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测量实践自我鉴定》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2 01:13

精心挑选《测量实践自我鉴定》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测量实践自我鉴定时应注意事项的作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谈测量实践自我鉴定写作要点"
测量实践,作为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等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磨砺了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实践结束后,撰写一份高质量的自我鉴定,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更是对自身成长进行深刻反思、提炼经验、明确方向的关键步骤。那么,在撰写测量实践自我鉴定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内容真实,突出实践特色"
自我鉴定的核心在于“自我”,因此内容必须真实可信,杜绝任何形式的夸大或虚构。要基于实践过程中的实际经历和感受来写,客观反映自己在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应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应重点突出测量实践的专业特色,例如:
"具体操作技能:" 是否熟练掌握了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操作?能否独立完成测点布设、数据采集、记录计算等基本流程? "理论知识应用:" 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课堂所学的测量原理、误差理论、地图测绘知识?是否理解了各项测量工作的目的和原理? "实践难点与解决:" 遇到了哪些技术难题或突发状况(如仪器故障、恶劣天气、数据误差过大等)?

这几个“过度疲劳”的信号,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千万要重视!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休息了?

这个问题一问出来,社畜就开始捂胸皱眉,学生开始唉声叹气,带娃的宝妈都想哭了……工作的强度、生活的压力,让现代人疲于奔命,“疲劳”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特征之一。

一般来说,如果只有在少数时候有普通的疲劳感,往往只需要停下来休息或者睡一觉,就能恢复精力,这种疲劳是正常的。但如果通过正常的休息,疲劳感仍然无法缓解,这时候就需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是否生病了。

近年来,关于身体过度疲劳而突发“过劳死”的新闻屡见不鲜。但医学上其实没有“过度疲劳”这一疾病,如果说身体因为过度疲劳而出现了一些症状,实际上指的是得了医学所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

图源:新浪微博

什么是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 1988 年正式命名的一个新病种。2015 年,美国国家医学研究所将慢性疲劳综合征重新命名为系统性运动不耐疾病(systemic exertion intolerance disease, SEID)。但是“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个名字更为通俗直白,所以在本文中,还是沿用。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无法用一般劳累和疾病状况解释的疲劳症状。目前,没有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慢性疲劳综合征。但患者在临床检查中,通常伴有发热、疼痛、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受损等非特异性症状。

也就是说,当其他原因(包括药物副作用)不能解释患者身体的疲劳和其他症状时,可以考虑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呢?

1994 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给出了几项诊断标准:

1. 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 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 4 项或 4 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6 个月或更长时间:

① 短期内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

② 咽痛;

③ 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④ 肌肉酸痛;

⑤ 不伴有红肿的多关节疼痛;

⑥ 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

⑦ 睡眠后精力也不能恢复;

⑧ 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疲劳持续时间超过 24 小时。

3. 排除其他疾病或不良嗜好引起的慢性疲劳。

这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那么在生活中,当身体出现了哪些症状时,我们要如何判断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处于慢性疲劳状态了呢?

如何判断自己身体

是否处于慢性疲劳状态?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患者人群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在互联网、医疗、媒体、科教等行业的从业者中比较常见,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但疲劳是一种主观感觉,难以用准确的词汇或语句来定义和描述,所以医学界目前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

但近年来研究人员陆续制定了多个疲劳评估量表,如:疲劳量表(FS-14)、健康状况问卷(SF-36)、心理判定量表(SCL90)等,我们也可以结合这些评估量表中的指标,来初步判断身体是否处于慢性疲劳状态。

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自测的评估量表,大家可以对照指标测一测。

身体慢性疲劳自测表

1.早晨不想起床,勉强起床,也是浑身倦意;

2.工作或看书时注意力难以集中;

3.说话有气无力;

4.不愿与同事交流,回到家后也常常默不作声;

5.总是伸懒腰、打哈欠、睡眼惺忪;

6.懒得爬楼,上楼时常常绊脚;

7.公共汽车开过来,也不想跑步赶上去;

8.喜欢躺在沙发里,把腿抬高才舒服;

9.四肢发硬,两腿沉重,双手易发抖;

10.食欲差;

11.心悸胸闷,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

12.经常腹胀、腹泻或便秘;

13.忘性大,越是眼前的事越容易忘掉;

14.不易入睡或早醒,入睡后不断地做梦。

以上指标中,若有 3~4 项符合,表明身体可能处于轻度疲劳;若有 5~7 项符合,表明身体可能处于中度疲劳;若有 8 项以上符合,表示身体可能处于重度疲劳,这时可以考虑就医,考虑是否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了。

不要小看上述症状,更不要觉得它们是忙碌的现代人常见的“小问题”。

慢性疲劳是给身体的预警信号,它在提醒你——你的身体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负荷。这时,如果你停下来多多休息,进行充分调整,就可以减轻对身体的伤害。若未引起重视,未及时休息调整,那么“小问题”可能会引发“大问题”,严重威胁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做好这几件事

远离慢性疲劳

慢性疲劳综合征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件事,远离慢性疲劳。

8 件事让你远离慢性疲劳

1.作息规律,不熬夜,保证每天 7~8 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2.合理安排时间,调整生活节奏,避免长时间地连续工作和学习。

3.避免久坐和大脑长时间高速运转,每工作或学习 1 小时,休息 5-10 分钟,可以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走一走,扭一扭脖子和腰部。

4.保证晚上和周末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培养业余爱好。

5.定时用餐,控制进食总热量,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少吃零食和夜宵。

6.养成运动习惯,每周进行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或 75~150 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每周进行 2 次以上的肌肉力量训练。

7.学会释放压力,给负面情绪一个出口,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8.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健康。

总之,身体是一个忠实可靠的“情报员”,当你感觉到身体较为疲劳时,一定要立即采取措施消除疲劳,让身体恢复健康,千万不要因为忽视而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转自:科普中国

来源: 蝌蚪五线谱

体检查出的6种“病”,其实不用过度治疗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体检报告上的异常项目,由原来的一两行,慢慢变成了好几页……

但在医生看来,有些“病”并非真的病了,其实只是正常衰老的体现,不必过度检查和治疗。

6种“病”不用过度治疗

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郭艺芳表示,很多“病”其实就是机体衰老的体现,体检报告上常出现的以下问题,不必过度治疗,更无需焦虑。

1.颈动脉斑块

郭艺芳表示,人一般在30岁后出现颈动脉斑块,40岁时明显增大增多。

可以从30岁开始筛查斑块。若发现斑块也不必紧张,调整生活方式有时斑块可以逆转,使其缩小或减少。

2.心脏瓣膜关闭不全

器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心脏瓣膜的功能也会逐渐衰退,出现二尖瓣或三尖瓣轻度反流。

只要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危害,不用过于担心,也无需进行特殊治疗,做好日常护理,减轻心脏负担,定期复查即可。

3.血压值差距变大

你可能已经发现,每年测得血压的高压值(收缩压)越来越高,低压值(舒张压)却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心脏会慢慢变得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灵活,发生舒张功能减退,再加上动脉血管变得僵硬,就自然会出现这种情况。

4.前列腺增生

男性到了40岁前后,前列腺开始出现组织增生,夜尿增多、尿急、憋不住尿等情况会慢慢出现。

不影响生活质量一般不用治疗,但如果出现排尿困难,或者起夜频繁影响睡眠,就需要干预了。

5.骨关节退行性病变

体检报告中出现“退行性病变”,通俗说法就是老化,比如腰椎、膝关节、颈椎退行性改变。不必过度担心,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可以就诊处理。

6.肝囊肿、肝血管瘤

肝囊肿,就像是肝脏长的“小水泡”,是一种良性病变,20~50岁人群多见,且年龄越大,发现几率越高。多数肝囊肿不长大,也不癌变,定期进行彩超检查即可。

肝血管瘤也是常见的良性病变,以30~50岁多见。如果瘤体直径小于5厘米且无症状,一般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器官衰老有个时间轴

不难发现,很多疾病就是身体老化的表现。人体机能在30岁前后达到巅峰,之后逐渐衰退,但每个器官开始老化的时间不同。

25岁:皮肤

25岁后,皮肤胶原蛋白合成的速度放缓;35岁时,皮肤衰老的迹象更明显。

30岁:肌肉

肌肉量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40岁起每年肌肉流失0.5%~2%。头发、肾脏、关节、肠道也都是以30岁为分界线。

34岁:肺功能

此后,控制呼吸的肌肉和胸腔开始变得僵硬,肺活量缓慢下降。

40岁之后:眼睛、肝脏

进入四十,眼肌越来越无力,聚焦能力下降,开始出现老花眼。肝脏的解毒能力,通常在45岁时会明显下降。

50岁:内分泌

到了50岁,女性雌激素水平会断崖式下滑;男性雄激素分泌量会减少大约1/3。

7件事延缓衰老进程

做好以下7件事,有助延缓衰老进程,让疾病来得晚一点。

1.保持心态年轻

心理学认为,衰老常常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当你觉得自己老了,放弃了“年轻”的念头时,身体就会向衰老的心态靠拢。

百岁老人和医学研究都证实,好心态的确能抗衰老。

2.坚持适量运动

保持一定的肌肉含量,不仅可以预防跌倒、保护骨质、改善平衡,对延缓机体老化同样重要。

成年人每周应累积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150分钟较大强度有氧运动;每周2~3次力量练习。

不管哪种运动,先找一种你喜欢的,培养起上瘾的感觉,再将运动变成像一日三餐一样的习惯。

3.培养休闲爱好

有个休闲爱好,既能打发时间,也有助延年益寿,比如养花、下棋、跳舞。研究显示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的老人,更不容易发生失智。

4.睡足美容觉

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的过程,尽量每天睡够7小时,且最好在23点前入睡。

5.尽量不碰烟酒

双胞胎中,不吸烟不喝酒的那个往往更显年轻。烟草和酒精带来的伤害,几乎遍及身体每个角落,慢性病、癌症等健康问题都会随之增加。

6.饮食种类多样

膳食宜多样,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每天尽量吃够12种食物,每周吃够25种。

7.学会与症状和平相处

临床发现,有的男性一出现前列腺肥大就想做手术,其实部分患者口服药物就可明显改善症状。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