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1 10:57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创意招生活动文案撰写注意事项的文章:
"点燃创意火花,吸引卓越人才:创意招生活动文案撰写注意事项"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仅仅依靠传统的招聘渠道和枯燥的文案已难以有效吸引顶尖人才。创意招生活动文案应运而生,它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人才狩猎”,旨在通过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和吸引人的形式,捕获目标候选人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最终将他们转化为企业的一员。然而,要写好这样一篇文案,并非易事,需要关注诸多关键事项。
"一、 深刻洞察,精准定位 (Know Your Audience)"
创意始于理解。在动笔之前,你必须对目标受众——潜在候选人——有深刻的洞察。
"画像描绘:" 他们是谁?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经历、技能专长、兴趣爱好、价值观、关注点(行业动态、技术趋势、工作生活平衡、薪酬福利、企业文化等)是什么? "痛点挖掘:" 他们目前在求职中可能面临什么困惑?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地方有哪些?他们渴望什么样的工作体验和企业文化? "语言习惯:" 他们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是专业术语、网络流行语,还是简洁明了的表达?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才能用他们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沟通。
只有精准定位,你的创意才能“击中靶心”。
"二、 独特
□丁鸣凤(广西大学)
6月25日,清华大学在抖音发布的一则“我同意你报考”招生视频,以二创网络热梗的方式点燃了今年的高校招生热潮。视频中,二校门、大礼堂等标志性建筑化身“招生代言人”,用幽默口吻与考生互动,引发网友“既然你都同意了,那我报考试试”的幽默回应。
高校招生宣传的创新突围,折射出高等教育生态的深刻变迁。当招生宣传从单向的信息传递变为双向的互动共鸣,其本质是教育机构对Z世代话语体系的一种适应。这种创新值得肯定——若高校始终固守刻板形象,又何以吸引新时代青年的目光?
传统招生宣传往往陷入“招生简章式”的刻板模式,堆砌数据与荣誉的同时,却难以传递大学精神的温度。清华大学此次“玩梗”,本质上是一次传播语态的革新——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语言打破次元壁,让百年学府的厚重底蕴与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产生化学反应。近年来,这种转变并非孤例:复旦大学以“上海到底有谁在”接梗,中央美术学院借《玫瑰的故事》IP打造“黄亦玫母校”人设,西北工业大学请来校友余承东发表“人生最正确选择”的硬核推荐。高校们的“花式整活”,既是对注意力经济的主动回应,也是教育传播从“单向灌输”向“双向对话”的转型。
其实这种创新对普通高校更为重要。相较于清华、复旦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多数地方院校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困境。通过网络平台“出圈”,它们得以突破地域与知名度的限制,将学科特色、校园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给潜在考生。
在形式创新之下,我们也看到了招生宣传的深层困境。纵观近年高校宣传策略,不少院校陷入“重噱头、轻内涵”的误区:校徽盲盒、食堂菜单等浅层符号被反复炒作,而对学科建设、学术精神等核心价值的传递却日益单薄。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流量数字,而是人才培养的质量。
清华大学在玩梗之外,其招生宣传片始终围绕“心之所向”的育人理念,通过周治兵、庞众望等学子的真实故事,传递“弯路也是颠覆性发现的起点”的精神思想。这种“流量为表,育人为里”的策略,才是高校创新宣传的应有范式。在观看各大高校花式招生的同时,也需警惕招生沦为流量的附庸,高校可以与年轻人双向互动但是不可模糊教育应有的庄重。
高校招生宣传的真正价值所在不是制造多少话题热搜,而是在于能否让青年在人生关键处,清晰看见大学的精神坐标与学术灯塔。
当创意成为载体而非目的,当真实超越浮夸,大学才能找到与青年对话的最佳姿态——既保持学术圣殿的庄重,又不失与时俱进的温度。正如1931年梅贻琦就职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演讲时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高校真正的“招生简章”,永远写在学术的深度、思想的高度和人文的温度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福尔摩斯的羊
2019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填报志愿成为考生们即将面对的问题。各大高校也卯足了劲,在招生大战中各显身手。笔者注意到,近来,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高校的招生广告花样翻新,创意迭出,充分展示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招生宣传的更多可能性。
“欢迎报考XX大学”,这是笔者印象中的招生简章。但和官方的严肃风格不同,如今的招生广告则突破重围,杀出了一条“野路子”。许多高校摒弃了以往招生宣传的刻板套路,善于利用各种契机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甚至不惜为此“自黑”一把。
笔者犹记得,去年广东某高校由于台风带来的持续性降水,学校不幸被淹,但借着这个事件,该高校校方官微不失时机地欢迎大家报考,并调侃道:我们的鱼管够。也正是这样富有娱乐精神的“自黑”,让广东这个高校的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在互联网上大火了一把。
笔者想说,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部分高校的招生压力增大是事实,相较于那些规规矩矩的招生简章,用这样更能被“新生代”接受的风格来展现自己的校园文化和特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宣传片、表情包、搞笑标语……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其展现出的“创意性”和“传播效果”,都是不言而喻的。
高校实力固然重要,但富有新意的宣传也必不可少,它能够吸引考生们的注意,进而让考生们更有兴趣地去研究高校的实力和历史。无论支持与否,学校形象宣传活泼化、个性化已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