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汉字讲学观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1 10:27

3招搞定《汉字讲学观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汉字讲学(讲座、课程等)的观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有深度: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核心收获:" 首先要思考,这次汉字讲学给你最大的触动或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是让你对汉字的起源、演变有了新认识?是感受到了汉字之美?是理解了汉字与文化、历史的紧密联系?还是激发了你对学习汉字或中华文化的兴趣?确定一个核心观点作为你文章的灵魂。 "个人感悟:" 观后感重在“感”,要结合自身,写出真情实感。是哪一点让你印象深刻,甚至改变了你之前的看法?
2. "精心选择内容 (Select Specific Content):" "具体事例:" 不要泛泛而谈。选择讲座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1-2个具体例子、故事、观点或汉字进行详细描述。例如,某个汉字的演变过程、某个讲解者生动有趣的比喻、某个历史背景的介绍等。这些具体内容是支撑你观点、让文章生动起来的关键。 "突出重点:" 讲座内容可能很多,选择与你的中心思想最相关、最能体现讲学特色和启发性的内容来写,避免面面俱到但重点不突出。
3. "注重结构安排 (Focus on Structure):"

“书法教育不仅仅是教人写字”—刘守安谈汉字文化与汉字书写教育

2016年12月18至19日,首届全国书法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语委领导、书法教师、书法家七十余人汇聚北京,围绕如何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文件精神等展开热议。

谈到中小学书法教育,作为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撰稿人和牵头人的刘守安教授,很有发言权。他长期从事高等学校的书法教育工作,曾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后调到中国传媒大学建立中国书写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学校书法教育方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长期关注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

《纲要》颁布之后,刘守安教授还到全国多省市的书法教师培训班上作《纲要》的解读和宣讲传播;受教育部教材中心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单位委托,他主编了全国中小学《书法》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并已出版、投入教学使用。

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中小学书法教育?如何确保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正确实施?面对本刊记者提出的这些问题,刘守安认为,在中小学开展、推进书法教育,首先要明确“ 书法教育”的性质,全面认识“书法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而“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性质应该由中小学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中国书法”的性质两个方面来确定。

两个“ 是”与“ 不是”

中小学书法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中小学教育在学校教育序列中属于“ 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围绕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课程。无疑,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也不能脱离“基础教育”的要求。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蒙学”从学习文字的识、读、写开始,这个阶段就是“小学”,以后,专治文字之学的学问也就是“小学”。现代中小学中学习汉字,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并学会书写汉字,这是书法教育的基本内容,是“ 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

刘守安提出,“作为基础教育就要尊重基础教育的规律,不应把中小学书法教育当作专业教育”。

他认为,就像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是为了专门培养作家,数学课程的教学也不能要求学生成为计算师或数学家一样,归根到底,中小学阶段的各科学习不同于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也不同于“ 特长生”培养,而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小学书法教育不是要培养“小书法家”,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对汉字书写的要求主要是规范、正确、美观、有一定速度,强调汉字书写过程中学生对汉字形音义的统一把握。

基于此,那种不适当地“ 拔高”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倾向,那种将书法教育当作专业教育、艺术教育的认识是有偏颇的。他认为,不宜在中小学开展普遍培养“ 书法家”的活动,更不宜把专业化的“ 艺术”理念当作书法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思考和推进,一定要站在“ 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角度”,而不是站在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的角度说话。

中小学书法教育是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教育与综合文化素质教育,不是“艺术教育”。从中国书法的性质来说,“书法”的本义是“ 书写方法”,是汉字的“ 识”“ 读”“ 写”中的“书写”问题,这本是学习汉字和使用汉字所要求的。中国的青少年在学习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与“识”“读”结合起来, 以求全面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并能使用。这是基础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素质”培养问题,不是一个艺术教育问题。把书法课程当作“艺术课”来上,让书法教师“ 书法家”再去培养“小书法家”不是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任务。

刘守安认为,汉语和汉字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新中国建立六十多年来,中小学的汉字教学很薄弱,特别是在印刷技术和电脑技术的冲击之下,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普遍较低,在此情况下,开设专门的书法课程,是希望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书法名迹鉴赏能力并掌握更多的书法文化知识。这种技能、欣赏、知识三个方面统一融合的教学内容是《纲要》所要求的,也是教育部评审通过的统编教材所体现的。这种“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理念和教学设计与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传统相承接,也为日后部分进入高校学习“ 书法专业”的学生打下基础。古今相承,基础教育与高等专业教育衔接,这是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的。

因此,他认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是“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教育”。他强调,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是各个民族在社会的共同体内集体约定的,文字符号具有稳定性、共识性和规范性,在中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汉字书写正确、规范和尽可能美观是基本任务,这是培养广大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亲切感和热爱的情感所要求的。多年来,我们为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 走向世界”的需要,在中小学推行外语教学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并且外语的教、学、考已经制度化,成绩斐然,而对于我们的汉字文化及汉字书写的教育在几十年间却弱化了,现在确实应当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抓好。

2005年,刘守安在《中国书法》上发表《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一文,把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认为中国书法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文化品格。

他认为,中小学书法教育也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教育。作为综合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书法教育,与语文、历史、美术等文化课程有诸多联系,又有明显的不同。过去语文课程承担了汉字的识、读、写等教学任务,但汉字的形、音、义教学及书写训练薄弱,单靠语文课来提高学生汉字及汉字书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诸多困难。中小学开设较独立的书法课程,是对语文科目教学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包括了与汉字文化密切相关其他教学内容。

而且,中国的汉字书写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书法活动历来是中国文人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和行为方式,他们作为能书的“ 文化人”出仕为官、著书立说、赋诗填词,授徒讲学等等,用自己的书写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书写是一种具有多元功能和价值的一种文化活动。“中国文人在书写中学习、成长和发展,在书写中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中国人书写活动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些中国古代的书写文化现象、知识,如笔墨纸砚的文房、甲骨青铜竹简木牍的书写载体、刀笔的刻写工具、秦篆汉隶唐楷明行等字体演变、颜欧柳赵苏黄米蔡等书法人物等等,是中小学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中难以涉及的文化知识。中国的书写史是最悠久、最发达的,因此留下的书写成果和相关文化知识也是非常丰富的,书法课程应该传授这些相关文化知识。

作为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书法课程”,具有审美教育的性质,教材中有一些碑帖名迹,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通过对各种作品的观赏比较,提高书法审美能力。学生要能欣赏、会欣赏书法名迹,这也是综合文化素质培养所要求的。

因此,他说:“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不是在中小学教学增加一门纯粹的艺术课,而是增加了一门以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为中心内容的具有综合性质的文化课,它和人文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和中国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他希望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开展中能够认真准确地把握《纲要》精神,转变书法课就是“ 艺术课”的观念。

一门独立课程

刘守安认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汉字书写技能培养、书法文化知识传授、书法名作欣赏指导三个方面。

他说:“ 我们开展书法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作为中国人,要学会写中国字,写规范、准确、相对美观的中国字。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字都要求规范性、共识性、稳定性,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坚守。汉字书写教学需要学生从点画、结构等方面认识汉字、书写汉字,遵守汉字本身的稳定性,掌握书写的规律。‘规规矩矩写字’是中小学书法教学所要求的。”他强调,写好中国字首先要求规范性,而不是艺术性。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指导学生以优秀碑帖为范本,按照汉字的点画、结构要求进行书写训练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在硬笔、毛笔书写中体验,认识汉字结构的科学与美妙,喜爱汉字,努力写好汉字。

他还强调,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有关书法的基本的文化知识。这些内容在《纲要》中有要求。这些文化知识在教材中不是点缀,而是一个重要部分,应当引起书法教师的重视,并注意向学生讲授清楚。

在《中国书法和当代社会》一文中,他论述了中国社会进入近现代以来,书写汉字逐渐为硬笔和电脑所代替,实用价值不断弱化,而其审美价值则不断“ 彰显和提升”的情况,所以他认为,“ 通过书法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对古今优秀字迹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很有必要,也是书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进行书法教育的目的”。书法教材中选录了许多著名碑帖,作为书法名迹,是供学生欣赏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感受中国文人创造的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法帖”,从点画、结构、章法和整体气象方面感受书法之美、中国文字之美。这是书法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教师应对指导学生欣赏优秀碑帖字迹给予重视。

“书法教育不是仅仅教人写字的教育,书法教材也不是仅仅教人写字的教材”,它包含技能、知识和欣赏,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有自己的内容体系。在书法教学实践中,应把书写技能训练、书法知识传授和书法审美指导结合起来,《纲要》表达了这种理念,书法教材也体现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刘守安看来,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推进的过程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和广大学校和教师对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性质和内容目标没有认识清楚有关。只要学习、理解好《纲要》,结合、使用好教材,书法教育的开展也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中小学书法教育遇到的师资缺乏的问题也可得到缓解。

他认为,在中小学书法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主要任务是深入理解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性质和课程理念,指导学生的书法实践。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师需要通过学习《纲要》,熟悉教材,提高自信心,破除对书法、对汉字书写的神秘感,不是“书法家”,也可以教授书法课。而且,我们现在已经有内容丰富合理、布局妥当的教材可以使用,还可以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手段帮助教学的开展。教师只要把知识讲准确,理念弄清楚,能够科学指导学生的书写实践,就可以胜任书法教学工作。把书写技能训练、书法知识传授与书法名迹欣赏结合起来,教师自己首先多写字、多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一起成长,教学相长,这样,书法教师也就成了“ 书法家”“ 书法教育专家”。

他说:“我们希望通过专业培训,让大批合格的书法教师进入中小学,但我们不能坐等,而是要在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践中培养大批书法教师。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对于推进书法教育要有足够的信心。”

作者 | 张小彩

“语”近人 言治平

作者: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兼任国际华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中文日主旨演讲嘉宾;“中国好书”奖获得者)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中最讲究传承的文明,中华民族自古及今都是最具凝聚力的族群。不论是文明的薪火相传,还是疫情面前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我们这个民族赖以复兴的关键根本,除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可或缺的还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尤其是我们的母语语言系统及文字系统。

故而,“如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对当下的中华民族来说,其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典籍、我们的母语和文字,就人类文明发展史而言,几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笔者近些年在欧美讲学时感触颇深的是,今天欧洲的年轻人已经很难读懂莎士比亚原著,更遑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经典。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字母文字、拼音文字虽初学甚易,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缺乏像汉字一样独特的稳定性。汉字的音、形、义三维结构使得汉语文明的智慧结晶虽历经岁月磨洗,却依然可以历久而弥新,既可“‘语’近人”,又可“言治平”。

一方面,是“‘语’近人”。

真正有生命力的经典话语,一定是贴近生活而明于人心的。比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新年贺词里的“征途漫漫,惟有奋斗”,2017年新年贺词里的“撸起袖子加油干”,都曾“刷爆”朋友圈,引发所有人的强烈共鸣,不仅街头巷尾、网上网下人人传颂,更深入全体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大家在谈及奋斗、思考奋斗时自觉遵循的方向,升华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和文化基因之一。又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鼓励青年要有奋斗精神时曾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这些话都很朴实、很接地气,但为什么远比那些华丽辞藻更提气、更振奋人心?这是来自话语本身的力量,来自话语蕴含着的闪烁真理光芒的思想力量,它无比坦诚,更无比赤忱,无须修饰,直抵人心。

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用最接地气的话鼓励青年人奋斗的同时,还引用了许多诗文,用经典点亮人心。因为,那些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的经典是中华文明的具象承载,无论相隔多远,只要走“近”现实,立刻就能唤醒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或和风细雨、或平地惊雷地点亮我们,通过从心灵深处回荡起的共鸣与感动,收获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悟,找到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就像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诠释中国人奋斗精神和坚韧品质的最好诗言之一,自古及今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宣示着奋斗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历史禀赋,一种精神深处的自觉与不悔;就像引用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对韶山、对湖南、对神州大地上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讴歌,是对伟大斗争中所有烈士英模的赞颂,更昭示着“敢”与“换”的主体是无私无畏、奋斗不息的中国人民,人民才是夕烟下的遍地英雄;就像引用南北朝《刘子·崇学》中的“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意思是凿井这件事,不过开始于三寸的小坑,最后却能形成万仞的深井,启迪我们坚韧不拔是自古以来的民族品格,作为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每一个人只有在奋斗中不断磨砺自我、砥砺前行,才能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才能最终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引用这些诗句,分别解答了“为什么要奋斗”“为谁而奋斗”以及“如何奋斗”的终极问题,这样的表述是雅俗共赏的,是令人久久回味的,是具有历史的高度、生活的内涵与时间的力量的。

这是真正的“近人”之语,既“近人”,又“进心”,言近旨远,回味无穷。

另一方面,是“言治平”。

中华文明是人类原生文明中唯一一个一直连贯没有断裂的文明,有一个学界共识,即我们的母语语言文字是我们的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与支撑。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所谓至理之言,必达于治平,载于典册,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其鲜明的时代价值。

这些治平之言的内容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这些治平之言,以“诚信”为例,2014年5月4日青年节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专门谈到诚信,他引用了两句名言,分别是“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后他接着说:“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2020年企业家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起诚信,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不立,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这两次引用,前者源于《论语》,“信”是守信,而“果”是有结果,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一定要有结果,人如果不守信,那怎么可以呢?后者出自《孟子》,意思是说,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必备品质。

有意思的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在掷地有声地说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后,还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叫做“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人而无信啊,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怎么可以行走呢?在古代,大车是牛车,小车是马车,而“輗”和“軏”就是连接车辕和车衡之间的木销,大致类似于今天的螺钉,一定是极不起眼的,可是再精美的车,如果没有“輗”与“軏”,如果没有小小的木销,或者这个木销质量不过关的话,那不过是一堆零件的堆砌,即使上路也有可能半途折戟,更遑论行稳致远。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从传统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想到在我们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关键当口,既有许多企业以诚信赢得口碑、赢得成功,也有一些企业存在不讲诚信甚至违规违法的现象,不得不感到呼唤诚信的必要性;联想到“十四五”规划《建议》多次写入“诚信”,强调要“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不得不感到培育诚信的迫切性;再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同需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青年学子们谈诚信、同代表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家们谈诚信,我们更能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些经典文句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更能感悟到诚信所蕴含的民族特色、当下价值,以及包括诚信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这些经典诗文,是民族历史中的智慧沉淀,是中华文明中的治平之言。经由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它们更加彰显了所继承的民族特色,被赋予了更加崭新的时代价值,拥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不断绽放出思想的力量。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学习体悟这些治平之言,并且做到学行合一,其实也是扛起火炬、传承薪火的身体力行。

因为有近人之“语”、治平之言,因为能知行合一、开拓进取,领导人的语言风貌与行为风范必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族群和这个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近日,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学会荣誉副主席阿尔布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改变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状态。在这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从曾经遭受的耻辱中发展崛起,创造了积极、乐观和团结的局面。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习近平,虽然不同时期领导人风格各有不同,但他们言近旨远的语言风貌与知行合一的行为风范,无不在民族发展、奋起的关键时刻,传承着中华文明薪火,影响着时代发展的伟大进程,塑造着睿智从容、坚忍进取的民族性格。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5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