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叶永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1 06:58

精心挑选《叶永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叶永烈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做到既清晰、有条理,又能体现你对读书笔记和叶永烈作品的深入理解:
"1. 明确作文目的和中心思想:"
"你是想总结笔记内容?分析叶永烈的风格?评价笔记的价值?还是结合笔记探讨叶永烈作品的主题?" 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你的写作重点和结构。明确中心思想,确保全文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例如,你的中心思想可能是:“通过叶永烈读书笔记,我不仅深入理解了他的作品,更学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梳理和批判性思考。”
"2. 精心选择笔记内容作为论据:"
"选取典型、有代表性、能支撑你观点的笔记内容。" 不要试图涵盖所有笔记,选择一两个最精彩、最有启发性的笔记片段或笔记类型(如观点摘录、精彩词句、结构分析、个人批注等)进行深入剖析。 "具体说明这些笔记内容是什么,如何呈现的。" 可以引用笔记中的原话、描述笔记的格式或侧重点。
"3. 深入分析笔记的特点与价值:"
"分析笔记反映了叶永烈怎样的阅读习惯或思维方式?" 他是如何做笔记的?注重细节?提炼观点?情感抒发?还是资料整理? "这些笔记

叶永烈:人生很短,只能做好一件事

5月15日

著名作家叶永烈今上海病逝

享年80岁

叶永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

从11岁起发表文学作品

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2018年,叶永烈做客CCTV-1《开讲啦》

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今晚,让我们一同回顾叶永烈的“文学梦”

用心科普,传递文化力量

演讲者:叶永烈

演讲稿节选自CCTV-1《开讲啦》2018年9月8日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的课本里,有篇课文叫《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就是在下。科学并不难,观察身边也可以发现很多科学原理。譬如说,我一开头就写了一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叫谢皮罗。他每天洗完澡,浴缸塞子一拔,有一次他偶然注意到那漩涡是一个逆时针的方向。第二次他洗完澡又一拔,发现还是逆时针的,他就觉得这个事情可能不是偶然的现象。于是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什么会是逆时针的漩涡。因为他是在美国,在北半球,这个跟地球的自转有关。由此他就推论,在北半球的台风也是逆时针的。果然,他的推论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他是从一个洗澡拔塞子那么一件小事情注意到漩涡的方向,延伸到台风的方向。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海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漩涡,那个漩涡就是逆时针的。相反到了南半球,它就是顺时针的。生活当中很小的事情,只要你做有心人,去发现科学、发现原理,把一个问号拉直变成惊叹号,那你就是一个科学的发现者。

那么,一个能够把文章放入语文课本的作家,按道理他小时候应该是学霸,应该是成绩不得了的。今天我带来了一个老古董,大家不妨看一看。我是1945年上小学,成绩单上面有两门成绩不及格,其中一门是读书不及格,读书就是现在的语文,40分,还有一门是作文不及格,40分。这个成绩报告单就说明了我从小不是个神童,那我怎么会成为一个作家呢?这件事情要从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说起。我是浙江温州人,我们当地有一个报纸叫《浙南日报》,也就现在的《温州日报》的前身。我每天回家就很喜欢看这张报纸,那个报社离我们家也很近,我走过报社门口的时候,看到有个木头的箱子,上头写着投稿箱,我那天心血来潮写了一首小诗,就扔进了这个投稿箱,过了几天,我收到平生的第一封信,那个信封上写着叶永烈小朋友收。这封信告诉我:你的稿子写得很好,我们准备在下一期的副刊上发表。就这样过了大概十来天,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父亲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今天在报纸上登出你的诗了!”我去投稿,我父亲是不知道的,所以父亲看到我的小诗能够登在《浙南日报》上非常高兴。那首诗其实就是一块“豆腐干”,70个字。我没想到这首小诗能发表,当时我拿到了9000块钱的稿费,当时是旧币,1万块钱相当于现在的1块钱,所以我的稿费实际上是9毛钱。不管怎么样,这对当时的我来说,鼓舞是很大的。我的一切都是从这块“豆腐干”开始的,这块“豆腐干”点燃了我的文学梦。

其实在中学的时候,因为时间比较多,尤其暑假寒假可以大量地读书。我觉得那才是读书的黄金时光,所以我拼命地看书,家里四大书柜的书都差不多被我看光了。到高三的时候,面临选择考什么大学、考什么专业的时候,当时我一心一意要当记者。我知道北京大学中文系有个新闻专业,我一心要考这个专业。可是一打听,那一年大概只招二十几名,我想一个省一名的数量都不到,我倒还有点儿自知之明,想着也许考不上,但是我又非读北京大学不可,正好我姐姐是学化学的,那我就决定去念化学。我父亲一听说我要念化学,他就非常高兴,他说新闻记者其实是很危险的职业,但你念化学,不管怎么样毕业了以后,可以做做雪花膏,可以做做肥皂,总归有一碗饭吃。就这样,我进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尽管我走进了那个飘着各种各样、奇奇怪怪气味的大楼,每天在化学实验室里忙碌,可是我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化学系对门就是文史楼,中文系的大本营。我有时候还会偷偷到中文系听听课,还加入了中文系的红楼诗社,当时,我还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到处去投稿,大概十篇里头有一篇登出来很不错了。到了化学系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用文学的笔调写化学,也就是写科学小品。当时,北京市科协有一张小报,叫《科学小报》,我最初是给他们投稿,我发现写这种稿子,我百发百中,写一篇登一篇,写一篇登一篇。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中文系的学生懂科学的不多,化学系的能写文章的人不多。那我念的是理科,但是又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所以我一写科学小品就都能够发表。

1959年,我把这些科学小品整理变一本书,这本书就叫《碳的一家》。这本书写完以后,投给哪个出版社去出版呢?当时我才19岁,谁都不认识,哪一家能出版这类书都不知道。我在北京大学旁边的新华书店看,看到上海有一个叫少年儿童出版社出过类似的书,我就买了一本回来,从版权页上知道他们的地址,我就把这个书稿给寄过去了。我的运气是非常的好,我这本书落到一个叫曹燕芳的责任编辑手里。她一看,非常喜欢这本书,决定出版。于是,在1960年2月份,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

我的运气好其实还不只在于此,一个非常奇妙的机缘使我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曹燕芳老师。她当时兼任编《十万个为什么》,负责物理分册和化学分册。物理分册进行得非常顺利,约的几个作者都写得很好,编辑部一审查就通过了。而化学分册恰恰相反,她约了7位化学老师写,写了一年,交稿后一看,不光是她不满意,编辑部全部投了否定票,为什么呢?因为那7位老师写得非常像教科书,这时候很着急了,因为物理分册已经编好了,但化学分册要推倒重来。曹燕芳老师一想:叶永烈不是投过来一本《碳的一家》吗?此人就是北大化学系的,能不能让他试试看?于是寄来5个“为什么”让我写写看,我就随手就写了5个寄回去。他们一看就说叶永烈写得很好,正符合要求,于是就把化学分册所有的“为什么”都寄过来。后来化学分册出版的时候,一共是175个“为什么”,其中有163个用了我的。

因为化学分册写得好,其他分册的编辑都纷纷来找我约稿,有气象的、有地质的、有生理卫生的、有农业的,等等,我来者不拒,只要,能写的都给他们写了。所以《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总共是900多个“为什么”,一共是5册,我一个人就写了300多个。

在《十万个为什么》完成之后,我就有点小小的野心了,因为《十万个为什么》都是一篇一篇短文章组成,我想写一个长的文章,写个小说。于是就在1961年,我写了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本书的手稿现在还在,也可以看一看。当时的纸头就是这种纸头,连白色的稿纸都没有,都是这种颜色很深的纸头,这个就是当年的手稿。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寄到少年儿童出版社之后被退稿了,我当时真的想不通,我觉得这本书写得比《十万个为什么》要好,可是为什么被退稿呢?后来才明白,当时饭都吃不饱,你却把未来写得那么好,吃得又好住得又好,而且出门小朋友都开那种飘行车,是水滴型的、全透明的,六七岁孩子都能开,因为它的操作近乎是自动驾驶;家里有机器人,客人一来,机器人就端着一杯一杯茶去迎接……这种生活,跟当年的现实相差太大了,所以被退稿了。

后来我被下放到农村,整整种了3年的水稻,又因为是理工科出身,人家说叶永烈,你来当管理员,因为你懂科学,种水稻要有一定科学基础才行,于是我就成为一个水稻管理员。

但是我一直对文学念念不忘,每天给水稻写日记,从稻种、浸种一直到出苗、播种、插秧等等全过程,我写了厚厚的一本《水稻日记》,每天都记录。这个《水稻日记》我也带过来了,这也是一个老古董的手稿,日记前头有13首诗,比如说锄草我也写一首诗,播种写一首诗,就前头写了13首,是写在稻叶上的诗,这是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录。这个《水稻日记》我一边记,一边开始对虫子萌生兴趣,所以也研究了虫子,还写了本书叫《治虫的故事》。即使在那个年代,我还念念不忘当年11岁时发表那个“豆腐干”的初心,还一直对文学念念不忘,一直坚持写作。

到了现在,我跟那种处于逆境状态的情况截然不同,我处于顺境当中。我也一把年纪了,人家都劝我可以安享晚年了。这对我来说又面临着另一种考验,还要不要继续写作?我到今天为止还在不停地写作,我的作品、体裁和内容不断地变化,开始写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我还在做环球旅行,一边走一边拍照,每天晚上把所见所闻输入电脑,就这样我出了一套书叫《叶永烈看世界》。

所以我所有的作品加起来,现在的字数是3500万字,虽然我的作品体裁可以不断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11岁时定下的宗旨,当年做的文学梦。而且对我来说,一辈子就是做一件事情,尽管“一”是很简单的一个数字,但其实“一”也是一个很深刻的数字,一个需要坚持的数字。

人生其实很短的,你这一辈子加上去也就是这么一点时间,做一件事情要做得好,也还不够,所以我把写作看成凝固的时间、凝固的生命,我把我的所有精力都凝固在我的作品之中。最近几年,我一边写作一边整理,那么多年所形成的书信、文稿,还有我的档案、创作笔记,还有一千三百多盘的采访录音带……这么多东西,我都捐给了上海图书馆。这些重要的资料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而是属于国家的,属于历史的,将来后人要研究历史,这些也许可以对他们有所帮助。我本来想,去世之后,在我的墓碑上写一句话——对不起,我不能再为你“为什么”。后来我想想,觉得应该改成——请到上海图书馆来找我。

择一事,终一生

叶永烈用一生

诠释了对写作的热爱

读完这篇演讲

你有何感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纪念|叶永烈与他留下的“一卡车”创作档案

作家叶永烈有一个特别的房间——顶楼游泳池改建而成的书房。在这个书房里,除了普通的书橱,还有一箱箱装满手稿的铁皮柜,装满采访录音磁带的塑料箱……

作家叶永烈从11岁起发表作品,现已出版180多部著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叶永烈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作品剪报、评论、样书等均分类保存。叶永烈长期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献。

2014年,所有这些叶永烈私人档案整体由上海图书馆收藏,档案数量近“一卡车”。上海图书馆宣布这批叶永烈捐赠的文献将以“叶永烈专藏”的名义予以收藏,这是上海图书馆首次为在世的中国作家命名文献捐赠专藏。在上海图书馆看来,叶永烈捐赠的文献是研究中国科普科幻创作史、中国现代史的重要资料。

叶永烈有一个存放文献资料的书房,绿色的铁皮柜中,存放满了他半个多世纪创作生涯中收藏的写作手稿、采访资料、书信等原始资料。

在这批捐赠中,有叶永烈父亲为他保存的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毕业的所有成绩报告单,也有他11岁投稿时报社编辑写给“叶永烈小朋友”的信、信封以及第一篇作品发表时的报纸。“我5岁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张成绩报告单上写着作文、读书(即语文)两门不及格,都是40分。这张成绩报告单不仅是我成长的记录,而且对于今日一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也是一份励志书。”叶永烈在2014年捐献档案时说。这些私人物品中,还包括叶永烈几十年日记,其中手写日记18卷,“我每年的日记就有40万字。”

在这批捐赠文献中,最具历史研究价值的是叶永烈对很多历史当事人的采访原件——采访笔记或是录音。这些采访原件形成一个个以重要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中心的“私家档案”。叶永烈早期采访都是使用磁带进行录音,这些磁带都被他留存下来。因为这样一个习惯,叶永烈保存了几千卷磁带,其中包括很多对国家高层人物、“文革”等历史敏感人物的采访录音。

这些捐赠中还包括1980年中国训练航天员的照片和电影正片。1979年,经钱学森批准,叶永烈进入鲜为人知的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当时他担任导演,拍摄了电影《载人航天》,这部电影后来由于种种特殊的情况,未能公映,电影胶片也不知所终。“当年我在剪片时,觉得每个镜头前后剪下来的片子都要白白烧掉,很可惜,就保存起来。

上海图书馆于去年11月举办的《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展》也展出了叶永烈“红色三部曲”之一《红色的起点》等手稿物件。上海图书馆馆员刘明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从去年2月15日开始就展览选取哪些展品征求叶永烈建议,当时叶永烈提出可以展出他捐赠的与华罗庚等名人的书信,手稿可选香港《大公报》的手稿。

“对于展品选择及其具体介绍,我们始终保持沟通。比如他自己最想展出的是‘红色三部曲’、《“四人帮”兴亡》、《邓小平改变中国》、《陈云传》这些作品。”刘明辉说,在沟通中她得知叶永烈的身体情况并不好,在去年8月住过一次院,9月8日时还说:“这次病得不轻,手术在即,主要是一直忙于写作,延误了病情,直到病情严重才住院六次,要开刀了。”

“他一边养病,一边对我们的选品和介绍文字提出意见,哪怕是一些简单的答复。”让刘明辉印象深刻的是叶永烈的认真与仔细,“我们选择了一份他和高士其的信,他说得确认是高士其本人写的还是秘书代笔的。当我们发去扫描件,他马上告诉我,那份书信是秘书代笔,最后展出的最好还是亲笔信件。”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