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1 09: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学课程观后感(或称课程反思、课程报告等,具体看老师要求)的作文,确实需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才能使其内容充实、观点清晰、表达得当。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 明确写作目的和对象:"
1. "理解要求:" 首先要仔细阅读老师布置的作业说明,明确写作要求。是侧重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个人感受的抒发、知识的应用,还是批判性思考?篇幅、格式等有无具体规定? 2. "确定读者:" 你的读者是老师,因此写作应体现对知识的尊重、对学术规范的遵守,同时也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二、 精心选择和组织内容:"
1. "聚焦核心:" 观后感不是流水账,也不是对课程所有内容的简单复述。需要选择课程中最让你印象深刻、引发你深入思考的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作为重点。这可以是一个核心概念、一个理论模型、一次特别的课堂讨论、一项实践活动、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或是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等。 2. "具体事例支撑:" 空泛的议论很难有说服力。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课堂活动、阅读材料或老师的讲解,用生动的细节、实例来支撑你的观点和感受。例如,提到某个理论,可以结合课程中的案例分析来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纪录电影《大学》即将上映。
影片开始,字幕“《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别误会,这不是一部讲古籍的纪录片,镜头对准的是清华园里4个活生生的人:高三毕业生严韫洲、博士研究生宋云天、留美学者蔡峥、大学教授钱易。
在一次点映时,有观众提出了犀利的问题,既然拍的都是清华的人和事,片名为什么不干脆叫“清华大学”?
导演孙虹解释,影片中文名“大学”,英文名“The Great Learning”,“大学”意为“大学之道”,“虽然以清华为拍摄对象,但更想通过清华的个例,去窥探大学精神的一隅,去阐释大学精神对个体的影响”。
导演王静说,大学有3个含义:一是空间,即大学校园,是学生奋力学习、偶尔摸鱼的地方,是青春发生的地方;二是时间,念大学的那些年;三是生命历程,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价值观、学着走向社会的一段重要人生。
4位《大学》的主人公,在片尾时头衔发生了变化——他们分别成为在读本科生、基层选调生、青年教师、荣休院士。他们都跨过了自己的一个人生转折,这,就是《大学》。
人生转折
《大学》的拍摄历时3年,素材超过1000小时,最终成片时长110分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母校对三位导演的影响的产物。
孙虹说:“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大学是塑造和定义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阶段。每当我反思自己当下生活的时候,都会深刻地体会到毕业后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有着来自大学时期的烙印。”
于是,孙虹开始对大学好奇,它究竟是怎样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当代青年人的?影片没有选择更为大众关注的“明星人物”,来自清华大学的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记录普通师生的日常,来寻找答案。
“在开始拍摄之前,我们就有一个大致设想,希望拍摄一些正在经历人生转折的人。因为每次进入新阶段,人们都需要抉择和适应的勇气,而这背后会透露出个体的价值观和大学给予个体的影响。”孙虹说,“大学由‘教’与‘学’、‘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因此我们对人物的设想是一名新生、一个毕业生、一位即将入职的新老师和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授。”
有了这样一个初步框架,导演们开始寻找。严韫洲是王静发现的,也是片中第一个确定的人物。
“开拍是2018年4月底,临近高考,学校怕对学生心理造成干扰,推荐了一些不仅成绩好心理素质也好的学生,严韫洲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他身边拍,他该学学、该玩玩。”王静透露,当时同时拍摄了十来个学生,后来证明,剧组的眼光十分精准,这些孩子最后全部考入清华。
寻找正在求职清华的青年教师的时候,蔡峥进入了孙虹的视野,哪个导演能拒绝“仰望星空”的科学家的魅力呢?“在拍摄中,我们才知道进行天文观测是很孤独的,但他们所坚持的这个事业,代表了人类对于宇宙和未知的探索。”
对导演柯永权而言,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是回望母校、回顾过去,但更重要的是寻找自我、帮助自己选择未来的道路,“我相信这对其他青年人也是有意义的,一同通过电影去思考大学的使命,探寻大学对社会、对青年人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为影片拍摄带来麻烦,原计划拍到2020年年中,因为疫情不得不中断。但同时,负责影片校园风物部分的柯永权捕捉到了大学的另一种情景:空荡荡的教室,只有老师对着直播设备上课,没有学生,老师的认真和热情却丝毫不减;空荡荡的校园,大雪覆盖了一切,很少有行人的脚印,但一切似乎都在等待新的生机。
大学之道
从客观条件来看,跟拍蔡峥去夏威夷观测,是《大学》拍摄过程中最艰难的。参与观测的人都要靠吸氧维持工作状态。摄制组要边吸氧、边扛设备,还要在非常寒冷的环境下拍摄星空延时。
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海拔4206米,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学研究场所之一,那里遍布世界各国的天文望远镜,是旅美十年的蔡峥曾经“看星星”的地方。但他这些年最开心的事,是拿到了一张回国的单程机票,他现在更喜欢去青海冷湖的塞什腾山,海拔4576米,2021年5月,一架口径6.5米的光谱巡天望远镜,确定落户于此。
人类离星空更近的地方,蔡峥离梦想更近。
6月27日,《大学》在青海点映。映后交流时,一个小女孩问蔡峥,“黑洞里面有什么”,蔡峥很老实地,“我也不知道”。“那一场有很多孩子来看,他们对宇宙有天然的好奇,问的很多问题,是成人观众不太关注的。只要永远有孩子好奇,我想问题终将会得到答案。”王静说。
三位导演都上过一门钱易开了20多年的全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年过八旬的她,全程站着上这门90分钟的课程。她说,能做一点工作还是做一点好,还是要继续上课啊……而钱易是所有人中最后一个答应拍摄的,原因是“她实在太谦虚、太低调了”。即便在最后的成片中,钱易依然说:“不要拍我,有太多比我厉害的老先生……”
正因为她的谦逊,更坚定了想拍摄她的意愿,去呈现她身上所体现的“行胜于言”的校风。最后,剧组给钱易手写了一封信,向她解释,通过拍摄她的工作和生活可以非常自然地呈现许多跟她年龄相仿,甚至年龄更大的老一辈教师。
也许在了3回加上手写信的“加持”下,钱易最终同意了拍摄。观众也得以跟随钱易的脚步,去探望她的老师们——年逾百岁的许保玖、陈志义(2021年过世)。
剧组每次去钱易家中,都发现她家里其它房间的灯都是关着的,只有书房的灯亮着;去湖北出差,钱易的博士生怕老师热,在开会前打开了酒店房间的空调,但等学生一走,钱易就把空调关了。王静说:“她时刻都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她教给学生的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许保玖的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字画,落款是“学生钱易”。影片的另一个镜头,在人文清华的一次讲座上,钱易的学生集体录制视频感谢恩师,唱了一首《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声并不专业,但绝对真诚。
这大概就是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精神的传承。
大学是理想永远年轻的地方
《大学》的宣传语是“理想与你皆耀眼”。孙虹说:“大学是理想永远年轻的地方。这几段故事,告诉我们理想是如何萌发、生长、蓬勃和坚守的,也呈现了个人的理想如何与国家和时代互动。”
严韫洲的理想不仅是好好学习考上清华,更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将来想做的事;宋云天的理想不仅是去当村官“造福一方百姓”,更是“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发展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蔡峥的理想不仅是推动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在中国落地,更是发展中国人探索宇宙未知的设备和技术;钱易年轻时的理想就是当老师和做环境保护工作,她用一辈子践行了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己和同仁的努力,让“可持续发展”概念家喻户晓。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想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对电影里的几位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但是鲁迅先生还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此刻所处的阶段和处境。”柯永权说,“所以,这部电影与此刻的我们有关,与我们此刻的时代也有关。”
看完这部电影,也许你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这是人生中最青葱美好的岁月;也许你会恍然大悟,虽然他们的高考分数比我高一些,但是大家还是会遇到一样的问题啊……
王静说:“也许大家不在同一个校园,也不是在同一个时间读大学,但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一段重要的人生。这部电影意义在于唤起观众:如果你觉得生活艰难,那就让曾经那个读大学的你来鼓励此刻的你。”
“我记得大家小时候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大文豪、宇航员……一个赛一个宏大;长大一点,想当老师、医生、警察……眼中也满是憧憬;直到跨进大学校园,谁还不是个热血少年?!踏入社会,理想却似乎成了羞于被谈及的话题,仿佛距离现实生活遥不可及。”王静说,这部电影与当下年轻人最大的共鸣,也许是回到做梦光荣的大学时光,在走出影院后,我们又敢大声地谈论理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5日上午赴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
回访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努力成为“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用实际行动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周晓辉
作为青年党员,作为人大学子,我下决心要急流勇进,担当起大国青年的时代责任,扎根祖国大地,把自己的所学所思应用到实践中去,做无愧于时代使命的强国先锋!牢记党的教诲,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跑出我们这代人的最好成绩!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海蓉
我们生逢盛世,有机会见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更应该将这些宝贵经历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努力践行“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争做奋进在新时代前列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2018级本科生苏锦煜
青年一代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生力军”,更要按照总书记的嘱托,主动学好思政课这门“必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找准“真理的味道”,同时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读好“实践”这本无字书,把青春华章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做到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努力成长为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的“强国青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杨欣雨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思政课、教师、青年有何期许与寄语?思政教师们有何心得、解读,又有哪些想同青年朋友们交流的体会?快来看看吧!
周康林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真正的厚重所在。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它蕴藏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红色基因只有代代相传,我们才能从中获取推进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
传承红色基因对我们青年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使我们在激流涌荡的时代潮流中更好地把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它能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像革命前辈们那样不屈不挠、敢于抗争,它能使我们不断强化家国情怀,它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鉴别力和判断力,自觉同肢解历史、歪曲历史的行为作斗争。
希望广大青年朋友们自觉强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意识,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成长成才的扎实本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保持本色、永不变色,争取跑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最好成绩!
房世刚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副教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深情寄语和殷切期望,为充分发挥青年在民族复兴中的先锋作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希望新时代青年朋友们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牢记党对青年的教诲,不忘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坚守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贞初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始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能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王海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5日上午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总书记在视察时再次强调思政课重要性,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就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以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
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更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希望新时代的青年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我们一起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个人都将有出彩的人生!
佘明薇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对全国广大青年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这让身为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我倍受鼓舞。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这使我的教学探索有了更为明晰的方向指引。
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点在于讲透道理,以理服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思政课教师增强理论定力,寻求教学改革创新,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在无限热爱的思政课教学岗位上,我将更加努力从理论与实践中汲取营养,学深悟透新思想,为讲好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政课而不懈努力。
青年大学生一方面要珍惜时光,多读好书,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增强理论定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考察社会、体悟人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使自身成长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在实践中化解矛盾、破浪前进!
齐冰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后,既备受鼓舞,又感觉使命在肩。思政课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既是对思政课本质的深刻理解,也是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要求。
思政课要实现立德树人,并不是讲“心灵鸡汤”。思政教师要做到言之有据,才能言之有理;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才能真正以理服人。传播“正能量”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让青年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看清当前世界发展的大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真正领会坚持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希望学生“人间清醒”,这种“清醒”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大势;这种“清醒”是初心不改,愿意为国奉献、为国争光的坚定。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需要一定理论素养积累,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推荐青年朋友们阅读《马克思靠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希望你们成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赵志桥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就办好思政课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新时代进一步上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
希望广大青年朋友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身心素质,提升知识素养,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懂国情、知民情、聚民智,不断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以实际行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对全国广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广大青年要敢于实践,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要善于观察,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要勤于学习,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要勇于担当,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个人对学业、事业的追求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
“青春向党、不负人民”“复兴栋梁、强国先锋”,铮铮誓言,振聋发聩。广大青年要做新时代的追梦者和圆梦人,在思政课中培根铸魂、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力量、用科技知识武装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填空题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_____,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部分资料来自新华社、央视)
总监制张坤 毛浩监制吴湘韩 张国制作王海 曾繁华 张玘云 宋莉吴章勇 陆一 乔佳新记者王龙龙 许子威 叶雨婷统筹金锐 许革 刘世昕 陈华 王岑予设计张洁 张婷 刘辰 王佳丽(实习生)互动黄毅 刘洪侠 赵明 宋继祥 石伟强 李华锡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来源:中国青年网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