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首授自我鉴定》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2 05:58

3招搞定《首授自我鉴定》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首次授予自我鉴定时应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精雕细琢,映照初心——首次授予自我鉴定注意事项"
当人生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首次获得某种荣誉、称号或奖励时,撰写自我鉴定往往成为一项必要任务。这不仅是对过往努力的梳理与总结,更是对未来方向的审视与规划。作为“首次”,这份鉴定承载着特别的意义,它不仅是荣誉的印证,也是个人成长轨迹的初步勾勒。因此,如何写好这份“开篇之作”,使其既符合要求,又能真实反映自我,值得仔细斟酌。以下是在撰写首次授予自我鉴定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事项:
"一、 真实客观,避免空泛"
自我鉴定的核心在于“自我”,真实性是第一要义。应基于客观事实,真实反映自己在获得该荣誉前期的学习、工作或实践中的表现。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空洞的辞藻堆砌,更要杜绝弄虚作假。例如,如果是因为学业成绩优异获奖,应具体提及在哪些课程上表现突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如果是因工作表现突出获奖,则应结合具体事例,说明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贡献,解决了什么问题,展现了哪些能力。真实的内容最能打动人,也最能体现个人的诚意。
"二、 紧扣主题,突出亮点"
首次鉴定应紧密围绕“首次获得”这一核心,重点突出

“001”号找到了!探寻这个连队寻找编号背后的“精神密码”

“001”号找到了

■毛英椿

“编号‘001’找到了!”

前不久,陆军某旅七连官兵在历史资料中,成功找到首任连长王玉增的相关信息。听到这个消息,时任连长徐斗环激动不已。

“这些年我们一直按照入连顺序,为曾在七连服役的官兵授予编号。”历经多年寻找,徐斗环终于等到了老连长的“归队”时刻,“‘001’正是连队第一任连长的荣誉编号。”

谈起荣誉编号的由来,徐斗环感慨万千。那年,该连经历改革重组,官兵们一时难以快速转换身份,对新连队缺乏认同感。连续好几次比武,这支前身曾被誉为“尖刀”的连队都收获寥寥,官兵们的情绪也变得更加低落。

“必须让每个人切实意识到自己是连队建设的主人公。”连队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给每名官兵赋予荣誉编号,帮助大家在连队历史中找准自身定位,引导官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连队前身单位的历任官兵信息不全,为每名官兵编号成了一道难题。尤其是象征连队历史起点的首任连长,在现有资料中连名字都没留下……

“没有‘001’,哪来后面的编号?”指导员张宇说,“为了找到首任连长,大家花了很多时间在各类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甚至有战友趁着休假跑去连队诞生地调查……”

一次偶然的集训,连队战士肖祖滨结识了该旅机关王干事。了解到七连正在开展“寻根”活动,王干事想起自己整理资料时,曾见过一本记载着该旅前身部队大部分战役情况的手册。

得知这一消息,肖祖滨立即向连队报告。很快,张宇便通过王干事联系上相关资料负责人申可意,并在手册中找到这样一句话:13纵队第111团一连连长王玉增牺牲于淮海战役中的大宋庄战斗。

张宇翻看连史,该连前身为原胶东荣成独立营三连三排扩充而成,当时被编为独立营一连。“虽然都是一连连长,但此一连非彼一连。”他感到有些失落。

“我记得军史记载那时经历过一次大的调整改编,说不定这个一连就是你们连队。”一旁的申可意提醒道。

“这位连长会是我们苦苦寻找的老连长吗?”带着疑问,张宇主动联系淮海战役纪念馆了解情况,战士郭涛还利用休假时间跑到荣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咨询,都没有找到答案。

就在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时,旅机关传来消息,在新搜集的旅史资料档案中找到这样一条记录——独立营一连组建后整建制改编为13纵队第111团一连。张宇和战友在档案室中仔细查找核对,终于确认各种时间、地点、事件都能吻合:王玉增就是该连首任连长!

“荣誉编号不仅是几个数字,它更像是一串精神密码,将革命先辈与新时代官兵紧紧连在一起。”徐斗环说,只有铭记历史,才能读懂前人的奋斗,才能明白如何继续前行。

寻找编号“001”的过程,让全连官兵对自己的荣誉编号更加珍惜,心更加紧密地聚拢在一起。

历史中的一个个冲锋身影,也激励着后来人攻坚克难。前不久,在上级组织的建制连体能抽考中,全连官兵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时光荏苒,传承不息。寻找编号“001”的旅程告一段落,官兵们仍在追溯更多荣誉编号背后的故事……

寻找编号背后的“精神密码”

■郑志明 王梦圆 毛英椿

陆军某旅七连开展“荣誉编号背后的故事”交流分享会。肖祖滨摄

每一个编号背后都藏着一场热血沸腾的冲锋、一份并肩作战的情谊

谈起刚开始寻找荣誉编号的经历,陆军某旅七连一级上士管永盛记忆十分深刻。

那年,连队专门成立“寻根”小组为官兵编配荣誉编号,由管永盛担任组长。然而,连队经过多次转隶整编、改革移防,大量史料散佚,现有资料仅仅记载了近两年的人员名单,他并未找到太多有用信息。

“从1946年建连至今,至少有数千名官兵姓名和身份不清,这么多人该怎么找,去哪里找?”管永盛一时感到无从下手。

“机关应该保存了一些兵员信息,要不去问问他们?”受到排长李家栋的提醒,管永盛试着向机关寻求帮助。在机关配合下,他很快从各类档案中翻找出300多名老兵的信息。这一进展令管永盛和战友颇为振奋。他们立即挨个给这些老兵打电话,希望挖掘到更多老兵的线索。

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顺利。大多数老兵的联系方式已更换,即使有个别老兵能联系上,提供的信息也很零散。年代越久远,老兵间的联系越少,想完全获取某一阶段连队全员的情况十分困难。

他们开始意识到,按这样的方式寻找,任务根本无法完成。有人甚至建议直接将过去“归零”,从现役官兵开始赋予荣誉编号。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探索荣誉编号的过程,也是我们受教育的过程。”时任连长徐斗环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想找到人就得找对人,主官是对连队人员底数最清楚的人,我们可以先找出历任主官的信息,再从他们身上找突破。”徐斗环的一番话,让大家重拾信心。

跨越数十载时光,寻找的过程并不容易。在倒序梳理到第15任连长时,管永盛没能从当时的连主官及老兵口中问到第14任连长的联系方式,只知道老连长叫曾必文。他们的工作再次陷入僵局。

机缘巧合之下,管永盛在兄弟单位授称3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遇到一位老兵,从他那里得到一条重要线索——曾必文是江西抚州人。

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官兵们却很高兴:“知道老连长的家乡在哪,我们就有方向了!”于是,管永盛与小组成员利用休假时间踏上旅程。抵达江西抚州后,他们在当地人武部的帮助下,终于在南丰县找到了老连长。

“我清晰记得与老连长初次见面时的场景。”一级上士陈远进回忆道,“他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紧紧握住了我们的手。”

得知管永盛等人的来意,曾必文拿出一本破旧泛黄的笔记本。大家激动地发现,这本笔记不仅记录了老连长任职期间的官兵信息,还有许多不被知晓的动人故事。

“王建伟探亲期间,为保护群众与歹徒英勇搏斗”“郭镛忍着伤痛加班加点训练,进入阅兵方队光荣接受检阅”……翻看一条条记录,大家的眼眶热了。这一刻,他们真正明白了,寻找编号不是为了得到一串简单的数字符号,每一个编号背后都藏着一场热血沸腾的冲锋、一份并肩作战的情谊,那是连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离开前,老连长曾必文再三叮嘱:“一定要把我们的战友都找回来,不能让他们被历史遗忘。”这句话,被管永盛和战友深深刻在心中。

随着“寻根”工作持续推进,不少退伍老兵也陆续投身这场意义非凡的追溯行动——

转业多年的老连长周常念专程赶回连队,一笔一画将当时战友们的名字写在本子上;老指导员张灿煌给连队寄来一封手写书信,详细记录了同期战友姓名等关键信息……在越来越多人的帮助与支持下,他们收集到的官兵信息持续在更新。

讲好每个荣誉编号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读懂那段光荣的历史

“黄伟,你有啥心事吗?”那天,看到即将退伍的二级上士黄伟心不在焉的样子,徐斗环主动找到他谈心。

黄伟是“寻根”小组的一员,一直负责相关资料的核验归档。“连长,我们陆陆续续找回这么多老兵信息,眼看要退伍了,还不知道自己的编号是多少,我心里有些遗憾。”黄伟的,道出了许多退伍老兵的心事。

听到这话,徐斗环心里也有些为难。要想按照最初想法找齐所有官兵,给每个人分配荣誉编号,涉及时间跨度非常大,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不如划定一个时间节点,把节点前的数字空出来慢慢找,从节点后开始编号怎么样?”这时,连队文书陈杰提出建议,得到了战友广泛认同。

“作为改革后应运而生的新型陆军部队,连队在新时代阔步向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如就以2017年为节点进行编号!”官兵们迅速达成共识。通过查找旅史档案、历史文献,他们核实了连队组建以来的编制表,确定自连队组建到2017年重组的各阶段编制员额,再对照往期征兵政策、牺牲官兵人数等信息多次复核增删,最终得出“2730”这个数字。

就这样,该连以数字“2730”为界限,将前面未知的数字预留出来,待日后核实;2017年以后入伍的人员,则在“2730”的基础上继续排序。

“肖俊雄。”“到!”“你是七连第2905名战士。”“是!”

“都亮。”“到!”“你是七连第2946名战士。”“是!”

……

那一天,七连组织了首次荣誉编号授予仪式,所有官兵都兴奋不已。“听到属于自己的那串编号时,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心底生根发芽。”作为连队军龄最长的兵,史兴乐至今忘不了那天的心潮澎湃。

“给官兵授予荣誉编号只是第一步,讲好每个荣誉编号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读懂那段光荣的历史。”指导员张宇说。那场仪式后不久,他们便整合已搜集到的编号故事,举办了一场“强军故事会”,将连队建设发展历程中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故事搬上讲台。张宇作为首讲人,以跨时空对话与情景再现的方式,讲述了“001”号老连长王玉增的故事——

“连队随团参加大宋庄、小宋庄战斗,在突破纵深时遭到敌人反攻。老连长身负重伤,忍着剧痛坚持战斗。子弹打没了,就冲上去与敌人贴身肉搏……”

“那一刻,老连长仿佛挺立在我眼前,让我的内心十分触动。”回忆起那天的场景,二级上士李健至今难以忘怀。

在“强军故事会”尾声,专程从江西老家赶来的第14任连长曾必文,也走上讲台与官兵分享战斗故事:“那年夏天,温度达到37摄氏度以上,我们连队经过13个市县,行程约1000公里……”

曾必文的讲述,将官兵带回那一段奋斗岁月。不少官兵表示:“虽然使命任务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过硬的战斗作风却是一脉相承的。”

看到活动圆满落幕,张宇愈发坚定了讲好连史故事的信心。他决定把连史中的二级人民英模门玉红、战斗模范姜元龙等英雄事迹一一搬上故事会,并鼓励连队官兵上台讲述自身的奋斗历程。

为了更好发挥荣誉编号的教育引导作用,该连精心编撰《连史册》,结合新兵入营、老兵退伍及重大节日组织荣誉编号授予仪式,每年还退伍老兵回到连队,为官兵讲述编号背后的战斗故事。

接续的荣誉编号,赓续着连队的精神血脉,也让官兵愈发斗志昂扬,奋勇争先投身强军事业。

“作为英雄传人,无论何时都要为连队争光。”前段时间的一场群众性练兵比武,该连二级上士张细雄通过层层选拔获得比武资格。凭着心中的信念,他在决赛场上咬牙坚持冲锋,最终荣获冠军。

该连官兵进行战术综合训练。肖祖滨摄

前辈们书写了厚重的连史,如今续写荣光的重任落在我们肩头

晨光熹微,一级上士吴阳波早早起床,在军容镜前仔细整理着装。对他来说,今天是个意义重大的日子。

“吴阳波,荣誉编号2755,担任连队射击技师,带领射击队伍圆满完成演训活动,荣立三等功一次。”在全连官兵共同见证下,徐斗环拿出《连史册》,将吴阳波的个人事迹记录在内。

这一刻,吴阳波等待了太久。

那年,吴阳波从其他单位调整到七连,一度感到“水土不服”:营里组织武装3公里比武,他尽全力跑完全程,其他战友却早已冲过终点;400米障碍训练,别人都能快速通过,唯独他跳进深坑后半天爬不上来……

看到不少同年兵纷纷立功受奖,吴阳波觉得自己年龄偏大、专业又不对口,立功受奖的机会渺茫。他内心十分沮丧,打算“干两年就退伍”。

吴阳波的思想波动,被连队主官看在眼里。一天谈心,徐斗环拿出《连史册》,指着编号2755后面的一行空白对他说:“七连每个人都有书写自己荣誉的机会,这个数字后面的空白,需要你自己来填写。”

“史兴乐,荣誉编号2615,一门心思钻研组训方法,悉心总结带兵之道”“卢宗武,荣誉编号2739,既担任过载员也担任过乘员,不管在哪个岗位都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看着连史册上一个个奋勇争先的故事,吴阳波下定决心作出改变。

从那天起,他开始努力加训补差,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如今,吴阳波不但成长为专业骨干,还担任了全营首席教练员。前不久,他带领战友奔赴野外参加战斗射击考核,成功打出“满堂彩”。

一个个编号背后的新时代奋斗故事,正在影响更多年轻官兵。

列兵刘凝欣家境优渥,刚下连时因为不适应部队生活,常常找理由躲避训练。一次训练间隙的交流分享,编号2766的二级上士张明凯为战友讲述了自己从“叛逆少年”成长为特级技师的故事。这段相似的经历,让刘凝欣深受触动。他暗下决心,要用行动和成绩书写自己的荣耀。

而后,刘凝欣从基础体能开始制订补差强训计划,主动向训练尖子请教,并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在后来的考核中,他的训练成绩明显进步,名字还登上了军事训练“龙虎榜”。一次实兵演训,某车组一名炮手意外“阵亡”,刘凝欣迅速替补上阵,精准摧毁“敌”目标,得到战友们点赞。

“前辈们书写了厚重的连史,如今续写荣光的重任落在我们肩头。”回顾来路,他坚定地说。

指导员张宇告诉笔者,荣誉编号不仅见证了摘金夺银的辉煌时刻,也镌刻了许多默默奉献的平凡小事:黄家欢,荣誉编号2837,担任连队兼职水电工,野外驻训期间主动担负全营水电维护工作;孙思远,荣誉编号2924,入伍前学过理发,下连后主动兼职连队理发员,每周利用休息时间帮战友服务……

“无论贡献多少、事迹大小,每一个强军足迹都值得被铭记。”张宇说。

一个个编号,暗藏着奋进攻坚、团结制胜的“精神密码”。强军征程上,连队官兵从历史足迹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前段时间,该连多人在上级组织的考核比武中荣获佳绩,连队也因各项建设成绩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入职仅一年被授三等功,这个戍边新警凭什么?

‍‍‍‌‍‍‌

“晋畅,功勋章来了!”

近日,云南保山

龙陵边境管理大队办案区走廊

传出阵阵喜悦声

3名队友捧着功勋章和证书

期待地等候在办案区门口

队友将杨晋畅抱住

当新警杨晋畅揉着酸涩的眼眶走出询问室

队友们捧着的红色荣誉证书

像一簇跃动的星火

点亮了夜晚的沉寂

几分钟前还在梳理案件笔录的杨晋畅

此刻已被战友们团团抱住

他难言激动

轻轻抹了抹眼角的泪水

杨晋畅激动落泪

原来

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

龙陵边境管理大队

决定在近日召开表彰大会

入职仅一年的新警杨晋畅

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授予个人三等功

三等功勋章及证书

原本欣喜地期待着

人生第一次“立功”表彰大会的杨晋畅

却在大会召开前48小时

接到所在案件办理队接手重要案件的通知

紧急情况下

他主动请缨:

“案件不等人,我先办案去!”

当表彰大会的掌声响起时

他正伏在办案区的电脑前

一遍遍梳理着笔录

直到晚上11时

杨晋畅才走出办案室

“晋畅,我们给你戴上这枚奖章”

夜晚的监控画面

定格住了这温馨感人的一幕

队友为杨晋畅挂上勋章

1998年出生的杨晋畅

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

2023年11月考入保山边境管理支队后

便一直在基层从事执法办案工作

入警培训时的杨晋畅

他所在的龙陵边境管理大队

长期处于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的的第一线

始终保持对跨境违法犯罪

严防、严控、严打的高压态势

为提高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大队特意抽调4名优秀青年民警

成立案件办理队

杨晋畅便是其中一员

杨晋畅正在办案

从协助整理第一份询问笔录到独立办案

这名新警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

便在案卷堆里完成了蜕变

成为队里最年轻的案件主办人

杨晋畅全年参与办理各类案件共580余起

办案队正在进行人身检查

去年一起案件办理中

一名涉案孕妇在调查询问时

拒不配合且不愿进食

看着队友们轮番劝说

饭菜加热了好几次

她始终连筷子都没碰一下

杨晋畅默默出门

前往便利店买了些面包和巧克力

叫上队里的女民警

将孕妇带到一间单独的候问室

轻声劝道

“吃点甜食缓缓,别饿着孩子”

或许是杨晋畅的温柔

击破了对方的心理防线

孕妇终于开口进食

随后不仅交代了案件事实

更协助民警厘清全案脉络

带嫌疑人到医院就医

杨晋畅事后坦言

“突审时一句不经意的家常

释法时的刚柔并济,由己及外的关怀

这些小细节

都有可能成为突破案件的关键钥匙”

执法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这些都是杨晋畅长期在执法办案一线

摸索出的小技巧

获三等功后父亲给杨晋畅发红包

每逢节假日

或是工作中遇到困难

父亲总会发来红包鼓励、留言安慰

近日被授予三等功后

父亲的红包也如约而至

“家里一切都好,安心工作”

朴实的话语浸满了父亲的关怀

“参加工作的这一年

也有过熬不住的时候

但隔着手机屏幕,爸妈的鼓励

总能给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杨晋畅感慨

杨晋畅和队友在车内休息

2024年

龙陵边境管理大队案件办理队

共办理案件590起

他们当中

先后1人荣立个人二等功

2人荣立个人三等功

这些象征荣誉的勋章

是无数移民管理警察

奋斗在边境一线的缩影

办案队整理卷宗

在这群移民管理警察中

有人曾无数次推迟休假

只为完成临时抓捕任务

有人48小时未合眼

只为高质量完成案件办理

……

杨晋畅佩戴功勋章

被授予“个人三等功”后

杨晋畅说

“参加移民管理工作一年多来

我逐渐读懂勋章的意义

这枚勋章虽不重

但托得住家人厚望

承得起百姓期盼

守得了边境祥和”

杨晋畅佩戴功勋章敬礼

新警杨晋畅

把第一枚功勋章和家人的期望

一同写进人生之书里

现在

属于他的警察故事

才刚刚开始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