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读书笔记 文学》,(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2 08:59

手把手教你写《读书笔记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写作注意事项的文学性作文:
"笔尖下的风景:文学读书笔记的炼金术"
书,是开启心智的钥匙,是横渡时空的桥梁。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漫步与探索。而读书笔记,则是这场漫步的印记,是探索成果的结晶。它不仅是知识的梳理,更是思想的沉淀与升华。然而,如何让读书笔记摆脱简单的摘抄,成为一篇有深度、有文采、真正体现阅读价值的文学性作文呢?这其中,自有需要注意的章法与意蕴。
"一、 精心选材,如琢如磨"
读书笔记并非流水账,更非全盘照录。首要之事,在于“选材”。面对书中浩瀚的烟波,我们需要有敏锐的触觉和判断力。是撷取惊心动魄的情节片段?是圈点发人深省的哲理语句?还是描绘栩栩如生的环境描写或人物肖像?选择的标准,应是那些最能触动你心灵、引发你思考、最能体现该书精髓的部分。
如同匠人择木,我们需要筛选出“纹理细密”、“质地优良”的“书材”。不必求全,但求精准。一篇优秀的文学性读书笔记,往往聚焦于一点,深入挖掘,而非面面俱到却浅尝辄止。选定之后,要对其进行细致的“打磨”,理解其语境,

文学之用,或“我们该如何阅读”

《文学之用》(美)芮塔·菲尔斯基 南京大学出版社

段慧敏

《Uses of literature》, 是一本写给文学研究者的学术散文,也是文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本启迪之书,中文版译做“文学之用”。从中文理解,“用”字似乎更偏重于“作用”。读遍全书,更觉得这个“用”同时是在说“用法”:我们应该如何接触与理解文学?如何进行学术阅读和文学研究?更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在“批判式”的学术阅读或“前意识”的文学批评被奉为“圣杯”的时代,“文学学者该如何提出充分的理由证明我们所做之事的价值?”

作者芮塔·菲尔斯基在序言中将自己的作品谦称为“片面且偏颇”的“奇怪的宣言”。在结论中,作者通过强调“读者审美反应”以及个人阅读体验的“微观美学”对“片面且偏颇”做出了回应。这种“片面且偏颇”,实际上是对目前存在的所有公式性、预设性、“硬塞硬套”式的学术阅读与文学研究方式的否定,“奇怪的宣言”正是对正在盛行的各种以“反对”“革新”、“否定”等为外衣的批评方式的否定,具有“否定的否定”之意味。作者强调学术阅读应回归阅读对象本身,而非不断地对阅读行为进行解读,即“尊重文学的本体论价值,而不是将其视为证实我们珍爱的理论的证据”。菲尔斯基通过回归与文学之意义相关的最基本问题,启发了我们有关读者阅读的目的与体验的广泛思考。

文学是一面镜子吗?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每位读者在读书时,都是在读自我”。阅读活动中包含着一种认识逻辑,即读者在阅读之时,渴望“在书中认识自己”。菲尔斯基认为,这种自我认知的阅读目的是通过“自我强化”和“自我延伸”实现的。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与熟悉的日常生活画面产生共鸣,这种读者与阅读内容瞬间的共同体验,使读者在文学对他者的描述中印证了自我,这种犹如“对镜自照”的行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的“带入感”,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当我们阅读时代久远或具有异域风情的作品时,虽然对场景、人物以及日常都不再熟悉,但仍然可以产生共鸣,其原因即我们在这些遥远而陌生的事物中,仍然可以看到自己的某一方面。例如我们可以借助古代诗歌传情达意,其原因也是出于读者与古诗有着精神上的熟悉感与共同性,仿佛古诗照见了我们的心灵。

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认为,孩子最初通过看到镜中的自己逐渐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菲尔斯基反对这种观点在文学中的应用。我们在阅读之时,文本并不是冷冰冰的镜子,而是一个鲜活生动的对话者,我们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和联系而塑造了自我。每个读者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中,因此“真正的”、“原始的”存在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必然在这种与包裹自身的文化资源中进行自我阐释,达到自我认识,实现社会认可。我们的阅读,也是使自我与社会产生关联的一种方式。菲尔斯基认为,阅读的体验“更像是看到一个无吸引力的、闷闷不乐的中年人进入一家餐厅,然后猛然发觉你其实看到的是吧台后面镜子里的形象,而这个毫无吸引力的人就是你自己。”镜子中呈现的我们,并不总是我们希望和想要看到的那样。文学不是一面镜子,因此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失败之处与盲点,让我们接触到陌生的“另一个我”,达到更深刻的内省与自我认知。

除了在阅读过程中的认同感达到自我认知,读者的阅读行为还会带有面向外部的“认识世界”的目的,从文学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一直以来,我们都相信文学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司汤达的小说曾经被认为是“一面在路上游荡的镜子”,既能捕捉到不卫生的尘土与下水道里的泥浆,也能捕捉到明亮的蓝天。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再到超现实主义与新小说派,文学不断地为再现客观的现实世界做出了努力。但是如艾略特所说,“文学的镜子是残缺的,镜像常常是模糊不清的”。

文学并不是单纯的以视觉为中心的平面镜像,而是一种立体的、错综复杂的、延伸的表现与思考。文学中所蕴涵的知识与认知,也并不是镜子中无法触摸的影子,而是需要读者的阅读与阐释才能够产生意义,获得生命。文学通常是以特殊的个案来描述世界,但是这并不影响文学成为知识的来源,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正是由无数特殊个案独特性的堆积而生成的。相较于凡事客观考证的历史叙事来说,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内在化”能力,可以主观地从人物内心向外生发,使读者沉浸其中,从而更容易了解文学所表现的外部世界。文学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是多样、偶然且难以预料的。文学不是一面镜子。读者与文学的相遇,是某种改变的开始。文学影响读者的感知,读者也不断地赋予文学以新的意义。

书籍是我们的朋友吗?

我们从小就熟悉这样的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益友。”但是书籍真的是我们的朋友吗?《包法利夫人》和《堂吉诃德》等作品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否定的答案。上述作品无疑会被列为经典的“好书”行列,但是它们却给我们讲述了各自主人公因阅读而“误入歧途”的故事。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但是它却能通过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而在读者头脑中生成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引人入胜,令人着迷。这是文学作品独有的魔力。每一个读者都会有过被文学作品的魔力吸引,进而“着魔”的体验。读者的阅读目的之一,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获得暂时的消遣或解脱。菲尔斯基认为,“着魔”正是文学阅读中“抽离”与逐渐“丧失自我”的一种体验。我们被一本书迷住,会感觉自己全神贯注地浸没在文学构建起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归现实,甚至会“走火入魔”,把周围的事物、自己的过去全部遗忘,无法分清虚幻想象与生活的日常。“着魔”的外部表现,常常是一种被钉住、被镇住、无法移动的感觉,时间仿佛静止,我们对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与身体的“不动”相对应的,是我们的思想在“神游”。

当我们被一本“好书”迷住的时候,这种“着魔”的体验似乎并不是友好的。因此有很多批评家认为小说会向读者施加魔法:它就像危险的毒品,诱惑人们远离日常生活,寻求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愉悦感,甚至失去理智,做出像疯子意义的行为。比如堂吉诃德的“骑士历险”,正是在骑士小说的影响下的疯狂行为;包法利夫人的一系列“情感冒险”也都是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影响下的悲剧经历。书籍并不是我们的朋友,甚至会将我们引向歧途,我们阅读的过程中,是否要警惕、反对、摒弃文学的“魔力”吸引?菲尔斯基认为,“现代性的着魔指的是我们浸没其中却不被淹没,被下蛊却不中蛊,暂时放下怀疑却不会忘记迷住我们的虚构作品的虚构性”。大多数的读者,特别是文学研究者,都常常处于这种“着魔而自知”的双重体验之中,并由此获得暂时地“丧失自我”的阅读乐趣和“心醉神迷”的审美愉悦。没有“魔力”的文学,并不能称其为成功的文学,而没有“着魔”阅读,也并不是完美的阅读体验。“魔力”并不是文学所独有的特质,如我们所知,驱动科学进步的是灵光一现的想法的魔力,而非单调乏味的计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中,文学正是以具有魔力的方式再现了世界的魔力。

除了“着魔”之外,菲尔斯基提出的另一种阅读体验,即“震惊”。“震惊”也同样从某一方面说明了书籍的特质并不是友好的。如果说“着魔”带给我们的是愉悦的体验,那么“震惊”则是令人吃惊、痛苦甚至恐惧的体验。萨德侯爵、兰波、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作家和诗人,从内容到形式不同程度地给当时及后世读者带来了震惊的体验。塞利纳那些充满暴力、辱骂、精神错乱的毁灭性描写,也不断冲击着读者甚至后世作家的审美世界。但是这些作家都进入了文学的圣殿,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菲尔斯基认为,“震惊”的本质是给人以刺激,从时间角度来讲,“震惊”是一种可以明确区分“之前”和“之后”的决定性断裂。“震惊”虽然具有时效性,但是“震后余波”会不断回响,不同时代的读者不同的震惊体验也会引起不同的思考。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会给读者带来“震惊”的体验。“震惊”并不与“着魔”截然对立。现代生活中的枯燥、流水作业的机械性等等社会现实,都渴望着“震惊”来打破日常,带来颠覆与刺激,我们的社会变革也正是在不断出现的、打破常规的“震惊”引导之下生发呈现。虽然审美体验并不相同,“震惊”却也有着令人“着魔”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震惊”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惊喜。因此,虽然“震惊”证明了书籍并不友好的命题,却仍然应该是被我们珍视的一种阅读体验。

理想的阅读行为,应该融合了认知和情感上的冲动,既向外看向世界,也向内看向自我。《文学之用》是一本写给文学研究者的学术散文,也是文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本启迪之书,更是每个阅读爱好者反思自己阅读行为的一本内省之书:当你翻开一本书,你的阅读目的是什么?你的阅读体验是什么?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我们是受到了文学自身的影响,还是受到了文学的影响的影响?

木心讲述《文学回忆录》读书笔记一(1-8讲)



本书题目是《文学回忆录》,但不是木心所写,而是陈丹青五年的听课笔记。

书本有上下册,共有83讲,从希腊讲到中国,又分别讲述了各国文学流派和风格。


所以,今天与大家分享1-8讲的主要内容。

1-2讲,主要是希腊罗马神话,朱庇特家族的神话故事。

朱庇特,又名宙斯,众神之神,宇宙最高统治者。读完后给我的感觉是,真的很有人性,特别能生,有很多孩子。

其他还有海神波塞冬,死神哈迪斯,战神马尔斯,火神福尔坎,太阳神阿波罗。以及九个缪斯,九个缪斯也是朱庇特的儿子。

一般大家感兴趣的几个希腊神是:月亮神狄安娜,阿波罗的妹妹,爱神维也纳,爱神丘比特,智慧神雅典娜。

其中,火神福尔坎是维也纳的丈夫,相貌丑陋,于是维也纳与战神马尔斯私通生下丘比特。雅典娜是从朱庇特的头脑中蹦出来的,是朱庇特的女儿。而狄安娜永远只喜欢小鲜肉少年,为了不让自己爱的少年变老,她选择让少年永远沉睡。

此外还有复仇女神美杜莎,蛇发女怪,人如果正面直视她就会变成石像,但结果被佩尔修斯砍头。


让我感兴趣的一个故事是啰嗦仙女厄科爱上美少年那尔克索斯结果憔悴而死的故事。

啰嗦仙女,顾名思义,很啰嗦,话很多,于是那尔克索斯不喜欢,只想逃避。但他不知道自己的美貌有多吸引人,仙女还是爱他,最终憔悴而死,而那尔克索斯也被神惩罚,在水边喝水的时候被水中美丽的面容吸引,终日欣赏这个美丽的倒影,也憔悴而死。

这个故事让人唏嘘不已,美少年并不知道自己的美丽,也不知道水中美丽的面容正是他自己,因为这美貌,害死了神,也害死了自己。

木心最后说,希腊神话是一笔美丽得发昏的糊涂帐,其命运带着悲剧色彩。

确实,希腊给我们的感觉是美丽的,也确实美丽得发昏。

3讲,希腊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伊利亚特的意思是一系列的战争,所以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奥德赛意思是漫长而曲折的旅程,描写的是战争结束后归家的旅途。

在这里安利一下伊利亚特,因为它描写战争的情节非常精彩。

这一讲中,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木心讲的“最伟大的诗人是瞎子”。木心说上帝将最伟大的诗人弄瞎,使最伟大的音乐家耳聋。

其中有些调侃的话,我曾想过却不敢说,害怕那是对名著的亵渎,结果木心竟说了出来。他说,假设荷马瞎了之后没法承受生活的苦难,一时没想开自杀了,荷马史诗肯定自此不存在。可见不死而殉道比死了殉道要难得多。

最初我看到荷马是个瞎子时,只觉得伟大,但说不出伟大在何处,现今看到木心所说,顿时醍醐灌顶,是的,这叫不死而殉道。


4讲,希腊悲剧和其他

在这一讲中,我们会了解到为什么希腊是文化之始。

希腊虽然小,担忧相当长的时间酝酿文化。荷马生于纪元前八九百年,也就是说那么早的时间,希腊的文化就开始了,那么中国呢?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

李聃比荷马晚出生一百年,孔丘比耶稣早五百年五十年出生,释加牟尼比孔丘大几岁。希腊的文明比我们早了一百多年,是世界文化的起始。

所以,在希腊造宇殿,起塑像,唱歌,跳舞,饮酒的时候,中国正在吵吵闹闹百家争鸣,而印度正在吃食,绝食。当时的人们彼此都不知道,在这同一个世界还有另外的辉煌文化。

其次,希腊悲剧往往是能净化人的心灵的。

说到希腊悲剧,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希腊精神,木心认为希腊精神是由多神到泛神再到无神。多神之上是命运。

而希腊悲剧的通识与基调,是一切都无法抵抗命运。但是,希腊的人民并不是臣服于命运,而是以人道对抗命运。

5-8讲,圣经新旧约的故事及含义


我对圣经并不涉略,但是小时候跟着奶奶进基督教学习的时候,就记得圣经中耶稣的思想,“假如有人打你左边的脸,那就把右边的脸也给他打”,“要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原话是不是这样也不清楚,但是一直都无法认同,大约也正是因为不认同,所以对圣经不感兴趣。

而木心则告诉我,那是旧约中的思想,传的道不过是神爱世人。

新约中的思想更值得深究,更明智。至于具体内容,不再多说。

木心在这四讲中,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地方。

一个是耶稣说,“我来是叫父与子生疏,女与母生疏,人在世界上的敌人都是自己家里的人。”

木心给出的解释是,耶稣不是对父母无情,而是在父母面前觉得害臊,耶稣的内心是个孩子。

我却觉得,也许圣经中的思想其实蕴含了一点心理学,人只有与原生家庭成熟的分离才能找到自我,过度地靠近父母会阻碍我们前行。

另一处是,当耶稣去家乡布道时,有乡邻问道:“他不是木匠之子吗?他的妈妈不是玛利亚吗?”

可见先知在故乡是不受尊敬的。每个人要保留一点神秘感,使人不知你,否则被人看轻,被人欺负,如同耶稣。

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认同,一个艺术家,他应当保留一份神秘感,你以为君子坦荡荡,足够真诚会让人更容易理解。实际上,他人也许反而会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想法。如同木心所说,知名度来自于误解。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