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旅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1 13:59

精心挑选《旅读书笔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旅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将旅行中的见闻、感受与阅读的内容巧妙结合,体现阅读对旅行体验的深化和旅行对阅读理解的丰富。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理清主旨,明确关系 (Clarify Purpose and Relationship)"
1. "明确核心:" 你想通过这篇作文表达什么?是旅行如何印证了书中的某个观点?阅读如何激发了你的旅行动机?旅行中的观察如何让你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新的理解?还是三者之间的碰撞与反思? 2. "建立联系:" 这是旅读书笔记作文的灵魂。必须清晰、具体地阐述旅行经历和阅读内容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避免将两者简单罗列,要深入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联系。例如,读了关于京都古寺的书,再去京都旅行时,留意到的细节是否与书中描述相符?或者旅行中看到的现象,让你想起了哪本书中的理论?
"二、 内容选择与组织 (Content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1. "精选素材:" "旅行:" 选择那些让你印象深刻、引发思考或与阅读内容有直接关联的地点、人物、事件、文化现象或细节。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最触动你的点。 "阅读:" 选择与该次旅行主题相关的书籍、文章或某个具体的观点、意象。可以是行前阅读的攻略、文学

黄治斌:旅晋笔记

点击上方 " 同步悦读 " 免费订阅


文旅中国

旅晋笔记

黄治斌


乙巳年四月二十五日( 5 22 ),东航 6363 航班从合肥启航,飘过似曾相识的蓝天白云,不足两小时,便降落于太原机场。素闻山西的饮食习惯迥异于合肥,找到安顿之地,与同行的许君轻装上阵,去柳巷寻觅最美的山西味道。

繁华的街道,毫无例外地留下贸易战的阴影。店铺连着店铺,人却寥若晨星,不再盈硕的口袋,古荡不起市井的喧嚣及盛开的笑脸。只是老街的底色仍在,宽阔的石板路,四通八达的街巷,成色颇新的古建筑,融合醋味、面味、羊肉味和酒味的鳞次栉比酒馆,品类齐全的商铺……挤挤挨挨,一派繁华。尤其是在一座高大雄伟的钟楼前,居然见到一爿小巧精致的制香店铺。没得近前,一缕天然香气却早已浸润肺腑。见香易,品香难,论香艺稀之又稀。曾经见过明代周嘉胄一卷《香乘》,一直觉得玩香者都是世外高人、奇人。近得店前,香味萦绕,从鼻息到肺腑,清爽到底,舒畅至极,心里不知不觉有些飘飘然。俗世,仙境,凡夫,清流,一时尽在恍惚之中。恍惚中有蓦然走近最后贵族的窃喜。

钟鼓楼对面便是柳巷,相传柳巷得名于皖人朱皇帝,既然与他有关,皖人来此,算不得外人,即便第一次来,在家的感觉于心间亦挥之不去。

柳巷美食在太原颇类毛氏红烧肉在韶山,名头够大。美食一条街并非浪来。店家多,店面靓,传统的建筑工艺融合形形色色现当代元素,古色古香中透着光艳与繁华。只是繁华里过于沉静,压抑感总在心间漫起。寻个顾客稍多的酒家落座,环境甚是幽雅,服务也挺热情。点陕西特色菜几品,吃味地道,连佐料也值细品。与友边吃边品,便喝边聊,仿佛觉得自己一会是客者一会是土著。几个时辰悄悄溜走浑然不觉,见酒瓶渐浅,始知可止矣。


二十六日( 5 23 )上午, 驱车去阎锡山故居。撇开是非曲直,在山西,乃至在中国,他都是中国现代史无法避开的话题。为人、做事,达这等层面,已属不易。面对这样一位复杂而又特殊的历史人物,大多山西人还是实事求是待他。

阎锡山故居始建于 1913 年, 1937 年竣工,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 AAAA 级景区。故居主要建筑区域皆为飞檐走壁、雕梁画栋式的宫殿式建筑,却也不乏北方民居与西方建筑的美学追求。故居建筑面积庞大,且布局复杂,一大片院落,相互扣连。一旦误入其中,想出院落,已非易事,有地道常隐于暗处,危机与转机尽覆一念之间,阎氏为人警觉,由此可见一斑。

参观完阎锡山故居,感受到一个家族发达至如此地步,非常人所能为之,联系其一些列做人做事心得,能让天南地北的许多人仰慕三思,绝非偶然。谈这样的境界易,达这样的境界,在一个广阔的地理空间,在深邃的历史空间,阅尽苍茫,也仅区区几人。看这样的人,如流星划过天际,瞬间即逝,天地复归静寂,心里免不了唏嘘,好在浩瀚的星河可以吞噬无尽的生命,却无法吞噬有趣的灵魂。我想,他应该算个有灵魂的人。

在阎锡山故居,在灰砖灰瓦间,流连太久,那灰暗色调,落在心头,心总是敞亮不起来。一方水土一方人,南方人来点明亮色调,心里便多几分踏实,昨天在柳巷见这样的色调,记忆鲜活呢。

江南夏渐盛,塞外仍飘雪。在五台山,我见识了这片天地不友好的表情。在罗睺庙、五爷庙、殊像寺前兜兜转转,心里直发嘀咕。五台山位列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其庙宇根本比不上家乡九华山庙宇气派,不知道九华山的那些大庙在佛国生存得憋不憋屈。

车过太行,气温越来越低,再冷也得硬扛。山色渐次空蒙,灰蒙蒙天底下,千山万壑披上一层薄雪。车窗玻璃坚实、坚强、坚韧,死命顶住千柄风刀万支雪剑,否则,我等不知狼狈成何等模样。

问同行的许君:惩戒我等心歉诚乎?他将目光从雪山移向五台山,扫过那片庙宇,沉思许久 ,笑而不答。


二十七日( 5 24 ),天气转好。上午去应县。应县只是一个县级行政机构,它名声显然远超县级影响力,究其原因,因为它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塔。

关于应县木塔的官方资料,不计其数,这里不再赘叙。

走近景区,感觉这是个有大格局的景点,格局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当然包括有胆识的当代人 。绕木塔转转,不解之处甚多。近七十米高的九层木塔,全榫卯结构,屹立千年不倒,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梁柱如何受力,如何防腐,如何防潮,如何防虫害,如何防地震,这都是些让人头疼的难题,古人的破解之道,至今仍弄不明白。

梁思成对应县木塔一往情深,林徽因都嫉妒他这个梦中情人与她争宠。应县木塔建筑美学的魅力当量,该是何等的撼天动地,震荡灵魂!

天若有情天亦老,鸟若有情鸟伴飞。一群群麻燕,春来冬往,绕塔翻飞,一应害虫,休想进得塔身。人间有幸,天佑木塔,我心安矣;此麻燕,不恋他乡,独钟情于木塔,真乃心灵之鸟,我在心里拱手作谢。

下午,坐在车内,明显感到气温回升。悬空寺前,人声迭起。看看挂在石壁上几组寺庙,听听介绍,我倒觉得悬空寺的奇妙并非悬挂而是选址的独到眼光。两条相对的山脉自然而然成为峡谷东西两面的天然屏障,一条山脉在峡谷口处折过来,挡住风口,如果天上不往下掉风,峡谷内就理所当然四季无风,加上寺庙所在地日照时间短,没有风雨侵蚀,为寺庙构架长期不易风化不易腐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建筑上,寺庙斜靠石壁,自身重量几乎卸去一半,再凌空布桩,利用杠杆原理承载部分重量,经过这样的分解,悬得长久,不足为奇了。

毕竟历千年而仍“悬”,说是建筑奇迹,算不得姑妄之词。

早年读过徐迟的《祁连山下》,后来又看过电视剧《大敦煌》,初略知道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辉煌成就,一直没能一睹为快,总觉得有些遗憾。下午去云冈石窟,也算种瓜得豆了。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时,繁荣于唐,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宝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走近石窟长廊,各种栩栩如生的雕刻,应接不暇,从中可以窥探各民族共同创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印记。 只是太具专业性,匆匆一过,我等也说不出子丑寅卯来。不过,毕竟来过,石窟无声,表达天成,总归了却多年的心愿,弥补一直未能一睹为快的遗憾,也算得美事一桩。


二十八日 (5 25 )上午先游览雁门关。雁门关与悬空寺同属北约恒山山系。伟人说过,得此关者得天下,失此关者失中原。由此可见雁门关在中国版图上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塞外到中原的必经之路。历史上那个“胸中自有百万兵”的范仲淹就曾驻扎过山陕一带,杨家将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范仲淹政治革新主张的实践。

有人说雁门关的长城最为雄伟,其实不然。我曾攀登过八达岭及居庸关长城,它跟居庸关长城还是无法比拟的,站在居庸关长城高高的城台上,眼前风卷云涌,千山万壑尽在眼底,那才叫有派头,有气势,那才叫真正的雄伟。不过这里的关隘设置,挺有讲究,兵家总归要讲智慧的。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战事都出现在雁门关周围,此刻,我站在城台之上,看不到曾经四起的狼烟,闻不见狂风急雨似的鼓角。心里的豪情只是一憋再憋,一时有些失落。

“咚 , , 咚——咚咚咚——”“咚锵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锣鼓声传来,散乱而不炽烈。原来是游人擂鼓,鼓声散乱,把游人敲成一盘散沙;戏班唱戏,戏剧的锣鼓点,伴奏带而已,跟真刀真枪真两军对垒毫无关系,没有一丝大战在即的窒息感。唉,完全不同的两种味道、气息,心里的劲泄了一半,情绪总是起不来。清凉的风刮过城台,也刮进我心里,举目看中原看塞外,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细细想来,难不成我们还期待过祖辈们鼓角相闻刀尖舔血的残酷日子?想到这些心里顿时舒坦许多。

兜兜转转,看过一些新造或杜撰出来的景点,历史太浅,分量太薄,甚或自圆其说都难,别提上心了。 下午去晋祠,虚空的心才被填补得满满当当。

晋祠里的树给了我连续不断的惊喜。树大、树老、树多是晋祠里树的主要特点。

晋祠里到处是大树。进晋祠不久,路边几十棵滂柳,高大粗壮,浓阴蔽日。四五个人合抱的大树一一窜几十米高,仍与根部差不多粗细,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心劲丝毫不减,且看不出任何空心的样子。景区里,高大的杨树、槐树、柏树、榆树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在晋祠,看树形,听名字,你便知道它里面的树出身如何,周柏,唐槐,百岁老人在它们面前,连小屁孩都算不上。人说“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看看周柏,或高高耸立,顶天立地,或静静侧卧,任风雨飘摇,干裂枝枯,春风数度,却翠绿依然,我想,如果胡杨在侧也会顶礼膜拜。砌石围起来的千年古树,在这片树世界里,也仅平民而已。

晋祠里树家族兴旺发达,老品种的树,经久未衰,陌生的面孔青春洋溢,蓄势待发,彼此共生共长,共同撑起晋祠天长地久岁月芬芳。

晋祠里的的文物特别珍贵。唐碑、宋殿、宋塑••••••哪件不让人惊奇不已。

那眼难老泉,太会选择泉口,偏偏选在晋祠里,北方的艺术美再填补一眼清凉的泉水,无疑是给其提供一种自然美的背景,两者相互渗透,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晋祠巧妙地完成完美的升华。

夜里入驻平遥,在宾馆炕上,一天行程渐次入梦,梦醒时,天光大亮。


二十九日( 5 26 ),从平遥到壶口瀑布,五个多小时的车程,本以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靠近黄河,听不到咆哮之声,仅细水长流而已。如果允许,可以好不费劲跑到黄河的对岸。车停在离瀑布口很近的地方,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壶口,渐渐看到瀑布口处的河水桀骜不驯的样子。上游的河水呼啸着奔来,在壶口重重摔下,溅起几丈高的浪花,撞向两岸的岩壁,腾起的水雾再袅袅升起,弥漫一片,两岸的游人罩在雨雾里,迷迷蒙蒙,所有的喧哗声都淹没巨大的轰鸣声中,一向有些暧昧的耳语成了这里唯一的交流方式。枯水期的壶口尚且如此,若在盛水期,又该是何等的倒海翻江景象!

虽在枯水期,黄河的声势黄河的力量还是感受得非常深刻。即使五个多小时的车程只看了几分钟,那也是绝无仅有的体验。朝壶口上游走走,特别有意思的是,眼前的黄河,就像江南的秀水一样,洁身自好,清澈文静,优雅自如,颇有一番君子风度。

别样的壶口,别样的黄河,别样的记忆!

来山西,王家大院是个不能不去的地方。晋商、徽商和潮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商帮。晋商影响深远,要了解晋商,就要走进他们留下的大院或是庄园,王家大院无疑是晋商留下的最典型的院落式建筑。

王家大院座落于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是清代康嘉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连朱镕基总理视察王家大院时都说:“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总面积 25 万平方米以上。现在开放的主要是高家崖、红门堡两部分,共有 123 座院落。不来山西,你无法感受什么是真正的晋商。山西这片天地孕育了晋商的大格局、大手笔、大境界!昨晚在平遥古城市楼前听说,那条街诞生了中国最早的银行,全国银行发展到四十几家时,仅那条街就二十几家。联想到这些话,就会知道那是中国近代工商业金融业启蒙之地,这一切哪能撇开晋商的智慧与贡献呢?

看过一些影视剧,王家大院仅拍摄场地而已。其实大院里能呈现的东西多着呢,还是等待机缘吧,总有那一天。


三十日( 5 27 )山西行程的最后一站是乔家大院。最早知道乔家大院是一部同名电视剧。电视剧拍得不错,乔家大院留下的印象也挺深刻。进得大院一游,觉得跟王家大院比,逊色不少。论规模,论格局,论雕刻工艺,怎么说还是有些小家子气。毕竟乔家是纯粹的商人,王家亦官亦商,气度自然不一样。其实山西晋商多,大院也多,像常家庄园、曹家大院等,都是大手笔,相差无几。

晋商与徽商,生活环境不同,生意区域不同,他们留下的建筑也风格迥异。说心里话,山西的大院虽然让我震撼,与徽派建筑相比,我还是更喜欢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这里诞生了新安画派,谁听闻过大院画派?徽派建筑的美学价值由此显而易见。

下午去太原机场,六天的行程,匆匆而过,念家与不舍一时杂陈于心间。行色匆匆,哪堪山一程水一程萦绕于怀,叮铃重重,怎禁冬嘘寒春问暖孜孜以待?

4 50 分,东航 6364 航班起飞,比起“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飞机更能满足人的心情。机身在不断攀升,扭头看向窗外,白云朵朵,如堆堆棉絮,从脚下飘过。别了,山西! 而太行、吕梁、雁门关、黄河、汾河,难老泉、木塔、晋祠、大院,大枣、汾酒、牛肉,手工醋……还有渐渐湮没的面容,偏化作一片片一团团云絮,在我心头涌起,一次次从眼前飘过,又一次次从眼前重新飘起。

抬头看向许君,许君已然睡熟,说不定在做美梦呢,梦里有谁,且待其笔下表里锦绣,繁花一路。

黄治斌,笔名晚来风,庐江县人,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散协会员,出版散文集《吹落的往事》《风吹草低》。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 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关注投稿指南

破译甲骨文"旅"字:商周战车上的牦牛尾,竟藏着一万年的交流史!

《说文》对于“旅”字的解释,与军旅有关:

軍之五百人爲旅。从㫃(yǎn)从从。”

“旅”字从㫃(yǎn),㫃的字形就像是旗帜从旗杆上垂下的样子。《说文》就说:

古文㫃字,象旌旗之游”。

所以,甲骨文里的“旅”字,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画着旗帜下站着两个人。如下图所示:

但是到了西周时期,金文里的“旅”字就添加了不少细节,有的“旅”字分明画的是旗帜插在一辆车子的车厢中间,如下两图左上角所示:

上两图铭文都是“噩侯作旅彝”,“旅”的写法都是一辆车上插着一面旗帜。

下图铭文也是“噩侯作旅彝”,这个“旅”字的写法则是在与甲骨文一模一样的“旅”字下面加了个“车”字,分明是两个人同乘着一辆车,车上插着一面旗帜的样子。

这个“旅”字表现出来的场景,可以说是非常写实:

这分明是驾着马拉的战车在行驶的样子,车上的旗子是一面军旅征战时专用的旌旗,这面旌旗是用来激励士卒的。

《说文解字·㫃部》就说:

“旌,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

这样的场景,不仅是在“旅”字中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三个青铜器上也出现了。

下图是山东长岛刻纹铜鉴上的马车图像,车上和“旅”字一样有两个人,一人在策马,一人在张弓搭箭,车舆后方的旗杆上飘着一条长长的羽毛状旗帜。

下图是灵寿城穆家庄战国铜器上的车舆图像。和上图几乎一模一样。

下图则是江苏淮阴高庄战国墓刻纹铜器上的车舆图像,虽然只有一人两马,但是车后面的旗杆上同样飘着长长的羽毛状旗子。

那么,问题来了。

按照《说文》的解释,这辆马车上的旗竿头上,有牦牛尾。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产动物。

商周时期的马车旗杆上,已经出现了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尾,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中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流,至少在商代以前就很密切。

事实上,在旗杆上绑着牦牛尾的做法,从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说文解字注》中就引用郑玄的说法,认为:

“《明堂位》曰:“夏后氏之緌”。緌以旄牛尾爲之,綴於橦上。所謂注旄於干首者。葢夏后氏但用旄牛尾。周人加用析羽。夏時徒緌不旒。周人則注羽旄而仍有縿旒。先有旄首而後有析羽注之。

那么,是夏朝的夏后氏发明了在旗杆上绑牦牛尾吗?

也不是。按照地球上最古老最权威的史书《礼记》记载,虞朝时候的有虞氏发就已经把牦牛尾绑在旗杆上了。

《宋书》就说:

《礼记》曰:"有虞氏之旂,夏后氏緌。"郑氏曰:"緌,谓注旄牛尾于杠首。所谓大麾,《书》曰'王右秉白旄以麾'。"孔颍达曰:"虞世但注旄,夏世始加旒縿。"

牦牛的牦,又写作“旄”,字形和“旅”字一样从㫃(yǎn),是一种在旗杆头上绑牦牛尾制作的旗帜。段玉裁就说:

以牦牛尾注旗杆,故谓此旗为旄。”

《考工记・辀人》还记载了用牦牛尾制作“旄旌”的方法:

牦牛尾必参染之,朱白苍三色。”

《山海经》里面已经有了牦牛的记载。

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或曰旄牛。”

不仅如此,《山海经》里面还指出,位于昆仑东北隅的敦薨之山也有很多牦牛:

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其中多赤鲑,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柝鸠。”



由此可见,青藏高原的特产牦牛,还与上古传说中的神山昆仑有关,这也证明了至少在夏代以前,中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就有了很密切的联系,最确凿的证据就是用牦牛尾制作成旌旄的礼制,从有虞氏的虞朝一直贯穿夏商周三代,直到秦汉时期仍然没有丝毫改变。

《华阳国志・蜀志》就说:

汶山郡有旄牛,其毛可为旌旄。”

可见这个礼制传统的传承是何等悠久!

直到今天,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还把牦牛视为神圣,而且在风马旗上使用牦牛尾制作的绳。

注意看这个藏族风马旗的旗杆顶上那个三叉戟,形状和西周金文里的“旅”字旗杆顶端一模一样。

如下图所示:

仅仅是巧合吗?

根据兰州大学科研团队的研究,青藏高原的牦牛驯养可能是从12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大约7300年前就已将牦牛完全驯化。那些在青藏高原上驯养牦牛的人,很可能在一万年以前的虞朝末期和夏朝早期,就已经与位于浙江的王都有了密切的交流往来!

这样的交流,至少在一万年以前持续到今天从未衰减!

事实上,从几十万年前到现在都是如此!


本文为抱雪斋虞夏万年论及文字考古学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