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个人履历自我鉴定》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1 09:13

推荐《个人履历自我鉴定》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个人履历中的自我鉴定(Self-Assessment/Evaluation/Summary)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让招聘方快速了解你的核心优势、职业素养和潜力。以下是一些撰写时应注意的关键事项:
"一、 明确目的与定位 (Clarify Purpose and Positioning)"
1. "紧扣目标岗位:" 自我鉴定不是泛泛而谈,必须紧密围绕你申请的具体职位要求来写。突出与该岗位最匹配的技能、经验和特质。 2. "你是谁?:"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的核心身份——一个具备特定技能和经验的求职者/专业人士。
"二、 内容核心要素 (Core Content Elements)"
1. "专业技能 (Professional Skills):" 列出与岗位直接相关的硬技能(如编程语言、软件操作、数据分析、外语能力等)。 使用具体、量化的词语(如果可能),例如“熟练使用Python进行数据挖掘,处理过百万级数据集”。 2. "工作经验与成就 (Work Experience & Achievements):" 概括性地提及你最重要的工作经历和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 强调量化的成果,如“通过优化流程,将项目效率提升20%”,“成功领导团队完成XX项目,获得公司表彰”。 避免简单重复简历中的工作描述,而是提炼关键亮点。 3.

诗人随笔 | 燎 原:我的诗歌写作履历——由诗集《履历》

诗人随笔

燎   原

当代诗歌批评家。威海职业学院教授。著有《海子评传》《昌耀评传》等专著多部。

我的诗歌写作履历

——由诗集《履历》引发的相关回忆

本世纪初,我曾多次称自己为“前诗人”。这是因为时常有一些关于我的介绍,称我为诗人,而我已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不再写诗,因此,只能以“前诗人”自谓,避免名实不符。

仔细回想起来,我的诗歌萌芽期很早,似可追溯到我在陕西老家读小学时。有一天,我得到一本名为《杨七郎打擂》的小人书,便迫不及待地在课堂上埋头看起来。当看到攻擂的少年杨七郎将权臣家的恶少踢下擂台,正为之心花怒放时,书却被老师突然收走。晚上回家后,我先是失魂落魄地做完作业,继而是愤怒,接着越想越愤怒,遂恍若为杨七郎的神武气概所附体,我在作业本的最后一页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分行文字。大意是读课外书无罪,我绝不服气之类。结果第二天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训斥我的第一句话便是,没想到啊,你还是个诗人!

多年后想起这段往事,我对“愤怒出诗人”之说就有了特别体会。而我与诗的羁绊始终缠绕着某种隐秘情愫。比如,当我看到黄昏巨大的落日映红村外的田野,而四周鸦雀无声时,竟有了想流泪的感觉,而且还真的拿出了铅笔和纸,只是没有写下任何字句。

我平生第一次发表诗歌,是在1977年的《青海日报》上,一首香烟盒大小的时政抒情诗,署名为“青海农机工具厂工人唐燎原”。而不久后再发表时,我的诗作已升级成“两个香烟盒”,署名则变更成“师范学院中文系唐燎原”。从此,我在这种流行的诗风中迅速有了“燎原之势”,名字也随之成了燎原。

1979年,我结识了刚刚回到《青海湖》编辑部的诗人昌耀。读过他的一些诗歌后,我像被漩涡骤然吸入,遂决定更换写作方向。由此开始,我一方面醉心于《山海经》《亚洲腹地旅行记》《草原帝国》这类著作的阅读,一方面沉浸于黄河源头、柴达木盆地及西藏、敦煌、帕米尔高原、西夏王陵等西部大地的游历……

我由此进入了真正的诗歌写作,开始在省外的一些报刊发表作品。那个年头,大家都讲究发表作品的刊物级别,而我的相关记录有:1985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十多行短诗《牛的雕塑》;1986年和1987年先后在《诗刊》发表《汉槐》和《沉舟》两首诗作;《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发表了我在祁连山采风后所写的《雄鹿》一诗。还有个特殊记录——《萌芽》1988年第1期发表了我创作的名为《创世纪》的组诗,并获得了该刊的年度诗歌奖。第二年春季,我先是前往上海,又转场到江苏金坛的活动举办地,切实享受了一回诗歌带给我的荣耀,更由此获得了一个特殊待遇:由杂志社资助,为我出版一本诗集。几经延宕,这部名为《高大陆》的诗集作为“萌芽新诗丛”之一种,于1996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个时候的我,应该算个像模像样的诗人了,但这部诗集的出版并未让我顺风扬帆,反倒更像是对诗歌一次富有仪式感的致敬和告别——我的诗歌生涯已于这之前的1992年戛然终止。

终止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我于这一年的年底从青海调动到了威海,这一调动像是突然抽去了供给我地理气场的脚踏板,我的诗歌写作由此悬空。为此,我还专门写过《高原与海:悬置中的箫声》这样一篇短文。其二则是基于我对自己新的认识,其实从1979年起,我在诗歌写作的同时就开始了诗歌评论。先是关于昌耀及青海本土诗人的评论,继而是关于西部诗歌及西部诗人的评论,再接着,是关于海子和国内先锋诗人的评论,一路风生水起。到了1992年初,我应邀撰写的《西部大荒中的盛典》一书付梓(当代诗歌研究中第一部谈论西部诗歌的专著),而我倾力最多的诗歌创作却未达预期。就这样,我再次更换了自己的写作方向——从一名诗人变为研究诗人、撰写评传的评论家。

再次进入诗歌写作已是将近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此时,我因不时参加各地的一些诗歌活动而被要求交“作业”,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诗歌书写。这个“断断续续”的意思是,人们并没有由此看到一位“前诗人”的满血复活,却也不乏对重新出场者的新奇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在美国某高校任教的诗人偶然看到我的诗歌后,特意托人与我联系。另一位诗人朋友在微信中转发我的诗歌时,特意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羡慕有经历的诗人。”这就是说,我是一个有经历的诗人,我在诗歌中写出了自己的经历,我的诗歌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元素,而让他的心为我动了一下。

这个说法也让我蓦然心动,回过头来看我从早年到现在的诗作,其实就是由个人人生履历和精神文化履历交织而成,并因此有了某些特殊意味。

那么,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履历。

我1956年出生于青海某骑兵团营地,其时我父亲与他们那一代骑兵正驰骋在青海南部草原,并担任过护送班禅大师进藏的任务。而那些叱咤风云的战马,也成了我心中的永久情结。

五岁时,我随母亲回到陕西关中的唐家村老家。老家留给我深刻记忆的,除了黄昏中的落日,就是村庄北面二十里处九嵕山顶的唐代昭陵,它高兀巍峨,俯视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那里有来自西域的六匹天马,它们曾随秦王李世民征战,此后 又以“昭陵六骏”的不朽石雕驰名于世。

读高中时我又随母亲回到青海,1973年冬,我与一群同龄人一起,跨过黄河上游一道大雪中的浮桥,成了一名在汉藏民众中杂居的“仄歪着腰身”的知识青年。

接下来便是1975年回城,我在一家千人大厂中做复杂刀具车间的车工,操作C—620车床;1977年恢复高考后,成为青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七七级学生。毕业不久,我成了一家报社的编辑兼记者,由此得以时常行走于辽阔的西部大地,直至1992年底调入威海。而地处山东半岛的威海本就属于黄河出海口的延伸地带,这也就意味着,我人生的上半场和下半场就是由这样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大河所贯通,正像我的个人履历。

我的诗歌写作也是这样,随着我人生履历的主线时断时续。直到2024年,我再次获得了出版一部诗集的机会,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二部诗集,以及诗集标题《履历》这一顺理成章的命名。《履历》中的作品,由我前后两个时期的诗作所构成,是我从两个时期的诗作中一再筛选的结果,并分为上下两编。

这里先说一下我早期的诗作。我早期诗作的数量比较庞大,而我筛选出来的只有三十来首。它们基本上呈现了我早期的写作轨迹和心灵轨迹,也再现了一位青春期的诗人从最初的单纯走向复杂,进而在青藏高原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宏大时空里,天马行空的汪洋恣肆——主要指《黑旸山》《高大陆(上)》《高大陆(下)》这三部长诗。《黑旸山》的主题比较明确,属于高原上的草原原生文化范畴,它以冰雪与灾难为基调,刻画高原生命族群在严酷的大自然中历经劫难终获重生的生存图景。而两部《高大陆》则是对高原大时空的玄想和史志性书写。前者涉及生命起源和史前神话,及其之于现代生存所投射的驳杂信息。后者大致是高原上的沙漠戈壁,它以沙漠与火为基调,勾连高原地质演化史,尤以沙漠腹地石油开采者为原型,构筑起创世神话般的现代史诗。

在此我想特别强调一下,“高大陆”是我为青藏高原自造的一个语词。这个语词在我1987年发明出它之前,可谓前无古人,但却后有来者。若干年后,它不但出现在一些西部诗人的诗作中,还显赫地印在某些诗集的标题中,诸如“高大陆上的吟唱”之类。

另有一件事也需要一提:在编选早期作品时,我意外地发现了著名编剧邹静之为《黑旸山》撰写的一篇短评:《〈黑旸山〉的结构及其他》。此文与《黑旸山》一起发表于1988年第8期的《西藏文学》——按该刊惯例,每逢重点诗作即配发评论,时任编辑马丽华特约邹静之执笔(在此附带提一句,该刊1985年发表昌耀的《慈航》时,我亦受邀写过《诺亚方舟:彼岸的赞美诗》一文。这也是有关《慈航》最早的一篇评论)。邹静之当时是《诗刊》编辑,同时是一位写出了极出色的诗作,却无意于诗歌功名的诗人。多年后,当他以《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一系列影视作品成为王牌编剧时,估计很少有人还记得他的诗人身份。而这篇评论此次再读,其对作品透彻的洞察和中肯指说,让我有如遇知音般的珍贵之感,因此,特将此文收录于诗集之中,为过往的岁月留下一份存档。

最后,再简要说一下我现今的作品。与早期诗歌浓郁的游牧文化元素和史诗指向的高蹈风格相比,我现今的诗歌则转向无明显题材指向的随心所欲——在寻常事物中体认隐秘的诗意,并且在语言呈现上更倾向于扎实、准确,把话说透的表达。我想这两者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在不同的阶段书写不同的诗歌,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灵诚实,正如我在《落日观察》一诗中的体认:“我所观察到的落日不是陨落而是诞生/一种在燃烧中诞生的/贮满伟大的疲惫,磅礴而又晶莹的生命。”这样的体认,无疑来自生命经验之于我的赋予。

——选自《星星·诗歌理论》2025年6期

清华学子投笔从戎 牺牲40多年后身份终于得以确认

在清华大学的英烈碑上

镌刻着一位八路军团政委的名字

从清华园到太行山

他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战斗

而硝烟散去

他的烈士身份

为何在42年后才被确认

……

视频加载中...

清华大学的英烈碑上 刻着一位八路军团政委的名字

近日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学子们

收到了一段特殊的视频

视频是由一位来自四川屏山

名叫权牛的老人拍摄的

据老人讲述

他随母亲姓,父亲姓凌

90年前

他的三爷爷凌则之

考入清华大学

之后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

清华大学“水木清华”北山坡下的

清华英烈碑上

镌刻着为国牺牲的清华学子事迹

在这里

记者找到了“凌松如”的名字

他正是权牛口中所说的三爷爷

牺牲前

他是八路军的一名团政委

凌则之自小聪明好学

当时因为年龄小

他便用了二哥凌松如的毕业证书

到成都求学

身为“学霸”的凌则之

当年考上了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

三所大学

最终选择到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

清华大学档案馆馆员

查找到三卷跟他相关的学生名册

凌松如,学号2438

男,籍贯四川屏山

1934年入学时年龄20岁

系别‘理’

宿舍为二院87号

大学二年级时

凌则之转到了社会学系

他一直使用“凌松如”这个名字

直到离开清华大学

国家危亡之际 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凌则之入学时

正值华北危机加剧

清华学生发出呼声:

“华北之大

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

凌则之也正是那个时候

毅然投身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中

成为一二·九运动的中坚力量

△凌则之和同学组成南下自行车宣传队,宣传抗日

经过多方寻访

记者在解放军档案馆

查找到了一份宝贵档案——

《1940年决死1纵队团以上干部登记表》

这份档案中完整地保存着

时任决死1纵队25团政委

凌则之的个人履历

而最为难得的是

在履历表的背面

是凌则之亲手写下的个人经历

△在凌则之履历表中,他写下个人思想转变的过程

凌则之离开清华校园

去到山西参加革命

1937年

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为骨干力量的山西新军应运而生

凌则之便是其中的一员

1940年后

决死队整编入八路军

1940年

百团大战爆发后

凌则之作为八路军129师

决死一纵队25团政委

带领部队担负破袭正太铁路

和保卫八路军总部的任务

其中最著名的一场战斗就是

与日军的白刃格斗战

在此次战斗中

25团下属的8连一战成名

被八路军总部授予

“白刃格斗英雄连”的荣誉称号

作为团政委的凌则之

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可想而知

至今这个英雄的番号

还在该部队沿用

2015年9月3日

该部队接受检阅

2019年10月1日

该部队荣誉战旗再次接受检阅

他率部击退日军多次进攻 牺牲时年仅27岁

1940年10月

25团奉命阻击敌人

防止日军接近八路军总部

团长苏鲁,政委凌则之

带领部队修建掩体工事

日军发动多轮进攻

至10月22日

八路军的武器弹药已所剩无几

凌则之带领战士冲出战壕

就在这时一颗流弹飞过来

凌则之不幸负伤牺牲

牺牲时年仅27岁

凌则之牺牲后

25团战士们仍拼死阻击

我军阵地寸土未丢

牺牲40多年后 他的烈士身份终于得以确认

然而

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

凌则之壮烈牺牲的消息

迟迟没有传回千里之外的故乡

新中国成立后

凌则之的家人

多方寻找却始终没有结果

他们并不知道

凌则之在投身革命后

将名字又改了回去

所以40多年间始终没有打听到消息

直到1983年

凌则之烈士的身份终于得以确认

如今

在清华园中

英烈碑肃然矗立

一代代青年学子们

传承着那位远去学长的血脉精神

……

责任编辑:赵羽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