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2 03: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毒气中毒事件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思考,并符合观后感的性质:
1. "明确“观后感”的性质:" "核心是“感”:" 观后感不是对事件本身的客观陈述或详细报道。重点在于你 观看(或阅读、了解)了这件事之后,内心产生了哪些 "感受、思考、联想和启示"。 "对象是“观”:" 你所“观看”的对象是什么?是纪录片、新闻报道、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还是公开的讲座、展览?明确这一点有助于你聚焦感受的来源。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涵盖事件的全部细节或所有影响。选择一两个对你触动最深的方面深入挖掘,例如: 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同情与悲痛。 对施害者或事件背后动机的愤怒与反思。 对科学(如毒气研发、防护、解救)的惊叹或忧虑。 对国际关系、战争伦理或和平的思考。 对人类道德底线、社会责任感的感悟。 对历史教训的警示。 "结合自身思考:" 将事件与自身的知识、经历、价值观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见解。
3. "
洛斯之战英军放毒
“讲武德”这事春秋时的宋襄公可谓是一枝独秀,敌军要渡河而战,部下劝他乘其半渡而击之,可一战而胜。而讲武德的宋襄公怎么能干这么卑鄙的事儿呢,坚持等敌军渡完河列完阵之后堂堂正正决战。结果他是高尚了一把,宋国军队可就倒了血霉,大败亏输。此战例虽不能与毒气战等同视之,但多少也涉及到战争中的武德问题。一战中开始的大规模毒气战虽说是由德国率先发动,但英美两国也没少在战前对毒气做过研究。
法军战壕中飘进德军释放的毒气
而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的三国著名桥段,诸葛亮唱的空城计就十分不讲武德;下面就讲讲战争中的武德。
武德似乎可从四个方面来说,即使用的手段是否光明正大、造成伤害、致死率、创伤后遗症。仅就毒气战来讲,放毒靠的就是出其不意,要么对方没防护手段,要么就突破对方的防护措施。难道放毒之前提前通知:赶紧的,俺要放毒气了哟,防毒措施准备好,我们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毒气攻防战吧。敢这么干的绝对祖坟不保。要光明正大谁还打仗啊!手段磊落在战略战术都发挥到极致的战场上就十分迷思。
至于伤害嘛,回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用的石斧、石刀、石箭等武器,钝刀子割肉的感觉也许痛苦程度更甚。到金属被人类开发,从青铜时代走向铁器时代,武器变得更加锋利了是不是砍在人身上也就变得不那么痛苦也呢?暂且存疑。用火如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用水如关羽水淹七军;这些水火冤魂跑到阎王爷那儿诉苦,烧死、溺毙和被砍死或被砸成肉酱到底哪个更痛苦呢?
尼尔森(又译纳尔逊)之死
随着火器出现,枪炮齐鸣,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如何不好直接判断,但从火绳枪到自动火器的技术进步中,杀人效率倒是呈指数增长。且与弓箭等投射武器相较,可能子弹更易击穿人体。造成的感染如何也得看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而子弹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达姆弹也因不讲武德而被《海牙公约》禁止。但只有立法而无执法的行为无异于耍流氓,达姆弹虽然军事上应用不多,但化学战却在两伊战争中打得如火如荼。这种从毒气战扩展而来的化学战更是被国际社会视为非法行为(人类之恶)。
二战中威尔士王子(又译亲王)号遭到攻击
经过一战、二战和冷战这三代的发展,化学武器才最终于1993年在《化学武器公约》中明令禁止。与之同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核武(冷战后)及生物武器(2013年约170国签字)也在不同时间禁掉。但既然已经禁掉了,这些武器也该销毁了吧。可现实就是这么骨感,当初开发一时爽,如今削武没钱养。研发、制造、维护这些武器很花钱,如今要销毁还得花一大笔钱,特别是核武器这种吞金巨兽。这般辛苦奔忙为哪般呢?
1899年于海牙设立的固定仲裁成员,负责以法律手段处理国际纠纷
近代医疗没普及之前,战争中最大的杀人凶手往往不是武器,而是疾疫。这东西可比刀砍斧凿、水淹放火效率高多了,当然也很难有办法控制它。就算在比之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冠要杀人,医生们又能从它手上抢回多少个呢?当然很多时候这不是能不能治的问题,而是大量患者挤兑有限的医疗资源,也实在是古今通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冷兵器时代治疗伤兵
一战中毒气战共造成超过百万战斗人员伤亡,而其中约九万人死去。作为对比,1915年统计的12792名中毒伤兵中,仅有307人死亡,余下几乎人都复员归队。另一份战争后期23626人中毒抽查样本中,93%的人复员归队,却仅有超过3%的人死亡。当然,这也跟当时所用毒气的毒性、部队的防护措施有关。1917年英国的伤亡统计表明约一半的枪伤等级为严重,而总体来说约有一成会因伤致死。简而言之,只要防毒面具得当,在毒气出现时第一时间按指示穿戴好,中毒之后能及时救治,生还概率还是挺高的。训练有素的部队防毒操作几乎就是他们作战之外的第二本能,这也是对抗毒气最有效的方式。
苏芬战争
若从致死率和辐射伤害上看,使用核武器算是很不讲武德了。广岛爆炸的两颗原子弹第一次让七万多日本人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一发入魂,不是立马回到分子状态,就是在辐射伤害下受尽折磨,不久后去见天照大神。更有许多无法统计的辐射病人常年得与病魔斗争,使用核武是不是更不讲武德呢?当然对日作战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而这时说什么平民无辜相当片面,战争是相当现实而残酷的。尤其是二战这种拼尽国力的全面战争,普通人的性命只不过其中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也许有的国家比重稍稍高点,也有搞种族灭绝的纳粹。当大雪落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武德在这样一场大战里就更加奢侈了。所以冷战拉开帷幕后,笼罩在核阴影里的那几十年里,反对使用核武器的声音就一直没断过。
经历过生死的人总是心中有道道伤痕,平时可能微不可察,但一旦显露在阳光下定是鲜血淋漓。许多事并非知道就能理解,可能战争尤其如此。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即使是如今的和平年代,上一场战争也才不到半个世纪。也许战争不是历史畸态,而是常态,它往往会打乱固有秩序,曾经的一潭死水再起微澜,继而掀起涛天巨浪。交战双方总体上都为也胜利而动作,而在前方浴血的将士真的很难不说是炮灰或消耗品。
就如《西线无战事》中那一群热血青年想要热血报国,最终就只能在烂泥中蹒跚而行,就为了那几里的荒原耗尽生命。虽然这样说没有考虑战略层面上的作战意图、种种限制,但就个体而言,还有比这更大的悲剧吗?而那些最终走出战场得以回家的将士,将会带着所有的回忆渡过余生。
就如那些毒气战中的幸存者,你拿着统计数据跟他讲毒气并不可怕,甚至比不过子弹。而你又是否真正经历过战争,遭受过毒气侵体的痛苦。未经历过这种伤痛的人看再多的资料,得出再详实的数据来论证。其实都忽略了那冰冷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仅是一串名字、一叠履历;他们是曾经直面过死神与灾难的余幸,很可能人生已然天翻地覆。
在三体世界的构想中黑暗森林就是一个无法之地,完全不讲武德的星际争霸。为了生存下去这一生物最本能的需求,三体人入侵了地球。凭借的是其高度发达的技术文明对人类全面碾压,然而竟然是一个研究宇宙社会学的逻辑发现了这个操蛋的黑暗森林法则,并成功威胁了三体人,将人类带入威慑纪元。他手上的按钮不啻于这个科幻世界的核按钮,一旦按下就是同归于尽,与冷战并没有什么区别。这讲武德吗?说白了,武德是文明在生死存亡之外才有可能讲的,即便在三体人思维透明这种奇葩设定下,人家也不会让自己的生死操于他人之手,就算是玉石俱焚也不行。
读书识字可开阔眼界,然而教育公平却从古至今都没达到。从前是对性别、职业、出身的莫大歧视。到现在实行义务教育之后前两条的比重虽没有完全消失,却也大大降低,但出身就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了。无论如何鼓励勤奋上进,架不住人家的起点就是你奋斗一生的终点啊!更别说在成长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天壤之别。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生活水平的确在逐年提高,但他们敢说就一定有精细的营养管理、最好的师资吗?这个问题答案不言而喻。这种外部的物质条件无法改变,教育公平也就基本是一句空话。但你能说人富豪不讲武德吗?别人把自己挣的钱投到自家孩子的教育上,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你有孩子难道不这样做?不这样做的会被谴责为不负责任,若有更出格的管生不管养只怕更会被斥为狼心狗肺,甚而虐待儿童就得刑法来找他谈话了。
还有一更要无语问苍天的事,凭啥他就比我能?上过学的小朋友都知道,班上总会有人成绩好有人成绩不好。都是学一样的东西,但为啥有人就是比我学得快呢?这还不算,更悲催的他还是睡我上铺的兄弟,我寸步不离、暗暗观察了一阵发现,我真的比他更努力啊!但是这哥们就是比我能。就像张雪峰段子里说的,数学这个学科行的是真行,不行是真不行。班上总有那么一两头牲口,老师会的他(她)都会,老师不会的他(她)还会。这可咋整,老师会的多数人都还不会啊!在数学智力这条赛道上竞争,无关乎家庭背景、性别年龄,基本从你一出生就定下了。
但这么不讲武德的情况为啥没人批判呢?可能是因为投胎这门技术活纯粹就是一锤子买卖,而且还不是由你定的吧,纯靠老天爷赏饭吃。而能在上学时期就发现自己的特长多少是幸运的,数学不行咱可以写文啊,你让那牲口吟诗作赋试试!但极端情况下还真可能遇到个全能型的人才,连吹拉弹唱人家都有模有样。这般境况下想要弯道超车的小伙伴迷茫了:要我超车也得知道弯道在哪啊?更重要的是,车呢?心灰意冷之下也是卷不动了,直接躺平。生活何必要这么累呢?
在最近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里,谢之遥邀着阿奶、许红豆一起打麻将。阿奶一不小心胡了,谢总一句“阿奶您这还讲不讲武德了,屁胡也算胡吗?”日常生活中的“武德事件”也能很有趣,可算是生活的调味剂。
暴力嗜杀的绿林好汉,或许真有如话本所说的那般快意恩仇、劫富济贫的人物,但李逵算是个异类。李逵这个人从出场时戴宗就有个一针见血的评价:“专一路见不平,好打强汉”。江州劫法场时在那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直杀到江边,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一斧一个,排头砍将去。而另一件在如今看来相当恐怖的是他对肉食的强烈偏爱,且不排除同类。杀黄文炳时,他是第一个下刀的;回乡接老母碰到李鬼打劫,没菜蔬下饭,看着自笑道:“好痴汉!放着好肉在面前,却不会吃!”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自然,好似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可能反映的是作者施耐庵所处的元末明初社会,赤地千里,人相食成为常态。朱八八不就连当个编外和尚都被人嫌弃要不到饭吗。
对人命的漠然态度连他的哥哥弟弟们也不例外,他基本对自己的性命也没看得有多重要。这种水泊梁山上的人物放在今天就是妥妥的法外狂徒、社会的极不安定因素,是一定要被公安机关和武警给剿灭的。要是他们有本事闹到军方出面的程度,基本也就得以往生了。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主角基本都是很讲武德的存在,如陈家洛、乔峰、张无忌等,更别说正道之光靖哥哥“郭大侠”了。而更接近现实的杨过,青少年时期就十分叛逆,都快够着问题少年的标准了。韦小宝则从小混迹秦楼楚馆,他的道德底线虽不高,但至少有。而古龙作品中的人物则大多不那么黑白分明,陆小凤就是其中一例。他经历一个又一个离奇事件,但道德包袱没有那么重,武德就比较稀薄,还能轻装上路。
俗话说“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但烽火戏诸侯的《雪中悍刀行》也说过“人在江湖飘,哪能总挨刀?”《剑来》则试图构建一个这样的世界:强者的自由以弱者的自由为边界。武夫、修士在三教祖师的约束下一环扣一环,从而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天下。但即便是法力无边的修士也无法随心所欲,或许得到一念可灭宇宙之时(已知的最大时空)才能稍稍明白生命的终极,到底去往何方,来自何处。
这些流行作品中的人物相对比较虚,而《一代宗师》里很讲武德的老前辈被徒弟马三重伤,不久去世。也道出了现实的窘境:就算艺业有成已是一代宗师,仍少不了明枪暗箭。想要人人都按规矩办事是不可能的,只能让违规者付出尽量惨重的代价才是对武德最有限的保护。
《知否?知否?》中顾廷烨为娶明兰而小小地耍了一把阴谋诡计,他还颇为自得。对此明兰只能向盛老太太诉苦:“这人这么……厉害,可该怎么办呀?”而找另一半要是碰到个厉害的,往往是利弊参半的,或是枪口对外时,天下太平;而要是搞内战,怕是要血流成河。恋爱中的人稍稍不那么讲武德,也不伤大雅……只要不是骗婚!
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似一池碧水沉静无波。也有吵吵闹闹的“俏冤家”,仿佛不三天两头吵上一架、活动活动筋骨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似的。张驰有度的生活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只要不诉诸暴力,这就涉及为人诟病的家暴。
家暴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丈夫由于体力、畸形的社会风气使然对妻子家暴,常常是恃强凌弱,十分不讲武德。大多女性只能默默忍受,但也有内心十分强大的女人就不受这个气,现在打不过你,不代表以后还打不过。锻炼身体,练习散打非得把老公给打趴。这种情况极为特殊,为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此时就需要强势的一方讲讲武德了。如若不然,只要不是受虐狂,另一方必然痛苦,这时外界的正义力量甚至法律就该出场了。不被束缚的恶多会膨胀或潜藏,给他人以伤痛。
还有许许多多可以“武德关系”可以说,其实在本质上(或扩大其内涵)基本可以视为人对公平二字的向往。然而公平是如此抽象的一个概念,每个人对公平的期待也不见得一样。但维系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就要求既得利益者让渡部分权利,这样的社会也更加和谐。对社会这方面很精准的概括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武德关系还存在着许多维度,同僚(行业内卷)、商业竞争、官商之间、党争、国家之间的竞争(什么贸易战、科技封锁之类的)、国家联盟对抗(北约与华约两大阵营)等等。由于篇幅限制,容后再说。
—————这里是正文分割线——————
若有感兴趣的军事史请在下方留言,国内近代以来的就算了,资料少不说,还容易踩红线。奈见识所限,文中谬误在所难免,若慧眼察之,还请不吝朱笔,指摘文后,幸何如之。
作者:王作剩
近日,法国电影《呼吸》登录国内院线。再次观看,仍然惊叹于导演的先知先觉。作品对病毒烟雾突然淹没巴黎的影像想象,让人不仅想起在全球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但由于情感的悬置,使其恰如一则不太完美的警世寓言。
叙事新颖的警示寓言
《呼吸》是一部反类型的灾难电影。作为标准的类型片,灾难电影往往应该遵循“生活正常—灾难发生—逃生与互救—生活恢复平静”的叙事结构,伴有海啸、地震等充满震撼力的场面,间接展现人性的善恶。《呼吸》基本遵循了这一叙事结构,但又逐一进行了细微调整,使其区别于一般的灾难电影。
电影初始,导演用八分钟展示了灾难前非正常的家庭状况:夫妻处于离异状态;女儿身患败气症十二年,只能生活在无菌氧气舱中;夫妻二人因是否去加拿大为女儿治病而发生争吵。紧接着,灾难发生。先是地震,继而从地底冒出病毒烟雾,但灾难场景并不具有破坏力,相反有种烟绕巴黎的壮观美,人们的逃生表现也反应平平。
在“逃生与互救”部分,影片完全舍去了逃生的众生相,仅仅给予横尸遍野的景象呈现,以及从远景出发的些许暗示——由暴乱或者其他原因引发的烟火。夫妻二人向楼上逃生与向楼下救生时,对手除了一条狗与一名警察,就是外观平静但随时可致人死亡的病毒烟雾。这种设置,减去了许多惯有的戏剧冲突与道德困境,增加了反复上下楼的情节,十分考验演员的演技。在电影结尾,生活也未恢复平静,实际上是一个重复的开始:由之前的父亲救女转变为女儿救父。这便打破了以往的团圆结局。
除了新颖的叙事结构,无菌氧气舱的设置也相当巧妙。它既是败气症患者的维生之所,又是一种警世的隐喻。表面上,不过是一种高科技产品,但将其放置于影片的科技环境中,并与故事中母女探讨烟雾时所坚信的科学信念相联系,不难发现它的实质是对科技、科学的疑问——人类发明了无菌氧气舱、数字眼镜、电和电池,这些本来为人类提供方便的发明却让人类越发依赖,更无法避免病毒烟雾的威胁。事实上,只能暂时保证安全的无菌氧气舱隐喻着身处灾难威胁中的人类,也隐喻着表面正常实则千疮百孔的地球。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奇•贝克所论说的那样,人类正身处“风险社会”之中。
主题孱弱等带来的情感悬置
从当下的新冠病毒语境看,《呼吸》无疑是一部极具预言性的作品,也是一则警世寓言。但从影像艺术上看,这依然无法称为优秀之作。影片剧作缜密、演技精湛、叙事新颖,却偏偏由于主题孱弱等悬置了观众的情感。
影片剧作是缜密的。譬如开篇时,男主角的梦中场景是后面疾病的隐喻;吸氧老人关于“今天很热,昨天很冷”的吐槽,也为“地震与烟雾”灾难作了铺垫。但由于舍弃了灾难大场面与逃生众生相,剧情变得较为单薄,导致主题变得狭窄。导演将主题设置为爱的救赎:在灾难面前,离异的夫妻选择义无反顾地救孩子。主题本身没有问题,但忽视了心理展示、缺少道德困境的设置、回避了人性纠葛,最终导致主题孱弱,有失深刻,无法引起观众的共情。
此外,不当的色调运用、单薄的场景设置、缺失的故事前史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色调上,男主角首尾的金色梦境属暖色调,其意图是对美好的希冀,但缺乏力量感,且这种梦境在《脚斗士》《生命之树》等电影中早已有所展示,并不新鲜;中间烟雾的颜色设置偏红,毫无压抑之感。
场景设置上,电影中最多的是烟雾笼罩巴黎,并通过主角爬向屋檐、使用望远镜等向观众多次展示。但这种展示的效果适得其反:没有渲染出压抑的气氛,有效收紧电影节奏,而是给人以慵懒、松弛的感觉。这种错位,在于对烟雾静止的选择。灾难电影中的场景应该是剧烈运动的,充满力量。譬如突如其来的地震、海啸、飓风等,只有这样,方可调动起观众的恐惧、崇高等情绪。
最后,在故事前史上,电影并没有指出病毒烟雾的由来,仅借人物之口得知并非战争毒气,而是从地底冒出的烟雾。这种情况,在现实界是可能存在的,但电影中如果含糊其辞,观众便失去了情感的基础,致使期待落空。
大体来说,《呼吸》勾连起了影像与现实,是一部具有预言性的寓言电影。它对科技的反思,对“风险社会”的敏锐观察,对人类生死观的展示,对人类处境的隐喻,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叙事主题孱弱等问题所带来情感悬置,应当引起国内电影创作者的注意。
(作者系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