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2 07:56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对口支援工作总结的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总结内容全面、客观、有深度,并能体现工作的成效与价值:
"一、 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总结经验教训?还是为了推动下一步工作?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总结的侧重点和详略程度。 "读者:" 是领导、同事、还是更广泛的受众?不同的读者可能关注不同的信息点(如宏观成效、具体细节、个人贡献等),需要调整语言风格和内容结构。
"二、 突出对口支援工作的核心要素:"
"背景与意义:" 简要说明此次对口支援的背景(如政策要求、受援方需求、支援方优势等),阐述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有助于读者理解工作的出发点。 "目标与计划:" 清晰回顾对口支援的既定目标是什么,以及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制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计划或方案。这体现了工作的规划性。 "主要工作内容与过程:" 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需要具体、详细地描述: "开展了哪些具体活动或项目?"(例如:人才培训、技术指导、资金援助、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帮扶等) "如何组织实施的?"(涉及哪些部门、人员、采取了什么方式
对口支援西藏,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科学指引下,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各有关省市和中央单位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投入资金之巨、参与人员之多、覆盖领域之广前所未有,援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高瞻远瞩、举旗定向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帷幕。
坚持不懈执行对口援藏政策,30年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方面先后组织选派10批、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进藏工作,奋战在雪域高原各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西藏的发展和援藏工作——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2015年8月、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出席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并就援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2021年7月,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
见到晒成古铜色的援藏干部们,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动情地说:“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一方面支援了西藏,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面锻炼了干部、成长了队伍。援藏应该是你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各方面援藏力量与雪域高原各族儿女团结携手,谱写着动人的奋斗诗篇。
倾力投入、造福高原
西藏发展进步,离不开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关怀。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深入开展,造福雪域高原各族儿女。
坚持民生为上,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
西藏那曲市聂荣县尼玛乡铜龙村,冬季严寒。
2023年夏天,在国家能源集团援藏项目支持下,铜龙村实施了“零碳”美丽乡村光伏供暖试点项目,在40户牧民群众的住宅屋顶架设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供暖,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电暖气片,当地群众迈入了清洁、高效的现代化供暖生活。
“冬天家里很暖和,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冻着手脚了。”年过花甲的牧民桑措介绍,自从有了电暖气片,冬天在家便能脱下厚重的羊皮藏袍,穿上绸缎衬衫外加一件轻薄藏袍就暖和,干家务更加轻便。
尼玛乡负责人介绍,“零碳”美丽乡村光伏供暖试点以来,运行效果良好。西藏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供暖试点减少了碳排放,实现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改善了当地群众的人居环境。
受益于对口援藏,西藏各族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发展特色产业,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在阿里地区日土县,河北援藏工作队将白绒山羊养殖作为援藏工作重点,构建“科学养殖+统收统销+稳定增收”的白绒山羊产业链,全县90%以上的群众参与白绒山羊养殖。
日土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日土县不断完善羊绒产销全链条布局,对未来的产业发展也更有信心。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西藏不断加强同各对口援藏省市的协调,探索与援藏省市和中央企业协同发展、产业合作以及援藏工作管理新模式,统筹融合经济援藏、产业援藏、科技援藏、就业援藏、扶贫援藏等,实现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帮扶,逐步向产业培育、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的“造血式”帮扶转变。
建设美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
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曾因自然条件恶劣,常常“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
如今的南木林,早已变了样子。山东援藏工作队打造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完成造林4万亩,栽植苗木288万余株,建设绿色走廊林网、水渠100公里。
“如今,南木林县已初步形成集林地、草地、湿地为一体的生态格局。”南木林县林草局负责人介绍,经测算,相比2014年,南木林县雅江北岸全面刮沙尘的次数减少三分之一,核心区氧气含量提高5%,空气湿度增加10%。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的西藏,生态环保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生态文化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用心用情用力,发挥“组团式”援藏效能——
2015年以来,中央组织部会同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及对口援藏省市,先后创新开展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拓展开启“小组团”援藏,这种集成型、聚焦式、集约化的援助方法为加速西藏发展开创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
近十年来,“组团式”援藏工作有效助力重大民生问题的改善提升。以医疗为例,逐步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西藏,2400多种“中病”不出市地,常见“小病”在县级医院基本就能得到及时治疗。
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让西藏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各方面素质显著提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5507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19人,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携手同心、开创新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站在新起点,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进一步将对口援藏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
做好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2022年7月,西藏拉萨,援藏干部人才迎送大会在这里举行。包括医疗、教育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在内的2000余名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藏,接力第九批,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做好对口援藏工作的政治保证。
从援藏省市到中央企业,从人员管理到项目规划……援藏工作涉及面广泛,只有坚持党对援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援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才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才能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接续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对口援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3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对口援藏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
做好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必须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
立足交往交流交融,对口援藏工作奏响民族团结的强音。
2023年夏天,广东省珠海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合唱团在西藏林芝多地演出,与林芝的同龄人欢聚一堂;同年12月,林芝170余名青少年到达珠海,送去藏家歌舞,再续半年前结下的“山海之情”。
结对子、交朋友、写祝福、互赠纪念礼、感受彼此生活氛围……在欢声笑语中,一粒粒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立足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今年4月,145名昌都市新录(聘)干部出发前往重庆、天津、福建等地,开展为期半年的跟岗学习。这一做法在西藏已形成常态化机制。
一架架航班、一列列火车,载着西藏的青少年、农牧民、毕业大学生、基层干部等各类群体走出高原。
新时代的对口援藏工作,正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走深走实的重要载体,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各族群众心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夯实了基础。
做好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必须加强援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在赓续弘扬援藏精神中谱写新篇——
“来了就是西藏人,一心干好西藏事”“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一批批援藏干部把动情的口号,写在援藏指挥部和公寓宿舍、践行在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
新形势下,面对援藏工作这一重要政治任务,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平级择优选派要求,注重从优秀年轻干部中推荐选派干部,持续充实和加强援藏干部人才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重要组织保证。
面向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中,紧紧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西藏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新华社拉萨8月26日电
新华社记者 储国强 李华 范思翔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国家加大支援西藏力度,中央部委和全国相关省份对口援藏发挥优势,“组团式”援藏创新开展,极大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广大援藏干部人才正和西藏各族儿女一道,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
西藏,有着全中国的牵挂。
党中央对西藏工作始终高度重视,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帷幕。如今,走在西藏各地市的大街上,常能见到许多以其他兄弟省份命名的道路:拉萨市有“北京路”,山南市有“湖南路”,日喀则市有“山东路”……一个个路名,正是西藏人民对兄弟省份情感积淀的见证。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的发展和援藏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2015年8月、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出席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并就援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2021年7月,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
国家确定了支持西藏的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制定了惠及西藏各族人民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去年7月,在西藏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援藏干部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说:“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援藏干部人才,接续奋斗在雪域高原,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写下动人的奋斗诗篇。
十年来,援藏干部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勇于担当,在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在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上苦干实干,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上用心用情,助力西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阔步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新时代的西藏,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安全屏障切实筑牢、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日趋适应、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携手同心、团结奋进
玉麦,一度是一家三口撑起的“三人乡”,桑杰曲巴老人和女儿卓嘎、央宗坚守在这里,几十年如一日放牧戍边。
如今,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已经变成住有67户240人的美丽家园。
“我们这里的很多基础设施都是湖南援建的。”玉麦乡副乡长巴桑次仁介绍,3年来,湖南投入资金1200万元,新建了玉麦乡史馆、文化广场、消防车库、玉麦小学图书馆等设施,还修缮了桑杰曲巴老人故居,重修了约3公里的道路。
2019年7月以来的3年中,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交出一份亮丽的工作成绩单:
累计落实援藏资金206.31亿元,实施援藏项目2712个,引进全国各地企业1141家,累计实施627个乡村振兴项目……
与第九批选派情况相比,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的结构功能不断优化,进藏接力工作。其中,精准选派“组团式”医疗人才292名,选派“组团式”教育人才400名。
“组团式”援藏,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西藏所需医疗、教育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情况,创新实施的援藏举措。
2015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启动。对口援藏省市多家医院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医院选派骨干医生援藏工作,改变了过去医疗援藏短期分散的格局。
今年年初,西藏山南市妇幼保健院接诊孕期仅29周的临产孕妇曲珍。当时曲珍情况十分危急。在援藏妇产科专家和当地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曲珍最终成功诞下一名男婴。经过47个日夜的专业诊疗和精心护理,新生儿逐渐度过危险期。“多亏援藏医生,现在宝宝身体好多了。”曲珍激动地说。
这个早产儿的救治案例,刷新了山南市妇幼保健院低体重儿成功救治的纪录。
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和西藏医务人员的接续努力,西藏的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西藏已实现400多种“大病”诊疗不出自治区、24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就能治疗,全自治区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68.2岁提高至72.19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6年,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启动。
天津市“组团式”援藏教师帮助昌都市实验小学开设了无人机编程、机器人操作等科创课程;陕西省等地“组团式”援藏教师推动受援学校和支援学校开展云端课堂等活动……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开展以来,西藏中小学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不仅是医疗、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西藏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的成果,民族团结工作扎实开展——
第九批山东省援藏干部实施“对标寿光·高原果蔬产业提升行动”,新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福建省援藏工作队推动福建漆画和昌都唐卡相融合,探索发展唐卡漆画文化产业;
广东省深圳市投资建设易地搬迁项目,同步配套“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等基础设施;
……
源源不断的支持,正汇聚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合力。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对口支援西藏不仅为西藏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更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强音。
3年前,来自西藏那曲市安多县帕那镇的洛桑,通过考试进入辽宁省盘锦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应急科工作。“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医疗卫生规范,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洛桑说。
通过就业援藏工作,越来越多的西藏大学生选择到自治区外就业,促进了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如今,援藏工作正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实的重要载体,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赓续精神、续写新篇
2019年,来自中国宝武集团的徐坡放弃上海优渥的生活条件,申请援藏,来到高寒苦远的日喀则市仲巴县担任县委常务副书记。
经过徐坡深入的调研,仲巴县启动了教育基础振兴项目,第二年就为当地6所乡镇小学建成了标准运动场,完成了3所小学的示范直饮水工程。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作为援藏干部代表,徐坡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内心感到无比温暖,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雪域、奉献高原的决心,激励着我在工作中不断砥砺奋进。”徐坡说。
今年,顺利完成援藏任务的徐坡,主动选择调到西藏工作。徐坡说,他想为西藏发展再出一些绵薄之力。
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20余年间,援藏干部人才发扬“老西藏精神”,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带着高原特有的古铜色,同西藏各族儿女一道奋斗、一道跋涉,巩固了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援藏3年,来自安徽的援藏干部裴含龙每天和家人通电话的习惯雷打不动。
“对家人的思念依托于一部手机,我在这头,他们在那头。”裴含龙说,在外工作,最想接听的是来自亲人的电话,最害怕的也是亲人的电话。2020年12月,当得知外婆去世的消息,裴含龙悲痛万分,但他选择了坚守在西藏山南市错那县的工作岗位。
援藏期间,裴含龙主抓错那县农业农村工作,田间地头搞调研、四处奔走联络资源、不厌其烦做群众思想工作,是大家眼中的“拼命三郎”。
登山的手杖、遮雨的斗笠、御寒的棉大衣、救死扶伤的锦旗、一本本随感诗篇、一页页家书日记……在位于西藏林芝市鲁朗小镇的全国援藏展览馆,一件件实物,见证的正是援藏干部人才吃苦、战斗、忍耐、团结、奉献的光辉岁月。
在援藏过程中,广大干部人才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杨灏,曾任天津市援藏工作队领队。在藏期间,他倡导通过经济、民生、文化等多种方式推进援藏工作,得到当地干部群众认可。
杨灏说:“在雪域高原上工作生活的经历,‘老西藏精神’的滋养,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意志更坚定,面对复杂问题时头脑更清晰。这是对党性和能力难得的历练,这是高原独有的精神馈赠。”
滚滚江水,见证着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巍巍群山,镌刻着援藏干部人才的无悔誓言。
前赴后继扎根雪域高原,舍小家为大家,援藏干部人才用实绩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新篇章。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援藏干部人才矢志艰苦奋斗、勇担初心使命,一定能和西藏各族儿女共同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沈虹冰、罗布次仁、王琦、翟永冠、范思翔、白少波)
新华社拉萨8月17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