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1 10: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的有感作文,旨在将你从阅读中获得的思考、感悟与笔记内容相结合,表达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情感。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理解核心:读书笔记是基础,作文是升华"
"明确目的:" 这篇作文不是简单复述笔记内容,也不是泛泛而谈读后感,而是要"基于"你的读书笔记,挖掘笔记中记录的思考点、触动点,进行"深入阐述和情感升华"。 "内容关联:" 作文的内容必须与你的读书笔记紧密相连。笔记中记录的关键词、引用的句子、标注的疑问、总结的要点,都应该是你作文中需要引用、分析或展开论述的素材。
"二、 读书笔记阶段需要注意的事项(为作文打基础)"
"记录详实:" "核心内容:" 书名、作者、主要情节、人物、核心观点/主题。 "关键引文:" 记录让你印象深刻、引发思考的句子或段落,并标注页码。 "个人感悟:" 记录阅读时的即时想法、疑问、联想、共鸣或批判。这是作文最重要的素材来源。 "结构梳理:" 可以用思维导图、大纲等形式梳理书中的逻辑结构。 "分类清晰:" 可以按主题
(略阳县人民检察院 何亦舒)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名著具有不朽的本质。在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下,惟有名著能够历久弥新,成为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慰藉,带给我们永恒的陪伴,让我们每次阅读后都有不同的感悟。《培根随笔》就是这样的名著。
《培根随笔》的作者是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本书一共56篇,全是议论文形式,阐述了培根对事物的看法。在阅读中,我总是一边惊异于文章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却又充满了哲理与诗意;又一边感叹培根在17世纪居然就有这么深远的眼光,他的看法和观点对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适用价值。比如在读到《论善良》中“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还要靠理智的指引”时,我就联想到了最近全社会热议的“江歌案”和“何兴丽摔狗事件”,这两起事件的受害人如果能够早点意识到“为了不滥施仁爱,就应该注意,不要受某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轻信和软心肠”,这样她们一个就不会失去宝贵的生命,另一个也就不会痛失爱狗;在读到《论叛乱》时,培根讲到对外贸易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绝对财富的增加,有三种东西可以用于外贸:天然物产、本国制造业的产品、劳务。这时,我立马就联系到了清朝我们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现在我们积极入世,将中国制造销往世界各地,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经济实力;而且当今劳务输出已经成了赚取收益的重要方式,世界各国都异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交流。越往后读我就愈加佩服培根的眼光和见解。但《论友谊》这一篇,最为触动我的内心。
在《论友谊》篇中,培根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和毕达哥拉斯的名言“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不要啃食掉自己的心”来引出友谊对人的重要性。后面又展开论述讲到:友谊的第一种作用是能够调剂人的感情,而友谊的另一种作用却能增进人的智慧。因为友谊不但能使人摆脱阴雨连绵的烦躁,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思想,走向光明理智的思考。所以有时与朋友进行一小时的促膝交谈比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使人思维豁然开朗。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这精辟的总结使我的思绪飘出窗外,载着我的回忆飞向我的朋友们。
我最先想到的是我的父母,对于我而言父母既是父母又是朋友。从小到大遇到任何事情,我都会倾听父母的建议,向他们陈述自己的想法,他们引导我、教会我如何去判断、分析,并尊重我的想法,让我自己做出决定,自己付诸行动。无论是高中文理分科,还是大学选专业,亦或是大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父母都给予我充分的信任和自主选择权,正因为如此,我也充满兴趣和动力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前行,没有让所有关心我的人失望。平日里我有任何不开心或是开心的事情,我都会和父母倾诉,在交谈中,父母都会帮助我调整好心态、帮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提醒我不要在取得成绩时沾沾自喜,不要在遇到挫折时气馁不前,更会通过我的言谈发现我身上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的指出,让我纠正。正是在父母这种亦是父母亦是朋友的陪伴下,我逐渐完善自己,成长了起来。
接着,我想到了我的保姆姐姐,我们不是亲姊妹却胜似亲姊妹。在我1岁半的时候,姐姐来到我家,陪伴我直到我10岁。记得每次过年她回家,我总会站在窗前流着眼泪目送她,直到视线所不能及;有一次,她晚上带我散完步,拉着我的手,指着月亮告诉我:你看我们走到哪里月亮跟到哪里,我想变成月亮一直跟着我可爱的妹妹......后来即使我长大了,她离开了我家,但是我们的感情却从未疏远,仍旧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她结婚、她生小宝宝,我升初中、高中、大学,工作,每年逢年过节……我们都继续见证彼此的生活。上周,我随口说想玩扑克牌了,结果姐姐就让我周五下班后去她家,她给我准备了一桌饭菜,姐夫给我买了烤鱼和烧烤,吃完饭,小侄女写作业,我们在客厅打扑克牌。在打牌中,我们还聊了各自工作和家里的近况,走的时候姐姐和姐夫还嘱咐我要是有休息时间,随时可以过来。心里真的很温暖。
我又想到了我大学时期,对我影响最大的朋友——我们班的团支书,一位浙江的男生。他的个头比我高一点,人长得很和善,性格温润,很聪明。我们最开始接触是因为他总是借我的《宪法学》笔记,我也请他填过《毛泽东思想概论》老师布置的调查问卷。之后,他因为英语不好无法完成英语老师布置的话剧作业,向我求助,于是我和我的搭档们把他加了进来,帮助他顺利拿到了平时分,这个时候开始我们熟络了起来。到了大一第一学习期末考试之前,有一门课我总觉得复习事倍功半,很是焦虑,我便给他打了电话。当时他正在钟楼给他的家人准备西安特产,接到我的电话他先是安慰了我,让我别急,说复习时间还多,接着他把他复习的方法告诉了我,说他这样做基本已经复习的差不多了,感觉效果还可以,让我试一试,他就耐心的和我聊了将近20分钟。挂了电话我立刻就去践行了他说的方法,直到晚上十点下自习,我觉得自己效率真的高了好多。为了及时表达感谢和反馈我的情况,我给他回了电话,结果发现电话打了3个始终接不通。我就很担心他一个人到市中心采购这么晚联系不上会不会迷路了。大概到了10点半左右,他的电话来了,说公交上人太多没有听到电话,我问他是否安全返校,表达了我的担心,也感谢他的方法帮助我提升效率,当时明显感觉他很感动。自此,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从大一到大四,每学期选修课我们总会有三分之二的课选在一起;我们时不时的也会在食堂、校外餐馆约饭;有不开心的事情、疑惑的事情,或是有高兴的事情、最近新发生的事情一见面总是说个不停;偶尔他还会和我讲讲他舍友和好哥们的八卦,我们一起窃笑;有时他会一脸兴奋地告诉我他用压岁钱炒股赚了多少钱,有时他一脸落寞告诉我他的本金都快跌完了,有时他烦躁的说每次开盘都是下午2点,导致他上课还要盯盘......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我自己的努力下,大学阶段我取得了一个个好成绩,没有浪费光阴,过得愉快,收获了友谊。虽然现在因为升学、工作,我们各奔东西,忙碌着自己的学业和工作,只能时不时,零零散散的在微信上聊聊现在的生活。但是一想到我的大学时期,一想到他,我就会不自觉地笑出来,心里冒出暖暖的感觉。
还有一位,是我初一的同桌,后来的好朋友。说来也奇怪,初一同桌期间互相看不惯,不是成天冷战,就是时不时使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成了最为要好的朋友。时常我们两小时的电话里他能耐心地听我一个人自说自话一个半小时而不厌烦;在我正式上班之前,无聊的时候,想爬山、看电影、打游戏,他总是随叫随到,甚至把自己练车的时间进行调整;我上班之后,从刚开始不太适应工作环境和要求,到现在的适应和融入,他对我的思想开导、排解也是功不可没。
最后,我还要介绍我的一位好朋友——一位大气、霸气、长得很像江疏影的女生。我们是高中同学,真正要好是在高考完一起去厦门、鼓浪屿、福州那一带旅游的时候开始的。那接近十天的旅程,我们发现彼此兴趣爱好那么相像、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们一起拍照、一起大笑、一起唱歌、一起打扑克牌、一起聊看过的书和电影......那段时光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犹如正午的阳光一样耀眼,让人心生欢喜。
现在,我的朋友们有的在身边,有的相距千里;有的忙于工作、有的忙于学业。有句话说:距离决定位置。可能在时间的飞逝中,我们因为职业不同、地域不同、朋友圈子不同,生活的交集将会越来越少。但是你们给予我的帮助、留给我的美好回忆我不会忘,跟你们在一起的时光全都很耀眼。阳光轻抚过脸颊,因为你们存在,我感觉生活无比的温暖。
这时,思绪又回到了桌前,望着桌上的《培根随笔》,我心里也充满感激,因为它,让我回想起了我的友谊,让我又一次体验了如此温暖又灿烂的情感。时光清浅,岁月绵长,愿我们都能被时光温柔相待。
编辑:翟力强
【光明书话】
作者:彭涛(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系主任、教授)
契诃夫生前曾经开玩笑说,他的作品人们最多读七年,然后就会被遗忘。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他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不仅俄国人在读,欧美人在读,也越来越赢得中国读者的热爱。现在,摆在我的书桌上的是一部装帧精美的《契诃夫的玫瑰》——这是一部中国学者撰写的契诃夫评传。
《契诃夫的玫瑰》顾春芳著译林出版社
一
2021年6月的时候,承蒙顾春芳教授信任,我有幸先读了这部著作的电子版。近日,当我拿到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书的时候,再次捧读,仿佛流连于契诃夫梅利霍沃乡间故居的阳光、森林、草地和花园之中,仿佛置身于雅尔塔契诃夫的白色别墅,在契诃夫生活和工作过的书房,望着墙上挂着的发黄的老照片,想象着契诃夫写作、接待友人、在花园里培植花木的情景……
契诃夫的妹妹玛·巴·契诃娃在《遥远的过去——我的哥哥契诃夫》中回忆说:“哥哥一生酷爱玫瑰。在雅尔塔的花园里什么品种的玫瑰他没种过呀!他种过将近一百种玫瑰花。”契诃夫本人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多次谈到他栽种的玫瑰。顾春芳教授由此提炼出这本传记的第一个“核心意象”——契诃夫的玫瑰。
契诃夫为什么会一生酷爱玫瑰呢?我想,或许是由于契诃夫无比热爱阳光,无比热爱生命吧。俄罗斯气候严酷,玫瑰看似娇弱,但其实却耐寒耐旱,其花缤纷灿烂,这种外表柔弱内心坚韧的性格也与契诃夫颇为贴近:我们知道,契诃夫二十几岁便得了肺病,他身体羸弱,仅仅活了四十四岁。作为医生的他,清楚地知道,病菌侵蚀了他的身体。还有谁能像契诃夫那样懂得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呢?契诃夫常年勤奋地工作,热衷于公益事业,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那支富有魔力的笔,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往美的道路,一条通向健康的心灵世界的道路。
“契诃夫拥有一颗园丁的心,无论是建造花园还是从事文学创作。”——顾春芳教授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契诃夫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讲述了他如何辛勤地在梅利霍沃和雅尔塔建造起自己的花园,亲手培植土壤,种植花木。“园丁”的意象是这部传记中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意象。这是非常准确的一个意象,是对契诃夫生命历程和文学创作的提炼和总结。作者称契诃夫为“俄罗斯的园丁”,他一方面亲手培植花木,另一方面,“同时用思想和心灵培植文学世界的良知”。顾春芳写道:“契诃夫在园艺中悟出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人所要给予这个世界的必要超出他的索取。”——这个总结既是对契诃夫心灵世界的领悟,也是传记作者对于人生哲理与道德准则的领悟。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是多么朴素却又宝贵的感悟!
“玫瑰”与“园丁”的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部著作的“核心意象”,作者正是从这两个“核心意象”出发,来把握契诃夫生命历程与文学世界的本质特征的。一部好的艺术家传记,应该是一部为读者打开艺术家心灵世界的钥匙。这就要求传记作者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生命轨迹,同时要有能力对他的艺术创作活动进行整体的观照。更进一步说,一部好的艺术家传记,既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关于契诃夫的传记作品有许多种,顾春芳教授的这部契诃夫评传在书信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契诃夫传记的框架,不同于我们此前读到的传记的叙事方式,而呈现出精神传记的总体特色和独特之处。这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的契诃夫评传,作者以“玫瑰”和“园丁”两个核心意象统摄契诃夫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创作,带领读者走进契诃夫的心灵世界,开启一段观照艺术家生平创作的精神之旅。
作者循着契诃夫的生命轨迹,不仅为我们讲述了契诃夫从童年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他如何开始文学创作,如何在萨哈林岛考察苦役犯人,如何与“莫斯科艺术剧院”合作,创作出伟大的戏剧杰作……同时,作者还巧妙地打破创作的时间线,将契诃夫最重要的文学作品的评述融入对契诃夫生命历程的叙述之中。比如,在叙述契诃夫在塔甘罗格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时,顾春芳教授重点讲述了契诃夫自少年时代起便热爱大自然的生活细节,接着,她在此插入了关于契诃夫戏剧《林妖》《万尼亚舅舅》以及小说《在峡谷中》的分析与述评,结合契诃夫文学创作中关于大自然的描写与观念,得出结论:“他笔下的自然既是审美的,又拥有了道德的力量,这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反衬了人间的罪恶和人性的残酷。”这样的一种叙事方法,不仅让读者了解契诃夫的生平经历,同时还带领读者观照把握契诃夫文学世界的主旋律。
二
这部契诃夫评传写得非常细腻,特别是对于契诃夫情感世界的把握尤为独特。作者特别关注到契诃夫与母亲、妹妹以及恋人的关系,并以“玫瑰”的意象贯穿始终。作者称母亲是契诃夫“生命中的第一朵玫瑰”。契诃夫的母亲勤劳而善良,虽然丈夫性格粗暴,但她却温柔慈悲,给予孩子们无尽的爱与温暖。契诃夫说,“我们的灵魂来自母亲”。对于契诃夫的爱情,顾春芳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她怀着悲悯的情怀,为我们讲述了曾经与契诃夫碰撞出爱情火花的米齐诺娃悲剧性的命运。“别了,苦涩的玫瑰”——在书中,作者动情地讲述了契诃夫与米齐诺娃之间苦涩的恋情。米齐诺娃有着真挚单纯的心灵,却又养尊处优,不能自食其力。米齐诺娃的命运是与《海鸥》中的女主人公妮娜的命运重叠在一起的。“很有可能米齐诺娃是因为始终得不到契诃夫关于结婚的明确承诺而陷入痛苦与迷茫。为了忘却或摆脱契诃夫,迷茫的她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作者以准确的心理分析,把握住了米齐诺娃爱情悲剧的心理根源。那么,契诃夫为什么又迟迟不给予她明确的答复和婚姻的承诺呢?童道明先生在《我爱这片天空——契诃夫评传》中认同俄国学者格罗斯曼的观点,认为契诃夫当时还不想结婚,怕落入“幸福婚姻”的庸俗中去。顾春芳教授给出的解释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米齐诺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违背了契诃夫所认同的至高无上的人生准则,那就是自食其力。”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童先生的解释侧重于契诃夫一方主观的原因,顾春芳教授强调的则是米齐诺娃一方客观的原因。难得的是,顾春芳教授对于米齐诺娃充满同情与悲悯,并没有为了维护契诃夫而贬低米齐诺娃,她的立场既是女性主义的,同时又是公正客观的。她从众多资料中,为读者复原了两个人苦涩恋情的历程,为读者解开了这段无果恋情的谜团。作者把最后一个章节“玫瑰的守望与回忆”,留给了契诃夫的妹妹玛丽雅,称她是契诃夫“最忠实的玫瑰”。玛丽雅为了哥哥契诃夫抛弃了个人的婚姻幸福,终生未嫁,这种献身精神不禁令我们回忆起《万尼亚舅舅》中索尼雅在结尾处的那段感人的独白。
顾春芳在叙述契诃夫的生命历程时,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人生的幸福?通过对契诃夫生命轨迹的探寻,通过对契诃夫文学精神的思索,她在书的结尾处写道:“人生的幸福在哪里?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做的事情里。他的本性要求他超越既定的命运,去追寻理想和自由。一个人找到了促成他所有信念、爱好和行为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一切困难,让他坦然面对时间,面对厄运,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作家传记,同时也像是一个值得信赖,富有人生启迪意义的美好伴侣。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翔实丰富的材料、优雅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探秘契诃夫的文学生涯,走进契诃夫的心灵世界——这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醒目位置的传记文学作品。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2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