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23: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采办年货的自我评价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真实、具体、有深度:
1. "明确评价的核心与目的 (Clarify the Core and Purpose of Evaluation):" "核心是什么?" 你想通过这篇作文评价自己在采办年货过程中的哪些方面?是计划性、预算控制、购物效率、对家人的了解、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反思成长、总结经验教训,还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成熟和责任感?明确目的有助于你选择要写的内容和侧重点。
2. "突出“自我评价”的视角 (Emphasize the "Self-Evaluation" Perspective):" "避免流水账:" 不要仅仅罗列你买了什么,或者采买的步骤。重点在于"你的内心活动、思考过程和感受"。 "展现思考与反思:" 评价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优点),也要勇于承认不足之处(缺点),并分析原因。例如,“我原本计划得很详细,但后来因为看到打折促销,稍微超出了预算,这反映出我在冲动消费方面的自制力有待提高。” "使用第一人称:" 多用“我计划”、“我觉得”、“我意识到”、“我做得不够好”等,体现是“我”在评价“我”自己。
3. "内容具体化,避免空泛 (
铁花点雪
那年冬天,戈壁风呼啸而至,雪花如碎银落下,我站在县城集市口,羊皮袄内兜揣着刚退伍时发的三百六十五元钱,想着给家里添置些年货。
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有些疼,却也让人清醒。
那一刻,我怎么也想不到,一场误会会将我的命运拧成另一条河流。
我叫李铁生,一九八九年秋从部队退伍,回到了陕北这片黄土地。
八十年代末的农村,改革的春风刚刚吹进千家万户,人们眼里有了光亮,却还挣扎在贫困的边缘。
我们家,一间土窑洞,三亩薄田,父亲常年腿疼,母亲操持家务,全靠我这个长子撑起一片天。
部队里五年,我学会了修理收音机和缝纫机,手艺不算精湛,但在这偏远的小县城里,也能找到些营生。
那天,是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按照老家习俗,这一天要"祭灶",也是置办年货的日子。
县城的集市热闹非凡,吆喝声此起彼伏。
五颜六色的年画,火红的对联,金黄的柿饼,晶莹的冰糖葫芦,还有成堆的花生瓜子,都在向人们昭示着新年的喜庆。
我在一个卖布料的摊位前停下,想给母亲买匹蓝印花布,做件新衣裳。
她那件褪了色的老棉袄,已经穿了不知多少年,补丁摞着补丁,像极了我们家那块七拼八凑的田地。
"这花布多少钱一尺?"我问那摊主。
"一块八。"摊主是个中年男人,声音低沉,不苟言笑。
我轻轻抚摸着那块蓝底白花的布料,想象着母亲穿上新衣的样子。
几年不见,她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像是戈壁上被风沙刻下的年轮。
"给我来五尺。"我说着,从怀里掏出那个用旧军用水壶布套改的钱包。
就在这时,我的目光被不远处一个年轻姑娘吸引了。
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棉袄,头上戴着一顶毛线帽,正在一个卖红糖的摊位前犹豫不决。
那双手,粗糙却灵巧,指尖因寒冷而发红,像是冬日里悄然绽放的山丹丹花。
我付了钱,把布料小心地折好,放进挎包。
不知怎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向那姑娘的方向移去。
天空又飘起了雪,细碎的雪花落在她的睫毛上,又被眨眼间融化。
她身后背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把自家种的萝卜和白菜,想必是来换些过年的零用钱。
"姑娘,买点红糖回去,给家里的老人熬姜汤暖身子。"卖糖的老妇人热情地说。
"多少钱一斤?"姑娘问道,声音如同山涧流水,清澈中带着坚定。
"八毛五。"
姑娘犹豫了,从口袋里掏出几枚硬币,在手心里数了又数,最后摇摇头:"太贵了,六毛行不行?"
老妇人叹了口气:"六毛五,不能再少了,我也是进货价。"
姑娘咬着嘴唇,似乎在做艰难的决定。
这时,一阵大风吹来,把摊位上的秤砣刮到了地上,姑娘急忙弯腰去捡。
就在这一瞬间,我看见有个男子从她身后经过,手快速地伸进了她的竹篮。
"站住!"我几乎是本能地喊出声,大步冲上去一把抓住那人的手腕。
"干什么?放手!"那男子挣扎着,脸上露出愤怒的表情。
姑娘回过头,惊讶地看着这一幕:"怎么了?"
"他偷你篮子里的东西!"我紧紧抓着那人的手腕。
男子甩开我的手:"胡说什么!我是她哥!"
姑娘睁大了眼睛:"我不认识你,你不是我哥!"
周围的人群渐渐围了过来,窃窃私语。
男子见势不妙,突然一把推开我,转身就跑。
我下意识地要去追,却被姑娘拉住了袖子。
"别追了,没丢什么东西。"她说,眼里闪烁着感激的光芒。
我喘着气,点点头:"那就好。这集市上人多,要当心些。"
"谢谢你。"她微微低头,脸颊泛起一丝红晕,"我叫杨小梅,是城东柳树湾的。"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恍惚间,我觉得这光芒全都聚集在了她的脸上,那么纯净,那么温暖。
"我叫李铁生,刚从部队退伍,家在北坡村。"我有些拘谨地自我介绍。
我们就这样站在集市的人流中,被各种声音包围着,却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空间。
我看着她的眼睛,那里面有着和戈壁滩上的星空一样的深邃和明亮。
"你来集市买什么?"她问,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给家里添置些年货,还想给母亲买块布做件新衣裳。"我拍了拍挎包,"你呢?"
"卖些自家种的菜,想买点红糖,我奶奶喜欢喝糖水。"她轻声说,"可是..."
我明白了她的为难,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元钱:"老板,给这位姑娘来一斤红糖。"
"不,不用..."她急忙推辞。
"别客气,就当是感谢你没让我去追那个贼。"我笑着说,"要是追丢了,那多没面子。"
她抿嘴笑了,那笑容像是冬日里的一抹阳光,温暖了整个集市。
卖糖的老妇人麻利地包好一斤红糖,递给杨小梅,又找给我三角五分钱。
杨小梅接过红糖,小心地放进竹篮里,眼里满是感激。
"那个,如果不嫌弃,我可以送你一些萝卜和白菜。"她有些羞涩地说。
"那怎么行,你是来卖菜挣钱的。"我连忙摆手。
"我还有很多,这些也不值几个钱。"她执意要给我几根萝卜和一棵白菜。
最后,我们约定各自去置办年货,中午在县城东头的小桥边见面,我请她吃碗面条,她答应给我几棵自家种的蔬菜。
集市上的人来人往,我的心却安静下来。
买完年货,我早早地来到了小桥边等她。
冬日的阳光照在结了冰的小河上,反射出细碎的光芒,如同无数颗星星坠落人间。
我想起了在部队的日子。
那是在新疆的一个边防连队,戈壁滩上的风沙日夜不停,刮得人脸生疼。
然而,正是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我学会了坚韧和忍耐。
退伍时,连长送了我一本书,上面写着:"铁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像戈壁上的胡杨一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小桥下的冰面开始融化,发出轻微的"咔嚓"声。
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慢慢走来,那是杨小梅,她的竹篮看起来沉甸甸的。
"等很久了吧?"她问,脸被冬风吹得红扑扑的。
"不久,刚到。"我撒了个善意的谎。
我们去了县城里唯一的一家面馆,点了两碗臊子面。
热气腾腾的面条,配上香气四溢的臊子,在寒冷的冬日里格外诱人。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小心翼翼地问,生怕问得太多会冒犯到她。
"我在供销社做营业员,每个月工资二十八块五。"她说起工作时,眼睛里有着自豪的光芒,"家里还有奶奶和弟弟,爹娘早些年都走了,就靠我一个人撑着。"
听她这么说,我心里不由得一阵酸楚。
我们都是苦日子里长大的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也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温暖。
"你呢?退伍以后有什么打算?"她问。
"想在县城找个工作,用在部队学的技术养活自己和父母。"我喝了口面汤,"要是能开个修理铺就更好了,收音机、缝纫机什么的,我都会修。"
她眼睛一亮:"真的?我们供销社刚好需要一个修理工,负责修理卖不出去的旧货,月工资三十二块。你要不要去试试?"
命运就是这样奇妙,一个偶然的相遇,一次善意的举动,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我心里激动不已,却强装镇定:"那真是太好了,我明天就去看看。"
吃完面,我们在小桥边分手。
她把一袋萝卜和白菜递给我:"给你家里带去。"
我接过来,感觉比什么礼物都珍贵。
天又下起了雪,纷纷扬扬,落在她的毛线帽上,像是给她戴了一顶银色的皇冠。
"明天见。"她挥挥手,转身向柳树湾的方向走去。
我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雪幕中,心里像是春天的土地,开始萌发新的希望。
第二天,在杨小梅的引荐下,我去了供销社,见到了她的主任王志明。
王主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一副老花镜,看起来和蔼可亲。
他仔细查看了我的退伍证和技术证书,不时点头。
"你在部队修的都是什么?"他问。
"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还有些简单的电器。"我如实。
王主任满意地笑了:"正好,我们这里需要一个全能的修理工。明年正月十五来报到吧。"
我握住他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谢谢王主任,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走出供销社,杨小梅正在门口等我。
"怎么样?"她急切地问。
"成了!"我笑着说,"王主任让我正月十五来报到。"
她高兴地拍了拍手:"太好了!以后我们就是同事了。"
阳光照在她的脸上,映出一种我从未见过的美丽。
那一刻,我暗暗发誓,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不辜负她的期望。
腊月二十九,我回家给父母报喜。
母亲坐在土炕上,正在为春节准备着简单的饭菜。
"娘,儿子找到工作了,在县城供销社做修理工,月工资三十二块。"我兴奋地说。
母亲放下手中的活计,眼里闪着泪光:"好啊,好啊,咱们家总算有了个吃国家饭的了。"
我从挎包里取出那块蓝印花布:"这是给您买的,做件新衣裳过年穿。"
母亲接过布,粗糙的手轻轻抚摸着,眼泪就下来了:"铁生长大了,知道疼娘了。"
父亲坐在一旁,默默地抽着旱烟,听我讲述在县城找到工作的经过,还有那个叫杨小梅的姑娘。
他吧嗒吧嗒地抽着烟,半晌才说:"那姑娘听着不错,有缘分就多走动走动。"
父亲不善言辞,但我知道,这句话已经是他能给的最大祝福。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头,吃着简单的年夜饭。
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母亲给我夹了一块肉:"铁生,多吃点,长力气。以后在县城上班,可得好好干啊。"
我点点头,心里暖融融的。
忽然想起了杨小梅,不知道她现在在做什么,是不是也和家人团聚,吃着团圆饭。
春节期间,我和杨小梅约着去看了场露天电影。
银幕上放的是《小花》,她看得泪眼朦胧,我则悄悄地看着她的侧脸,心里像是灌了蜜一样甜。
电影结束后,我送她回家。
月光下,她的脸庞显得格外柔和。
"铁生,你说我们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吗?"她突然问道。
我坚定地点头:"一定会的。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她笑了,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正月十五,我如约去供销社报到。
杨小梅特意穿了件新毛衣,红色的,衬得她脸色红润。
我们在供销社的仓库后面辟出一个小角落,成了我的修理铺。
从此,我的生活有了新的起点。
每天早上,我都比别人早到一个小时,把前一天收集的坏收音机、缝纫机修好。
杨小梅常常给我带一个煮鸡蛋或者一个烙饼,说是怕我饿着。
我总是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默默地埋头工作,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她的关心。
午饭时,我们会一起去单位食堂,两毛钱一顿的工作餐,虽然简单,却因为有她的陪伴而变得格外美味。
我们有时会聊起各自的梦想。
我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修理店,让更多的人的生活便利起来。
她则希望能考上夜校,学习更多的知识,有朝一日成为供销社的会计。
慢慢地,我们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三月的一天,我修好了一台难度很大的缝纫机。
这台老式上海牌缝纫机已经坏了很久,王主任说如果我能修好,就给我加五块钱的奖金。
我花了三天时间,终于让它重新运转起来。
杨小梅是第一个知道这个好消息的人。
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拉着我的手说:"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行!"
那一刻,她眼中的信任和骄傲,是我见过的最美的风景。
"这五块钱,我想请你去照相馆照张相,好不好?"我鼓起勇气问道。
她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脸红得像熟透的苹果。
周末,我们穿上各自最好的衣服,去了县城唯一的照相馆。
那是一张简单的合影,她穿着那件红毛衣,我穿着退伍时的军装。
照片洗出来后,我们各自珍藏了一张。
回去的路上,春风吹拂着柳树的新芽,阳光温暖而明媚。
"小梅,我有话想对你说。"我停下脚步,鼓足勇气。
她看着我,眼里满是期待。
"我...我想和你处对象。"我终于说出了这句话,心跳如鼓。
她低下头,沉默了片刻,然后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我等这句话,等了好久了。"
那一刻,世界仿佛只剩下我们两个人,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遥远。
我小心翼翼地握住她的手,感受着彼此的温度和心跳。
从那以后,我们的感情渐渐深厚。
我常去她家看望她的奶奶和弟弟,也带她回北坡村见了我的父母。
两家人都很满意这门亲事,只是都担心经济条件。
"别着急,慢慢来。"杨奶奶拍着我的手说,"小两口有心,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那年五月,我第一次陪杨小梅回老家祭拜她的父母。
她的家乡在县城西边的一个小村子,土地贫瘠,房屋破旧。
她的父母安葬在村后的一片小树林里,两块简单的石碑,上面刻着他们的名字和生卒年月。
杨小梅跪在坟前,点上香,轻声说着话,像是在向父母介绍我。
我也跪下来,向她的父母默默承诺,一定会好好照顾她,给她幸福。
回去的路上,她告诉我,她的父母是在一次山洪中救人时牺牲的。
那年她才十六岁,从此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奶奶和年幼的弟弟。
听着她的故事,我更加心疼她,也更加坚定了要和她在一起的决心。
夏天来临,县城的温度升高,我的修理铺也变得闷热起来。
杨小梅常常给我带一壶凉开水,有时还会加几片薄荷叶,说是能消暑。
我的技术越来越纯熟,修理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除了供销社的工作,我还开始接一些外面的修理活,每个月能额外挣十几二十块钱。
这些钱,我都存了起来,准备用来结婚。
一天,王主任找我谈话,说要提拔我为修理组组长,工资提高到四十五块。
这对我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意味着我和小梅的婚事可以提上日程了。
我迫不及待地告诉了杨小梅这个好消息。
她高兴地抱住了我,然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冲动,红着脸松开了手。
"我们开始存钱吧,为明年的婚礼做准备。"我说。
她点点头,眼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那年夏天,我们开始存钱,计划着来年结婚。
每个月工资发下来,我们都会拿出一部分放进一个铁盒子里,那是我们的"婚姻基金"。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的爱情也在平凡的生活中渐渐升温。
有时候,下班后我们会去县城的小河边散步,看着夕阳西下,彼此依偎。
杨小梅喜欢采集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像个森林里的精灵。
我则喜欢给她讲我在部队的故事,那些关于戈壁滩、关于边防生活的点点滴滴。
八月的一天,我收到了一封来自新疆的信。
是我的老连长写来的,告诉我他要调到北京工作,路过我们县城,想见见我。
我激动地告诉了杨小梅这个消息,她也为我高兴。
老连长来的那天,我特意请了半天假,带着杨小梅一起去车站接他。
老连长还是那么高大威猛,只是军装换成了便装,看起来亲切了许多。
他看到杨小梅,眼睛一亮:"这就是你常在信里提到的姑娘吧?不错,有福气!"
我们请老连长去了县城最好的饭馆,点了几个拿手菜,还买了两瓶啤酒。
老连长给我们讲了很多部队的新变化,也询问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临走时,他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递给我们:"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祝你们早日成家立业。"
回到家,我们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对银手镯,简单却精致。
"这太贵重了。"杨小梅有些不安。
我握住她的手:"这是连长的祝福,我们就收下吧。"
她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手镯戴在手腕上,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那晚,我们在河边散步,月光如水,洒在她的脸上,美得让我心醉。
"小梅,我们定个日子吧。"我轻声说。
"什么日子?"她明知故问。
"结婚的日子。"我说,"明年春天,好不好?"
她点点头,害羞地靠在我的肩膀上:"好。"
八九年的冬天,比往年来得更早。
十一月初,县城就下起了大雪。
我和杨小梅一起去看过雪中的小桥,那是我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
桥上积雪厚厚的,我们在上面踩出两行并排的脚印,一直延伸到远方。
冬日的集市上,我们又去了那个卖红糖的摊位。
老妇人还在那里,似乎岁月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
"两位是来买红糖的吗?"她热情地问。
"是啊,买一斤。"我说,然后转向杨小梅,"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就是在这个摊位前。"
她笑了,眼里满是回忆:"记得,那时你帮我付了钱,还说什么'感谢我没让你去追那个贼'。"
"是啊,那时我就觉得你与众不同。"我轻声说。
老妇人听着我们的对话,笑呵呵地说:"原来是一对有缘人啊,这糖我送你们了,就当是祝福。"
我们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中满是感动。
十二月,我们攒够了钱,决定去照结婚照。
县城里唯一的照相馆在文化宫旁边,一张结婚照要五块钱,是我们半个月的伙食费。
照相那天,杨小梅穿上了她精心准备的红色旗袍,那是她借了供销社的缝纫机,一针一线缝制的。
我穿上了我的退伍军装,胸前佩戴着三枚军功章,那是我在部队时的荣誉。
"笑一笑,看镜头。"摄影师说。
闪光灯亮起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抓住了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
照片洗出来后,我们各自珍藏了一张,还有一张装裱起来,准备挂在我们未来的新房里。
年底,我们开始筹备婚礼的事宜。
按照当地习俗,结婚需要的东西很多: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还有床、柜子、桌椅等家具。
虽然我们的积蓄不多,但好在我有修理技术,可以把旧的缝纫机和收音机修好再用。
自行车是最大的开支,需要两百多块钱,几乎是我们全部的积蓄。
杨小梅说可以不买,但我坚持要给她最好的。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该有的都要有。"我对她说。
她抿嘴笑了,眼里满是感激和爱意。
腊月里,我们挤出时间去县城的百货商店买自行车。
那是一辆黑色的二八大杠,车身崭新发亮,铃声清脆悦耳。
推着新车回家的路上,杨小梅高兴得像个孩子,不停地摸着车把手,爱不释手。
"等我们有了孩子,你就可以骑着车带他去上学了。"我憧憬着未来。
她低下头,脸红得像熟透的苹果,轻轻地点了点头。
一九九零年二月,我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没有豪华的场面,没有昂贵的嫁妆,只有两颗真心和对未来的憧憬。
婚礼上,杨小梅穿着一件崭新的红色棉袄,头上戴着红色的盖头,美丽而动人。
我穿着一身新做的中山装,心中满是骄傲和幸福。
两家亲友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喝着便宜的白酒,却比任何豪华宴席都要温馨。
晚上,在喜庆的鞭炮声中,我们走进了新房。
那是供销社后院的一间小房子,十平米左右,虽然简陋,却是我们的小天地。
房间里,床、柜子、桌椅都是新置办的,虽然简单,却整洁干净。
墙上挂着我们的结婚照,两张笑脸定格在那个美好的瞬间。
那晚,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映在她的脸上,如同一幅动人的画。
我轻轻抚摸着她的脸颊,心中满是柔情:"从今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她依偎在我怀里,轻声说:"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我都会和你一起走下去。"
婚后的日子,平淡而幸福。
我们每天早起晚归,努力工作,勤俭持家。
杨小梅不仅在供销社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给人缝补衣服,每个月能额外挣一些钱。
我也开始在家里接修理活,周末和晚上都不闲着。
慢慢地,我们攒下了一些钱,生活也越来越好。
一九九零年末,杨小梅怀孕了。
当她红着脸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激动得一夜没睡,满脑子都是我们未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
怀孕期间,我更加忙碌,既要照顾她,又要兼顾工作。
王主任很理解我,常常让我提前下班回家看看她。
杨奶奶和小梅的弟弟也时常来看望我们,带来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和鸡蛋。
我的父母虽然年迈,也坚持每个月来县城一次,给我们送些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
看着杨小梅一天天隆起的肚子,我心中充满了期待和责任感。
"等孩子出生后,我们就开始存钱,将来给他上大学。"我对她说。
她抚摸着肚子,眼里满是母爱的光芒:"嗯,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有出息,不能像我们这样只有初中文化。"
我握住她的手:"别担心,我们会给他最好的教育,让他走出这片土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一九九一年夏天,我们的儿子出生了,取名李小山,寓意坚强如山。
看着妻子怀里的孩子,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那个小小的生命,有着我的眉毛和杨小梅的眼睛,是我们爱情的结晶。
为了照顾孩子,杨小梅请了三个月的产假。
我则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给他们母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孩子满月那天,我们摆了一桌简单的酒席,请来了亲友一起庆祝。
老连长从北京寄来了一套小孩的衣服和一张贺卡,上面写着:"恭喜你们喜得贵子,愿小山像他的名字一样,坚强勇敢,顶天立地。"
看着熟睡中的儿子,我和杨小梅相视一笑,眼里满是对未来的希望。
时光如水,悄无声息地流淌。
转眼间,小山已经会爬了,整天在屋里爬来爬去,精力充沛。
杨小梅重返工作岗位,白天把孩子送到单位的托儿所,晚上再接回来。
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每一天都在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
王主任看我工作认真,技术精湛,又一次提高了我的工资,达到了五十五块。
这对我们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以让生活更加宽裕。
我开始计划着扩大我的修理业务,也许将来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修理店。
杨小梅也有了新的规划,她想学习会计知识,争取能在供销社做出更大的贡献。
看着我们的小家庭一天天变得更好,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满足。
如今,回首那年冬天的一次偶然相遇,我依然心存感激。
正是那场小小的误会,让我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收获了一生的幸福。
每当夜深人静,我都会想起那个雪花纷飞的日子,想起杨小梅站在红糖摊前犹豫的样子,想起她那双因寒冷而发红的手。
那铁花般的雪点,那红糖般的甜蜜,交织成我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步,都可能引领我们走向不同的命运。
那么,此刻正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你,是否也在等待着那个改变一生的相遇?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时也向往着诗与远方,这二者是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呢?
陈丹青曾问木心:“怎么成为艺术家?”木心:“连生活都要成为艺术。”
原来,诗和远方不一定要超越生活,从平凡生活中亦可寻得。
在古人的笔下,不仅风花雪月值得歌颂,柴米油盐皆可入诗。用琴诗书画的心,过柴米油盐的日子,这就是最美的生活。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家要量入为出,勤俭持家。
过年了,家家都在置办年货,自己却因家境贫寒而躲到寺院中去欣赏梅花。饶是才子,也会为开门七件事而伤神呐!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张津涤 -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此联既强调了物质生活是基础的观点,又规劝世人注重道德修养,不做拜金主义者,因为有些东西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此诗为明代一女子不满丈夫纳妾而作诗并赠于丈夫。将家务七件事中六件作了交付,而唯独不提醋事。明为恭贺,实则啜醋,以表达内心不满,且别有深意,妙哉!
厨房的交响曲,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带
诗人抚今追昔:原先生活舒适自在,闲情逸致。今日却要为生活操劳奔波,含辛茹苦。诗中“雅”与“俗”的对照与转换,却写出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现实的生存状态。
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
喜雨,春耕,小清新的田园气息让人向往。
五味人生,阿鲲 - 舌尖上的中国2 民以食为天 原声音乐大碟
诗里提到了一个典故,即陶渊明抛弃官职时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这个“五斗米”指的是官俸。
诗人感慨:谁能像陶渊明一样不用工作,不用赚钱,不用阿谀奉承,就能够像隐居山野?可见陶渊明的大雅境界,非凡人能及。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扬州的向往,但似乎担心那里的物价太贵,首先就反映在米的贵贱上,真的是很幽默了。
做饭的交响曲,阿鲲 - 风味人间 纪录片原声大碟
油菜花盛开的季节,诗人高兴地听到所有的村子都传出卜卜的榨油声,乾隆帝真的是很有生活啊!
诗中有醋的酸,茶的香,时而有酒可以畅饮,白居易既有出世之心又有入世之心,日常起居茶酒并立,但他的人生终是一个“闲”字做主。
我要为你做饭,阿妹妹 - 我要你看见 新歌+精选
此为苏东坡在镇江焦山品尝鲥鱼时,赞美镇江香醋和江南鲥鱼的诗句。醋和鱼的搭配,令美食家赞叹不已。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盐,一切食物都无味,正如人也要有一些个性、一些幽默;人生,也要有各种滋味来调和。
绝配,黄安 - 救姻缘
这首宝塔诗,饶有趣味。在描写上,有动人的芬芳,有楚楚的形态,还有生动的色彩。
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而茶可洗尽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许巍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种诗意的生活并不是矫情的造作,而是带一点格调与品位做事,把生活过得浪漫有趣,不让自己活得粗糙。
“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愿你的生活,既有柴米油盐的平凡,也有诗和远方的浪漫。
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来源: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