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1 06:5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签订消防器材购买合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签订消防器材购买合同:关键注意事项"
消防安全无小事,消防器材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预防火灾事故发生的重要屏障。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消防器材的购买行为也日益频繁。然而,在购买过程中,签订一份严谨、规范的购买合同至关重要。一份合格的合同不仅是双方权利义务的凭证,更是避免后续纠纷、保障交易安全的基础。因此,在签订消防器材购买合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核实供应商资质与产品合规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务必严格审查消防器材供应商的合法资质。消防器材的生产、销售受到国家严格监管,供应商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并且是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CCCF)认证产品的销售单位。可以通过国家认监委、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官网查询供应商资质和产品认证信息。同时,合同中应明确约定所购消防器材的具体型号、规格、执行标准(如GB标准号)、认证标志(CCCf标志),并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型式检验报告等证明文件,确保所购器材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能够有效使用。
"二、 明确产品数量、质量标准与验收方式"
合同中应清晰、准确地列明所购消防器材的具体名称、数量、单价和总价款。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描述
作者:伍里川
本该用于小区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却成了某些人的“提款机”。业主们发现时,整个资金账户已被动用近1200万元。这事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天地新城小区。
根据法律法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全体业主所有,用于物业保修期满后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但在该小区,作为小区自治组织的业委会不仅丧失监督功能,更亲自下场大食“唐僧肉”,令人惊愕。
该小区年久失修,高层消防系统无法正常使用,展开维修有其必要性。但在维修的名义下,“搞鬼”才是本质。据报道,业委会动用维修基金500多万,通过公开招标与一公司签订消防改造合同。然而,施工结束后,不少业主发现,施工单位提供的《工程量确认单》存在很多问题。经统计,仅感烟探测器一项就少了2428个,涉及金额近38万元。此外,“小区道路出新方案征求意见稿”显示,小区内修路预估114公里,相当于从南京到扬州的距离,堪称离谱。
把巨额资金当成自己的“私人账户”,伸出黑手大捞特捞,大开贪腐之门,这哪里还是业委会,简直是内鬼。事发后,包括原业委会主任徐某、涉嫌串标的施工单位负责人郭某已被批捕。从小区业主们控诉的桩桩件件来看,他们被追刑责,一点也不冤。
根据新闻报道,业委会有多处违法,如疑似联合审计公司造假、虚假投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等。看上去公开招标、对外公示等程序一应俱全,何以仍然出现贪腐情形?本次案件到底牵涉几人,到底套取了多少维修资金,包括如何追回业主的损失,都还有待警方进一步调查处理。但无疑,此案再次发出警示:在小区自治过程中,监督监管一刻也不可放松,否则就可能被别有用心者撬开缝隙,危害公共利益。
理想状态下,业委会应是代表业主行使相关权利,管理小区公共事务的组织。根据《物业管理条例》,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地方人民政府,都负有监管责任。而在此事中,不是没有业主对业委会的诡异做法提出过质疑,强调“前期动用维修资金做的工程项目还没解释清楚”,但群众的声音似乎并未有效地传达出去,从而引发监督监管机制的迅疾反应。这也导致一些严重问题在数年后才被曝光。凡此种种说明,相关领域在监督管理方面仍有漏洞或隐患。
近年来,小区业委会主任沦为贪腐者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今年五月消息,湖北恩施一小区业委会主任侵占公共收益40万元,换届后拒绝交账并潜逃,落网后获刑。此外,业委会主任在换物业过程中公然索贿,也不时见诸报道。沉痛教训反复说明,当业委会带病运行、业委会领导监守自盗,明规则必然“潜规则”化,群众利益必受觊觎,小区管理必陷困境。
谁来监督业委会任性的权力?如何推动业委会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如何防止小区内“猫鼠一家”?好这些问题,已成完善基层治理不能绕开的课题。
针对某些小区业委会滥用权力、财务不透明、决策不民主等问题,有关部门当依法强化监督职责,确保业委会规范运作,维护业主合法权益。其中,通过制度和机制完善,进一步明确权责边界、保证决策程序透明化;强化备案审查与日常监管机制,推进业委会财务公开;建立投诉与纠错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是重中之重。(伍里川)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意见》的要求,高标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公安部日前印发实施《关于依法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要向保护科技创新精准发力,深入开展防范打击商业秘密犯罪“安芯”专项工作,依法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助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推动产业发展精准发力,依法严厉打击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品领域侵权假冒犯罪,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向促进文化繁荣精准发力,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犯罪,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要向守护民生安全精准发力,依法严厉打击食品药品领域多发性犯罪,消防器材、建筑材料、电气设备等领域危害生产生活安全的假冒伪劣犯罪,涉种子、化肥等套牌侵权犯罪,以及制售假烟犯罪,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意见》提出,要完善打击模式,对知识产权犯罪实施精准打击、深度打击、规模打击、联动打击,提升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打击质效。要推行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建立健全常态化警企联系服务机制,强化法治服务精准供给。要依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等机制,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推动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要围绕“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要节点,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企业群众的关心关注转化为发现问题、推动工作的源头活水。要发挥双多边机制作用,深化国际执法合作,推动完善涉外知识产权法治体系,强化涉外知识产权保护。
《意见》强调,要加强法制建设,实现打击知识产权犯罪工作与科技、产业和经贸等战略部署、重大任务政策协同、目标协同。要严格执行接报案与立案、跨省涉企案件管辖、强制措施适用、涉案财物查封扣押冻结、异地办案协作等规定,提升专业化、规范化执法水平。要深入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办案质效评估和执法质量监督。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鉴定检验工作制度,建立跨部门专家共享制度,带动提升侦查办案能力水平。
《意见》要求,要全面构建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机构职能体系,做专做强专业力量。要常态化开展培训练兵,建好用好专家人才队伍,提升专业能力。要依托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深化全方位、各领域、多层次警务协作。要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加快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智能化数据化水平。
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服务高质量发展的5起典型案例
一、打击侵犯软件著作权犯罪。2025年2月,山东省枣庄市公安机关根据工作发现线索,破获一起侵犯软件著作权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打掉销售窝点5处,查获盗版工程软件加密锁2000余把,有效保护和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二、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犯罪。2023年6月,浙江省宁波市公安机关根据工作发现线索,破获一起为境外非法提供商业秘密案,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12名,及时截获我国新能源企业技术秘密资料26份,有力维护了企业技术安全。
三、打击家电消费领域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024年9月,安徽省宿州市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线索,破获一起制售假冒品牌家用电器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打掉犯罪团伙3个,捣毁窝点8个,关闭涉嫌售假网店26家,查获假冒品牌冰箱2000余台,有力维护了消费者和企业合法权益。
四、打击制售假冒品牌玩具犯罪。2025年3月,北京市朝阳区公安机关根据工作发现线索,破获一起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非法制售假冒品牌玩具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8名,打掉犯罪团伙6个,现场查获假冒品牌玩具50余万件,切实维护了儿童玩具行业健康发展。
五、打击制售假冒食品犯罪。2024年8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机关根据主动研判发现线索,破获一起制售假冒品牌肉肠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捣毁制假售假窝点5个,关停售假网店4个,现场查获肉肠2200斤,有力保障了群众食品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
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服务高质量发展的5个典型事例
一、江苏省无锡市公安机关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前哨集群。江苏省无锡市公安机关抓住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的契机,按照“网格化布点、集群化建设、实体化运作”的思路,坚持“点线面”“全覆盖”“差异化”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前哨集群,在全市支柱产业、领军行业、龙头企业创建14个“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前哨”和线上“服务云哨”,由民警定期入驻、嵌入办公、问诊服务,会同相关部门组建知识产权“维权联盟”,指导企业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开通案件受理“绿色通道”,提供快速维权、法律咨询、普法宣讲等全流程、一站式、个性化服务,致力打造公安机关保护知识产权的综合服务“窗口”、护航发展“引擎”和企业“家门口的派出所”,完善延展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圈和服务链。近年来,举办专题培训讲座30余次,帮助企业堵塞漏洞40余个,通过服务前哨破案50余起,积极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二、浙江省杭州市公安机关推动建立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浙江省杭州市公安机关锚定“创新活力之城”城市定位,紧紧围绕杭州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半导体等产业“产、学、研”领域500家创新主体保护名录以及知识产权犯罪风险指数,强化重点保护和风险预警感知。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商业秘密保护能力指标体系》相关标准,发布《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秘密风险基础防范工作指引》,针对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3大行业分类定制创新风险自检表,指导企业精准防范风险。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一站式”知识产权联合保护中心,完善支队、大队、派出所三级“知产警官”体系,创新市、区两级上下联动“双轨”办案模式,编制《知产警官走访企业工作手册》,企业咨询报案更加方便快捷。2025年以来,共开展入企服务100余次,推动完善内控措施40余项,受理企业咨询400余次,解决知识产权纠纷54件。
三、安徽省合肥市公安机关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安徽省合肥市公安机关主动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构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试点成立市级知识产权犯罪接报案中心,在县区和183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专门的警务联络室和警务联络员,涉企法治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商业秘密领域,联合相关部门在重点企业(园区)设立6家商业秘密协同保护指导站,制定《企业商业秘密风险体检细目》,引导企业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从源头降低侵权风险。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出台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成立知识产权一站式保护协作中心和食药环知联合执法中心,强化与长三角重要城市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共治合力。
四、湖南省长沙市公安机关推广建立保护知识产权驻企业工作站。湖南省长沙市公安机关推广建立保护知识产权驻企业工作站,持续深化驻企警务改革,针对商业秘密、商标保护等环节,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将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深度融入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构建起“体检式预警+靶向化防控”的知识产权立体保护网络。驻企工作站现已覆盖207家支柱产业领军企业及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累计帮助企业化解侵权纠纷300余起,侦破侵犯商业秘密、假冒注册商标等案件200余起。同时,自主研发知识产权风险测评模型,企业可通过“我的长沙”APP进行自行测评,实时生成知识产权风险全面体检报告;公安机关根据风险等级,对高、中、低风险企业分级分类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化治理,结合知识产权侵权高发场景,指导企业加强源头防控,以“小切口、硬举措”的数字化治理模式赋能企业“主动防护”。模型上线运行以来,已为605家重点研发企业开展全方位风险测评,排查风险3400余个。
五、四川省公安机关推广使用“知识产权云警务”微信小程序。四川省公安机关积极推广应用“四川公安知识产权云警务”微信小程序平台,对接企业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依托云警务平台线索报警功能,企业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微信端上传文档、视频或图片等资料,实现“一键报警”,及时反映侵权问题线索或进行在线咨询,目前,已有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驰名商标企业在内的7200余家企业入驻该平台,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400余万元。针对企业法律知识欠缺、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在云警务平台开设法律专栏,为企业提供“一键问询”式法治服务,上传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相关指导性案例,推动企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50余条,专题培训企业人员400余人。云警务平台还开设了“惠民利企大走访”专栏,针对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重大、疑难、复杂问题,企业可线上“一键预约”民警现场解决。截至目前,共走访企业1300余家,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120余个,提出保护建议140条。
来源:公安部微信公众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