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1 07: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古奇缘》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让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中心思想/核心感受:" "先问自己:" 你看完《古奇缘》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喜欢角色的哪个方面?是被哪个情节打动?是对剧情的哪个转折感到惊讶或惋惜?是喜欢它的古风氛围,还是其蕴含的某种哲理? "确立主旨:" 根据你的核心感受,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可以是“《古奇缘》以其独特的设定和人物魅力,展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奇幻爱情”,或者“影片中的XX情节/XX角色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复杂/爱情的坚守”等。
2. "内容选择与详略得当:" "选取关键情节:" 不要试图涵盖所有情节,选择最能体现中心思想、最让你印象深刻或最能引发你思考的1-3个关键情节或片段进行详细描述。例如,男女主角的初次相遇、某个重要的误会、一次生死考验、结局的抉择等。 "细节描绘:" 在描述情节时,加入必要的细节,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环境氛围的描写(服饰、场景、音乐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些细节是支撑你观点和感受
春风轻拂,悄然唤醒大地。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一株树龄650余年的古玉兰含苞待放,这年复一年的春之约惊羡了多少目光,为七星关平添了几分春色与魅力。
七星关区是毕节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就是原毕节县。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县改为毕节市(县级);201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毕节市,原县级毕节市改为七星关区。
关于“毕节”这个地名的来源,有多种记载。据乾隆版《毕节县志》卷之一“形胜”记载:“自元时已设驿,建置之初,时逢除夕,故名曰毕节。”意思是:毕节地处三省要道,建驿站时本来是没有名称的,因建驿站时正好是除夕,所以就将其称为“毕节”,取“毕于此节”之意。
一株玉兰树以年复一年的美丽绽放与毕节城相守600余载,至今树龄高达650余年依然枝干遒劲:古玉兰树以600余次的美丽绽放守护着毕节,见证了毕节的沧海桑田依然美丽如初。如今,纯洁、高贵的玉兰树已经在七星关的大街小巷扎下了根,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玉兰开。生活在这方土地的人们对玉兰之爱已经刻骨铭心,玉兰已经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七星关的美丽标识和幸福音符。
古玉兰与毕节城的旷世情缘始于何时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位于毕节城郊(今毕节市七星关区三板桥街道灵峰社区)的灵峰寺,在回望历史中追寻古玉兰与毕节的绵绵情愫。
历史烟云中的毕节灵峰寺
毕节城郊约5公里处有一座灵峰山,此山峻峰插天、奇特险怪,素为人们观测晴雨的标识。“有雾即雨,无云即主天将晴明”,灵峰的“灵”即以此得名。
灵峰山上有一座闻名遐迩的灵峰寺。据《毕节地区通志》记载:明清以来多有皇帝名宦题额,明成祖朱棣曾以“御甲全黔”的御诰封赐灵峰寺;原来的山门上,是清乾隆皇帝御赐题额“白云古刹”。灵峰寺一直吸引着文人墨客、名流雅士的目光,《毕节县志》(乾隆同治光绪校注本)中收录了很多赞美灵峰寺的诗文。
《毕节地区通志》封面。(资料图片)
灵峰寺最神奇之处还在于古树。据史料记载:1368年建寺之初便种植了杉树两株、白玉兰两株于大殿前。600多年过去了,杉树郁郁葱葱;白玉兰年年繁花似锦。两株玉兰高大挺拔,历经几个世纪的雨雪风霜,依然相依相伴,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玉兰夫妻树”。玉兰树高20余丈、直径0.7米,经专家鉴定为全国居于树龄榜前列的玉兰。每年春天玉兰花开的时候,灵峰寺游人如云。目睹古玉兰绽放,让很多市民和游人十分期待;古玉兰树花白而厚,蕊为淡黄色,香气浓郁,花期20天左右,花谢后更是枝繁叶茂至深秋。
一个春日的午后,笔者来到灵峰山,拜谒灵峰寺。沿着石阶走进寺门,跃入眼帘的是正殿左侧的一株高大挺拔的玉兰树,在蓝天下已然可见一个个的花蕾,再过些时日,一定是满树繁花。大殿右侧是一株补植的玉兰树,“玉兰夫妻树”中的一株在相伴毕节城640余载后,于2011年染病枯死,遗憾之情不禁涌上心头。寺内残存的《灵峰百福讲寺碑》等文物见证着灵峰寺悠久的历史与曾经的辉煌。
玉兰花与一座城市的奇缘
1981年,灵峰寺的古玉兰被毕节县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1999年,毕节市(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重修灵峰寺,恢复了前殿、厢房、大雄宝殿及围墙山门等,占地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2016年1月,灵峰寺成为了毕节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灵峰寺在距今600多年间,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整。而建寺时种下的两株玉兰树,却不惧岁月风霜,蓬勃生长,让600多年的时光凝固在她的花开花落间,年复一年把恣意绽放的灿烂与沁人心脾的清香送给这座城市。灵峰寺的玉兰花成了毕节人心中最美的风景。
每年春天,玉兰花迎着春风绽放,一树洁白的花朵,像雪、像玉、像云、像飞溅的浪花。白玉兰高高地绽放在枝头上,没有绿叶,只是一朵朵白得有些清透的花瓣,在蓝天下轻盈而美好。
因为有灵峰寺古玉兰与毕节的这份旷世奇缘,毕节人自然而然地爱上了玉兰。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撤县设市,新诞生的毕节市应该选择什么花作为市花呢?当这个问题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市民征求意见时,各界群众的选择惊人相似:玉兰花!
1994年2月,玉兰花被毕节县人大常委会确定为毕节市花,白色玉兰花瓣成为市徽图案的重要元素。这是古玉兰与毕节城相守600余年非凡情缘的延续与升华,更是几个世纪深厚人文情感的积淀与共鸣。
此情绵绵 守候花开
灵峰寺的古玉兰树,历经650多年,守护着灵峰寺,依偎着毕节城。如今,虽然只剩下一株,依然花蕾满枝,守护着与这座城市的约定。“静候花开”成了毕节人年复一年春天里最美的心愿。
毕节灵峰寺盛开的玉兰花。魏运生 摄
1994年,戴上“市花”的桂冠之后,玉兰与毕节的情缘更加深厚。玉兰更广泛地进入了毕节城的各个区域,在道路中央绿化带、公园、河道,玉兰成为了行道树,春日里走在毕节街头,时时能嗅到玉兰的清香。
因为古玉兰,毕节人爱屋及乌,爱上了各种品种的玉兰,白玉兰自然是毕节人的最爱,在毕节城内各处可见;紫玉兰也得到大量种植。白玉兰是落叶乔木,紫玉兰是落叶灌木,白玉兰一般在每年的2—3月开花,紫玉兰一般在每年的3—4月开花,不同的玉兰给了毕节不同的风景;还有花瓣为浅红色至深红色的二乔玉兰及花朵硕大、香味浓郁的广玉兰等,共同扮靓毕节城,让整个城市成了一个玉兰花海。
2011年,毕节撤地设市,原县级毕节市改为七星关区。行走在七星关城区街道,随处可见玉兰,那一缕缕玉兰花香已经成为毕节人心底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七星关区绿色底蕴更厚重,而玉兰始终陪伴着这座城市成长。
据毕节市七星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园林绿化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七星关城区有玉兰树1万株以上。除去单位院落和住户庭院分散种植的外,规模以上种植的行道树、道路中央绿化带、公园内绿植、城区倒天河河道树共有7542株。在七星关区2023年、2024年已建成的38个口袋公园内,玉兰美丽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从灵峰寺那株树龄650余年、陪伴毕节几个世纪的古玉兰所赋予的厚重文化底蕴,到玉兰得到毕节人的情感认同、在众望所归中戴上“毕节市花”桂冠,再到其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七星关幸福标识,这是怎样的一份旷世奇缘?又是怎样一幅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人文与社会发展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浩帙长卷?!
>>>>>>>>>>
相关链接
读方志·行贵州 | 凤冈县玛瑙山古军事营盘探遗
读方志 行贵州 | 思州万物茶为上,到茶乡品茶香
读方志 行贵州 | “洋芋国”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阳慈善巷:贵州近代慈善事业的缩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甘当贵州文旅推荐官的清朝官员洪亮吉
读方志 行贵州 | 趣谈侗族传统头浴
读方志 行贵州 | 图云关,见证烽火仁心
读方志 行贵州 | 牙舟有名陶 糍泥着秀色
读方志 行贵州 | 建在悬崖上的古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里的武林高手和他们的狠活
读方志 行贵州 | 七星关口仰高风
读方志 行贵州 | 夜郎秘境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三位知府与王公桥的情缘
读方志 行贵州 | 开科以宏文教 闻达兼济乡里 —— 田秋推动贵州开科取士
读方志 行贵州 | 其貌不扬的世界名犬——下司犬
读方志 行贵州|志书里的廉洁之脉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都大桥印迹:从望江兴叹到美好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丈水,一个河谷的传奇
读方志 行贵州|鲍家屯:历史即当下,往事不如烟
读方志 行贵州|虎门巷:见证贵阳过往的老巷子
读方志 行方志 | 青溪铁厂史话: 中国钢铁重工业的发端
读方志 行贵州 | “豉辣”食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中“父与子”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黄小西,吃晚饭”,徐霞客打卡了两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勾勒的贵州茶图景
读方志 行贵州|《遵义府志》的“副产品”—— 从《桐梓诗略》《播雅》到《黔诗纪略》
读方志 行贵州 | 梵净山:恐是神仙居,可见不可掬
读方志 行贵州 | 万峰林:磅礴数千里 西南奇胜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竹都话竹
读方志 行贵州 | 西江千户苗寨:千年时光蕴养的第一大苗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五部县志里的荔波身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徐霞客点赞安顺:城垣峻整 街衢宏阔 市集甚盛
读方志 行贵州|大夏百年 寻脉贵州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古城,地域文化“盆景” 各路“神仙”聚会
读方志 行贵州|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最早教育先贤的星辰大海
读方志 行贵州 | 村超·乡村师范·黄质夫
读方志 行贵州 | 毕节养蜂史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郑珍成为比肩偶像尹珍的硕儒
读方志 行贵州|斗牛相思,交流和情谊绵绵无绝期
读方志 行贵州|古往今来的石阡人,是这样泡温泉的
读方志 行贵州|石牛口,一个不该遗忘的地方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 | 首批官费留学生与首家公立医院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旧志中的土司书写与土司形象
读方志 行贵州|寻着方志看白云
读方志 行贵州|古韵悠悠巢凤寺
读方志 行贵州|在村志里寻找乡愁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隆里所村:600年前那位建筑设计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读方志 行贵州|六盘水黄土坡,不见黄土不见坡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吴中蕃两修《贵州通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亭台楼阁的隐秘往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遵义舟水桥与八五厂的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广济”古桥 曾经的交通要道
读方志 行贵州 |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飞地”趣话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第一位状元曹维城文武兼备笑傲江湖
读方志 行贵州 | 相宝留云
读方志 行贵州 | 魁胆村:“杉君子”的奇幻漂流
读方志 行贵州|从江高增侗寨“吃新节”吃的啥?
读方志 行贵州|黔东南白酸的悠远历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牛瘪”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招堤,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读书志 行贵州 | 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读方志 行贵州|梁启超的贵州朋友圈
读方志 行贵州|为什么郑珍和莫友芝不愿意承担《贵阳府志》的编撰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文/李霓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视频加载中...
央视网消息:陆巷古村,背山面湖,东边是莫厘峰,南边是碧螺峰,西边是太湖,南宋时渐成村落,明清时名人辈出,明正德初大学士王鏊的故里即在此村。
古村内寒谷山庄、北箭壶、观音堂等“72堂半”明清高堂巨宅鳞次栉比,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30余处,是吴县古建筑群中数量最多、保存较好、质量最高的一个村庄,是香山帮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是环太湖古建筑文化的代表, 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落”。
它们是苏式古建中的精品,也像凝固的史书家谱,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把这些历经数百年的古建筑保护下来,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无数人付出努力的结果。今人寻找和修缮这些老宅子的时候,仿佛是在触换历史,和祖辈做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有人甚至由此找到了两个家族间跨越千年的奇缘。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