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1 11: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会计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条理清晰且具有价值:
"一、 明确目的与读者对象 (Clarify Purpose and Audience)"
1. "目的性:" 首先问自己,写这篇读书笔记作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梳理书中核心概念?是为了深化对某个会计理论的理解?是为了批判性地评价书中的观点?还是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确定写作的侧重点和深度。 2. "读者对象:" 虽然读书笔记通常是写给自己的,但如果计划与他人分享或用于课程,考虑你的读者是谁也很重要。这将影响你使用的语言风格(专业术语与通俗易懂的结合)、内容的详略程度等。
"二、 精心选择核心内容 (Select Core Content Carefully)"
1. "聚焦关键:" 会计书籍通常包含大量信息。不要试图涵盖所有内容。选择你认为最重要、最有趣、或最能引发你思考的部分进行深入探讨。可能是核心的会计准则、重要的会计处理方法、作者的独特见解、或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型案例。 2. "避免流水账:" 不要仅仅罗列书中的章节标题或简单复述情节。要提炼、概括、分析。
"三、 深入分析与思考 (Engage in Deep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1. "不仅仅是总结:" 读书笔记
潘序伦(1893-1985),江苏宜兴人,中国杰出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创始人。潘序伦是我国会计教育的先驱,有“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美誉。
——————————————————
五四运动之后,回到故乡江苏宜兴的潘序伦,受乡间不良社会的熏陶,麻将也去打打,牌九也去推推,眼见得一位奋发有为的青年,直向着万丈深渊中沉沦……
倘若不是潘序伦自己这么说,我们万难相信,一代会计大师、教育家还有如此不堪的一段经历。
若要追根溯源起来,也确有原因。1910年,上海浦东中学,经常考第一且深受校长黄炎培关注和赏识的少年潘序伦,年轻气盛,个性很强,不仅与同学吵架,还时不时与老师辩论。甚至,他以“学霸”的身份发动全校同学考试交白卷,搞得学校异常被动,赏识他的校长也无可奈何,只能开除学籍了事。
15岁的潘序伦,再到知名的常州府中学堂学习,后来又拔得头筹,考进了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毕业考试五门科目门门第一,但被分配到海军舰上任电报收发员,他心有不甘,选择辞职。第一次就业宣告失败。潘序伦后来在南京造币厂当过翻译员,之后到镇江中学任教员,但学生对他没有好感。五四运动自北而南席卷全国,潘序伦再度失业。接连被打击的潘序伦,才一度迷上赌博。
是年底,同学回家过春节,与潘序伦说起想到法国勤工俭学,此一说让潘序伦彻夜难眠。他说,如有机会一定要出国留学。此话传到潘序伦二哥耳中,兄长却说:“你还是安分守己在家好好度日吧。我们的祖先还没有这种福分,会生出一个留洋的子孙。”
但事实是,已经27岁的潘序伦再度来到上海,找到恩师黄炎培,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旁听,异常用功。随后赴美留学生考试,潘序伦再居榜首。几个月后,他已经坐在哈佛大学商学院里。
哈佛两年,潘序伦勤学苦读,夜以继日,不仅拿到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还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入场券”。
回国后,潘序伦出任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又出任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不过,这位高地位、高收入、高平台的“三高”院长,两年后选择下海经商。
1927年,“潘序伦会计事务所”于上海正式营业。9年后,事务所早已更名为立信会计事务所,全所50余人,承办案子4000余件,连锁事务所分布于南京、重庆、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值得一提的是,事务所附设了立信会计学校。作为教育家的潘序伦,逐渐登上中国教育的舞台。
起初,这所立信会计学校,只不过是潘序伦办的一个簿记训练班,帮助私营工商企业工作的小职员提升业务能力。晚上就在事务所的办公室上课,教师就是事务所工作人员。培训班刚开办时,学生仅22人。从第二届开始,改为立信会计补习学校,人数渐增。为了培养更多的会计人才,潘序伦还办“晨校”“星期日校”“函授学校”等速成班——但是,速成出来的学生专业未免“有水分”,要想成为高级会计专业人才,几乎不可能。
终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学校,在立信会计事务所成立10周年时诞生了,校长潘序伦聘请黄炎培、马寅初、章乃器等人担任教职。
转眼20年过去了,这所会计学校在上海就有11所分校,培养了包括经济学家顾准在内的4700多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会计大校。然而,经历时代的波折,起伏跌宕中立信会计学校一度消失。幸运的是,潘序伦等来了“右派”的平反,也等来了一个新的时代:1980年,潘序伦向上海市政府发出复校倡议书,随后被批准……
如今,这所名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高等学府,已经成为现代会计教育的发祥地和金融家的摇篮之一,校徽依旧是潘序伦手书的篆体“立信”二字。不过,我们再也无法把这所现代化的专业高校同一位赌徒联系在一起,我们记得的是教育家、“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17日第13版
作者:匡双林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信息知识的碎片化,似乎已经很久没能好好坐下来读一本书,特别是一本纸质书。可是这本《会计口述历史》却像磁铁般牢牢地吸引着我,一口气看完了一大半。
这本书缘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一个会计口述历史项目,这个项目始于2012年,迄今为止收录了47位会计前辈的口述素材。本书是第一辑,遴选了出生于1927年及之前的10位前辈。
看完整本书,我觉得这10位会计前辈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他们热爱财务会计工作,严谨自律,终身学习,敢于创新,勇挑重担,都曾经在某个会计领域或地区性会计工作中有着开拓性成就,是会计界的领军人物。
他们是中国会计行业历史演变的见证者,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大跃进”年代,直到迎来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
会计行业的发展史如此曲折多变,从解放前的西方借贷记账法,解放后的中式增减记账法,然后学习引用苏联的分行业会计,甚至于在“大跃进”时期还推行过无账会计,改革开放后又再次引入西方会计模式,引入了与国际趋同的国际会计准则。
10位会计前辈,每一位都是业界的泰斗,都是响当当的传奇人物。作为事务所的一名从业人员,浙江天健事务所的创始人尹锡章的会计人生,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理论必须要和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他早年在炼油厂工作的时候,为了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创造性地提出了汇总凭证记账法,大大减轻了会计核算工作量。退休后被财政厅借调,初创浙江会计师事务所,也就是天健事务所的前身。在会计师事务所的15年间,尹老运用自己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客户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给企业设计会计制度,进企业进行年报审计等审计咨询服务。为进一步扩大事务所影响力,还和省内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进行合作。为天健事务所的发展,鞠躬尽瘁。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在这些前辈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我觉得,想要做好一名合格称职的会计,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并把它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努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复杂的问题。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