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2 06: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俄国文学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能准确反映你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Clarify Core Content and Themes):" "中心思想:" 确定作品最想表达的核心思想、主题或主旨是什么?例如,是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如《复活》)、对个体精神困境的探索(如《卡拉马佐夫兄弟》)、对俄罗斯民族灵魂的描绘(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还是对历史变迁的反思? "关键情节:" 提炼出推动故事发展、揭示主题的关键情节或转折点。不必复述全部故事,但要抓住精髓。 "主要人物:"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动机、命运以及他们在情节和主题表达中的作用。他们的内心冲突和成长变化尤其重要。
2. "深入分析与解读 (In-depth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象征与意象:" 俄国文学常运用丰富的象征和意象。留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象征物(如托尔斯泰的“土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中的“地下室”),分析它们可能蕴含的意义。 "语言风格:" 关注作家的语言特色。是简洁朴素(如契诃夫)还是华丽繁复(如托尔斯泰
【光明书话】
作者:彭涛(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系主任、教授)
契诃夫生前曾经开玩笑说,他的作品人们最多读七年,然后就会被遗忘。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他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不仅俄国人在读,欧美人在读,也越来越赢得中国读者的热爱。现在,摆在我的书桌上的是一部装帧精美的《契诃夫的玫瑰》——这是一部中国学者撰写的契诃夫评传。
《契诃夫的玫瑰》顾春芳著译林出版社
一
2021年6月的时候,承蒙顾春芳教授信任,我有幸先读了这部著作的电子版。近日,当我拿到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书的时候,再次捧读,仿佛流连于契诃夫梅利霍沃乡间故居的阳光、森林、草地和花园之中,仿佛置身于雅尔塔契诃夫的白色别墅,在契诃夫生活和工作过的书房,望着墙上挂着的发黄的老照片,想象着契诃夫写作、接待友人、在花园里培植花木的情景……
契诃夫的妹妹玛·巴·契诃娃在《遥远的过去——我的哥哥契诃夫》中回忆说:“哥哥一生酷爱玫瑰。在雅尔塔的花园里什么品种的玫瑰他没种过呀!他种过将近一百种玫瑰花。”契诃夫本人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多次谈到他栽种的玫瑰。顾春芳教授由此提炼出这本传记的第一个“核心意象”——契诃夫的玫瑰。
契诃夫为什么会一生酷爱玫瑰呢?我想,或许是由于契诃夫无比热爱阳光,无比热爱生命吧。俄罗斯气候严酷,玫瑰看似娇弱,但其实却耐寒耐旱,其花缤纷灿烂,这种外表柔弱内心坚韧的性格也与契诃夫颇为贴近:我们知道,契诃夫二十几岁便得了肺病,他身体羸弱,仅仅活了四十四岁。作为医生的他,清楚地知道,病菌侵蚀了他的身体。还有谁能像契诃夫那样懂得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呢?契诃夫常年勤奋地工作,热衷于公益事业,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那支富有魔力的笔,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往美的道路,一条通向健康的心灵世界的道路。
“契诃夫拥有一颗园丁的心,无论是建造花园还是从事文学创作。”——顾春芳教授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契诃夫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讲述了他如何辛勤地在梅利霍沃和雅尔塔建造起自己的花园,亲手培植土壤,种植花木。“园丁”的意象是这部传记中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意象。这是非常准确的一个意象,是对契诃夫生命历程和文学创作的提炼和总结。作者称契诃夫为“俄罗斯的园丁”,他一方面亲手培植花木,另一方面,“同时用思想和心灵培植文学世界的良知”。顾春芳写道:“契诃夫在园艺中悟出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人所要给予这个世界的必要超出他的索取。”——这个总结既是对契诃夫心灵世界的领悟,也是传记作者对于人生哲理与道德准则的领悟。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是多么朴素却又宝贵的感悟!
“玫瑰”与“园丁”的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部著作的“核心意象”,作者正是从这两个“核心意象”出发,来把握契诃夫生命历程与文学世界的本质特征的。一部好的艺术家传记,应该是一部为读者打开艺术家心灵世界的钥匙。这就要求传记作者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生命轨迹,同时要有能力对他的艺术创作活动进行整体的观照。更进一步说,一部好的艺术家传记,既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关于契诃夫的传记作品有许多种,顾春芳教授的这部契诃夫评传在书信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契诃夫传记的框架,不同于我们此前读到的传记的叙事方式,而呈现出精神传记的总体特色和独特之处。这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的契诃夫评传,作者以“玫瑰”和“园丁”两个核心意象统摄契诃夫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创作,带领读者走进契诃夫的心灵世界,开启一段观照艺术家生平创作的精神之旅。
作者循着契诃夫的生命轨迹,不仅为我们讲述了契诃夫从童年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他如何开始文学创作,如何在萨哈林岛考察苦役犯人,如何与“莫斯科艺术剧院”合作,创作出伟大的戏剧杰作……同时,作者还巧妙地打破创作的时间线,将契诃夫最重要的文学作品的评述融入对契诃夫生命历程的叙述之中。比如,在叙述契诃夫在塔甘罗格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时,顾春芳教授重点讲述了契诃夫自少年时代起便热爱大自然的生活细节,接着,她在此插入了关于契诃夫戏剧《林妖》《万尼亚舅舅》以及小说《在峡谷中》的分析与述评,结合契诃夫文学创作中关于大自然的描写与观念,得出结论:“他笔下的自然既是审美的,又拥有了道德的力量,这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反衬了人间的罪恶和人性的残酷。”这样的一种叙事方法,不仅让读者了解契诃夫的生平经历,同时还带领读者观照把握契诃夫文学世界的主旋律。
二
这部契诃夫评传写得非常细腻,特别是对于契诃夫情感世界的把握尤为独特。作者特别关注到契诃夫与母亲、妹妹以及恋人的关系,并以“玫瑰”的意象贯穿始终。作者称母亲是契诃夫“生命中的第一朵玫瑰”。契诃夫的母亲勤劳而善良,虽然丈夫性格粗暴,但她却温柔慈悲,给予孩子们无尽的爱与温暖。契诃夫说,“我们的灵魂来自母亲”。对于契诃夫的爱情,顾春芳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她怀着悲悯的情怀,为我们讲述了曾经与契诃夫碰撞出爱情火花的米齐诺娃悲剧性的命运。“别了,苦涩的玫瑰”——在书中,作者动情地讲述了契诃夫与米齐诺娃之间苦涩的恋情。米齐诺娃有着真挚单纯的心灵,却又养尊处优,不能自食其力。米齐诺娃的命运是与《海鸥》中的女主人公妮娜的命运重叠在一起的。“很有可能米齐诺娃是因为始终得不到契诃夫关于结婚的明确承诺而陷入痛苦与迷茫。为了忘却或摆脱契诃夫,迷茫的她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作者以准确的心理分析,把握住了米齐诺娃爱情悲剧的心理根源。那么,契诃夫为什么又迟迟不给予她明确的答复和婚姻的承诺呢?童道明先生在《我爱这片天空——契诃夫评传》中认同俄国学者格罗斯曼的观点,认为契诃夫当时还不想结婚,怕落入“幸福婚姻”的庸俗中去。顾春芳教授给出的解释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米齐诺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违背了契诃夫所认同的至高无上的人生准则,那就是自食其力。”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童先生的解释侧重于契诃夫一方主观的原因,顾春芳教授强调的则是米齐诺娃一方客观的原因。难得的是,顾春芳教授对于米齐诺娃充满同情与悲悯,并没有为了维护契诃夫而贬低米齐诺娃,她的立场既是女性主义的,同时又是公正客观的。她从众多资料中,为读者复原了两个人苦涩恋情的历程,为读者解开了这段无果恋情的谜团。作者把最后一个章节“玫瑰的守望与回忆”,留给了契诃夫的妹妹玛丽雅,称她是契诃夫“最忠实的玫瑰”。玛丽雅为了哥哥契诃夫抛弃了个人的婚姻幸福,终生未嫁,这种献身精神不禁令我们回忆起《万尼亚舅舅》中索尼雅在结尾处的那段感人的独白。
顾春芳在叙述契诃夫的生命历程时,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人生的幸福?通过对契诃夫生命轨迹的探寻,通过对契诃夫文学精神的思索,她在书的结尾处写道:“人生的幸福在哪里?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做的事情里。他的本性要求他超越既定的命运,去追寻理想和自由。一个人找到了促成他所有信念、爱好和行为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一切困难,让他坦然面对时间,面对厄运,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作家传记,同时也像是一个值得信赖,富有人生启迪意义的美好伴侣。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翔实丰富的材料、优雅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探秘契诃夫的文学生涯,走进契诃夫的心灵世界——这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醒目位置的传记文学作品。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2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分为祖国历史和外国历史两部分。其中,5—9年级是第一阶段,要求学生了解祖国史和外国史的基本历史事件;10—11年级是第二阶段,学习内容更为深入。
总的来说,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主要出现在9年级和11年级。有趣的是,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史实,被纳入到了1941—1945 年“伟大的卫国战争”一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又是如何记录的?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拓展阅读:
解放哈尔滨的苏联红军
在2013年之前,俄罗斯中学9年级的世界通史(当代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描述极为有限。
一言概之,在当时的9年级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叙述就是简单的几句话,且观点也基本一致,即“中国的抵抗并未对日本的侵略产生实质性影响,也没有对日本的侵略构成严重威胁”。
卢沟桥
实际上,即便是在11年级的教科书中,关于中国战场的内容也同样有限。
实际上,纵观2013年以前的俄罗斯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亚洲各国近现代的历史内容,占比及其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俄罗斯历史学术界对于亚洲的传统认识。
坚持敌后作战的中国军民
2013年,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提出,应着力解决国家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混乱局面,确立国家历史文化统一标准,成立新版历史教科书编撰委员会。伴随着《历史教学方法新概念》的颁布,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内容有所增加,相关表述也做了一定的调整。
拓展阅读:新版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是如何评价“苏联解体”的?
在一定程度上,普京拯救了俄罗斯
在俄罗斯的基础教育阶段,流通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共有3套。其中,由Н. В. 扎格拉金主编的《世界历史》系列教科书,使用最为广泛。
在9年级使用的《世界现代史(20世纪至21世纪初)》一书中,对于中国战场的记述,还是比较详细的。
关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本书“日本军国主义”一节中写道:
“华盛顿会议的决议限制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权,而中国的革命也唤起了对外国列强商品的抵制,这导致了1927年日本的经济危机。银行的倒闭、日元的贬值和生产的衰减共同导致政府把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向对外扩张。”
20年代的经济危机,让日本经济几近崩溃
在本书“国际舞台上的军国主义与和平主义”一节,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全面抗战爆发前的背景和局势。
第1小节标题为“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对德国的妥协”,概述了“满洲国”历史。
“日本军队入侵了中国,并且于1933年侵占了满洲(东北),在那里建立了隶属于日本的‘满洲国’,其首领是1912年被推翻的清王朝的皇位继承人溥仪。国际联盟谴责了日本的侵略,但美国和英国力求在中日绥靖的基础上达成世界性协议。中国承认了满洲的独立,但日本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于1933年退出了国联。”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满洲国”的教科书,是如何给年轻一代人洗脑的?
李顿勋爵和中国驻联大代表顾维钧
第3小节标题为“对和平和国际安全的威胁的增长”:“1937年夏天,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中部。华盛顿会议的参与国都仅仅满足于和平调停冲突,只有苏联给中国提供了支援。”
第5小节标题为“集体安全思想的破产”,在概述了英德秘密划分各自势力范围的史实以外,还有“与日本签订了条约,承认了后者在中国的利益”一句。
中国的抗日军民
在第10节“艰难的胜利之路”中,不仅提到了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并重点提到了中国战场之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在本节结尾还附有一张表格,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的武装力量”。根据此表,1941年初,国民党的武装力量人数为250万,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人数为40万;1945年初,国民党的为400万,共产党的为90万。
手持大刀的中国士兵
在第11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教训,联合国的创立”中,附加了一张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损失(各国死亡人数,其中包括平民)”的表格。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3500万人;第二位是苏联,2700万人”。
总的来说,该书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还是相对比较充实的,甚至还出现了“大部分的日本陆军力量被拖在了中国,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一句。
平型关战役
在由Л.Н.阿列克萨什金娜主编的9年级历史教科书《世界通史(20世纪—21世纪初)》中。对于“满洲国”的历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利用西方列强正在克服危机后果的这一事实,日本转向远东地区积极活动。在1931年秋天,其军队入侵作为中国一部分的满洲(中国东北)。1932年3月,在被占领的领土上宣布成立了独立国家‘满洲国’,以因为1911—1913年革命(辛亥革命)而被废黜的中国皇帝溥仪为领导。国际联盟尝试暂缓日本的侵略并调解冲突,但没有成功。在1933年的春天,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在1937年夏天,日军占领中国东部省份,开始长久的日中战争。”
另外,В.Л海菲茨、Л.С.海菲茨、К.М.谢维里诺夫编撰的9年级教科书《通史》当中,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简短、客观的叙述。
“此时在东方,军国主义的日本已经转向公开侵略,夺取满洲(东北)。国联要求日本政府从中国的领土撤出占领部队,但日本无视这一要求。尽管如此,国联拒绝宣布日本为侵略者和对其采取经济和军事制裁。1933年3月27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退出国际联盟”。
中国人民欢庆抗战胜利
另外,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字、照片、图画和表格等资料均有所呈现,其中以照片资料较多。不过,注释错误的情况着实不少,如一张手持大刀的二十九军士兵的照片,注解为“许多中国军队还在用剑抵抗日军的入侵”。
总的来说,在当下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均认为日本是侵略者,中国是受害者,并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作为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但是,与欧洲战场相比,相关内容的占比较少,相关评价也比较单薄(有的基本没有评价),更未将抗日战争视为一个“单独的战场”。
1945年9月9日,日军代表小林浅三郎(右)递交投降书
客观地说,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观点和相关表述,中俄两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情况。
首先,在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中,几乎没有诸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等内容字样的出现。
卢沟桥中国军队机枪阵地
其次,在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中,没有明确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被编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题目或专题下,但从行文上,也仅仅是因为“二者时间重合”而已,更没有一本教科书把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视为“二战爆发”的标志。
譬如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撰出版的多卷本《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历史(2013年)》的第七卷中,尽管比较详细地叙述了1937—1945年的中国战场史实,但将中国战场视为单独、孤立的战争,更没有将之纳入二战的“东方战场”。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欧洲中心论”观点的体现。“(将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视为二战的开端)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矛盾,即中国被列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列,可这一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争,却被认为是中日之间独立的战争”。
纳粹德军进攻欧洲各国
在俄罗斯科学院通史研究所编撰出版的六卷本《世界历史(2017年)》,其中第六卷上册“东亚:战争,革命,帝国建设”专题中,涵盖了1931年—1941年的十年史实。该书作者认为:
“卢沟桥事变”中的日军阵地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第六卷下册的第一个专题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该专题从1938年“慕尼黑悲剧”开始讲起,叙述了主要发生在欧洲的大事件。在德国入侵波兰和英法对德宣战后,作者总结道:“经过两年的滋长,一场欧洲的大冲突就这样开始了。”
在本专题长达84页的篇幅中,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描述极为有限。除了对以汪精卫政权为代表的伪政府进行简单描述外,只对当时中国的国内局势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从未述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具体情况。
“在战争年代,中国领土上集中了三支军事政治力量。得到国际承认的以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为首的民族政府,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控制着北部地区以及日军后方的部分地区,日本侵占了直到海岸线的地带并深入到中国腹地。”
也就是说,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中,没有出现明确的“中国的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战场”、“同盟国各个战场之间的配合”等表述。
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
一言概之,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在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科书中,基本观点比较客观,没有明显的颠倒黑白和歪曲这段历史的现象,但所占的篇幅与欧洲战场相比实在是过于单薄。
坦诚说,从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说,教科书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介绍和评价,与中国抗日战争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符。因此,要想让俄罗斯乃至其他欧美各国“正视”中国历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