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1 21:5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抗战老英雄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真挚、深刻且具有感染力:
1.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Choose an Appropriate Angle):"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涵盖所有抗战英雄的故事或所有方面的感受。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方面作为重点,例如:英雄的某一句话、某个具体事迹、他们精神中的某个特质(如坚韧、勇敢、爱国)、或者你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某个具体启示。 "结合个人情感:" 从自身出发,思考这些英雄的故事触动了你内心的哪些情感?是敬佩、感动、自豪,还是对和平的珍惜?将个人情感与英雄事迹自然结合。
2. "深入挖掘英雄事迹 (Deeply Research the Hero's Deeds):" "力求准确:" 对英雄的事迹、时代背景、历史贡献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核实,确保描述的准确性。避免道听途说或凭空想象。 "细节描绘:" 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展现英雄的形象和事迹,如他们面临的困境、做出的抉择、展现出的品质等。细节能让人物更鲜活,故事更感人。 "理解动机:" 尝试理解英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信念,他们为什么能做出如此牺牲?是对国家的热爱,是对民族的责任,还是对正义的追求?
3. "真情实感,避免空洞
1934年寒冬的北平刑场,漫天飞雪。一位身着囚衣的中年汉子昂首挺胸,面对行刑队厉声喝道:“站到我面前来!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绝不能背后挨枪。”他从容坐定,目光如炬望向东北方向。随后,在雪地上挥笔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枪响之后,这位年仅39岁的抗日英雄倒在了雪地上,他的名字——吉鸿昌,从此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之上。
1895年10月,吉鸿昌出生于河南扶沟县一个贫寒农家。18岁投身冯玉祥麾下,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普通士兵一路晋升至军长,军中皆称“吉大胆”。然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东北沦陷的消息传来,吉鸿昌立即向蒋介石请缨:“国难当头应一致对外,愿提一师劲旅,北上抗日,粉身碎骨,以纾国难。”却遭断然拒绝,反被强令“出国考察”。
在异国他乡,一次邮局经历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当工作人员轻蔑地表示“不知有中国”时,他愤然制作一块木牌,刻上“我是中国人”五个大字,终日佩戴胸前,昂首出入公共场所。1932年“一·二八”事变炮声传来,吉鸿昌毅然违抗命令返回祖国。目睹山河破碎而国民党政府消极抵抗的现实,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同年深秋,他在北平秘密入党,完成了从爱国将领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蜕变。
1933年日军进犯热河,华北告急!在中共北方组织的推动下,吉鸿昌与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这支最初仅数千人的队伍,在“武装保卫察省,收复失地”的号召下,迅速发展至10万之众。为解决军备匮乏,吉鸿昌做出惊人之举:让妻子变卖家产,一次交纳党费6万大洋,由其妻冒险将枪支弹药送抵前线。
同年6月,吉鸿昌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北征。面对装备精良的日伪军,他发出气壮山河的动员令:“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在民众支持下,缺饷少弹的同盟军浴血奋战半月,以伤亡1600余人的代价,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将日寇彻底逐出察哈尔全境。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收复失地,举国振奋!《大公报》记载:“张垣车站附近大小客栈,人客充满,几无空房,多系闻起事后,前往投效者。”
同盟军的胜利刺痛了妥协派神经。在日蒋夹击下,冯玉祥被迫解散同盟军。1934年初,吉鸿昌潜回天津,组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将住宅改造为中共秘密联络站。他在三楼设立印刷所,出版《民族战旗》宣传抗日,甚至缩减家用购置设备。
同年11月9日,特务在法租界国民饭店暗杀未遂,吉鸿昌受伤被捕。狱中受尽酷刑,他慷慨陈词:“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留给妻子的遗书字字千钧:“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其外孙女郑吉安追忆:“字里行间既有为民族牺牲的豪情,也有对妻儿的铁骨柔情。但在家国抉择时,他选择了追随信仰,无悔忠贞。”
11月24日刑场上,漫天风雪中他拒绝下跪,端坐椅上面向枪口,用生命践行了“死也不能倒下”的誓言。当子弹穿透胸膛,一个英雄倒下了,却立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如今在吉鸿昌家乡扶沟县,7米高的将军铜像矗立在纪念馆广场,目光如炬望向远方。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而镌刻在察哈尔烈士纪念塔上的信念依然铮铮作响——刹尖斜指东北,象征着收复失地的未竟之志。
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吉鸿昌就义前“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绝唱,我们更能体会:一个民族最深沉的力量,不仅在于疆土与武力,更在于危难时总有不惜此头的脊梁挺身而出。当扶沟县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纪念馆宣誓“发扬先辈传统”时,当“鸿昌大道”上车辆川流不息,这穿越时空的抗战精神,仍在中华血脉中奔流不息。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世纪30年代
面对日寇侵略,民族危难
吉鸿昌脱离旧军人阵营
毅然选择追随中国共产党
用生命谱写了一曲
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而不懈奋斗的英雄壮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短短的20个字,就是91年前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贯长虹的就义诗。
1895年10月,吉鸿昌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一个贫寒的家庭,18岁时成为冯玉祥的部下,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逐渐从士兵升至军长。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吉鸿昌请缨北上抗日,以纾国难,却被强令出国“考察”。
天津吉鸿昌旧居讲解员李勃锟:吉鸿昌在美国前往邮局想往国内邮寄包裹时,邮局的工作人员竟故意声称不知有中国这个国家,吉鸿昌将军十分愤怒。回到住所之后,将军找来一块木牌,在上面工整地刻下了“我是中国人”五个大字,并将其佩戴在胸前,昂首挺胸地出入于大庭广众之中。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突然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吉鸿昌闻讯后,未经蒋介石许可毅然回到了祖国。
吉鸿昌外孙女 郑吉安:他亲眼看见了祖国遭受日寇侵略,同胞遭受日寇杀害的现状。面对如此现状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国民党政府是靠不住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也就更加坚定了他加入党组织的决心,所以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地下党的同志取得联系。
1932年,吉鸿昌在北平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名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3年1月,日本关东军向山海关发动攻击,随后占领热河省会承德。在中共北方组织的领导与帮助下,吉鸿昌和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建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任第二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
吉鸿昌外孙女 郑吉安:因为抗日同盟军是民众组织,没有枪支弹药。他不惜毁家纾难,让我的外祖母变卖家产,一次交党费6万大洋,为抗日同盟军送了枪支弹药,而且是由我外祖母冒着生命危险送到张家口前线的。
吉鸿昌随即率部进攻察北日伪军,连克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哈尔。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首次收复失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抗日力量。
1934年初,吉鸿昌秘密潜回天津,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并被推为主任委员。
他将位于花园路的住宅改造为中共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并缩减家用开支,购置设备,在三楼设立秘密印刷所出版《民族战旗》刊物,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国民饭店开展地下活动时遭到特务暗杀受伤,并遭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后被引渡给国民党政府。
吉鸿昌在狱中受尽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他给妻子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吉鸿昌外孙女 郑吉安:外祖母每当看到这封遗书的时候都是泪流满面。从外祖父的遗书中,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他为祖国、为民族而牺牲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亲人对妻儿牵挂的那份铁骨柔情。但是在家与国的抉择时,他选择的是追随信仰,无悔忠贞。
1934年11月24日,蒋介石密令将吉鸿昌“就地枪决”。这一天漫天飞雪,吉鸿昌从容走向刑场,他在雪地上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表达了抗日未成身先死的遗憾和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
吉鸿昌外孙女 郑吉安:他命令行刑的特务,给我搬一把椅子来,我为抗日而死,死也不能倒下。他从容地坐在椅子上,这个时候行刑的特务又绕到了他的身后,他厉声喝道,站到我面前来,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绝不能背后挨枪。
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英勇就义,时年39岁。1953年,党和国家褒奖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的同志,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吉鸿昌烈士签发纪念证,授予他的夫人胡红霞。
2009年9月,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总台央视记者 李欣 李红刚 常江 王晓沛 扶沟融媒)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