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1 00:28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自我评价作文(文艺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于心湖投石,漾文字清波——浅谈文艺版自我评价的写作要点"
自我评价,宛如在心湖之上投下一颗石子,旨在漾开一圈圈关于“我是谁”的涟漪,让他人或自己得以窥见湖底的深浅与倒影的光泽。若要以文艺的笔触来描绘这涟漪,使其不仅是信息的陈述,更是情感的流淌、思想的闪光,便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如同雕琢一件艺术品般,精心打磨。
"一、 情感为墨,晕染真实底色"
文艺自我评价的灵魂,在于“情”。它不应是冰冷、客观的履历式罗列,而应饱含真挚的情感温度。无论是喜悦、怅惘、坚韧,还是对过往经历的感慨,对未来的期许,都应自然流露,而非刻意雕琢。情感的注入,能让文字拥有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鲜活与复杂。如同画家调色,需根据内心的色调选择词语,让情感成为最深的墨,晕染出评价的独特底色。切忌过度煽情或矫揉造作,真实,永远是文艺表达最动人的前提。
"二、 意象为帆,驶向独特视角"
文艺的魅力,常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意象。在自我评价中,不妨尝试
在我的写作经历中,有一本书一直对我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就是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传》。读书的时候,我就阅读过这本书。那时候的阅读侧重“三作家”,着迷作家们的人生故事,当踏上写作之路之后,无意中重读了这本书,深深打动我的是前面的“自我”两个字。
这部传记作品,选择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总结出作家描述自我的三种方式。
相比于后面两位大作家,卡萨诺瓦的名字似乎被人遗忘了。他流传最广的作品,是晚年的作品《我的一生》。搜罗他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印象:他是一位冒险家、作家、拥有数不清的情人,做过许多离经叛道的事。史料上也有他为《唐璜》写过歌词的传言。他的作品大多是直白地表现真实的生活经历。茨威格不做任何褒贬似的,将这一类写作归类于客观记录式地描述自我。在后来的评论者那里有一个更贴切的说法——自然主义式写作。
纵观司汤达的作品,最为突出的主题毫无疑问是爱情。福楼拜曾经评论过司汤达,说他的作品不管写什么内容,都是在写爱情。那么为什么一个人,全部的作品对爱情都念兹在兹呢?直到翻看司汤达的传记,我才得知,司汤达的一生都对爱情充满渴望。司汤达终其一生探寻的主题,都是自己从未得到过的。他内心缺失的那一部分,正是在创作中的投影。
按照这个思路寻找下去,是不是有些作家一生都在探寻某一类主题?而且一以贯之?比如,海明威笔下的死亡、劳伦斯笔下的情欲、卡夫卡笔下的权力等。
托尔斯泰的作品从《一个地主的早晨》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不管是里面塑造的人物,还是站在远处凝视的作者,都是一位思考者。他不仅是作家,更是一位思想家。早年对土地、贵族的思考;《战争与和平》里不惜中断情节叙述,对历史进行大量论述;晚年,他更是创作了哲学总结《人生论》。
以上三种描述自我的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只跟作家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关。分析这几类描述自我的方式,是为了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当描述自我经历的时候,至少有三种方式可以借鉴,而且三种方式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有时彼此穿插,有时各方都有涉及。
这仿佛也是一个写作的初学者从简单地回忆过去的经历、到寻找到故事的主题、再到在故事中呈现对命运、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当一个写作者开始创作时,语言还在摸索期、写作技巧还不成熟、对社会的感受还比较模糊,往往会选择如实地去描述过去经历的事件。一些涉及的人物和故事,都来自最直接的感受。这个时候,故事的主题意识并不清晰,更谈不上多少思考。
在写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写作者会慢慢意识到,过去的经历其实只是一块写作的材料。过去的事件和人物,应该当作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去对待。这时,编织情节、塑造人物、寻找主题,才有了一篇小说真正意义上的眉目。有时候,同一个题材,写了两三篇小说,才真正找到切中主题的方式。
要将作者自己的思考投射到作品中,那当然是更为艰难的写作。虚构作品就像一个池塘,作者站在那里,倒映着自己的面孔和身形。一篇作品表现出的世界观、价值观,或者通俗点说文学深度,都跟作家对世界的认识密不可分。做到这一点光靠自己去琢磨是做不到的,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需要去阅读文学以外的书籍、体悟人生的不同境遇、去思索人存在的本质才能做到。
在我的写作生涯中,似乎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刚开始写作时,我总是从过去真实的经历中寻找素材,《山体环绕》《静默如山》中写徒步冒险、《苍白的心》《醒来》写爱情,当写完短篇《灯火如萤》之后,我仿佛发现了一口可以挖掘的水井。人生中缺失的那一部分紧紧萦绕在心头,于是我一口气写了一整个系列,《鱼处于陆》《母亲》《雁平》《雪田》,还有一部刚完成的长篇小说《栖息》。这些作品虽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思考,但是写作过程中仿佛触及了一些人生的痛点。我有个深切的体会,完成一篇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感受呢?茫然。是茫然。往往写完作品之后,感到茫然的,正是那些真正影响过自己人生的素材。
当一个写作者开始思考,一是向内求索内心,一是向外探寻世界。其实当一个青年离开校园,刚开始走向社会的那几年,是最好的学习时刻。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才刚刚认识社会、知道现实的运转模式、洞悉了一些人情世故等,这个时候也最痛苦。阅读在这个时候才真的起到苦口良药的作用。卡夫卡说,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他的说法对阅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阅读不再是消遣娱乐、不再是仅仅掌握某个知识,而是消除内心的偏见、寻找现实的真相。正是有了这些思考,卡夫卡在一个个夜晚将思索凝聚在钢笔尖,写下《在法的门前》《审判》《饥饿艺术家》《地洞》等传世名作。
除此以外,文学教育也是分不开的。我还记得在上海大学学习创意写作时,跟着老师们在课堂上分析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赏析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学习罗伯特·麦基《故事》的各个章节、逐帧观看《唐人街》、翻译国外创意写作教材等。后来的课堂上,我们不再分析作品,而是分享自我的人生经历。在相互点评中,总能获得启发。这些启发没有一下子写成故事,而是改变了从前惯有的寻找素材的方式。
文学教育就像阳光照在植物身上,它有时不是一下子显现出功能,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想,这正是文学教育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青年作家、文学编辑)
在我的写作经历中,有一本书一直对我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就是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传》。读书的时候,我就阅读过这本书。那时候的阅读侧重“三作家”,着迷作家们的人生故事,当踏上写作之路之后,无意中重读了这本书,深深打动我的是前面的“自我”两个字。
这部传记作品,选择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总结出作家描述自我的三种方式。
相比于后面两位大作家,卡萨诺瓦的名字似乎被人遗忘了。他流传最广的作品,是晚年的作品《我的一生》。搜罗他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印象:他是一位冒险家、作家、拥有数不清的情人,做过许多离经叛道的事。史料上也有他为《唐璜》写过歌词的传言。他的作品大多是直白地表现真实的生活经历。茨威格不做任何褒贬似的,将这一类写作归类于客观记录式地描述自我。在后来的评论者那里有一个更贴切的说法——自然主义式写作。
纵观司汤达的作品,最为突出的主题毫无疑问是爱情。福楼拜曾经评论过司汤达,说他的作品不管写什么内容,都是在写爱情。那么为什么一个人,全部的作品对爱情都念兹在兹呢?直到翻看司汤达的传记,我才得知,司汤达的一生都对爱情充满渴望。司汤达终其一生探寻的主题,都是自己从未得到过的。他内心缺失的那一部分,正是在创作中的投影。
按照这个思路寻找下去,是不是有些作家一生都在探寻某一类主题?而且一以贯之?比如,海明威笔下的死亡、劳伦斯笔下的情欲、卡夫卡笔下的权力等。
托尔斯泰的作品从《一个地主的早晨》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不管是里面塑造的人物,还是站在远处凝视的作者,都是一位思考者。他不仅是作家,更是一位思想家。早年对土地、贵族的思考;《战争与和平》里不惜中断情节叙述,对历史进行大量论述;晚年,他更是创作了哲学总结《人生论》。
以上三种描述自我的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只跟作家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关。分析这几类描述自我的方式,是为了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当描述自我经历的时候,至少有三种方式可以借鉴,而且三种方式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有时彼此穿插,有时各方都有涉及。
这仿佛也是一个写作的初学者从简单地回忆过去的经历、到寻找到故事的主题、再到在故事中呈现对命运、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当一个写作者开始创作时,语言还在摸索期、写作技巧还不成熟、对社会的感受还比较模糊,往往会选择如实地去描述过去经历的事件。一些涉及的人物和故事,都来自最直接的感受。这个时候,故事的主题意识并不清晰,更谈不上多少思考。
在写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写作者会慢慢意识到,过去的经历其实只是一块写作的材料。过去的事件和人物,应该当作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去对待。这时,编织情节、塑造人物、寻找主题,才有了一篇小说真正意义上的眉目。有时候,同一个题材,写了两三篇小说,才真正找到切中主题的方式。
要将作者自己的思考投射到作品中,那当然是更为艰难的写作。虚构作品就像一个池塘,作者站在那里,倒映着自己的面孔和身形。一篇作品表现出的世界观、价值观,或者通俗点说文学深度,都跟作家对世界的认识密不可分。做到这一点光靠自己去琢磨是做不到的,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需要去阅读文学以外的书籍、体悟人生的不同境遇、去思索人存在的本质才能做到。
在我的写作生涯中,似乎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刚开始写作时,我总是从过去真实的经历中寻找素材,《山体环绕》《静默如山》中写徒步冒险、《苍白的心》《醒来》写爱情,当写完短篇《灯火如萤》之后,我仿佛发现了一口可以挖掘的水井。人生中缺失的那一部分紧紧萦绕在心头,于是我一口气写了一整个系列,《鱼处于陆》《母亲》《雁平》《雪田》,还有一部刚完成的长篇小说《栖息》。这些作品虽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思考,但是写作过程中仿佛触及了一些人生的痛点。我有个深切的体会,完成一篇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感受呢?茫然。是茫然。往往写完作品之后,感到茫然的,正是那些真正影响过自己人生的素材。
当一个写作者开始思考,一是向内求索内心,一是向外探寻世界。其实当一个青年离开校园,刚开始走向社会的那几年,是最好的学习时刻。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才刚刚认识社会、知道现实的运转模式、洞悉了一些人情世故等,这个时候也最痛苦。阅读在这个时候才真的起到苦口良药的作用。卡夫卡说,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他的说法对阅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阅读不再是消遣娱乐、不再是仅仅掌握某个知识,而是消除内心的偏见、寻找现实的真相。正是有了这些思考,卡夫卡在一个个夜晚将思索凝聚在钢笔尖,写下《在法的门前》《审判》《饥饿艺术家》《地洞》等传世名作。
除此以外,文学教育也是分不开的。我还记得在上海大学学习创意写作时,跟着老师们在课堂上分析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赏析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学习罗伯特·麦基《故事》的各个章节、逐帧观看《唐人街》、翻译国外创意写作教材等。后来的课堂上,我们不再分析作品,而是分享自我的人生经历。在相互点评中,总能获得启发。这些启发没有一下子写成故事,而是改变了从前惯有的寻找素材的方式。
文学教育就像阳光照在植物身上,它有时不是一下子显现出功能,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想,这正是文学教育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青年作家、文学编辑)
原标题:《“90后”作家如何书写自我经历|“文艺青年”形象的考古与更新》
栏目主编:陆梅 文字编辑:郑周明
来源:作者:徐畅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