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自大的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23:57

精心挑选《自大的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自大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见地且结构清晰:
1. "明确核心观点/主题:" "是什么?" 首先要清晰地界定你所读的“关于自大”的内容是什么。是某本书、某篇文章、某个故事、某部电影,还是对“自大”这一普遍现象的思考?明确对象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核心信息是什么?" 这份关于自大的内容主要想传达什么信息?是批判自大的危害?分析自大的成因?探讨自大与自信的区别?还是讲述自大带来的某种特定后果或教训?抓住这个核心观点,你的读后感才会有明确的中心。
2. "深入分析文本(或现象):" "具体内容/例子:" 不要只停留在笼统的感受。回顾并引用文本中关于自大的具体描述、例子、人物行为或观点。例如,书中是如何刻画自大人物的?他们有哪些言行?文本是如何论证自大有害的? "作者/创作者的意图:" 尝试理解作者或创作者为什么要写/拍/讲关于自大的内容?他想通过它表达什么更深层的含义?他对自大持什么态度(批判、警示、讽刺等)? "关键信息点:" 提炼出文本中

《危险的自大》读后感

这篇出自许知远的文章我看了并不意外,曾有一篇关于他的采访中说道:许知远始终着迷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面对公共生活的窒息,采用精神在场的手术刀似剖析,并不止于言语快感式的个体内心独立,捍卫了散文最核心最有力量的价值——五四时代的自有精神。”——这是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给予许知远《时代的稻草人》的颁奖词。

他的文章里有许多对当下一针见血的批判。他认为当代人是没有精神危机的,在巨大的社会转型期间,很多人的价值混乱了。此时能提出一种见解,稍稍有点道理就会获得一大批人的追捧,但是更少的人会去求证,而更多人则沉溺在“大国崛起”的春秋美梦中。

我认为他文章中说的现状是存在的,我们的血液里缺乏怀疑精神,就像中国那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唐钺说的我们往往不考虑事情的实际状况,只听到一句话说得巧妙,就信以为真,经常“把感情替代理智”,沉湎于语言的快感。我们经常得到一句话,就急着去批判去评论,言语自由时期带来的就是大多数人颇为主观的臆断,在此,我们都会忘记去看一看这些言语的真伪,只想着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助纣为虐的表现。

可能在早些年间,古代帝王术中最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得民心,其实就是另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手段,在这里,“逆”的民心要么让他顺服,要么就杀之,当天下没有“逆”的人,自然也就得民心了。许是在这样言论束缚太久的境况下,才会导致一旦有“新闻自由”、“言论自由”这样的字眼出现,大众才会蜂拥而至,一举将心中所想倾泄。要知道,这在5000年的中国历史中,是到了近代时期,才开始逐渐让民众有了发言权。

到了现在,微博、微信的出现开启了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话语权真正握在了大众手中,很多言论或许真的是来自民间,但多少都有些盲目和主观在里头。正是因为现在言论者的门槛降低,所以导致在言论中“把关人”的位置显得可有可无。

并非说中国人的自大与傲慢是天生,只是在这种“我只听得到我想听到”的境况下,愈发目空一切。想要改变,只能慢慢从国民修养开始。

何梦婷

曹峰:无知者最自负——重读《道德经》有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无知者最无畏,无知者最自负。无知者就是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夜郎自大的人。越是这样的人,越是沉浸在自我迷信之中,觉得自己全知全能,没有自己不懂的、没有自己不会的,世界就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当别人的想法或者行为与他相左的时候,他不仅会轻易地加以否定,而且还会愤怒地执拗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你的头上,不达目的不罢休。

人的自负往往和认知来源的多少、格局的大小、水平的高低成反比,信息来源越少、眼界胸襟越小,认知水平越低,自负反而越强。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在《庄子·秋水》篇里,庄子用他夸张的文学手法,描绘了两个经典画面,一个是“埳井之鼃”,一个是“河伯观海”。“埳井之鼃”就是“井底之蛙”成语的来源,“埳井之鼃”虽然生活在一个极为狭小的空间,“东海之鳖”在这口小井里面连一只脚都转不过来,但青蛙却认为这就是全部的世界,所以得意地享受着“埳井之乐”,完全无法想象“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的东海之广大。“河伯观海”就是“望洋兴叹”成语的来源,与“埳井之鼃”相比,“河伯”作为黄河之神算是见过大世面了,当秋水泛起,黄河汪洋恣肆的时候,“河伯”洋洋自得,“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是到了北海,见识到北海的辽阔,才不得不望洋兴叹,意识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指的正是自己这种浅薄之人。对此,庄子借助北海之神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那就是“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虚”指的是有限的空间,“时”指的是有限的时间,“教”指的是有限的教育。这说的是和意识不到自己狭隘的人是无法对话的。在《秋水》这里,大海是无穷之道的象征,而“埳井之鼃”与“河伯”则是无知者的象征。唐代韩愈在《原道》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天地、宇宙的无限、无穷、无尽、无涯,远远超出了人的认知和想象,人生最长也不过百年,受到时空极大限制的人类,却要宣称自己的见识唯一正确,岂不是大言不惭?

在中国古代,对人的有限性有最清醒认识者是道家,道家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揭示人的渺小,讥讽无知者的可笑,另一方面,又努力挣脱时空的局限,张开想象的翅膀,不要让自己做一个无知者。道家发现社会上之所以充斥着是非之争,都觉得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都想把意志强加给对方,就是因为人类往往处于自我封闭的、自以为是的状态。因此出路在于建立开放的心灵,进入逍遥的境界,而这一切建立在对于“道”的认知上。

“道”究竟是什么,从老子开始,道家从来没有给过明确的答案,反而不停地告诉人们,道“不可言”“不可名”,作为在背后引导世界运行的原理与法则,道就像“埳井之鼃”与“河伯”看到的大海,其广大、深远、神秘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普通人无法在有限的时空、凭借有限的感觉、经验、知识去认识和把握。因此如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接近“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意识到自己浅薄的过程,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懂得自己的无知。对此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同感,他说:“一个人知道自己无知,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因此一个人如果无知到一定的程度,那他就已经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了。老子也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指有最高智慧的人,他们努力地践行“道”的原理;“中士”指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对于“道”的存在半信半疑,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下士”即最愚蠢的人反而有着最高的自负,他们放肆地嘲笑“道”的存在。“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看上去很精明很能掌控一切,体道得道的人反而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越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对他人越尊重、对外界越好奇。

老子、庄子告诉我们,你所看到的只是这个世界的很小一部分,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很多是狭隘的、错误的,所以我们对于未知的世界要保持敬畏。如果无知者是一个普通人,那么这种狭隘的、错误的认知只会害了自己,但如果无知者是一位领导人,那么受害的就是苍生。毫无疑问,《道德经》是写给领导者看的,所以,老子反反复复地强调“无为”“不言”“不争”的重要性。“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一个领导者如何避免因为自己无知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最好的办法就是克制随意而为的冲动,而给下属、百姓腾出活跃的空间,尽量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言”就是懂得沉默的重要,“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喋喋不休、夸夸其谈正是无知的写照。“不争”就是谦逊的表现、虚空的心灵、宽容的胸怀。

老子反复强调谦逊的重要,《道德经》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所谓“以贱为本”,就是领导者想要保持尊贵的地位,必须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比别人卑贱,甚至用普通人不喜欢的词汇,如“孤”“寡”“不谷”(不善)来称呼自己,从而换取别人对你的同情和帮助。

老子反复强调虚空的重要,无知者之所以自负,就是在于自以为是,把自己的心灵塞得满满的,不让新的东西进去。《道德经》告诉我们,健康的心灵就是虚空的心灵,所以要“致虚极,守静笃”,虚怀若谷、宁静致远。天地为什么能生万物,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就像一个管状的物体,里面是个虚空,当这个虚空动起来的时候,万物就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了。后来道家所推崇的“心斋”“坐忘”等心灵修炼术,就是要打造一个自由、活跃而不闭塞、不固执的心灵。心胸越宽广、世界越精彩。

老子反复强调宽容的重要,宽容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和欣赏、对差异性的接纳、对反对者的容忍。老子反复述说水的好处,说水能以柔克刚、说水甘居卑下的地方、说江海无差别地接受一切细流,所以才成就了江海。不自大者才能成就其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世界的精彩来自于世界的多样性,所以最高明的领导人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总之,无知者最自负,得道者最谦逊,一个懂得自己无知的人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由于无知导致的自我膨胀,对他者的不宽容、不同情、不体谅,是人类的顽疾,2500年前的老子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就是种种因为无知而自负自大的人。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别说是人类,就连地球都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但因固执己见而自负自大,不愿打开胸怀、抛弃成见的人依旧难以绝迹。看来这种心理疾病的治疗任重道远,老子的箴言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老子学研究会副会长)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