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斑羚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1 16:14

推荐《斑羚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斑羚飞渡》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中心突出:
1. "明确核心主题与主旨:" "首要任务:" 深入理解《斑羚飞渡》这篇短文(或小说章节)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这篇作品最突出的主题是"生命的选择、牺牲精神、种群延续的艰难、自然的法则以及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 "思考主旨:" 作者沈石溪通过斑羚飞渡这一壮烈场景,想表达什么?是赞美生命的伟大与悲壮,揭示自然选择的残酷,还是引发读者对生命、生存和伦理的思考?明确主旨是写作的基石。
2. "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情节梳理:" 清晰地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斑羚面临的绝境、镰刀头羊的决策过程、飞渡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与失败的结果、以及留下的思考。 "关键细节:" 注意文本中描写环境、斑羚行为(恐惧、绝望、犹豫、勇敢、协作)、人物(特别是镰刀头羊)心理活动的关键细节。这些细节是支撑你观点和感受的有力证据。 "象征意义:" 思考文本中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例如斑羚、镰刀头

濒危动物上餐桌——一起命案牵出的买卖野生动物大案

来源:成都商报

图集

血色山谷

濒危动物上餐桌——一起命案牵出的买卖野生动物大案

缴获的野生动物被放归森林

2019年,四川凉山普格县警方破获系列重特大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100余人涉案,网络遍及全国多个省份,抓获犯罪嫌疑人54名。

记者了解到,该案涉及野牛、小熊猫、黑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赤麂、果子狸等国家三有动物共计20多种,涉及非法猎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非法狩猎罪等多个罪名。

今年,涉案37人受审,前端猎户、中端收购商、末端食客站上被告席。近日,普格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37名刑事被告人被判十三年、十一年、五年等不同刑期并处罚金,30人被判承担公益赔偿金45万余元。

盗猎

山谷之中,一头黑熊悠闲地走着,四处张望觅食,时而昂头打量周围。然而,它误入一个陷阱,触碰到架设的电网,强大的电流瞬间将它击倒……位于川滇交界的四川省宁南县,大片原始森林是黑熊等众多野生动物生存的家园,但在巨大的暴利诱惑下,仍有部分偷猎者不惜铤而走险。

黑熊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这头黑熊的生命定格在2018年10月的一天,兰某某等三名村民是安装电网陷阱的人,“当时是想打野猪,第二天早上去看,发现打死一条黑熊,我们就把黑熊分尸了。”

实际上,这并非兰某某第一次猎杀野生动物。一直到2019年6月初,四川省普格县森林公安局(现为普格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民警将他在家中抓获,他的盗猎者面目才被揭开。

面对民警抓捕时,兰某某还发出疑问,“我到底什么事,为什么抓我。”时任普格县森林公安局政委邓明江上前提示了他一下,“你家里是不是有电瓶、猎枪,他(兰某某)一下子就知道了。”

在兰某某家里,办案民警搜出了猎枪、子弹和专门用于捕猎的高压电瓶、电网,还搜出许多没来得及出售的野生动物死体,发现熊牙及两包熊油、两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腹锦鸡标本。

说起盗猎原因,兰某某称,从几年前开始,他家田地里常有野猪出没,毁坏了不少庄稼,自己便花8000元网购了电瓶、升压器、电网,购买这些设备是为了打野猪,没想到打到一只黑熊。

在现场,他向民警承认打过猎,猎捕的野生动物卖了。据兰某某陈述,他家有2个孩子,都上了重点大学,他现在“非常后悔”,担心自己被捕后孩子没钱读大学,也担心因自己违法犯罪影响到子女的前程。

随着兰某某等一批猎户落网,四川省普格县警方办理的“5·13”系列重特大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逐渐告破。“从狩猎、收购、销售、运输,把整个犯罪链条都打透了。”普格县公安局副局长马志林介绍,该案涉及100多人,网络遍及云南、贵州、广东、福建、四川、湖南、广西等多个省份,抓获犯罪嫌疑人54名。

线索

这起案件的线索,其实源于普格县公安局侦破的一起命案。

2019年3月,公安部召开会议,在全国展开依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普格警方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线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排查。

马志林从事刑侦工作,在摸排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线索时,发生在普格县的一起命案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五个人在一桌喝酒,基本都喝醉了,其中的黄某用自制猎枪进行炫耀,旁边一个人就说‘你敢不敢开枪(试试)’,两人在开玩笑过程中,黄某拿着自制枪对着那个人开了一枪,结果当场打死了对方。”

马志林回忆,他们在侦办过程中发现,几人一起喝酒是为庆祝捕猎了三只麂子,还在冰箱中发现四只麂子死体。一周后,黄某向警方投案,最终黄某被判有期徒刑15年。

民警了解到,黄某和林某常年在山里非法捕猎,他们的主要手段是利用高压电瓶捕杀各种野生动物。黄某杀人入狱后,林某并没有收手,还在从事猎捕野生动物营生,售卖猎物给他人以此牟利。经深入调查,一个叫艾某某的男子进入警方的视线,他是这些野生动物的收购者。

笔记

民警侦查发现,艾某某长期游走在云南、四川的山区,有人猎捕到野生动物就会联系他,开车上门收购各种野生动物,活体囤积在家里择机出售。

2019年5月31日,专案组的民警得知消息,艾某某将和下家刘某某交易野生动物。那天,艾某某从家里驾车去了云南巧家县,抓捕小组决定将他先行抓捕归案。中午,民警在川滇交界的一处桥头设卡,这里是艾某某回家的必经之路,民警成功将其抓获。

民警来到艾某某的家,庭院里传出阵阵动物的鸣叫声,圈舍中有各种野生动物。看到这么多动物,民警感到十分震惊,“有果子狸,刺猬等,很多种动物,像是一个小动物园,活体野生动物有60多只。”在屋内,有一个容量很大的冰柜,里面放着一袋袋冻肉,这些都是没出售的野生动物死体,有野猪、麂子、果子狸、红腹锦鸡等。

在搜查中,民警有了重大发现,在他家床下找到两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录了2016年至2019年5月,所有交易过的野生动物,包括时间、金钱、姓名、品种都有很详细的记录,这成了破案关键。

民警根据艾某某的笔记核实,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28日,他一共卖给刘某某果子狸212只,麂子12只,野猪11只,斑羚42只,豪猪3只,其中部分交易未记录在笔记本上。

“大鱼”

据警方介绍,刘某某才是犯罪链条上的“大鱼”,他长期以养殖户名义非法收购野生动物。在艾某某落网的当天,抓捕刘某某的行动在云南省会泽县展开。

他的养殖场远离村庄住户,坐落在一处偏僻的山坡上。当时,刘某某不在养殖场,民警让饲养员打开大门,对养殖场检查发现,里面隔成了小间,动物们见到陌生人,在屋子里面乱窜,里面有斑羚、麂子,还有大大小小的果子狸,有的果子狸刚出生。民警介绍,刘某某一直是打着养殖场的名义,干非法收购野生动物的勾当。民警对刘某某的家进行搜查,在他家搜出了电瓶、电网,以及活的刺猬、野鸡等。在他家冰柜中,还发现了野生动物死体,有斑羚、麂子、熊肉等。

在刘某某的微信群里,充斥着买卖野生动物的内容。民警发现,他发布了许多捕杀野生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还有交易转账等证据。刘某某发的一段小视频称,“活的穿山甲,有货。”另一段视频称,“谁要穿山甲的,赶紧了,只有两只了。”还有一段售卖熊掌的视频,“熊掌两对。”

民警先后抓获了犯罪嫌疑人54人,扣押斑羚、白腹锦鸡、岩角鸡、果子狸、赤麂等各类野生动物活体207只,各类野生动物死体25只,各类野生动物制品117件,缴获大量高压电瓶、枪支弹药、炸药、夹子等。

2019年6月一天,在普格县的一处山坡上,民警举行了一场野生动物放归行动,这些野生动物经历了九死一生后,终于回归森林,重返家园。

食客

民警调查发现,刘某某在收购野生动物后,转手卖给一些餐饮店或消费者,被当成“珍馐”被端上餐桌。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正是野生动物消费市场刺激了野生动物的源头犯罪。在这条黑色利益链上,一只野生动物从猎户手中卖出,经几个环节转手,端上餐桌的价格可翻几倍,甚至数十倍。

一名刘姓食客交代,2018年,他在刘某某处购买一只活体斑羚,怕被别人看见不好,于是将其拉到山上宰杀,把肉拿到餐馆加工,用于请客。

解某某在刘某某处购买过穿山甲和斑羚食用。“以为他(刘某某)有手续,是合法的,他称特种行业不仅可以养,还可以收购。”解某某交代,购买野生动物宰杀后,在家中和亲戚朋友一起吃了。

这起案件中,警方还查获了高鼻羚羊角、犀牛角、巨地穿山甲、大象皮张、麝香、斑羚角等大量纳入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极危动物制品和国家保护动物制品。

猎户、收购商、食客都成被告人,37人获十三年、十一年、五年等不同刑期并处罚金……

2020年6月16日,普格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刘某某、艾某某等37人受审,前端的猎户、中端的收购商、末端的食客都站上了被告席。

经过法院审理,近日一审宣判,37名刑事被告人获十三年、十一年、五年等不同刑期并处罚金,30名刑附民被告人被判承担公益赔偿金458577元,并在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警方提供)

责任编辑: 吴咏玲

称地球为“喵星”也不为过

北京海坨山的豹猫。

北京大学、猫盟/供图

《中国大猫》

吕植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不久前是第12个“世界爱虎日”,虎作为一种“大猫”,是“猫科”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种。其实“猫科”中还有因长相走红的兔狲、猞猁等“网红小猫”,还有鲜为人知的云猫、丛林猫等。

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荒野新疆(新疆环保公益平台)联合打造了一本《中国大猫》,专门介绍中国本土13种野生猫科动物。他们给每一种“猫”都配上了科学插画、红外相机照片、视频、摄影作品、地图等图片素材,分享了从发现、研究到保护的超全影像,讲述人与“猫”相遇的故事。

■ 厘清猫科物种在中国分布的“糊涂账”

2021年底,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豹项目”负责人宋大昭收到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编辑的,说2022年是虎年,来出一本讲中国猫科动物的科普书吧。

他有点犹豫。宋大昭之前翻译过《世界野生猫科动物》,他感觉那本书的内容很难被超越;中国虽然猫科动物众多,但本土研究实在太少。看到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及其创始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荒野新疆都参与进来,他也加入了进来。

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大家发现不容易。把哪些内容呈现出来,才能对得起“中国猫科”这四个字呢?太深的内容,人们读不懂;泛泛的、过时的知识,又没有可读性。

既然是讲“中国猫科”,就应该放上实打实的中国本土猫科动物知识。更何况,全世界共有38种到41种野生猫科动物,中国拥有其中13种,是世界上拥有猫科动物物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不专门出一本,说不过去。

但是他们翻看已有的图鉴、文献,关于中国猫科动物的分布、数量等信息都是比较陈旧的。即便是查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网站,在猫科物种的中国分布上,也是一笔“糊涂账”。而这些年来在诸多国内科研单位、林业单位和民间机构的不懈努力下,实际上很多物种的分布和种群现状已经越来越清晰。很多过去的谬误已经被证明,新的分布记录已经出现。

他们将之整理出来,更新中国的分布概况。比如去年西藏洛隆发现豹的新闻,确定有豹的地方又多了一些;比如荒漠猫,历史上有很多无法证实的记录,称这种猫的分布出现在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省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影像调查记录表明,这就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猫科动物。他们搜集了近年来可验证的分布数据,对这个物种的分布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他们修正了荒漠猫在中国的分布图,将比过去的分布记录更加准确。

在云南,云豹会被叫做“草豹”;从广东到云南,金猫在当地土话里的发音叫做“bīu”,可能就是“彪”这个名字的来源。还有西藏墨脱的孟加拉虎、青海三江源的旱獭占据雪豹食物的比例……大家将多年来研究积累的,独属于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的内容,汇集成了这本“笔记”——《中国大猫》。撰稿团队认为,唯有了解,才是保护的开始。

■ 虎在食物链顶端,保护它有利于保护整个生态环境

“虎”的形象刻入了亚洲各国的文化里,无论是凶恶的、勇武的、狡诈的,还是神圣的。从亚洲东北部白雪皑皑的森林,到南亚次大陆炎热的湿地高草丛,再到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海拔4000米的高山,甚至是苏门答腊岛上潮湿闷热的雨林,都活跃着这种体型巨大、姿态优雅的大猫。

可是如今,虎的9个亚种中灭绝了3个,剩下的6个里有4个濒临灭绝,只有孟加拉虎和东北虎勉强摆脱了灭绝的命运(还是在保护之下)。目前中国确认有分布的虎,只有东北地区的东北虎及墨脱的孟加拉虎。

为什么虎对生态来说那么重要?因为虎是亚洲陆地上顶级的食肉动物,它代表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虎的生存需要大量猎物和大片的栖息地,对虎的保护意味着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虎在中国都被视为“害兽”,“打虎”则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之举,加之虎骨、虎皮的经济价值,对虎的大规模猎杀很多。雪上加霜的是,虎在中国的适宜栖息地多位于“胡焕庸线”以东,这片区域适于农业开发,人口的迅速增长改变了这里的土地利用类型,导致虎的栖息地大范围丧失。遇上人类时,“百兽之王”也只能退却。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介绍,2000年,他与学生徒步进入西藏墨脱调查,想寻找孟加拉虎的踪迹。此前那里曾有虎捕食了村民放养在森林中的马匹,林业部门特批当地村民猎捕这只虎,当他们到达时,发现乡干部达瓦的脖子上就挂着这只虎的犬牙——那场狩猎就是由他组织村民完成的。

与达瓦交流、调查10多天后,这位老猎人在村民大会上承诺,以后不再上山打猎,因为他意识到,虎吃马与虎的野生猎物羚牛数量的减少不无关联:“以前上山打猎,一两天就能碰到羚牛,现在需要7天。”如果羚牛多起来,虎吃家畜的情况就少了。

遗憾的是,那次调查,吕植没能看到虎的踪迹。此后10余年间,尽管那里有关于虎痕迹的零星报道,但再也没有人目睹过虎。直到2019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布设的红外相机捕捉到两次虎一闪而过的身影。

中国很多地方虽然还存在相当面积的山林,但虎的主要猎物,如梅花鹿、水鹿等大型鹿类非常缺乏,这意味着虎没有希望返回野外。只有对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全面修复,恢复从植物到大型食草动物在内的不同层级的生物群落构成,并且加强对虎的研究和种群恢复,才有可能在未来让虎在中国各地“重归故里”。大自然其实不需要人为精雕细琢,很多时候它只是需要一点喘息空间。

不过已经有了不少好消息。例如2021年4月,一只东北虎在黑龙江被捕获,人称“完达山一号”;不到一个月,它又被人们放归。后来拍摄发现,它从黑龙江游荡到了吉林,准备建立自己的领地。

■ 随便“撸猫”有生态风险

中国有13种野生猫科动物,大众和科学界的关注点集中在大型猫科动物虎、豹上,较容易忽视小型猫科动物,如豹猫、云猫和渔猫等鲜为人知,而荒漠猫被认为是了解最少、资料最匮乏的猫科动物之一。

喜欢猫的人都喜欢喊猫为“喵星人”,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有点道理。从体重超过300千克的东北虎,到只有1千克的锈斑豹猫,猫科动物占据了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顶级捕食者的生态位。如果没有人类,把地球称为“喵星”一点都不为过。

豹猫是一种小型的猫科动物,有的体重能达到20斤,有的体重可能还不到两斤,体型和家猫相仿,甚至说略小。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大猫》里有个锈斑豹猫曾“萌翻”了观众,一众爱猫者哭喊着:“哪里有?我想养!”

这其实是一件悲哀的事。小型猫科动物可爱的外表招人喜欢,人们表达喜爱的第一反应是养起来“撸”,这导致大量野生猫科动物被捕捉,用来培育和当作宠物贩卖,这让野生种群面临巨大威胁。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豹猫”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如果一个地方把豹猫都猎完了,那么基本就和虎、豹、狼、金猫、黄喉貂告别了;如果一个地方还有豹猫,那么纵然没有大型食肉动物,通常也能剩下不少大型食肉动物青睐的猎物如鬣羚、斑羚、黑麂等,那就还有“带豹回家”的希望。

为什么豹猫这么“神”?因为它是猫科动物里的“小强”,适应能力强、不挑食、繁殖能力强,能凑合就凑合。只要人类给它留那么一丁点空间,它就能活。如果连豹猫都活不下去,那么其他猫科动物也一定保不住。它就是“底线”。

可问题就在于它“凑合”,人们并未意识到危机。在2021年初被调整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之前,长期以来,豹猫的保护等级仅是“三有”(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有科学研究价值的),这意味着人们感觉它跟麻雀差不多,没有人认为豹猫会灭绝。

豹猫在城市里,会在道路、立交桥下的绿化带、涵洞等地方觅食、巡视领地,甚至会住在涵洞里。研究者还发现,在豹猫爱活动的地方,流浪猫的拍摄率就比较低;在豹猫来得少的地方,流浪猫的密度就高。这是一种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非常有意思的自我调节机制,也证明了豹猫作为“底线”,其作用远不止指示所在地区的生物量那么简单。

作者:秦孟婷

来源: 长江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