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1 18: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洪水过后观后感的作文,要写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中心思想 (Clarify the Central Theme):" "核心是“观后感”,不是流水账。" 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是对灾情的震撼?对救援行动的敬佩?对灾民坚韧意志的感动?还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防灾减灾的思考?确定一个核心观点,围绕它来组织材料。 "避免只描述现象。" 简单地罗列洪水的情况(水位多高、哪些地方被淹、财产损失等)是不够的。要深入挖掘这些现象背后带给你的感受、思考和价值。
2. "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和素材 (Choose the Right Perspective and Materials):" "你的“观后感”源于什么?" 是通过新闻报道看到的?是亲身经历的?是参观灾区的照片/视频?明确你的信息来源。 "选取典型、具体的素材。" 不要泛泛而谈。可以写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如救援人员奋不顾身、灾民互相帮助、被淹没的家园)、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让你触动的细节(如漂浮的物品、孩子们无助的眼神)。用具体事例支撑你的感受。 "可以结合个人情感。" 适当融入你自己的情绪,如震惊、担忧、同情、敬佩、
作者: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教授 周仲谋
电影《瀑布》讲述的是在新冠疫情下,台北一个单亲家庭的母女两人由冷漠、争吵到逐渐相互理解,亲情复归的故事。原本紧张的母女关系在母亲出现抑郁症状后有了改善,母女二人的角色发生互换,女儿开始变得懂事起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也慢慢理解母亲的艰辛。影片如一杯浓淡适宜的咖啡,初入口的苦涩褪去之后,是齿颊留香的无穷韵味。
电影《瀑布》海报
电影有很强的现实感,疫情、口罩、隔离等词汇和元素在片中的出现,让观众置身于一种共情语境中。影片以家庭为窗口,透视新冠疫情下台湾的社会现状:学校发生疫情,学生居家隔离;公司受疫情影响,经济效益不景气,要求员工主动降薪;贷款买房,失业断供,卖房还贷;中产阶级的压力和危机感等等。
片中的女主人公罗品文正是处于上述社会境遇当中,作为一位现代职业女性、独自带着孩子的单身母亲,她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疫情之下,公司收入的降低,不断催款的银行账单,与女儿之间的隔膜,再加上曾经被前夫欺骗、背叛、抛弃,以及始终无法摆脱的情感折磨,种种艰难困苦一股脑砸在品文身上,真切地反映出台湾现代女性的困境。
巨大的压力、持续的紧张、难以抚平的情感伤痛,使品文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她认为周围所有的人对她都是不友好的,敌意和压迫从四面八方袭来,让她产生透不过气的窒息感。其实,一切的恶意和敌视都来自于品文的想象,她甚至出现了视听方面的幻觉,在晴朗的夜里会觉得自己身处狂风暴雨之中。她以为是女儿的心理出了问题,到医院后才知道,是自己患上了思觉失调精神疾病。品文的发病看似突然,却有内在依据。正如哲学家福柯所说,一个人没有任何征兆,从最正常不过的生活中突然“变异”,成了被主流放逐的“危险个体”。品文的情况并非孤例个案,她住院期间接触到大量病人,尤其是同病房的那位年轻女病友,说明不止品文一个人受着精神病痛的折磨。电影由此揭开了困扰台湾社会的精神顽疾。
电影主要聚焦母女关系,着重表现二人由隔膜到理解的过程。离婚后的品文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女儿和工作身上。无私付出的母爱是伟大的。然而,品文对孩子过多的呵护、干涉,一方面造成了青春期女儿的逆反,另一方面让自己时刻处于焦虑之中。当紧绷的神经到达难以承受的临界点时,脑海中世界的坍塌便如跌落深渊一般。
品文生病住院后,女儿王静渐渐变得成熟稳重起来,当她代替母亲处理成人世界的事情时,才深切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母女角色的互换,女儿的成长成熟,成为支撑母亲走出低谷的重要力量。在女儿的关怀、体贴、理解下,品文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挫折击垮,勇敢地与病情抗争,顽强地生活。那句“不要再问我,你还好吗?我会想办法好起来”,正是品文重拾生活信心的宣言。
为了让琐碎的日常生活事件不至于那么平淡,影片在叙事上特意设置了两次突转。一次是罗品文发现有精神问题的竟然是自己,一次是王静被暴涨的溪水冲走。突转让影片的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达到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效果。
片中还运用象征的手法,增添了丰富意蕴。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物”的象征,如开头部分母女俩在家中都戴着“口罩”,象征着彼此间的隔膜,母女关系的疏远。楼宇外面因装修而遮挡起来的蓝色防水布,同样是对品文内心与他人隔绝的象征。二是声音意象的象征,例如品文向女儿讲述耳边“瀑布”的轰鸣声,以及女病友歌声中“雨”的意象,都象征着不如意的生活对人的打击。“瀑布”声变成潺潺溪流的声音,则象征着品文走出病情困扰,重新面对生活。三是事件的象征,片尾王静遭遇的洪水事件,正映射出这场家庭变故,它如洪水一般,来得又急又快,冲垮了一切。而获救的王静,也意味着她在湍急的生活之流中逐渐站稳脚跟,拥抱新生。
《瀑布》既是关于亲情回归的故事,也是母女共同成长的故事。在各种打击纷至沓来的境遇下,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坚韧、顽强也显现了出来。在低谷和逆境中,也有不少人帮助了品文母女,例如保姆阿姨、医院的医生、房屋中介经理、超市主任等,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善良的人性之光。影片告诉我们,人生虽有挫折、磨难,但只要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彼此包容、相互理解,必将走出低谷,迎来灿烂的阳光。(周仲谋)
(本文为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1lzujbkyjh006”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最近,短视频节目《苗苗“会”学习》在河南青少年中刷屏了。
许多青少年“线上+线下”一起学、“大屏+小屏”花样学,有人还跟着“苗苗”一起去实地打卡河南发展前沿阵地,从衣食住行中读懂河南发展走向。
《苗苗“会”学习》是团河南省委创新思政引领方式,联合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节目,将“高大上”的政策理念转换成“短轻快”的视频内容,为每一个“苗苗”提供精神食粮。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河南共青团经常收到“苗苗”的私信“催更”、花样“表白”。
一方“责任田”,万千“青苗”生。这是河南共青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新举措,也是河南共青团5年来创新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引领等各项工作的一个缩影。
守正创新激发青少年学习热情
11月17日,《苗苗“会”学习》第一期节目《探寻河南“最强大脑”》正式上线。节目一经推出便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时尚有趣的节目形式,大大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
伴随着熟悉悦耳的音乐,第二期《解锁古老文化的“青春密码”》一周后上线,团团与青少年一起走进河南博物院,在拆盲盒的互动体验中,感受文物魅力;走进在建的黄河国家博物馆,提前打探拔地而起的黄河文化新地标……
在一个个文化创新成果之中,广大青少年切实看到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之路的河南图景。据不完全统计,《苗苗“会”学习》视频累计点击量已突破11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700万人次。
“太喜欢这种沉浸式解读了!”河南青年讲师团成员、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荣方称赞道,“什么是用‘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的‘幸福指数’?原来随处可见的面包,也能让我们追根溯源,找到答案。节目有深度、有温度,又轻松家常。”
5年来,河南共青团坚持守正创新,抓住青年的“拔节孕穗”期,以项目化形式实施河南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筑梦”工程,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青年一代精神支柱。河南各级团组织主动适应新时代青年主体意识强、思想多元、网络生存等新形势,以青年语言讲述党的理论,用时尚形式传播党的理论,有效增强了青年理论学习的“时代性”“青年味”“代入感”,让更多青年感受到理论和思想的无穷力量,不断坚定永听党话、紧跟党走的信心决心。
通过大力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河南共青团构建了“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六位一体的学习体系,创新推出网上主题团课、《苗苗“会”学习》等载体,累计参学人数达3.3亿人次,让理论学习更常态化、青年化。
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河南共青团建强省市县三级“河南青年讲师团”队伍,推出的“团队示范课”累计点击播放量达1200万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河南共青团深入推进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构建高校、农村、企业等分领域分层培训格局,覆盖青年骨干17.5万余人次,在全省持续兴起争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热潮。
青春身影活跃在创新建功路上
“现在乡亲们有啥事儿都愿意问问小许的意见,没把他当外人,他就是俺村村民。”河南省光山县仙居乡滕岗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富说。
刘国富所说的“小许”,是该村第一团支部书记许森。90后许森的本职工作是河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辅导员,2019年响应河南省号召报名成为驻村第一团支书。两年多的驻村经历,让城里娃许森谈起农业头头是道,现在俨然成了“职业农民”。
现在河南有7000余名驻村第一团支书、1.4万余名农村“领头雁”和返乡创业“春雁”,活跃在希望的田野上,用热血青春奏响希望之歌。
河南共青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相继推出了“第一团支书”“春雁行动”“青蔓乡间”等创举,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助力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打赢三大攻坚战中,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绘就别样青春图景。
通过举办“挑战杯”“振兴杯”“创青春”等赛事,河南培育了3200个优质项目,选拔了21万余名青年人才;开办创新创业加速营,完善“全链条”双创服务,让青年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建设现代化河南注入青春动能。
河南共青团还实施千名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建设服务基地,创新“人才+团队+基金”培养模式,青科协、青企协跨界合作,凝聚深化“创新驱动”的青春力量。
在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数个青年创新突击队承担起攻坚任务。未来,他们要让这朵蕴涵无限能量的“黄河云”,赋能千行百业,赋能现代化河南。
“百万青年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作行动”拉开序幕,设立“青年沿黄协作行动公益基金”,初始注资1000万元,七大项目深度助力,1300余支河小青队伍巡河护河,唱响了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创新服务谱青春华章
青年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共青团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青年有获得感,共青团才有存在感。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河南一些家庭贫困学生无法顺利上网课。“沪豫一家亲、携手抗疫情”手机捐赠助学行动,当即启动。
第一团支书深入派驻村,迅速筛选援助对象,10多天的时间,50多个县的4000余名学生领到手机、开通流量。那一刻,家长舒心了,学生眉头舒展了,学习劲头更足了。
疫情形势好转之际,经济保卫战全面打响,团河南省委、省青企协第一时间走访调研,访企问需,搭建平台,争取贷款20亿元,“青”力解难题。
2021年夏天,河南多地遭受暴雨侵袭。洪水过后,家园重建,“抗汛救灾 希望同行”紧急救助、“青少年心理援助”、创业青年结对帮扶等专项行动全面启动,“青”力暖人心。
2.6万名贫困生在河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资助下,圆了读书梦。“屋顶蹭网男孩”全杰通,如愿走进电子科技大学工科试验班,开启新生活。
1.6万名家庭贫困大中专毕业生,在“百校千岗”就业服务季找到了好工作。
“大城小爱”等婚恋交友活动,让河南各地青年交友不再囿于一方小天地。
一个个落地见效的举措背后,是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
河南省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出台,“青年发展”以专节形式,写入河南“十四五”规划纲要,带来与河南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的浩荡东风。
青年规划实施不断向基层延伸,内乡县“六大工程”为青年量身定制“大礼包”:红色学习阵地不断拓展,青年人才公寓拎包入住,“青创贷”缓解资金难题……
中牟、兰考探索形成“贴近青年选、找准青年建、带动青年干”的实践经验,为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提供了河南方案。
洛阳市发出“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的青春号令,制定一系列关心关爱青年的优惠政策,让青年来得了、稳得住、留得下、干得成。
放眼中原大地,青年发展大格局日渐形成,“青年优先发展、首先发展”,已成社会共识,越来越多青年凝聚在党和人民周围,蓬勃向上。
团河南省委负责人表示,迈进出彩新征程,河南共青团将更加自觉担当起为党育人的光荣责任,更加广泛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接续百年奋斗,在改革中破题、在创新中加强、在规范中发展,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青春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孙颖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2月23日 01 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