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营养师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1 17:57

精心挑选《营养师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营养师培训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且具有专业价值:
1. "明确写作目的和核心思想:" "目的:" 是为了分享学习收获?表达个人感悟?反思不足与未来方向?还是强调营养师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核心思想:" 确定你想要通过这篇作文传达的最关键的信息或感受是什么。例如,是培训如何改变了你对营养学的认知?是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或实践让你印象深刻?是培训如何增强了你的职业信心?
2.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开头(引言):" 简要介绍培训的背景信息(如培训名称、时间、地点、机构等)。 点明写作目的,概括你的核心心得体会,可以设置悬念或提出问题引发读者兴趣。 语言应简洁、有力,能吸引读者。 "主体(主体段落):" 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需要详细阐述。 "分点论述:" 可以按照培训的不同模块、不同阶段、不同主题或围绕几个关键收获来分点展开。例如: "知识层面:" 哪些新的营养学知识、理论或研究进展让你印象深刻?如何更新了你之前的认知? "技能

百岁营养学家的长寿心得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网站介绍了现年102岁的美国营养学家约翰·沙芬伯格博士的长寿心得。他先后从事公共健康、营养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曾长期任教于美国加州洛马琳达大学,不仅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如今,沙芬伯格依然独立生活且思维敏捷,甚至可以自己开车。沙芬伯格坦言,自己家族里没人长寿,所以他靠的不是基因,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的7个好习惯。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对此进行详细解读,并给出适合中国老人的建议。

经常快走、做园艺。“虽然我是营养师,但我觉得运动比营养更重要。”沙芬伯格说。他认为,40~70岁更应注意锻炼,因为此时人们往往坐得时间更长、吃得更多。他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是做园艺和快走。采访中,沙芬伯格引用了一项研究:每天步行超过两英里(3.22公里)的人,死亡率只有不爱运动者的一半。康琳表示,活动能延缓肌肉流失、预防跌倒、保护心肺,老人可以从每天活动5分钟开始,逐渐形成运动习惯,哪怕每天在房间里走几圈,也胜过完全不动。八段锦、抗阻训练、手指操等,也是在家就可以练习的长寿运动。

滴酒不沾。沙芬伯格一口酒也不喝,他认为,即使少量喝或许有一点益处,也会被其带来的癌症风险抵消,所以不饮酒是最安全的选择。康琳指出,很多老人会将“少喝点酒”当作养生手段,但忽视了酒精代谢能力会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现实。因此,不建议老人喝酒,如果一定要喝,只能偶尔小酌,白酒建议不超过2两(约25克纯酒精)。家庭成员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氛围,不依赖饮酒交流感情。改酒为茶,更有利于健康。

从不吸烟。沙芬伯格对烟草的态度也很简单:一点都不要抽。康琳表示,临床观察发现,老年吸烟者几乎都会出现慢阻肺、血压控制困难、认知退化等问题。吸烟对健康没有任何好处,什么时候戒都不晚。即便七八十岁才开始戒烟,心血管与肺部功能仍有望逐步恢复。

规律进食。沙芬伯格认为,胃肠道需要规律作息,所以他定时进食,一般一日两餐,第一顿在早上,第二顿在下午早些时候,除了正餐从不吃零食。康琳提醒,这一做法要因人而异,建议一般老人保持规律三餐,晚餐安排在傍晚6点前,食物要清淡适量,不吃夜宵。而且不是所有零食都必须戒。少量原味坚果能提供健康脂肪,对身体有利,但蜜饯、膨化食品等高油高糖高盐零食应远离。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沙芬伯格20岁成为素食者,但不严格吃素,会摄入蛋类和奶类。生活中,他偏爱芒果、柿子、土豆、坚果等食物。康琳指出,全素不适合老人,为了满足蛋白质需求,建议遵循新版中国老年人平衡膳食宝塔,每周摄入300~500克禽畜肉、300~500克水产品,多选肉质细软、易咀嚼消化的肉制品,少刺或无刺的水产品。

少吃动物油。沙芬伯格不吃动物油,因为其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可能会增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康琳建议,老人多选择菜籽油、橄榄油等植物油,每日摄入量控制在25~30克。国人厨房里有很多隐形的“脂肪大户”,比如汤料、咸蛋黄等,应引起警惕并控制好摄入量。

减少糖摄入。沙芬伯格认为,糖不只增加膳食热量,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导致与体重增加相关的健康问题。他建议,减少糖的摄入,例如将华夫饼上的糖浆换成水果和坚果。在每日能量摄入中,将糖的占比减少到5%以下,即6茶匙或25克以下。康琳提醒,要注意识别调味酱等隐形糖源,有些老人误以为带有“无蔗糖”标签的食物更健康,但其中可能含有较多果糖、代糖,如果摄入过量,同样影响代谢。

来源:生命时报

《从海能利到逐步恢复:奶奶的营养补给进阶之路》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奶奶因胃癌切除部分胃后,因胃穿孔无法正常进食,最终通过海能利这款半固态营养食品解决了营养摄入难题的经历。那篇文章引起了不少病友家属的共鸣,很多人私信问我后续的情况。今天,我就来更新一下奶奶的恢复进展,以及我们在营养补充上所做的调整。

一、海能利的长期使用体验

在最初的两个月里,海能利几乎是奶奶唯一的营养来源。它的半固态质地让她能顺利吞咽,不会像流食那样容易反流,也不会像普通食物那样刺激胃部。我们尝试了不同的口味(玉米味、红糖味、焦糖味),最终发现红糖的接受度最高,味道温和,奶奶甚至开玩笑说"比医院的营养餐好吃"。

优点总结:
无需冲泡,开袋即食——对于术后虚弱、行动不便的老人非常友好。
营养全面——每包含300大卡热量和15g蛋白质,基本能满足单次营养需求。
不易反流——半固态的稠度比流食更安全,减少误吸风险。

但长期单一使用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局限性
口感单调——虽然有多种口味,但长期吃还是会腻。
价格较高——如果完全依赖它作为唯一营养来源,经济负担不小。

二、营养补充的"进阶方案"

阶段1:逐步过渡(1-2个月)

海能利作为"营养保险",每天1包,以防进食不足。

尝试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嫩豆腐、蒸鱼、煮烂的燕麦粥、搅拌机打碎的肉末蔬菜

阶段2:海能利+自制半流食(2-3个月)

增加海能利至每天2-3包,作为主要营养保障。

自制营养糊(如蒸蛋羹、搅打后的鱼肉粥、过滤后的南瓜泥)。

阶段3:完全依赖海能利(3个月后)

每天4-5包,少量多次补充。

搭配少量米汤、过滤蔬菜汁(避免刺激胃)。

三、我们踩过的"坑"和学到的经验

误区:急着恢复正常饮食

奶奶曾因嘴馋吃了一小块软面包,结果引发胃部不适,差点又穿孔。

教训:胃切除术后,消化能力大幅下降,必须严格遵循从流食→半流食→软食的过渡。

误区:只关注热量,忽视微量营养

初期我们只盯着"够不够饱",结果奶奶出现了维生素B12缺乏(贫血、乏力)。

调整:在医生建议下,增加了复合维生素补充剂,并定期检测血常规。

误区:忽视心理因素

长期吃糊状食物让奶奶情绪低落,甚至拒绝进食。

解决方法:

把食物做成更精致的摆盘(哪怕只是糊糊,也可以用裱花袋挤出形状)。

让她参与选择口味(比如今天吃玉米味还是红糖味)。

四、给类似情况家庭的建议

1.营养补充要"阶梯式"调整,不能急于求成,但也不能长期单一依赖营养剂。

2.定期复查营养指标(血常规、白蛋白、微量元素),及时调整方案。

3.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长期饮食受限容易导致抑郁,多鼓励、多陪伴。

4.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备一些营养制剂(如海能利),以防突然进食不足。

五、现在的奶奶:慢慢找回生活的味道

如今,奶奶已经可以吃一些软食,偶尔还能尝一小口她最爱的蒸蛋。虽然胃功能永远无法完全恢复,但至少,我们找到了"营养安全"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平衡点

海能利依然是我们家的常备品,就像一种"营养保险",在奶奶胃口不好或胃部不适时随时顶上。而更让我欣慰的是,她开始重新对食物有了期待,甚至会在餐桌上开玩笑:"今天这个南瓜糊,比我上次吃的还香!"

如果你也在经历类似的困境,欢迎在评论区交流经验。抗癌和术后恢复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我们并不孤单。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