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换老师的感受心得体会》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23:58

写作《换老师的感受心得体会》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换老师的感受心得体会作文,想要写得真挚、深刻且结构清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中心思想 (Clarify the Central Theme):" "核心是什么?" 你想通过这篇作文表达什么主要感受或感悟?是新旧老师对比带来的不同体验?是某位老师对你的特殊影响?是换老师带来的适应与挑战?还是对教学方式变化的思考?先确定一个核心点,让你的文章有明确的焦点。 "选择侧重点:" 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方面来深入描写,比如新旧老师教学风格的不同、你适应新老师的过程、或者新老师如何改变了你的学习态度等。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Choose an Appropriate Angle):" 可以是"对比式":对比新旧老师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对你的影响等。 可以是"时间线式":按时间顺序描写从得知换老师、适应新老师、到与新老师相处后的感受变化。 可以是"聚焦式":重点描写新老师某一方面(如严格、耐心、有趣)给你带来的具体感受和影响。 可以是"反思式":结合换老师这件事,反思自己对学习、对老师、对教育的看法。
3. "真挚的情感表达 (Express Genuine Feelings):"

传承太极,感恩老师——闺密姐妹的杨式太极拳心得体会



近日,我阅读了一位闺密老姐妹仲平的文章,内容讲述了她学习杨式太极拳的心路历程与心得体会。她不仅坚持传承杨式太极拳,还满怀感恩之情,特别感谢她的恩师孟先民老师。她的经历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太极拳的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位姐妹从开始学习杨式太极拳到现在,已经坚持多年。她坦言,练习太极拳不仅让她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还成功改善了高血压问题。过去,她常为血压波动而担忧,但经过长期的锻炼,她的血压逐渐恢复正常,身体的免疫力也明显增强。这不仅改善了她的身体状况,也让她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她说,太极拳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健康,更是一份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她的心得中,她特别提到孟先民老师。老师不仅传授她太极拳的动作,更引导她领悟太极拳深厚的精神内涵。老师的耐心指导和无私奉献,让她深刻体会到太极拳的奥妙所在。她感恩老师的悉心教诲,认为老师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更是心灵的引领者。正是因为老师的耐心指导,她才能不断突破自我,领悟到“以柔克刚”、“动静结合”的哲理。

为了更好地传承太极拳,她还在环球老来乐平台发表了一篇心得体会。她希望通过文字,让更多人了解太极拳的魅力,激发更多人加入学习的行列。她的文章不仅介绍了动作要领,更强调了练习中的心态调整和精神修养。她坚信,太极拳不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此外,她还在群里积极行动,筹划购买书籍和报刊,免费赠送给大家阅读。她说:“太极拳是我们老年人的宝贝,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她的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的责任,也激励身边的朋友们一同学习、共同进步。

她的行为不仅仅体现了对太极拳的热爱,更彰显出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太极拳的益处,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份文化的责任和情感的传递。

回顾她的学习历程,从初学到精通,从个人锻炼到积极推广,每一步都凝聚着她的汗水与坚持。她用行动证明了太极拳的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她的心得体会让我深刻体会到,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

未来,我相信她会继续坚持练习和推广太极拳,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希望更多像她一样的人,珍惜传统文化,热爱锻炼身体,让太极的智慧在我们这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薪火相传,永不衰落。

**传承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耀。**感谢这位闺密姐妹用心学习、传递和推广杨式太极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份古老而美丽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愿每个人都能在太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和与力量,让健康与快乐伴随一生!

2025.7.8。俞杏宝


知青追忆:当了七年民办教师,我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考上了师范学校

知青追忆:当了七年民办教师,我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考上了师范学校

那年我刚满十八岁,像许多同龄人一样,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城市,来到了这个叫做柳树屯的小村庄。

这里的房子低矮,道路泥泞,但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庄稼的气息,与城市的喧嚣截然不同。

我被分配到了村里唯一的小学当民办教师,那是1968年的夏天,正值农忙时节。

天空蓝得像是被人擦拭过一般,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绿色。

我叫林子明,从小生活在省城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纺织厂的机修工,母亲在街道工厂做缝纫工。

我们家四口人挤在不到二十平米的小屋里,但我从未觉得拥挤,反而因为有父母和弟弟的陪伴而感到温暖。

高中毕业那年,响应国家号召,我和同学们一起报名参加了上山下乡运动。

临行前,父亲拍着我的肩膀说:"子明,到了农村要吃得了苦,要学会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

母亲则默默地为我缝制了几件厚实的衣服,还偷偷塞给我一个装满零碎物品的小包袱,里面有针线、药品和一本我最爱看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到了乡下的第一天,村里的支书陈大伯把我领到了学校。

说是学校,其实只有两间破旧的土坯房,一间作为教室,另一间则是我的宿舍兼办公室。

教室里的桌椅歪歪斜斜,黑板已经褪色,窗户上的玻璃有几块破了,用报纸糊着。

但在我眼里,这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天地,是我将要开始新生活的地方。

"小林啊,咱们村的娃娃都盼着有个正经老师呢。你可得好好教导他们,让他们不光能认字算数,还能懂点大道理。"陈大伯拍着我的肩膀说道,眼里满是期待。

我心里忐忑不安,教书育人,这担子可不轻啊。

我只有高中文化,连师范都没上过,对教学一无所知,能胜任吗?

晚上,我躺在简陋的木板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和远处传来的犬吠,辗转难眠。

这与我在城市里的生活相去甚远,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而又充满挑战。

第二天一早,我就站在了讲台上,面对着三十多双渴望的眼睛。

我的紧张感瞬间消失了,这些孩子年龄不一,有的只有七八岁,有的已经十三四岁了。

他们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脸上带着好奇和期待,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其中一个瘦小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王明亮,十岁出头,坐在最后一排,但总是第一个问题。

课间休息时,他没有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操场上追逐打闹,而是留在教室里看书。

"明亮,为什么不去外面玩呢?"我走到他身边,轻声问道。

"林老师,我想多学点东西。我爹说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的声音很轻,但语气里却透着坚定,那双黑亮的眼睛直视着我。

这句话触动了我的心,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读书的初心。

后来我才知道,明亮的父亲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识字人,曾经读过几年私塾,虽然家境贫寒,却十分看重教育。

明亮家有三个孩子,他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王明志和一个妹妹王明月。

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不足二十平的土坯房里,生活拮据,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减弱。

那时候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没有正规的教材,只有公社发下来的几本破旧的课本,还有一些零散的辅导材料。

我只能用从城里带来的几本书和自己的笔记来补充教学内容,每天晚上点着煤油灯备课到深夜。

除了语文、算术这些基础课程外,我还会给孩子们讲一些城里的见闻,讲外面世界的模样。

每当这时,教室里总是鸦雀无声,所有的孩子都瞪大了眼睛,仿佛透过我的讲述看到了那个遥远而神奇的世界。

有一次,我给他们讲了电影《地道战》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迷,一个个都绷紧了身子,随着故事情节时而紧张时而欢呼。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我渐渐融入了这个小村庄的生活。

白天教书,晚上批改作业或者去学生家里家访,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环境。

村里的乡亲们也渐渐接纳了我这个城里来的年轻人,经常我去家里吃饭,或者在农忙时节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有时候,他们会送些自家种的蔬菜或者新鲜的鸡蛋给我,虽然我总是婉拒,但心里却暖烘烘的。

那些朴实的笑容和真诚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温暖和质朴。

第二年开学,我惊喜地发现班里又多了几个学生,其中就有明亮的弟弟明志和妹妹明月。

明志性格活泼,爱问问题,总是充满好奇心;明月则安静内敛,但学习刻苦,特别是语文成绩出类拔萃。

三兄妹形影不离,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即使刮风下雨也不例外。

有一次,天下起了大雨,教室的屋顶漏水,把讲台上的粉笔都打湿了,地上积了一小滩水。

孩子们帮着我搬桌椅,避开漏水的地方,然后用破布和簸箕接水。

那天,明亮突然对我说:"林老师,等我长大了,要盖一座不漏雨的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舒适的环境里学习。"

我被他的话感动了,摸了摸他的头说:"好啊,我等着那一天。到时候,我一定去你建的学校看看。"

明亮冲我笑了笑,那笑容里有梦想,有憧憬,也有坚定的决心。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经在柳树屯教了三年书。

这三年里,我看着这些孩子一天天长大,看着他们从不识字到能写简单的文章,从不会算术到能解决复杂的数学题。

每当看到他们的进步,我心里就充满了成就感,那种感觉比什么都珍贵。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从未后悔来到这个小山村,因为这里有真诚的心灵,有对知识的渴望,更有我愿意为之付出的事业。

这一年,公社组织了一次教师培训,我有幸被选中,去县城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学习。

这对我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可以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

在县城,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正规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也认识了许多和我一样的民办教师。

我们互相交流经验,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探讨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

培训中心的图书室成了我最喜欢的地方,每天晚上我都会在那里看书到关门。

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和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回到村里后,我决定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再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授课本知识。

我开始尝试让学生们动手实践,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算术课上,我带着他们去田里测量面积,计算产量;在语文课上,我鼓励他们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很快收到了效果,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

明亮和他的兄妹更是如鱼得水,他们不仅自己学得好,还乐于帮助其他同学,成了我的得力小助手。

第四年的冬天特别冷,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整个村子仿佛被白色覆盖。

教室里没有取暖设备,只有一个小火盆,放在讲台旁边,起不了多大作用。

孩子们只能裹着厚厚的棉袄上课,有的甚至戴着手套写字,但即便如此,小手还是冻得通红。

我看着他们冻得通红的小脸,心里十分难受,暗自思量着如何改善这种状况。

于是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上午开始上课前,带着全班同学在操场上做一会儿广播体操,让大家活动活动筋骨,暖和起来再进教室。

这个小小的改变意外地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他们在操场上跳跃,呼喊,脸上洋溢着笑容。

即使是平时沉默寡言的明月也变得活泼起来,跟着大家一起喊口号,做动作。

每当看到这一幕,我就觉得再大的困难也值得克服,因为这些孩子的笑容是最好的回报。

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临,村子里到处都是新生的气息。

田野里的庄稼开始返青,小河解冻了,清澈的水流欢快地奔腾着。

学校门前的那棵老槐树也抽出了新芽,鸟儿在枝头欢唱,仿佛在庆祝新的开始。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来到柳树屯已经整整五年了。

五年来,我送走了两批学生,又迎来了新的孩子,教室里的面孔不断变化,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却始终如一。

明亮已经成长为一个稳重的少年,他的学习成绩在全公社的考试中名列前茅。

明志和明月也不遑多让,尤其是明月,她的作文总是能打动人心,满纸的真情实感让人读了忍不住落泪。

有一天,公社的教育干事来到了我们学校,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县里要选拔一批优秀的小学生去县城的重点中学学习。

考试将在下个月举行,名额有限,竞争激烈,但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个消息让全校沸腾了,能去县城读书,这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大的机会。

很多家长也闻讯赶来,询问详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这个宝贵的机会。

我立刻开始为学生们补课,特别是对那些有潜力的学生,如明亮、明月和几个其他成绩优秀的孩子。

每天放学后,这些孩子都会留下来,在我的指导下做额外的练习,解决疑难问题。

有时候一直到天黑,他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那认真的神情和执着的态度让我感动不已。

明亮的父亲知道后,特意来学校感谢我,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神情诚恳。

"林老师,谢谢你对我家孩子的关心。如果他们能考上县城的学校,那就是我们王家几代人的荣耀啊!"他的声音有些哽咽,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我笑着摇摇头:"王叔,这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而已。他们三个都很聪明,又肯用功,相信一定能考上的。"

王叔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让我既感动又有些惭愧。

考试那天,我亲自带着孩子们去了县城,一大早我们就坐上了拖拉机,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十几个孩子整整齐齐地站在考场外,紧张而又兴奋,有的甚至紧张得手心冒汗。

我走到他们面前,看着这些朝夕相处的孩子,心里满是不舍和期待。

"孩子们,无论结果如何,你们都已经是最棒的了。相信自己,把你们所学的都发挥出来。记住,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不是人生的全部。"

孩子们认真地点点头,然后一个个走进了考场,背影挺拔而坚定。

考试结束后,我们回到了村里,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那段日子里,每个人都心神不宁,特别是参加考试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每天都在打听消息,期待着好运降临。

两周后,结果终于公布了:明亮和明月被录取了!全村人都为他们感到骄傲,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誉,也是整个村子的骄傲。

当晚,村里还特意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会,大家聚在一起,吃饺子,说笑话,那欢乐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个人。

明志虽然落选了,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刻苦学习,立志明年一定要考上。

送别那天,明亮和明月站在村口,背着简单的行囊,准备踏上新的征程。

全村的人都来为他们送行,场面既温馨又感人。

明亮握着我的手,眼里含着泪水:"林老师,谢谢您这些年的教导。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明月则悄悄地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林老师,您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我长大后也要当老师,像您一样教书育人,让更多的孩子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心里既欣慰又有些失落。

这些年来,我看着他们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有梦想有追求的少年,如今他们要飞向更广阔的天空了。

村子里一下子变得冷清了许多,但生活还要继续,新的学期很快就要开始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继续着我的教学工作,村里的孩子们在明亮和明月的影响下,学习更加刻苦了。

明志也在第二年考上了县城的中学,和他的哥哥姐姐团聚,这让王家人欣喜若狂。

村里的教育氛围也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让孩子辍学去干农活。

每个月,我都会收到明亮和明月的信,他们详细地描述着在县城的学习和生活,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明亮在信中写道:"林老师,县城的学校真大啊!有两层楼,教室里有电灯,下雨天不会漏水。老师们都很有学问,教给我们很多新知识。我现在已经能看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保尔·柯察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明月则在信中表达了她对文学的热爱:"林老师,我在这里加入了文学社,开始尝试写一些小诗和散文。老师说我有文学天赋,鼓励我多读多写。我想成为一名作家,用文字记录生活,传递温暖。"

看着这些信,我的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感动,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开启一个人的未来。

第六年的夏天,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县里要在全县范围内选拔一批优秀的民办教师去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将转为正式教师。

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当了这么多年的民办教师,我一直梦想着能够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但是,考试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而我已经离开学校多年,很多知识都已经生疏。

更重要的是,作为村里唯一的老师,我不能丢下这些孩子不管,这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村里的老支书来找我谈话。

他坐在我的办公桌对面,慢悠悠地点燃了一袋烟,深吸一口后,缓缓吐出一圈烟雾。

"小林啊,我听说了这个事情。你来咱们村已经六年了,为咱们村的娃娃们操了不少心。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你应该去试一试。"他的语气诚恳,眼神坚定。

"可是,支书伯伯,学校里的孩子们怎么办?我不能就这样丢下他们啊。"我心里充满了矛盾和担忧。

"这个你放心,公社已经答应如果你考上了,会派一位老师来接替你的工作。而且,等你从师范毕业回来,咱们村的学校就是你的了。到时候,我们还要盖新校舍呢!"老支书的话让我看到了希望。

听了老支书的话,我的心终于定了下来,我决定报名参加考试,同时也不耽误学校的教学。

接下来的日子,我白天教书,晚上复习,挑灯夜战成了家常便饭。

有时候一直学到深夜,才疲惫地睡去,但每当想到这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我就充满了动力。

村里的乡亲们知道后,纷纷来鼓励我,有的送来自家做的点心,有的帮我分担一些杂务,让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复习。

就在这时,一个令我意外的消息传来:明亮、明志和明月也要参加师范学校的考试!

原来,他们在县城读书期间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也受到了我的影响,立志要成为教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得知这个消息,我既惊讶又感动,没想到当年那个瘦小的男孩,现在已经有了如此明确的人生目标。

而我,也即将和自己的学生一起,为同一个梦想而奋斗,这种感觉既奇妙又温暖。

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明亮三兄妹回到了村里,他们变化很大,不仅个子长高了,言谈举止也更加成熟了。

明亮已经有了少年的模样,声音也变得低沉了;明志更加阳光开朗;明月则出落得亭亭玉立,气质文静。

他们迫不及待地向我分享在县城的见闻和学习经历,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明亮告诉我,他们三个人在县城的学习生活虽然艰苦,但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和支持,一切困难都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

"林老师,这次考试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如果能和您一起去师范学校学习,那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明亮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那眼神让我想起了五年前那个坐在教室后排的小男孩。

考试那天,我和明亮三兄妹一起去了县城,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一路上说说笑笑,互相鼓励。

考场上坐满了来自全县各地的考生,有年轻的民办教师,也有像明亮他们这样的应届毕业生,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紧张和期待。

试卷发下来后,我深吸一口气,开始答题,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对一些基础知识驾轻就熟,但也有不少新知识让我感到吃力。

考试结束后,我们一起回到了村里,开始了漫长的等待,那段日子里,我们四个人经常聚在一起,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明亮说起了他对教育的理解:"林老师,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要当老师。我觉得,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精神。您当年教给我们的不只是课本上的内容,还有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明月则谈到了她的梦想:"我想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教孩子们读好书,写好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文字感受世界的美好和生活的真谛。"

明志虽然年纪最小,但思考却很深刻:"我觉得教育最重要的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就像林老师当年教我们一样,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

听着他们的话,我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感动,这些年的教育没有白费,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一个月后,结果终于公布了:我和明亮、明月都被录取了!虽然明志落榜,但他决定再复习一年,明年再考,那股韧劲让人敬佩。

全村人又一次为我们感到骄傲,老支书亲自来家里祝贺我,还送了一块手表作为礼物。

"小林啊,这是村里集体给你买的。你这七年来为咱们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大家都记在心里呢。这块表不值什么钱,但代表了大家对你的心意。"他的话朴实无华,却让我感动不已。

临行前的晚上,我站在学校的操场上,看着这个陪伴了我七年的地方,回忆起当初刚来时的青涩和迷茫。

七年前,我是带着迷茫和无奈来到这里的;七年后的今天,我将带着梦想和希望离开。

这七年里,我教会了孩子们知识,而他们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真正的老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月光下,那间破旧的教室显得格外宁静,墙上的标语、讲台上的粉笔盒、窗台上的花盆,每一样都承载着我的回忆和感情。

第二天一早,全村的人都来送我们,老支书,学生们的家长,还有那些曾经的学生,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的他们。

场面热闹而感人,有人拿来了鞭炮,有人送来了自家酿的米酒,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但眼里却含着不舍的泪水。

明亮的父亲握着我的手,眼含热泪:"林老师,谢谢你这些年对我家孩子的培养。没有你,他们不可能有今天。我这辈子没读过什么书,但我知道,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是真的。"

我笑着摇摇头:"这是他们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我只是引路人而已,真正走路的是他们自己。王叔,你应该为有这样的孩子感到骄傲。"

坐上去县城的马车,我回头望了一眼这个生活了七年的小村庄,阳光下,村子显得那么宁静和美好。

房屋、田野、小河、远处的山峦,还有那些朴实的笑脸,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知道,无论未来如何,这个地方都将在我心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因为这里有我青春的足迹,有我人生的转折,更有我永远的牵挂。

师范学校的生活紧张而充实,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熄灯,中间满满当当地排着各种课程和活动。

我和明亮、明月同在一个学校,虽然不在一个班级,但经常能见面,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学校的图书馆成了我们最喜欢的地方,那里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让我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

看着他们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的样子,我感到无比欣慰,曾经那个站在讲台下的小男孩,如今已经长成了一个阳光帅气的青年。

那个安静内敛的小女孩,也变成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姑娘,在文学社里崭露头角,已经有几篇文章发表在校刊上。

三年的师范学习让我们收获颇丰,不仅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还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身素质。

我们经常讨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探索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如何让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明亮在一次讨论中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一个好老师应该能够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

三年后,我们顺利毕业,按照分配,我被安排回到了柳树屯小学,而明亮则去了县城的一所小学,明月回到了她就读过的那所中学。

分别那天,我们三个人站在校门口,相视一笑,眼里满是不舍和期待。

"林老师,不,应该叫林大哥了。"明亮笑着说,眼里闪烁着真诚的光芒,"这十年来,您一直是我们的引路人。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像您一样,去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了。"

明月也点点头,声音柔和而坚定:"林大哥,谢谢您当年的教导和鼓励。如果没有您,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也不会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我要把这份恩情传递下去,帮助更多像我们一样渴望知识的孩子。"

我看着他们,心中满是骄傲和感动,这十年的光阴,从一个懵懂的年轻人到如今的人民教师,我们一起经历了太多,也成长了太多。

回到柳树屯的那天,整个村子为我举行了欢迎仪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学校的教室已经翻新,不再漏雨;操场也扩大了,种上了一排排柳树;还新建了一间图书室,虽然藏书不多,但对于村里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财富。

看着这焕然一新的校园,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七年前那个破旧的土坯房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个充满生机的新学校。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教育的本质没有变,那就是点亮心灵,传递希望。

站在讲台上,面对着新一批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想起了十年前那个背着行囊来到这里的年轻人。

那时的我,能想到今天的一切吗?能想到自己会和曾经的学生一起成为正式教师,一起为教育事业奋斗吗?

我看到了明亮当年坐过的位置,那里现在坐着另一个孩子,眼睛同样明亮,同样充满求知欲。

我知道,教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了我的手中,而我也会将它传递给下一代,这就是教育的意义,这就是生命的延续。

夕阳西下,我站在操场上,看着孩子们嬉戏的身影,一如十年前的那个下午。

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这熟悉的味道让我倍感亲切。

远处,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起,点点灯火如星辰般闪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田园画卷。

十年风雨,十年沧桑,从一个懵懂的知青到如今的人民教师,我的人生轨迹因为教育而改变,而我也通过教育改变了他人的命运。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教育,到底是照亮别人,还是照亮自己?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