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1 19:4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校规校纪的心得体会8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核心目的:" 你的作文最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是强调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是分享自己遵守校规的经历和感悟?还是探讨校规校纪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确定一个清晰、集中的中心思想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立意:" 尝试让文章立意深刻一些,不仅仅停留在“要遵守校规”的表面,可以思考它如何塑造品格、促进学习、维护秩序、营造良好环境等。
"2. 紧扣“校规校纪” (Focus on "School Rules and Discipline"):" "内容相关:"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论据都应与校规校纪相关。避免离题万里,谈论与主题无关的个人经历或感想。 "具体体现:" 可以结合具体的校规(如课堂纪律、考试诚信、仪容仪表、集合要求、校园安全等)来展开论述,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Clear Structure and Logical Flow):" "标准结构:" "开头 (Introduction):" 简要介绍校规校纪的意义或重要性,引出你的中心论点或个人感受。可以开门
编者按:教育部于2017年2月公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于当年9月起实行。《规定》着力增强了针对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更加突出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和以学生为本的文化自觉。实施一年多来,《规定》在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学生权益、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从今天起,我们连续刊发三篇系列评论文章,从用好校规校纪、学生自我管理、打造良好学风等角度,探讨《规定》未来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关键性指引作用。
去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实更像是关于高校校规校纪的一把“戒尺”。如若将“戒尺”一词再分开解读,“戒”意味着学生管理应符合法律法规等上位法规定,遵循民主公开、程序正当、权责一致等法治思维和原则规范,对学生形成一种权威性、威慑力。而“尺”则指包含外部丈量和内在度量的那把“尺子”,外部丈量的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水平有多高、程度有多深;内在度量的是大学生内在坚定的行动自觉,内心保有对美的追求,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我教育体系。从这个层面上讲,如何用好这把“戒尺”的确意义非同一般。
《规定》的本质是保护人、激发人、发展人,生命力在于深入人心地执行好。在大学场域内,充分发挥好校规校纪这一“软法”的规范作用,尽可能地表达管理艺术之美、柔性管理之灵,积极探求大学生能动性、潜能活力的确显得弥足珍贵而必要。现如今,学分不达标,可能会本科降专科;毕业论文答辩再也不能“走过场”,而是要全过程管理;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的所谓“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规定》的适用对象为多达3000余万的在校大学生,故难以做到事无巨细全部涵盖,因此各高校应因地制宜,强化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基因,把校规校纪的特色生命力、灵活性和自主性充分释放出来。譬如说,《规定》明确了高校在学生转专业和转学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规范了转专业和转学的具体办法与程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便可以申请转专业,这委实是学业进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同时也应客观认识到,高校关于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实施程度不一,对转专业政策考量也是多样性呈现,对学生转学的满足程度亦须多维度入手,但只要基于制度基本面趋向人文关怀,政策供给量持续向学生需求倾斜,配套措施接续向学生美好向往发力,终究是能让学生信服认同的上好规定。
终极来看,《规定》意在突出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彰显以生为本的理想追求,内化为大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一种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最佳结合。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们常言,德是最难考核评价的,只因德更加突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注重道德感和使命意识。它昭示的是大学生之精神风貌,涵盖的是一种大学之道,居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首要和关键所在。无论是强调恪守学术道德,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均是立德树人导向机制的落地举措。此外,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支持,更加注重保护学生权益,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健全转专业和转学的条件与程序,这些都是以学生为本的生动写照。当然,政府、社会力量和高校还应主动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共享与协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服务,把教学、管理与服务融为一体,满足学生个性化、精准性培养需求,注重对“学术共同体”和“学术文化”的意义感培育,切实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业成就感,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更高水平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 (作者 张立迁 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本报记者 许沁 龚洁芸
教育部昨天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将于明年3月1日起实施。《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定义,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总有个别家长会将教育惩戒理解为“体罚”,对教师提出种种无理指责,让老师们认为“惩戒有风险,教育需谨慎”,甚至出现对学生“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现象。
如何用好“惩戒”这把尺,既考验教育者的智慧,又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同频共振”,才能让教育惩戒的尺子传递育人温度。
“小惩大诫”体现人文关怀
适当的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虹桥中心小学校长唐晓安说,适当保留对学生的惩戒,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也能有效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所谓“严师出高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应“严而有格”,而不是“严而出格”。教育惩戒要遵循适时、适度、合法原则,反对的是体罚与变相体罚,带有歧视、侮辱的言行贬损等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都属于惩戒的红线、师德的底线。
武宁路小学校长孙纳新认为,惩戒应体现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和教育智慧,对于老师而言,《规则》更好地明确了教育惩戒的界限,教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建平西校校长赵之浩认为,《规则》的出台,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了“正当接受教育”的制度保障。《规则》基本明确受惩戒的边界,也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提出制度、流程、申诉、反馈等明确要求,具有可操作性。“《规则》的出台,给学校提供了正确使用教育惩戒权的指导,真正体现‘小惩大诫’的作用,是一次既有威慑力,又体现人文关怀的好制度。”
应以“适度”二字为基准
根据程度轻重,《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规则》强调,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不同性质的行为,明确禁止七类不当教育行为,划定教师行为红线,规定对越界教师的处罚方式,方便各方监督。
“实施教育惩戒,应以‘适度’二字为基准,达成育人之效。”天一小学校长吕华琼说,惩戒不是目的,贵在善导。惩戒可以理解为在适当的教育情境下,用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更好促进孩子成长。对于“一般惩戒”来说,这些方式与其说是惩戒,不如说是老师正常的教育教学方式,是给予学生适当的提醒和引导。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说,惩戒的目的是“育人”。《规则》的发布让教师可以根据规则,对应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惩戒。“当然,作为教师应认识到,我们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惩戒,而是希望孩子在惩戒后自我反省,能以积极的态度来改正,这就与教师所使用的方式、语言、环境甚至于表情有很大关系。”在吴蓉瑾看来,即使是惩戒也并非冰冷的,孩子应该在惩戒中也能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关爱和满心期盼。
建议尽早出台实施意见
如何避免“惩戒有风险,教育需谨慎”的认知?唐晓安认为,这一方面与体罚和变相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有关,另一方面由于程序性规定不严密、不规范,让教育惩戒形同虚设,因此每个班主任、老师都应认真学一学这个惩戒规则,和家长一起制定班级学生、家长、老师都认可的切实可行的惩戒条约,以育人为目的,达成共识。
园南中学校长史晓燕表示,《规则》的落实责任在学校,要按规程制定校纪校规,加强教师培训、严守师德规范、完善操作流程,同时加大宣传,让家庭、学校、社会“同频共振”,践行正向育人理念。
在孙纳新看来,教育惩戒不能滥用,制度应结合区域、校情,健全学校相关实施、管理工作机制,让教育惩戒真正有规范、有温度、有尺度。
赵之浩还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尽早出台实施指导意见,要考虑《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的学生处分种类和《规则》中的学生处分相匹配的问题。学校也应制订详细的、可追溯的具体实施办法。
来源: 解放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