爱它,才会觉得所做的工作很重要,因为你把药配出去以后,可以帮助病人解除痛苦,这就无形中有一种自豪感。
王翠华(右)在对中药材进行炒制,老师杨文琪(左)在旁指导。【历史现场】
王翠华在南京市中草医医院工作的时候,一直坚持在中药炮制一线,即使后来担任业务院长,仍然离不开药房。
王翠华说:在我们医院,所有的大学生分来以后,第一个先到药房干两个月,去认药,先把药搞清楚了,知道药长什么样子了,这对他们后面开方子指导很大,一开方子脑子就有感觉,就知道药应该用醋制、酒制还是用盐制。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缺少实践,在药房待两三个月以后,再到临床跟医生,进步就特别快。
药食同源,可帮助身体健康
生活中的中草药皆可留意
【口述内容】我们身边,马齿苋、蒲公英、金银花等中草药这些都很多,包括菖蒲、路路通、六月雪,南京普遍都还有。公园里也常能看到的一些中草药,既是观赏绿化植物,也是中药。在南京城墙边上,也能看到六月雪,很多。路边,我们能看到乌蔹莓特别多,老鹳草也能看到,蛇床子,还有楮实子,长的像杨梅一样红颜色的,种子我们就叫楮实子,也有。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的中药,只是许多人不认识,不知道它是药。像常见的桑树,一身都是宝,桑叶、桑枝、桑皮、桑椹果都是药。还有莲花也是,莲子、莲蓬、藕节、藕都可以作为药,全身都是宝。
生活中的药就太简单了。比如生姜,家家都会用,可能烧鱼烧菜都会加一点生姜,那是改变辛味,作为一个调料。但生姜作用可大了,比如说感冒了,我们切几片生姜,加几颗红枣,辛温散寒,喝一喝,感冒症状就会减轻。经常有人讲我感冒了,我没有药,我说你家里有生姜,切几片生姜,加两三个红枣,煮点汤,加点红糖喝一下,一发汗,睡一觉,汗一出来就好了。比如说经常胃寒,不舒服,把生姜拿来,皮刮掉,我们炮制里很讲究,要把生姜皮刮掉,刮掉以后再把生姜切了或者打成汁,用一点蜂蜜调一调喝下去,胃很快就暖了。生姜皮有消肿的作用,如果有人下肢水肿,我们姜皮是消肿的,所以它也是药。还有胃寒很严重的人,喝姜水不管用,怎么办?把生姜晒干,切成片,在火上烧,烧完以后水分一起没有了,姜就炮大了,我们叫炮姜,炮姜驱寒的作用更强。
这些都是身边很简单的东西,我经常跟病人讲,能不用药不要用药,我们能用食疗就用食疗,食疗再不行看看外用解决不解决问题,外用不行我们再吃药。吃要先吃药食同源的东西,再不行吃药物来治疗。实际上我们中医是来源于生活的,神农尝百草就是当它食物来调理,发现羊吃草羊好了,才发现这个是药,有很多中药都是这样发现的。所以我们中医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
2018年,杨文琪在《本草中华》电视节目拍摄过程中,展示膏滋炮制技艺。【历史现场】
2024年5月,王翠华带了三批学生到江北老山采药、识别草药。并且每人发了一个花盆,让学生采太子参苗,带回去种。然后还告诉学生该怎么放置,放在哪里,看看到秋天能不能结出太子参。
王翠华说:现在随眼就能看到的中药材已经很少了,因为土路都变成柏油马路。南京的牛首山、宝华山,江宁的吉山或者江北的老山还能看到一些中药材。太子参是南京的一宝,质量很高。
【采集时间】2024年8月6日上午
【采集地点】南京市金陵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