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1 11:4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求雨读书笔记作文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
"执笔祈雨:撰写求雨主题读书笔记的注意事项"
“天将雨,乌云涨,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童谣中的预示,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观察。当我们阅读以“求雨”为主题的书籍、文章或故事时,无论是记录自然的奇观,还是探讨信仰的虔诚,亦或是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撰写读书笔记都需要特别的用心。一篇优秀的求雨主题读书笔记,不仅能梳理信息,更能激发思考,深化理解。那么,在动笔之前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紧扣“求雨”核心,明确主题焦点"
求雨,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文化色彩和深刻内涵的主题,其核心并非仅仅是天气现象的记录。它可能关联着农耕文明的祈盼、特定地域的民俗信仰、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与信仰、自然力量的威严与不可预测性,甚至是对人类干预自然的反思。因此,写读书笔记时,首先要"明确这篇阅读材料的核心主旨是什么?"它是在描绘求雨的仪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求雨的故事?还是在探讨求雨背后蕴含的文化心理或哲学思考?只有抓住了这个核心,笔记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泛泛而谈。将注意力集中在与“求雨”直接相关或由其引
Hi~ o(* ̄▽ ̄*)ブ大家好,最不会讲故事的故事叔和最会画画(画渣喵表示困惑)的画渣喵,今天我们将给大家带来首期《志怪大百科》,讲述那奇奇怪怪的古代祈雨。
近来夏至,天干物燥。在这白天总是能听着知了蝉鸣的日子里,每日总是看到烈日当空(画渣喵:蚊子也多起来了)随着干燥而来的炎热,让人不免会期盼着老天爷下上一场大雨,也好消暑,凉快凉快。
我们现代人实在是热得不行,还有个空调风扇和冰激凌。这要是太过于天干物燥,也可以对着天空发射一组组干冰弹,来一个人工降雨。但古代人可就没有这么方便了,唯有祈雨,让天降甘露,才能凉快凉快,缓解一下干燥和干旱。
(↑画渣喵最喜欢的葛优躺↑)
说起来,古人的祈雨方式,比现代对空发射干冰弹,来一场人工降雨还要花样百出,千奇百怪。
也更具神秘色彩。
今天,故事叔就来给大家普及普及,古代形形色色的祈雨术。
多有荒诞,大家一笑了之就行,切勿模仿。
【1】抓些蜥蜴来祈雨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著的百科类古籍《夜航船》中,记载着一则奇怪的祈雨方式——蜥蜴致雨。
光是听到蜥蜴二字,就不禁觉得这个方法很扯淡,故事叔第一次看到这类祈雨术时,心里也默默吐槽:这不扯淡吗?(画渣喵:虽然我是第一次听说,但是我也表示觉得很扯淡。)
但是不能否认,在古代封建王朝统治下,这种荒诞不经的祈雨术,还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方式。大抵和我们今日有点什么头疼咳嗽,又不严重时,先什么都不管,冲上一包板蓝根一样流行(画渣喵:包治百病的板蓝根)。
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得捕成年蜥蜴十数至瓮中,渍之以杂木叶。再选十三岁以下,十岁以上二十八个童男童女,正好对应了空中二十八星宿,再将其分两拨人围在祈雨官两侧。中间祈雨官身着青色衣服,以青色的原料涂面及手足,整得像极了绿巨人之后,持柳枝,沾水散洒在装着蜥蜴的瓮中,昼夜环绕着那个瓮来回转圈圈。(画渣喵:爱地魔力转圈圈......故事叔:别唱了。画渣喵:咋地啦?还不让我发语音啦?)
那时候的祈雨官,是很辛苦的。他们有时候一转也是数个甚至十几个时辰,这种转圈圈的重复动作,也不知道祈雨官怎么坚持耐心的做下去的。(画渣喵:十几个时辰?这体力!好生羡慕!)
为什么当时祈雨官一定要坚持选择原谅色涂在脸上,一开始故事叔我也搞不清楚。后来才知道,五行之中的木对应了青色,要草木丰盛,需雨水充沛才行。
同时,木属东方,东方太阴青龙,是施云布雨的四灵之一,所以涂个青色。
在祈雨官表演转圈圈的同时,童男童女不断诵咒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蜥蜴:关我嘛事儿?)
这像极了顺口溜的所谓咒语,说白了就是要瓮中蜥蜴听人话,快些吞云吐雾,布雨人间。
据说这种方式是宋真宗咸平年间,杨亿向宋真宗推荐,说是当时的关中地区,此法非常流行。由此之后,在宋朝开始流行,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代。
之所以抓的是蜥蜴,只因为“守宫(蜥蜴)象龙无角,象蛇有足”。而龙,向来在我国神话之中,是兴风作浪,或是施云布雨之物,因此古人才有了这般奇怪的祈雨方式。
当然,这样的祈雨也不是每次都能生效。因此下不下雨,看的不是蜥蜴高不高兴,而是老天爷高不高兴。(蜥蜴:哎呀呀!真是为这天下操碎了心啊!)
故而蜥蜴祈雨,也不是每次奏效。但是这种祈雨术还延续了几百年,乃至千年。在千年过后的今天,也不过只留下了荒诞。
【2】‘神笔’一杆,画龙祈雨
小时候看动画片《神笔马良》,总是能激动不已。
看着马良手中神笔一勾一勒,泼墨间是要什么有什么,总是期盼着父辈书桌上的毛笔,也是这么神奇的东西,那我想要什么玩具就画什么玩具。
于是有段时间,故事叔也曾经投身于绘画圈中自得其乐,不亦乐乎。
后来画功太差,画什么不像什么,而且故事叔实在在画画方面没有什么耐心,还连自己都嫌弃自己的画功,所以就放弃了。(画渣喵:我小时候也是被这动画片霍霍了,拿着铅笔在爹妈卧室的墙壁上……好险没被打)
神笔的奇妙,也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淡去。
后来接触古籍和过去的故事,发现过去的官员百姓,也和我们看过《神笔马良》的小孩子一样,觉得祈雨官手中长笔一点一画,就能画出真龙。
还是在宋真宗时期,景德三年的夏天是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当时的国都开封,遭遇严重的干旱,周遭赤地千里,龟裂无数遍布纵横,干死了庄稼更是不计其数。如此严重的旱灾下,朝廷向国内又颁发了另一种祈雨法即"画龙祈雨法"。(画渣喵的画外音:宋真宗真是一个很好骗的皇帝。)
说起来,这种祈雨法,也不是宋朝朝廷首创,三国时期,东吴就开始使用此法祈雨。据说吴赤乌中,不兴之青溪见青龙出水上,写献孙皓……陆探微见画,叹其妙,因取不兴龙置水上,应时蓄水成雾,累日滂霈。(画渣喵:这效仿古人,我也会,我也会的呀~)
而此法也曾经盛行于唐代。
说白了,这种祈雨的荒唐办法就是提笔绘龙,画着画着就下雨了。
原理故事叔是一直没有搞清楚,也懒得搞清楚为什么一画龙就下雨了。而在唐朝的郑处海所写的《明皇杂录》中,提到一则记载,颇具神奇色彩,说当时的少府监冯绍正,在干旱的时候于四壁画素龙。这个冯绍正画的龙挺随意的,书中用“奇状蜿蜒,如欲振跃”来形容他画出的,没有上色的素龙。但绘事未半,若风云随笔而生。
这龙都还没有画完,紧接着就是电闪雷鸣,乌云低垂,狂风大起,如巨浪一般的乌云在空中风起云涌。
然后素龙在画完时,上色还未完成,就从墙壁上跃下,飞入水池,在破浪冲天,空中开始出现‘阴雨四布,风雨暴作。’。
不久之后,就有甘露从天而降。
这个古老故事中的冯绍正,和他手中的笔,在画龙的这一刻与马良和马良的神笔,没有什么区别了。
不过时间如果往后推一推,到了宋朝时代,冯绍正是可能会失业。毕竟宋朝画龙祈雨,对龙图的内容作了严格规定,形成了一套非常详细的明文规范。画龙,不再像前代由画家施展画技即兴发挥。可冯绍正,却偏偏喜欢即兴发挥。而且,宋朝画面龙如符咒,不再强调其艺术性,神秘感再次增加。
(这种草率的龙图,在宋朝肯定是行不通的。就冲那睫毛画渣喵觉得还挺可爱~)而且画龙的,必须是朝廷专用的祈雨官。而生卒年不详的冯绍正呢,不过是唐画家,曾官少府监(唐代少府仅掌管百工技巧诸务。),户部侍郎而已,不是专业的祈雨官。
因此冯绍正在宋朝,可能会失业的。
可就算宋朝画龙规矩订的再多,这种办法最终是十有八九并不灵应,而且还很劳民伤财。(画渣喵深有感悟:冯大师那是天人感应,宋朝那是强行折腾,不一样不一样~)
多次祈雨画龙,也是不了了之,最后下不下雨,也是要看老天爷的心情的。
【3】抬着龙王去游乡
还有一种祈雨方式,非常热闹,堪比过年过节时的庙会,那就是——搬龙王。
此方式在清朝时期的莱芜一带,非常流行。
但凡遇到干旱的天灾,古人就会组织人到黑龙潭搬请龙王求雨,黑龙王像在黑龙潭庙里,背神的人每人发三尺白布,一炷香,夜间烧香进山。进上来到了黑龙潭庙里,要先磕个头,而且在此期间不能说话。然后在黑暗中摸着神像用白布一揽,人的脊梁对着神像的脊梁,背起来就走。那些被搬走的神像,有庙里的老龙王(称大驾),五位娘娘,龙王爷的大太子,小太孙等共十二尊像。
真的是把庙里的龙王神像一家子,几乎全部给‘端了’(画渣喵:龙王像一家做错了什么?)。
而游街一般都是选择一个正午时分,太阳正烈的时候。当人们有序地搬神出了庙再下山后,就会立马热闹了起来。搬神的队伍都是两班锣鼓一前一后敲敲打打的,然后还有旗牌伞扇,金瓜钺斧领先,后面是龙辇。
这架势,跟古代钦差大臣出门公干一样大,一样的威风。
毕竟,龙王爷在这个时候,是被人捧着的嘛。
↑来自度娘的龙王而在队伍最前面的太子、太孙的神像,中间的龙王爷的大驾,随后娘娘,最后锣鼓,长长一串,大排长龙着前进,热闹又好看。四个人抬一尊辇在街上跑,并随着锣鼓咚呛声耍辇。到了山下城中,居民们听着锣鼓声会顾不上吃饭,纷纷争先恐后的出门后争相观看,甚至能把龙王像所过的街道都堵塞了。
抬完龙王后,龙王的神像会放落到事先就搭好的龙棚里,每天中午乡绅几人进行祈雨,老龙王辇前放着“祈雨文”(此文一般由知县所写)。并放一木制“滚卦”上多楞,写有“即时大雨”“当日大雨”“三日大雨”等祈祷后滚。
等下雨了,人们又开始送神,把龙王像抬回去庙里安放好。(画渣喵:要是不下雨呢?
故事叔:愤怒的百姓十有八九会把龙王像砸了。)
相比其他的祈雨方式,这更像是一种官民同乐的祭典,以至于到了后来,包括现如今,抬起了龙王后下不下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能借此热闹热闹。(画渣喵的眼睛里仿佛看见了大型相亲现场借题发挥。)
古代那些荒唐的年代,这种种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的古怪祈雨法,反而能长期延续。直到清末民初,多数地方还延续着这种奇奇怪怪的祈雨办法。
除了以上的三种办法,还有许多奇奇怪怪的办法,在此就不赘述了。
不过故事叔还是觉得,现在的打降雨弹要好得多。不但绝对灵应,而且不麻烦。
过去那些荒诞又神秘色彩浓郁的祈雨方式,让它们永久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书上就行。
好了,今日的志怪百科就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乾隆年间,京城久旱不雨,百姓哀声载道。
为了平息民怨,乾隆召来一位得道高人,让其设坛求雨。
道士摇铃念咒,祭天焚符,场面神秘莫测。
离奇的是,法事刚刚做完,天际便乌云翻滚,大雨倾盆,京城百姓欢呼雀跃,朝堂大臣纷纷赞叹。
然而,就在所有人以为这位道士将得到重赏之时,乾隆却脸色一沉,冷冷下令:“拉出去砍了。”
道士求雨成功,皇帝为何大怒?是真有妖术,还是另有隐情?
在乾隆执政期间,京城里出现了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
他白发苍苍,却面色红润,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百姓们说他有上百岁高龄,可看上去却只有四五十岁模样。
他自称姓乔,是位修道之人。
乔道士的到来,立刻在京城里引起了轰动。
大家都说,这位道士有些来头。
据说他曾与明末大将孙传庭是至交好友。
孙传庭是谁?那可是明朝末年的传奇人物,一生戎马,忠心护主。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大明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
孙传庭也死于乱军之中。
乔道士自称因孙传庭的去世而归隐山林,就此隐居百年,此番下山,是要替好友报仇雪恨。
这样一番来历,让百姓们对乔道士更是好奇和崇敬。
他们争相探寻乔道士的下落,想一睹真容。
很快,乔道士在京城里展露出一些神奇的本领。
他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他精通堪舆,替人看风水,去灾邪;他还会求雨祈晴,呼风唤雨。
总之,百姓遇到什么疑难杂症,找乔道士准没错。
久而久之,乔道士在京城里的名气越来越大,追随者也越来越多。
"难道他真是个神仙?"百姓们私下议论纷纷。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封建年代,迷信之风盛行。
一个神神秘秘、来历不明的"神仙",最容易令百姓趋之若鹜。
殊不知,就连朝廷里的大臣们,也有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这位神奇的乔道士。
乔道士在京城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甚至开始称他为"活神仙"。
而在紫禁城的高墙内,有一个人却对此愈发不安。
他就是掌管天下的乾隆皇帝。
要知道,在封建帝王的眼里,江山社稷都是自己的。
皇权就是神权,不容旁人僭越。
何况乾隆还自诩真龙天子,更不可能让别人和自己抢功夫。
他惊觉,乔道士这么下去,恐怕要和自己争夺老百姓的心。
这让乾隆坐立难安。
更令乾隆忧心的是,京城里开始流传一些关于乔道士的奇异传闻。
比如说,有大臣曾梦见乔道士乘云驾雾,飞到了皇宫里。
再比如,乾隆某天梦见自己的龙床塌了,有人说那是乔道士在暗中使坏。
诸如此类,真真假假,让乾隆心里直犯嘀咕。
乾隆明白,自己必须采取行动了。
他要铲除这个隐患,斩草除根,免得夜长梦多。
可是皇帝也有皇帝的难处。
乔道士在百姓中的声望如日中天,朝廷里也有他的支持者。
乾隆不能明目张胆地动手。
皇帝把自己的心腹大臣和珅召来,商议对策。
和珅出了个主意。
他说,不如借京城大旱为由,请乔道士进宫祈雨。
到时候无论下雨与否,都可以治他的罪。
这个计谋,让乾隆眼前一亮。
长袖善舞、城府极深的乾隆,决定设一个圈套,让乔道士钻进来。
诏令很快下达,乾隆派人前往乔道士的住处,恭请他入宫祈雨。
京城里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欢欣鼓舞。
在他们看来,这是皇帝对乔道士的认可,是神仙要显灵的预兆啊。
乔道士没有推辞,欣然前往皇宫。
一路上,百姓夹道相迎,场面蔚为壮观。
乔道士一身素雅道袍,飘飘若仙。
他面带微笑,目光却透着一股威严。
人们从他身上,似乎看到了大明的影子。
当乔道士步入皇宫,廷见乾隆时,皇帝脸上堆满笑容,看似热情,心里却是鄙夷。
"就凭你这个江湖术士,也敢在朕头上动土?"乾隆暗想。
他当即吩咐,在宫中修建一座高台,让乔道士登台求雨。
求雨若不成,就以欺君之罪论处。
乔道士站在高台之上,众目睽睽之下,他从容不迫。
只见他掏出一道符咒,向苍天一指。
符咒自燃,化作一缕青烟。
乔道士口中念念有词,声音洪亮。
不一会儿,乌云密布,雷声轰鸣。
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漫天大雨倾盆而下。
久旱逢甘霖,现场的百姓无不欢呼雀跃,乾隆的脸色却变得铁青。
在他看来,乔道士这是在明目张胆地炫耀本事,是对自己的挑衅。
而且这雨下得这么大,岂不是盖过了自己祈雨的功劳?乾隆咬牙切齿,决定立刻除掉乔道士。
乔道士还没来得及施展第二个法术,就被乾隆的侍卫团团围住。
皇帝厉声喝道:"乔道士妖言惑众,欺君罔上,该当何罪?"乔道士凛然不惧:"哪里有什么罪?本座不过是奉旨祈雨,替百姓解决燃眉之急罢了。
倒是皇上,心术不正,设计陷害,把求雨当作杀人借口,实在令人寒心!"
乾隆一听这话,勃然大怒:"反了你了!来人,给我拿下!"众侍卫一拥而上。
眼看刀剑就要砍到乔道士身上,他忽然仰天大笑三声。
一阵狂风呼啸而过,等风停雨住,乔道士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下可把乾隆吓坏了。
他下令在全城范围内搜捕乔道士,上上下下忙作一团,却连乔道士的衣角都没找到。
乔道士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
事后,乾隆几次微服私访,寻找乔道士的下落。
他还派人去终南山搜寻,然而一无所获。
那个在他面前显露神通的"活神仙",就这么销声匿迹了。
而他堂堂一国之君,掌管万民的乾隆皇帝,就这样和一个道士结下了梁子。
此后的岁月里,但凡京城出现旱情,百姓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乔道士。
然而再也没有人见过他的踪影。
人们只能在私下里传颂他的事迹,盼望着神仙再度显灵。
神仙难觅踪,却留下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叩问着历史的良心。
一个至高无上的帝王,为何如此惧怕一个修道之人?权力,何以如此怕失去权力?封建迷信,真的就比不过大义凛然吗?
也许只有乾隆皇帝自己,才知道答案。
这位雄才大略的一代君王,终其一生都在提防着,惶恐着。
他惶恐江山易主,惶恐皇位不保。
他以为杀一儆百,就可高枕无忧。
可是红尘纷扰,哪里又有什么一劳永逸。
而乔道士呢?他履践了自己的诺言,行侠仗义,除暴安良。
他虽然没能替孙传庭报仇雪恨,却用另一种方式,唤醒了百姓心中的希望和抗争。
这,就是他留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也许正如那位诗人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乾隆不过是这历史长河里的涟漪,他阻挡不了时代更迭,挡不住人心向背。
真正的神仙,其实是每一个蕴藏正气和良知的凡人。
乔道士骑着祥云远去,但他的故事,将永远流传在百姓心间。
信息来源:《清史稿》《满清野史大观》《静寄轩笔记》《说岳全传》《活神仙演义》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