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1 05:42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广州押运工作的总结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总结内容全面、客观、有价值:
1. "明确总结目的和对象 (Clarify Purpose and Audience):" "目的:" 你写这篇总结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向上级汇报工作成果、分析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还是为了个人工作反思?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总结的侧重点和深度。 "对象:" 总结是写给谁看的?是直属领导、公司管理层,还是团队成员?不同的读者关注点不同,语言风格和详略程度也应有所调整。
2. "时间范围清晰 (Clear Time Frame):" 明确总结所涵盖的时间段,例如“2023年度”、“2024年上半年”或“X月X日至X月X日”的广州押运工作总结。这为分析工作提供了基础。
3. "内容全面具体 (Comprehensive and Specific Content):" "工作概述:" 简要介绍在此期间广州押运团队的基本情况,如负责的区域、客户类型、主要押运任务性质(如金融、医疗、贵重物品等)。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量化成果:" 尽可能用数据说话。例如,完成押运任务的总次数、总里程、服务客户数量、运送金额范围等。安全准时送达率是多少?
兵行千里
铁轨纵横交错,蜿蜒伸向远方。在风雨兼程的征途中,年轻的押运兵肩负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一次次圆满完成任务,也一次次感受着别样的风景、寂寞与坚守。
本期“士兵面孔”,我们聚焦来自不同单位的4名押运兵,品味他们兵行千里的默默付出,聆听他们成长中的酸甜苦辣。
除夕烟花
■高明俊 张督都
【人物名片】李善亮,火箭军某团四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1次。
很多年过去,那片旷野上空绽放的烟花还是时不时浮现在李善亮脑海中。
那是一次特殊的押运任务,军列在祖国腹地来回穿行,从仲夏出征一直到年终岁末,李善亮在铁轨上漂了好几个月。有一段时间恰逢春运,铁路线异常繁忙,押运列车何时出发、几时抵达,很难有精确的时刻表。
列车一路走走停停,最终停在华中某地的一个无名小站。一大早,附近村庄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将李善亮从睡梦中惊醒,一看日历,又到除夕了。
出生在甘肃兰州的李善亮是典型的西北大汉,一米八的个头,天生一双大脚,乡邻都说大脚走四方。这话真没错,入伍14年,他的足迹遍布南国密林、黄土高原、荒漠戈壁,常年战斗在漫漫铁道线上。
别看押运车威武雄壮,可李善亮和战友的日常活动范围却不足8平方米。这么狭窄的空间还被分为两部分:一半为设备间;另一半是生活间,有两张上下铺,一张小桌,对面是一组装备仪器柜,剩余的空间,放上一张板凳都困难。
李善亮入伍前就是体育健将,上学时课间休息都会跑去打篮球。在这8平方米的世界里“千锤百炼”,这个“80后”小伙已颇能耐得住寂寞。他说:“押运看的不是风景,而是心情。”
新年要有新气象。那天一大早,李善亮和战友就忙碌起来,给车厢来了场大扫除。被子叠得方正,床单平整舒展,狭小的生活间被擦得一尘不染。一对“福”字贴在车窗上,与朝阳相互辉映,为车厢平添了几分过年的气息。
清冷的小站,军列静卧,等待出发。李善亮和战友们一丝不苟地按程序检查车辆装备,时间在忙碌中悄然逝去。
天色擦黑,四周村庄里传来的鞭炮声越来越密,浓浓的年味开始在空气中弥漫。列车上,年夜饭也上了桌——热气腾腾的羊肉火锅、一盘炒青菜、一碟花生米。长期生活在铁轨上,不少押运兵都练就了一手不错的厨艺。每次单位会餐,大家总能端上一两盘拿手好菜。
滚沸的火锅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倒上饮料,李善亮举杯:“尝尝我做的火锅,要是我妈做的,一定更好吃!”
“来来来,一起举杯,敬我们的父母!”车厢里热闹起来。
“快看,那边在放烟花。”吃着年夜饭,李善亮突然指向车窗外。夜空中一朵朵绚丽的烟花尽情绽放,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李善亮思乡的脸。
旷野空寂,烟花烂漫。那一刻,不知有多少战友在战位上与寂静为伴,与责任同行。李善亮眺望远方,眼前阖家团圆的和谐宁静,火树银花的不夜美景,正是他心中最美的图画……
青春诗集
■刘敏强 邓 鑫
【人物名片】刘金磊,武警湖南总队某部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2020年被总队评为“优秀士兵理论骨干”。
“条条铁龙呼啸蜿蜒,载着希望和重托,我们驰骋在神州大地。”车厢昏暗的灯光下,刘金磊翻开手中的诗集,轻声诵读着其中一首诗。诵读声与火车车轮发出的“哐当”声交织在一起,悠悠地飘荡在战士们心头。
刘金磊手上的诗集,包裹着白色封皮,纸张光滑又干净,封面上用大号黑体字印刷着书名《诗与远方》。在刘金磊印象里,第一次见到这本诗集还是在首次执行押运任务的时候。
那年寒冬,列车一路向北。车厢里,还是新兵的刘金磊裹紧大衣缩在角落里。这时,一阵说笑声传入耳中。他睁眼打量着昏暗的车厢,只见战友们打着手电筒围在一起,好像在翻看着什么。
刘金磊好奇地凑过去,原来是一本陈旧的册子,页脚早已卷了边,泛黄的纸张上随处可见黑黑的手指印。“这都是咱们中队战士写的诗!”一名老兵笑着对刘金磊眨眨眼睛,语气中透着一股自豪。接过草稿本,刘金磊翻了几页——诗句有长有短,字迹不一,但都写得工工整整。
“班长,这都是咱们中队战士写的吗?”身边一名新兵探过头来,刘金磊的思绪被拉了回来,他点点头:“对,这都是咱们押运兵的诗。”
刘金磊曾抱着“历练两年就回家”的想法来到部队,没想到一待就是10多年。他积极工作、认真训练,先后执行过70多次押运任务。在这期间,这本越写越厚的诗集,既见证了刘金磊和战友们的付出和成长,也陪伴他们走过一段段孤单的旅程。
刘金磊至今都清楚地记得自己写第一首诗的场景。那天,列车停靠在某地的一处编组站,刘金磊下车警戒,却发现眼前的风景无比熟悉,原来自己的家就在这座山的后面。刘金磊沉默地望着山脚下袅袅升起的炊烟。由于押运任务全程保密,他不得不努力压抑着想给家里打电话的冲动。
正打算返回车厢,一转身,他发现班长也站在自己身后眺望着远处,眼圈微微泛红。刘金磊知道,班长家就在隔壁村里,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接到任务前,正计划回家休假。
那一刻,刘金磊似乎读懂了坚守的含义,在颠簸的车厢里,刘金磊写下自己的第一首诗:“……最美的青春是什么?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坚守,是军人青春中最美的样子。”
一茬又一茬的士兵默默奉献又默默离开,留下的诗歌越来越多。刘金磊手上的这本诗集已经多次“升级换代”,从草稿本变成笔记本又成了印刷本,但“诗与远方”的名字一直没有变。刘金磊说:“小小的车厢里有战士们的诗,诗里承载着军人的青春和浪漫的远方。”
“大家快看!”刘金磊顺着战友指的方向,透过车厢的缝隙看到远处不断闪现的亮光,那点点斑斓正是万家灯火。多么令人欣慰的画面呀!刘金磊想起在这些温暖的灯光下,也有自己的亲人。他的思绪又开始飞扬起来:“列车拉响汽笛,城市的灯光渐远。我们带着家人的期盼,没入原野的寒夜……”
不期而遇
■吴绍健 王 晓
【人物名片】陈文进,武警云南总队某部上等兵。
清晨,列车穿过山洞,在群山之间绕行。路基两旁的白杨树渐次向后掠去,远处的山头上,笼罩着淡淡的白雾。
陈文进起身仔细检查押运货物加固情况。太阳升起之前,是一天中最凉爽的时刻。从车门吹进的新鲜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陈文进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他从小就生活在火车站附近。每当汽笛声响起,火车“哐当哐当”驶过铁轨,他就感觉自己的心也被带到了远方。刚入伍时,听说单位选拔押运兵,陈文进一下子来了兴趣,憧憬着可以乘着列车南来北往,走遍祖国大好河山。
想当押运兵,必须经过严苛的选拔和高强度的训练,不仅政治素质要强,单兵作战能力的要求更不亚于特种兵。陈文进下定决心,暗暗使劲,最终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如愿进入押运队伍。
湛蓝的天空、葱郁的树林、潺潺流淌的小河,列车驶过原野,第一次执行押运任务的陈文进简直着了迷。然而,这种愉悦感很快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单调和寂寞。车厢内,战士们能够活动的空间很小,冬冷夏热,粉尘飞舞。
那天傍晚时,奔驰了一天的列车,缓缓驶入陈文进父亲工作的火车站。透过车门狭窄的缝隙,陈文进望着熟悉的站台,感受着熟悉的气息,心怦怦直跳。
“下车警戒!”班长急促的口令在耳边响起。容不得多想,陈文进快步切入自己的战位。由于保密要求,陈文进并没有告诉父亲自己在执行押运任务。此刻,他的视线快速环顾整个站台,查看有无异常情况。
突然,50米外一个身穿黄褐色马甲的熟悉身影映入眼帘。“是爸爸!” 陈文进心里一惊,这是他当兵1年多以来第一次见到父亲。红褐色安全帽下,是一张黝黑干瘦的脸,脖子被太阳晒得通红,汗湿的工作服紧贴着皮肤。
与此同时,父亲也从“橄榄绿”中瞥见了陈文进。他惊喜万分地挥着手,快步向车厢跑来。
“怎么不提前告诉我一声呢?”当看清儿子手握钢枪,神情机警地伫立在战位时,父亲停下脚步,站在原地不再说话。很快,他像想起什么似的,转身朝站台外侧的值班室跑去,消失在陈文进的视线中。几分钟后,当父亲拎着一大袋水果匆匆赶来时,火车已鸣响汽笛,准备开动。
“在部队好好干!”车厢大门缓缓合上,父亲急促的声音带着浓浓的鼻音。陈文进接过扔来的袋子,也不由得鼻子发酸。他望着父亲,拼命地点头。
车轮碾过铁轨,夕阳给大地镀了一层金红的外衣。列车轰隆,转了一道又一道弯,弯道旁满是摇曳的白杨。它们一株连着一株,排成长长一列,构成幻影、光线和思念。
握在手中的钢枪传来一股热量,陈文进的思绪从逐渐远去的家乡拉回,腰板挺得更直。
远方牵挂
■於娅娅
【人物名片】陈刚,陆军某部四级军士长,先后5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官”。
车轮与铁轨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顺着狭窄的车门向外望出去,郁郁葱葱的树木逐渐倒退连成一片,一段旅程又一次开启。
绿皮车一路轻晃,穿过黑夜白昼,从一马平川到山峦起伏,从阳光和煦到寒风刺骨,少则几天、多则半月,陈刚随着火车穿越山海、感受四季。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这是陈刚和战友们苦中作乐的自我开解。他望着昏暗的车厢,装备堆垛距离车顶只有不到1米,够宽敞却不平整,这是晚上战士们休息的地方。一大袋干粮、几大瓶水、一个保温杯和一本书,几乎是他全部的随行物品。
夏天车身滚烫,人在车厢内汗如雨下;冬天寒风从车厢的每一处缝隙钻进骨子里,让人无处躲藏。
不能喝太多、不能吃太饱,这是陈刚执行押运任务多年来总结的经验。由于火车只在特定站点停靠,他必须严格控制摄入的食物和水。这期间,一碗暖胃的汤饭、一次酣畅的洗漱都成了格外奢侈的事。
陈刚记得,一次火车行驶到河南某个站点,由于需要重新编组,他和战友在车厢内耐心等待。到了饭点,车站一位工作人员给他们送来工作餐。交谈中,陈刚了解到这位工作人员原来是一名退伍老兵。“懂你们的辛苦,这顿饭是我能为你们做的仅有的一点事。”那顿饭,陈刚吃得格外香。
路途的辛苦,陈刚从未向家中提起。因为无法经常陪伴家人,他把思念化作一个个包裹源源不断地寄到妻子手中。任务地点多变,他利用出发前的些许自由支配时间,精心挑选当地特产,宣威火腿、东北大米、海鲜干货……几乎都是吃的,来自五湖四海。妻子收到后,调侃他不浪漫,这些东西没法留下当个念想,最终都化作了舌尖上的美味。不善言语的陈刚把对儿子的爱也藏在礼物里。那年妻子生产在即,特意嘱咐他回来时给即将出世的孩子准备一份心意。任务返程前,他在首饰店挑花了眼,一个小巧精致的长命锁最终跟着他一路颠簸回到家中,挂到孩子的脖子上。
转眼,儿子已经6岁。陈刚留在家中的一套旧迷彩服成了小家伙的最爱,他经常念叨要像爸爸一样成为解放军战士。视频时,儿子喜欢把偌大的迷彩服穿上,端着玩具冲锋枪,大声唱着歌。视频两头,陈刚和妻子经常被逗得捧腹大笑。
火车一路蜿蜒前进,钻出山洞。突然的亮光让陈刚不禁向外看去,车门外一排黄澄澄的橘子树几乎触手可及。再抬眼,满山的橘子点缀在崇山峻岭间,竟是从未见过的风景。
穿越山海,最美的风景或许在路上,但最深的牵挂始终在远方。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一辆押运车在马路上正常行驶时,一名骑摩托车的男子紧随其后,不知为何触车倒地。男子倒地后勃然大怒,起身叫嚣停车,车长下车协商被袭击挟持,男子召集同伙威胁押运员缴枪投降,交出押运款箱……
“现代镖师”进行射击训练。 受访者供图
别报警,这不是突发事件,而是兰州某押运公司在进行反抢演练。只见押运员们眼花缭乱的动作,“歹徒”被制服,成功保卫了押运物。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武装押运员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365天全年无休运转,从金库到网点,他们身影总会陪伴左右,保证银行取现业务。近日,记者实地踏访了“现代镖师”,了解他们“台前幕后” 的工作生活。
“现代镖师”的工作:押箱不押钱
清晨6点,兰州街道偶尔有车辆行驶而过,一排排路灯照亮着天空,白天颇为安静的金库门前却人声鼎沸,业务员将堆积如山的款箱装车;车长在枪房中领取枪支、子弹;护卫员在装弹区喊着装弹口令,调试枪支。在款箱与款箱碰撞声响中,最早一批“镖师”上车,开始押运任务。
图为押运员准备完毕,登车时刻。艾庆龙 摄
“押箱不押钱是行规。”梁军尚是守押部一中队中队长,已有14年的押运经历,他所在车组日行均320公里。他告诉记者,看似每天都与“钞票”打交道,实际上押运的只是款箱,里面有多少钱不知道也不允许知道。
押运员跟古代“镖师”相似,他们以车组(4人/组)为单位,在城市穿梭,荷枪实弹将钱安全护送到各银行网点。
司机负责开车,按照前一秒获得的路线信息行车。护卫员手持武装枪支,负责戒严。车长负责押运途中的一切事宜,包括对突发情况的现场决断,还要负责与银行对接钞箱等任务。
押运员和车辆近照。 受访者供图
为保证押运途中绝对安全,每辆运钞车都经过特殊改装,厚重的钢板和防弹玻璃,可抵御常规军用枪支射击。车辆统一安装车载网络视频系统,能够实现车辆GPS定位和全程可视化监控。
“最怕的就是堵车,一旦堵车会延误许多事情。”梁军尚告诉记者,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会选择留现金过夜,每到晚上,押运公司会将现金等贵重物品运走,进行统一保管,次日早晨再由押运人员运回各处,“尽管为了避免堵车现象,采取早发车,但在上下班早高峰也难免会遭遇堵车”。
30岁的守押部一中队一车长张宏翔讲述在工作中遇到尴尬事情,在与银行人员进行款箱交接时,会有“满满好奇”的民众围观,甚至会伸手触摸款箱。“因此,交接款箱时,车长左手提箱子,护卫员持枪隔离民众,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现代镖师”的技能:“鹰眼”+“枪械”
张宏翔介绍说,运钞车超过2吨重,重量堪比一辆货车,对于驾驶员来说,熟悉车身结构和操作流程尤为重要。而且运钞车后视镜只能看到左右两侧,车身有2个的射击孔,护卫员可从密封的车内观察车外情况。
图为押运员们在训练“枪操”。 受访者供图
“运钞途中,最担心有人跟踪。”2016年,退伍的张宏翔加入押运队伍,部队练就“鹰眼”绝技在此得到充分利用,他妥善处理多起尾随事件,不到一年时间便升至车长,统筹负责车组事务。
张宏翔说到“鹰眼”技术时表示,行车过程中,多利用后视镜观察车后情况,一旦发现尾随情况,保证车辆处于行驶状态,告知押运员启动“外松内紧”制度,同时汇报平台,请求支援。
张宏翔一般会警惕穿着年轻男生,通过短暂对视确定对方是否是歹徒,“做亏心事的人,会躲避你的眼神,所以不难辨别”。
除“鹰眼”技能外,每一个押运员与古代“镖师”无异,都需掌握武器技能。
据了解,押运员接枪后,便要开始验枪,保证到位保险、扳机保险等属正常状态,执行完任务,还要在验枪台检查枪支弹药,登记方可入库。
押运员在验枪。 艾庆龙 摄
“天天摸枪,现在对枪械性能了如指掌,不足1分钟就可将枪拆卸组装一遍。”2016年,大学毕业的丁瑞鹏并未选择汽修相关职业,而是成了一名押运员。他回忆说,刚入职时,对枪械一窍不通,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在规定时间内,就能完成枪支的拆分重组,“满满自豪感”。
图为枪械近照。 受访者供图
对枪械情有独钟的张宏翔告诉记者,此前手握钢枪保家卫国,如今,虽离开部队,但依旧握钢枪,保护银行和民众财产安全,在他看来,押运员是他“军人梦”的延续。
傍晚,押运员在练习棍棒技能。 艾庆龙 摄
“镖局中,镖师超700名,经过专门的武装押运训练,负责护卫、协助搬运等押运工作。”守押部副总经理张维平表示,枪支培训只是“押镖”前的一项技能培训,公司招聘人员会优先考虑军事素质强的退伍军人,应聘成功后还要进行军事化训练,掌握擒拿格斗、实弹射击等技能,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成为一名押运员。
“现代镖师”的四季:厌夏冬 系安全
图为押运员在进行警戒工作。艾庆龙 摄
金属车身,“霸气侧漏”的运钞车,民众不会感到陌生。在银行外,身穿防弹衣、手持防暴枪,一副生人勿近面孔的“现代镖师”总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看似“高大上”的情景,对押运员而言,只是选择了一份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
图为运钞车上独有标示和文字。 艾庆龙 摄
枪支7斤、防弹衣22斤、头盔7斤……无论酷暑严寒,押运员都要身负近40斤重的装备,奔波于城市各处。因长时间佩戴头盔,每一位押运不同程度患有颈椎病。
相对于装备的变化,押运员们更在乎四季的变化。丁瑞鹏回忆着第一出车的感受,“密不透风,呼吸吃力”。
丁瑞鹏告诉记者,他们不喜欢夏天和冬天。夏天在全密封的车厢内,最高气温可达50度,每个人的必备品便是2升装的水杯。“平均每天喝5杯水,基本流汗排水,不用上洗手间的”。他们还将夏天的押运车称为“桑拿室”,每次出车称为“免费桑拿机会”。
特殊的工作场景,让行业内部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无论流多少汗,都不能用手擦拭汗水。张宏翔解释说,双手携带细菌,时常用手触摸身体,会造成毛囊感染。
对于一切都习以为常的他们,到达银行后,尴尬,才刚刚开始。冒着热气的押运员们交接着款箱,因汗臭味,部分民众会捏着鼻子躲在远处,指指点点。张宏翔遇到此情况,在完成交接任务后,便安慰车组成员,调整他们心态,保证心情愉悦完成一天工作。
图为押运员们正在工作。 受访者供图
冬天,民众对于雪天或多或少有兴奋之感,而押运员们则对雪天颇为头疼。“下雪,路滑,车辆不好控制,具有一定危险。”梁军尚表示,雪天一旦发生车祸,只有车长可下车处理协调,其余人员必须在车内,保证守押物的绝对安全。
图为押运员们总结一天工作的得失。 受访者供图
涉枪、涉钱,使押运员这份工作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危险也无处不在。2013年,兰州一赌徒因欠“高利贷”萌生了抢押运车的想法,他等待押运员上车瞬间,用破碎啤酒瓶挟持车长,原本打算强迫押运员交出钱物,谁曾想,被“过肩摔”撂翻在地,当场被擒。车长也因反抗,划伤脖子,住院治疗。
在好莱坞电影中,人们常看到“神偷们”穿越重重的防护,轻松盗取宝物和金钱,而在现实中,正因为“镖师”的存在,使其场景仅存在于荧屏之上,保护着你我的财物安全。
为他们点赞!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