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2 10: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摘棉花观后感的作文,要想写得真挚、深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核心感受 (Identify the Core Feeling):" "是震撼?" 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农民的勤劳、自然的馈赠? "是敬佩?" 对劳动人民的汗水、坚韧和奉献精神感到敬佩? "是思考?" 对农业发展、科技与人工的关系、生活与自然有了新的认识? "是对比?" 与自己安逸的生活形成对比,产生了对劳动价值的重新评估? "是疑问?" 对某些现象或过程产生了好奇或思考? "先问自己:" 这次经历/观察最触动你的是什么?你的主要感受是什么?抓住这个核心,作为文章的灵魂。
2. "细节描写要生动具体 (Use Vivid and Specific Details):" "感官体验:" 摘棉花时是什么感觉?(棉花的触感——软绵绵、粗糙?阳光的温度?空气的味道?风吹过耳边的声音?泥土的气息?)天气如何?(烈日炎炎?凉风习习?)这些细节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动作描写:" 描述人们摘棉花的具体动作。(如何弯腰?如何捋取?如何放入篮中?)动作是否熟练?是否显得吃力?
摘棉花
王行水
棉花地开出的乡愁
千朵万朵
这满天的星辰大海
全在我指间周旋
母亲操弄的一亩三分地
也许就是那个年代
最温馨的记忆
那白白的媚眼
迷醉了我半生
从棉花到身上的衣
还有太长的里程
织机上的母亲
忙碌得总把夜晚
通过昏黄的油灯
挤成薄薄的蝉翼
不是所有的棉花
都能走到我家的春夏
其中一些走到半路上的土布
在最冷的冬天和冬天的夜
被母亲换成了干红薯条
用作大年三十
全家的温饱
并不是有了衣服就能御寒啊
心底的火
只有粮食才能烧出
人生太短
饥饿的历史太长
中国人的饭碗
要端在中国人手上
母亲当年的棉花地
突然跳进了一场酒局
曾经的一个摘棉花的少年
把我一朵一朵地轻轻唤醒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版面欣赏
家乡产棉花的那会儿,小时候,我经常随母亲去田里摘棉花。
想起来,就仿佛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跟着小伙伴们,置身于纤絔纵横的田间小路上。瑟瑟秋风吹拂她的小脸蛋,麻花辫上的蝴蝶结在空中随风飞舞,欢快得好像一只刚出笼的小鸟儿。
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串起一块块棉田、庄稼地,伸向远方……
提起拾棉花,刚开始,我还是非常配合母亲的安排,跟着她去离家很远的棉花地里摘棉花。
粗壮的棉株比我还高。棉花的花朵儿虽然很大,但是花辨都是闭合在一起的,观赏性并不高。红的、粉的、淡黄色的花朵在碧绿的棉花叶子里不露声色,默默地盛开。
花谢后,结出一个个,绿油油的大枣似的棉桃儿。棉桃儿经过阳光的曝晒,就裂开了嘴。再多呆几天,甜丝丝,娇嫩湿润的果肉就变成了洁白无瑕的棉花朵。
那些蓬松、洁白的棉花朵儿,仿佛圣洁的小小莲花误入了棉叶的汪洋之中,最引人注目,也最让棉农牵肠挂肚。
去的时候,母亲用自行车载着我。到了田边,我们就在腰间系上一个用编织袋做成的大包袱,开始在枝繁叶茂的棉田里穿梭。两只小眼睛在棉花树上快速地搜索,小手就在棉花棵子上不停地抓挠。
时间长了,我就不愿意去地里拾棉花了。因为个子小,那些坚硬的棉花萼子在我的脸上、手上留下了红色的印迹,滋啦啦地疼。
小小的身体被浓密的棉花棵儿所包围,除了自己穿过时,留下的哗啦啦的声响,即使踮起脚尖也看不到棉田里忙碌的其他的人。真想摞挑子,不干了。
自从母亲发现了我抵触的情绪,就极尽安抚之意。在我身边走不多远,就帮着把我的一垄棉花拾到她的塑料袋里了。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才收拾东西回家。看到我们拾的一袋子圆鼓鼓、白花花的棉花团,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秋风吹在身上,有些凉呢!我和母亲又颠簸在熟悉的小路上。坐在二八大杠的横梁上,仿佛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
近村时,已是万家灯火,远远的传来了犬吠声,浓郁的烟火气弥漫着整个村庄………
灯火阑珊,母亲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回不去的从前哪!那些美好的回忆,如丝如缕,缥缥缈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