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大雁日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2 10:56

如何写《大雁日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雁日记”的作文,无论是想象成某个角色(比如大雁)的日记,还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大雁的见闻和感想,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确定写作视角和核心内容 (Clarify Perspective and Core Content):"
1. "视角选择:" "拟人视角 (Personification):" 将大雁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来写。这需要赋予大雁人类的语言、心理活动、感受和思考。日记的写法非常适合这种视角,可以记录“我”的日常、想法、忧虑、喜悦等。 "观察者视角 (Observer's Perspective):" 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比如人类、其他动物,甚至是一个热爱自然的儿童)来记录观察到的关于大雁的行为、习性、迁徙过程等,并融入自己的感想。 "明确日记主体:" 如果是拟人视角,日记的“我”就是一只大雁。如果是观察者视角,日记的“我”就是那个观察者。这个主体必须清晰。
2. "核心内容:" "日记主题:" 你想通过这篇日记表达什么?是记录迁徙途中的艰辛与壮丽?是描绘大雁的团结与智慧?是抒发对自由的向往?还是表达一种离别的伤感或重逢的喜悦?确定一个中心思想。

青未了 | 那只落单的大雁叫“秋见”

文、图 | 徐 滔

1981年的秋天,来得格外早一些,不大不小的东北风一刮,从小岛上空飞过的鸟雀越来越多。这些迁徙的候鸟,大的小的,黑的白的,单飞的鹰隼,组团的雁雀,少的时候形只影单,多的时间遮天蔽日,不论刮风下雨,都阻挡不住它们南飞的脚步,一波一波从学校的后山那边而来,高歌猛进,向南飞去。

带着支教的任务,我和宝哥在暑假之后的新学期,来到这个还剩29个学生的大竹山岛。学校建在陡峭的南山脚下,隔着一条六、七步宽的国防路,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距离团部和家属大院不算远也不算近,学生们放学以后,四合院式的校园显得冷冷清清,海边喋喋不休的浪潮,不停地向我们倒腾着苦水,一遍一遍地讲述着她的寂寞和哀愁。

大竹山岛其实并不大,一平方公里多一点的地方,一千多的驻军和人数不多的家属,在这个没有居民的孤岛上坚守了三十年,有好几个连队的营房甚至建在上不去汽车的山顶,岛子小,风很硬,近海潮湿,山上干冷,气候反复无常,昼夜温差极大,上秋没几天,秋草泛黄,落叶满地,陆陆续续都有数不清的候鸟从天上飞过。早班的,根本没有停留的意思,继续一路向南;晚些时候错过了宿头的雁群,会在岛上找一个顺眼的方位降落云头,在某一个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打尖宿营。

那天傍晚放学,孩子们排着路队走向家属大院,我跟在后面来到军人服务社隔壁的邮局。见我来了,老于大叔忙把我邮购的一大摞刊物递过来,笑着说道:“今天这趟船你的东西最多。”差不多半月二十天才能来一趟的补给船,会运来各种生活必需物品和精神食粮,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看报读书就是我们年轻人最大的乐趣。拆开大信封,捧着油墨飘香的“萌芽”等刊物,感觉比中灶的米饭炒菜还要香甜,连忙说了声“谢谢”,便一边翻看目录,一边往学校走去。

大概快到粮所门口的时候,忽然一声凄厉的叫声从天上传来,我急忙循声望去,只见一只大鸟摇摇摆摆地从半空中跌落而下,眼瞅着距离地面越来越近,尽管大鸟在跌落的途中奋力挣扎,但无论怎么使劲还是回天乏力,扑棱着翅膀向我们校园方向落去。等我跑进校园,大鸟已经跌落到了院子中间,见到我,便要挣扎着想要躲避,可却明显力不从心,扇呼了几下翅膀,终究没有飞起来,想要跑,腿却是一瘸一拐的步履蹒跚。我怕惊扰到它,便放缓了脚步,慢慢向前靠近。

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左边的翅膀和左腿有着明显的伤口,从伤口外围有一部分结痂来看,受伤的时间应该是在好几个小时以前,这个大雁意志也算相当顽强,能够在受伤情况下飞跃遥远的海峡,着实了不起。

我赶紧把手里的刊物搁在台阶上,清了清嗓子,也不管大雁能不能听懂人话,嘱咐它说:“你别乱跑,我去给你拿药,乖乖等着啊。”我一口气跑到码头那边的卫生队,刚好值班的医助我认识,听我急急地说明了情况,医助倒了小半瓶紫药水,拿出一个空的铝制消毒饭盒,装了一些酒精棉球、纱布、绷带,盖严实了,又拿卷胶布一起递给我,接过这些东西,我又急三火四跑回学校。

看来大雁的伤势还是比较严重的,我离开这十几分钟,它还是在那个地方没挪窝。这时宝哥从四连营房的方向回来,看见院子里的大雁,赶紧凑过来,和我一起把它围赶到临近的小仓库里。大雁有些惊惧,半支棱着翅膀,盯着我俩的一举一动,好像准备随时做出应对的反应。我把手里的胶布和药水比量给它看,嘴上还不停地向它解释说:“这是给你治伤口的,别害怕。”

不知道大雁是听懂了人话,还是看我们两个小伙子慈眉善目没有伤害它的意思,慢慢收拢了翅膀。宝哥伸出右手,握住大雁受伤的左腿,大雁有些害怕,但却没有怎么挣扎,我赶紧用消毒棉球给它擦拭伤口。直到这时候我才发现,大雁好像是被土枪打伤的,翅膀那里的伤口还有两粒铁砂子,其中一粒正好打中了羽毛的根部,我轻轻地拨弄着,把它小心翼翼取出来,然后再给伤口涂抹紫药水,尽量把那伤及根部的羽毛进行复位,然后按照医助的叮嘱,缠纱布,打绷带,最后用胶布粘牢靠。大雁的腿伤没有伤筋动骨,只是擦伤坚硬的外皮,我和宝哥也仔细处理好。

经过刚才这一阵子的救治和接触,大雁的情绪比开始稳定了很多,只是受伤之后经过长途飞行有些体力不支,站在那里明显有些颤抖。我回宿舍拿来杯子,又到隔壁教室拿来白铁水舀子,倒一些温水进去,看来大雁真是太渴了,毫不客气地喝了起来。接着,我又上宿舍拿来仅剩的几块钙奶饼干,一块掰成三四瓣,慢慢递过去。大雁眼睛盯着饼干,但就是不张嘴,我试了几下,还是不行,便就放到地上,大雁马上伸长脖子,嘴一张,就咬起一块,“咵咵”吃了起来。

看到这里,宝哥转身出去了,不一会儿,他和隔壁粮所的海哥一起进来,手里的搪瓷饭碗,盛着从邮局老于大叔那里要来的饭菜。看着能吃能喝的大雁,我们总算放下了心。过一会儿看看没有什么事,我来到军人服务社要了几个纸箱子,拿回来一个一个拆开,展平,给它铺在身子底下。

等到晚上八点半停电以后,我把手电筒放在枕头旁边,一两个钟头醒来一次,拧亮手电筒去仓库那边察看那大雁的情形。在那个深秋的后半夜,从热乎乎的被窝出来被凉凉的海风一吹,禁不住激灵灵打个冷颤。我和宝哥俩人一遍又一遍地来来回回,把它当做重点照顾的病人一样悉心照料。

第二天一早,我俩在大雁的叫声中醒来。我急忙打开小仓库的门,大雁一瘸一拐地从里面出来,走到墙角的地方,拉了一泡屎。减轻了负担的大雁,随之安稳了许多。

早晨打饭的时候,我和宝哥也不知道大雁能吃多少,比往常多买了很多,我俩正给大雁忙活着,海哥和老于大叔也来了,这两位是每天早晨都要去溜海沿的人,今天特意在海滩的石头下面捉了不少小鱼小虾,装在洗脸盆带回来。还别说,大雁看见小鱼小虾,就从原来的饭食碗转到脸盆这边,小心翼翼地咬住一条,慢慢吞下,然后,张大嘴巴,一下子咬住好几条,脖子一扬,吞了下去。

早晨上学来的孩子们,也都被突然而来的大雁所吸引,纷纷想挤进仓库里面凑到近前看个仔细,我担心人太多惊吓了大雁,只允许孩子们在门口的位置观看。大竹山岛这样的无居民岛,没有老百姓没有生产队,也没有牛马驴骡兔子和山羊,这个大雁,差不多是孩子们见到过最大的动物了,只要一下课,仓库门口都挤满了黑乎乎的脑袋,评头论足地议论纷纷,喜欢得不得了。

毫无疑问,孩子们这几天写的日记,交的作文,清一色都写的是大雁这位新朋友。要写作文,自然要给这个“天外飞仙”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经过一年级到五年级二十九个学生在仓库门口反复讨论,为了纪念在秋天的黄昏里遇见的这个大雁,最终一致同意把“秋见”作为大雁的名字。

“秋见”的恢复情形,比预想要快很多,好就好在只伤皮肉,没动筋骨,慢慢护养,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秋见”伤口结痂了,所有的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来看它的人多的时候,也不再是那么害怕了。那天早晨换好药之后,它竟然跟着孩子们来到教室里,我看它那憨态可掬的模样,对同学们示意地摆摆手,说道:“我们准备上课。”

我讲课的时候,“秋见”站在讲台北面靠窗的位置,一会儿看看讲台上的我,一会儿看看下面的学生,累了,就躺在地上,闷了,就走出教室在校园溜达溜达。宝哥班级的同学得知后,便连哄带骗“秋见”上他们班级去“上课”,为了争夺对“秋见”的拥有主权,两个班级从最开始的争吵到后来友好协商,究竟上哪个教室,全凭“秋见”自己选择。打这儿以后,“秋见”轮流在几个教室做“旁听生”,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好奇加上新鲜,听课很容易走神,时间久了,也就完全把它当成班级一员,好在“秋见”不吵不闹,算得上一个认真守纪律的“好学生”。

那一段时间,我和宝哥在中灶食堂打的饭菜都成为最低档的“鸟食”,“秋见”的一日三餐,被孩子们安排上了吃百家饭的好日子,什么鸡鸭鱼肉,米饭炒菜,什么蛋糕点心,奶糖水果,孩子们把自己最舍不得吃的好东西,统统都奉献给了“秋见”。卫生队的医助和军医们也听说了“秋见”的故事,每天都抽工夫过来给“秋见”换药。

与“秋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日子,是快乐的。一个受伤的大雁,虽然孤独地留在了这个小岛,却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和宠爱,从治疗到饮食,都是特别护理的最高标准。随着照顾和关心“秋见”的人越来越多,它的伤口也一天天日渐好转,对见到的每一个陌生的人,好像没有之前那样害怕,原本的郁闷和胆怯也逐渐消失不见,每当有人探访或送好吃的来,竟然也会 “嘎嘎”地打着招呼,特别是看见我和宝哥打饭回来或者是学生们拿着那么多好吃好喝的,都是欢天喜地地迎着奔跑过来。

平凡的日子,冷冷的清秋,一个生命中的巧遇,这个小岛给予“秋见”一些温暖,回馈我们的,是大雁带给我们的快乐时光。我们的学校,终究只是一个候鸟的“海上驿站”,“秋见”养好伤之后,还是要飞回南方过冬的,那里有等待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它还要去那美好的南方谈情说爱开启美好的人生。

连着好几天,“秋见”在学校外面的海边练习飞行,从一开始的歪歪扭扭很快就能冲上蓝天了,一眨眼的功夫,“秋见”飞到了西面的码头,再一眨眼,又飞回我们学校这边。我站在远处望着飞翔中的“秋见”,心里暗自思忖道:“秋见”原本就是属于蓝天的骄子,它怎么会一直困在这个偏远的孤岛呢?

后面的几天早晨,天刚蒙蒙亮,“秋见”就已经站在海边高处的水泥坨子上,左左右右转动灵活的脖颈,仰望那满天的红霞,一天又一天地等待着。那天当期盼已久的雁群从后山飞越而来的一刻,“秋见”立刻引吭高歌,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向素不相识的同类呼叫。天上的大雁很快就有了回应,领队的头雁指挥着雁群在空中缓慢滑翔,地上的一只落单的孤雁,与天空中排成人字的雁群遥相呼应,叫声此起彼伏。

很可能是“秋见”与雁群做好了应有的沟通,它忽闪忽闪翅膀,飞了起来,飞到半空的高度,接着又急转而下,向着我们的方向一边飞一边“嘎嘎”地叫个不停,它从校园这边向着西面飞过粮所,飞过邮局,飞过卫生队,飞过家属大院,然后又返回校园这边,一边盘旋,一边鸣叫,它的语言我们听不懂,但从它那雁叫声声之中,我们也能读懂“秋见”那难以割舍的留恋。

虽然难分难舍,但大家也很高兴“秋见”找到结伴同行的队伍,我们情不自禁地挥动胳膊,高声与“秋见”喊着“再见”。终于,“秋见”一飞冲天,加入到雁群整齐的队伍之中,它与它的新伙伴们振起羽翼,开启飞向南方的新旅程,我们几个人站在校门口的海边上,一直看着“人”字形的雁阵融汇到满天红霞的远方。

“秋见”飞回南方以后,天气越来越冷,迁徙的候鸟一拨接着一拨飞过小岛,很快再无踪迹。冬天的夜晚,寒冷而漫长,大多数的时间,我们都是抓紧在八点半停电熄灯前批改作业。不经意间,突然就想起了追赶雁群的“秋见”,翻开遇见“秋见”那天收到的《萌芽》,里面夹着它终究没有保住的那根羽毛,抬头仰望窗外漆黑的夜空,心里算计着“秋见”是否飞到了温暖的南方,担心“秋见”是不是顺利找到家人。

有好几次,都想把“秋见”留下的羽毛丢进窗外的大海,可拿在手里,感到有几分说不出的沉重,思量半天,还是放回《萌芽》的中页。受伤那天的羽毛根部是带着血的,在刊物的新闻纸上留下点点印记,颜色比开始有很大变化,可也总算见证“秋见”来过我们的小岛。

秋去冬来,冬去春回。第二年新学期开学后,大竹山的春天也很快向我们走来了。一天傍晚孩子们都放学回家了,我正在教室里批改第二单元的小测试,突然一声长长的雁叫,打破了校园的寂静,我握着批改卷子的红笔一蹦三个高地蹿到院子里面,好家伙,好多的大雁,数不清的大雁,黑压压地降落在校园的水泥屋顶,领头的“秋见”看着熟悉的院子,不停地叫着,看见我从教室里出来,扇动着翅膀从房顶滑落下来,在院子里欢快地一圈一圈地奔跑,然后向我奔扑过来。

它低低地鸣叫,向我不停地拍动翅膀,展示它已经恢复的状态。半年后的这一次相见,明显“秋见”比我还要激动,除了“嘎嘎嘎”鸣叫,还振动羽翼向我示好,我跑回宿舍拿出点心,掰成碎块,分别喂投给它们,忽然又想起长途跋涉的大雁一定口干舌燥,便去水缸舀了一水舀子清水,正要出门,看到一院子的大雁,返回身,拿出洗脸盆,从水缸里舀了大半盆,端到院子中间,刚刚放好,大雁们也不说声客气,一拥而上,“咵咵咵”地喝了起来,很快一盆水就见了底。

没等我再回宿舍,宝哥从粮所那边闻声赶来,用他的脸盆也端来一盆水,看着大雁们欢快喝水的样子,我们两人都乐得直笑。最了不起的是粮所的海哥,他从准备往家里捎的海货里面拿出好多的鱼干等等好吃的,一把一把地撒在院子里,引起一阵阵的热烈回应。这个时间的“秋见”,完全顾不上那些好吃的,一直围在我和宝哥、海哥的身前身后,来来回回蹭着我们的裤腿。

第二天还没等天亮,就听到大雁在窗外“嘎嘎嘎”呼唤黎明,我“呼隆”一下子爬起来,宝哥也警醒地下了床,我俩推开门,只见大雁们一排排地站在院子整装待发,我们那位老朋友“秋见”,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我走上前,蹲下来,摸着大雁的脖颈,伤感地说道:“去北方吧,我们秋天还在这里相见!”

天空一点一点明亮起来,大雁启程的时间到了,我和宝哥一起把它们送出学校大门口,在海边前面那一片空旷之地,大雁们一阵助跑,一个接着一个地飞上天空,在初升朝阳的万道霞光里飞向遥远的北方。望着它们越飞越远的身影,我在心里默默念叨说:“朋友啊,朋友,我们秋天再见。”

想不到的是,到了秋天的时候我却失约了。暑假后的新学期,我和宝哥一起调离了大竹山岛。回到工农兵小学后,我担任了四年级的班主任,一天早晨刚刚走进学校大门,后勤老师老远就招手喊我快去接电话。

电话是粮所刘述海打过来的,拿起电话我刚说了一声“喂”,就听海哥喊道:“你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通过军线几经转接的电话虽然声音有些嘈杂,但我还是能够清晰地听到那些大雁的呼叫。海哥告诉我说:“它们昨天晚上就来了,比春天时候来的还要多,有几个还是今年刚出生长大的。‘秋见’围着学校不停地转圈,不停地叫唤,好像就是找你们俩……”

大雁回来了,回到我们相识的那个小岛找我们来了,可我和宝哥却错过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听那电话里大雁的一声一声呼唤,我心头一热,大声在电话里对海哥说:“你告诉它们,我也想它们……后会有期……”

不久后,我见到了来县粮食局开会的海哥,说起那天的事情,海哥声音高了好几度,说道:“真没想到,‘秋见’头一天傍晚,在校院里前前后后找了半天都不吃东西,大概就是因为没有见到你们。第二天它们还不死心,在学校顶上飞了好几圈才走。”

海哥的一席话,让我几乎掉泪。一次的相遇,那是注定的缘分,去年秋天和今年春天与大雁的一幕一幕,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而今天,我们为了生活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留下的,只有说不尽的愁绪和千曲百转的牵肠挂肚。这是我最后一次收到有关那些大雁的消息。转过年,小岛上地方所属的学校,粮所,邮局随着驻军的整编,也都全部撤销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跟我说起大雁的消息了。

在我离开大竹山岛的第二年,县里在城区最高峰开始建设一座古色古香的候鸟阁,再过一年,国家把这里划归鸟类保护区,并成立了鸟类环志中心站,组织发动更多的人们保护鸟类,爱护生态。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年春天或者秋天,在大雁飞过群岛的那一段时间,我常常抬头向天仰望,期待从迁徙的雁阵队伍里,能够寻找到“秋见”它们的身影,期望着天降惊喜,能与“秋见”它们再见一面。在没有手机没有抖音的四十多年前,除了“秋见”留给我们的欢乐,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了记忆,唯一能够证明曾经遇见过“秋见”,是夹在“萌芽”刊物中页那支羽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2024年5月16日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大雁为何眷恋这座城

每年深秋,塞外寒风凛冽,成群结队的大雁飞越千山万水,来到气候温暖、风景秀丽的南方栖息、扎寨。衡阳,是大雁迁徙的最后一站。

这是一座大雁眷恋的城市,拥有罕见的“山水洲城”景观——南岳衡山巍峨北立,湘江如碧带穿城而过,东洲岛静卧江心,石鼓书院揽尽街市繁华。站在南岳首峰回雁峰顶远眺,一队队、一行行壮观的雁阵掠过城市上空,这是雁城衡阳充满诗意的来源。

近期,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将在衡阳举办。人们游历其间,可以近距离触摸雁城衡阳生生不息又韵律独特的脉动,感受“火出圈”的魅力。

雁飞衡阳传佳话

“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在中国,没有哪个城市,像衡阳一样,和雁的联系如此紧密。

古人用诗歌表达了对衡阳雁的咏唱,名篇佳句数不胜数。

南北朝诗人庾信第一个叫出“衡阳雁”:“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初唐才子王勃在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吟道:“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有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更有高适的“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王安石的“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

这里面的“大雁”,都与衡阳有关。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双重认证”。李白写“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表达了内心涌起的无限思绪和情感。杜甫在《归雁二首》写到:“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雁在古代就成为了衡阳的图腾,是上天赐予衡阳的珍贵宝物。大雁回首处,被命名为“回雁峰”。古代迁飞衡阳的大雁在此成就一幅幅“平沙落雁”的美景,“衡阳雁”给予终生漂泊的候鸟以归属感。

大雁,作为一种精神象征,代表了多种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在古往今来的衡阳人身上,得到了深刻体现,极大丰富了衡阳雁文化的内涵。

雁的特点是执着,不改初心,不远千里,年复一年。衡阳人的个性中,也有类似的执着和忠诚。尤其是忠肝义胆、品德高洁,王船山、李芾、夏明翰就是典型代表。

王船山于明末清初之际,隐居山林,著书立说,不改对明朝的忠诚,不食清廷的俸禄,践行了湖湘学派“经世济用”的理想。南宋末年,元军围困长沙,潭州知府李芾率军民一道御敌,血战三月。除夕之夜传令,手书“尽忠”二字为号,决心与长沙共存亡。城破在即,李芾端坐“熊湘阁”,自刎而死。革命年代,衡阳人夏明翰投身反帝反封建爱国斗争的滚滚洪流,一门四烈士。行刑前,他挥笔写下气壮山河的就义诗,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衡阳是红色文化的热土。“五四运动”爆发后成立的湘南学联,积极组织领导学生反帝反封建斗争;水口山工人运动“唤起工农千百万”;岳北农工会工农“握手革命”开先河;何宝珍、毛泽建、伍若兰成为妇女运动的骨干和领袖人物;抗日战争中,成千上万的衡阳子弟奋勇参军,为国捐躯……

在中国革命史上,这座城市曾一次次燃起星星之火,而她的付出与牺牲,至今令人动容。

雁住衡阳成古今

雁文化,熔铸成衡阳文化的根脉,也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宝藏。

漫步衡阳城,随处可见以大雁为主题或创意元素的雕塑、彩绘、建筑。为迎接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的举行,衡阳对回雁峰广场进行了提质改造,作为雁城城徽的大雁展翅铜雕修饰一新,气势恢宏,令人震撼;位于京广高铁大动脉的衡阳东站,叠落的人字形屋顶,彷如大雁雄劲有力的翅膀翩翩舞动,寓意大雁南飞;就连流经衡阳城区的湘江两岸护坡,都刻上了群雁浮雕。

雁城衡阳,还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史料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在此建酃县,此后衡阳一直以县、郡、州、道等形式存在于中国行政架构中。三国时,第一次有了“衡阳”这个名称。

作为大雁南飞停歇之处,衡阳地处南北要冲,锁荆吴扼两广,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和文化商贸繁荣之所,遍布着神农创耒、祝融播火、大禹治水、嫘祖养蚕等众多文明印记。

“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石鼓书院是衡阳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唐元和年间,名士李宽莅临南岳,见石鼓山苍木葱茏,三江环绕,遂结庐于此读书,名曰“寻真观”,并潜心研读。当地好学的年轻人听闻李宽在石鼓山上隐居,纷纷上山拜其为师。一传十,十传百,上山拜师的学生越来越多。于是李宽便扩建了山上的屋舍,供学生每日阅经修学。而这个学舍就是石鼓书院的雏形。

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赐额“石鼓书院”。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书院,使之成为衡州学者讲学的场所,由此文风日盛。彼时,石鼓书院与长沙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公元1167年一个夏日的清晨,南宋大儒朱熹登临湘江与蒸水合流处的石鼓书院,遥望滔滔江水北流去,不禁感慨眼前的山川秀美、人文鼎盛,欣然提笔写下《衡州石鼓书院记》,开篇赞叹道:“石鼓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

石鼓书院历唐、宋、元、明、清,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设衡阳高等小学堂,弦歌不绝,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的美誉。

明崇祯十年,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来到衡阳游历。他登临南岳衡山,拜谒南岳庙宇,寻访回雁峰,游览来雁塔。独特的山川风貌,让徐霞客流连忘返。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徐霞客景仰和赞叹着石鼓书院的灿烂人文。“虽书院之宏伟,不及(吉安)白鹭大观,地则名贤乐育之区,而兼滕王、黄鹤之胜,韩文公、朱晦庵、张南轩讲学之所,非白鹭之所得侔矣。”

徐霞客是历史上第一位游览衡阳的“专业游客”和“旅游达人”。在《徐霞客游记》中,衡阳之行的篇幅很长。也是在这里,徐霞客遇到凶险的遭遇。当时,他乘坐的船正停泊在湘江,就在人们熟睡时分,一伙强盗冲入船上,杀人放火,洗劫财物,“火炬刀剑交丛而下”。徐霞客很机警,寻机跳入江中,被其他船救下,方免于难。事后,徐霞客写下《湘江遇盗日记》,这篇文章也成为《徐霞客游记》中叙事散文的代表作。

如今游历衡阳的游客,还能看到徐霞客当年造访过的石鼓书院、回雁峰、来雁塔、南岳衡山,领略“衡山之阳,千年雁城”的绝色山水和厚重人文之美,却不可能再体验“湘江遇盗”的惊险一幕了。

为迎接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石鼓书院近期启动了广场及书院修缮提质改造工程。游客服务中心、景区生态停车场、石牌坊、文化长廊、八角亭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今年8月,“石鼓江山”牌坊在书院前坪广场落成,朱熹的“一郡佳处”被镌刻在牌坊上方。回雁峰下,“雁城之星”摩天轮给市民带来一场视觉盛宴;中山南路和中山北路的改造,让老街重拾历史记忆,带着“新商业”+“怀旧风”焕新登场。南岳衡山新建的“南岳里”文旅综合体,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打造特别的“非遗南岳庙会”体验……

雁舞衡阳看兴衰

这里,有中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蔡伦造纸;有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有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桓;还有烈士夏明翰、一代女魂唐群英……大雁舞动了衡阳的文化,也给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装上了翱翔的翅膀。

衡阳是一座和工业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城市。水口山铅锌矿被誉为“世界铅都”。抗战爆发以后,民族工业大量内迁到衡阳,衡阳工业总产值一度位居全国第二。新中国成立后,衡阳被列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新中国第一套重力选矿机、第一台环境噪声监测器、第一台牙轮钻机、第一台连铸钢机、第一台井下铲运机等一连串“第一”和“中华”牌锁具、“工农”牌手扶拖拉机、“芙蓉”牌手表、“湘江”牌自行车等名优产品,都见证了“衡阳制造”曾经的辉煌,衡阳逐步形成了包含37个门类的工业体系,一度创造了“湖南工业三分天下,衡阳有其一”的局面。衡钢、二七二厂、界牌瓷厂、恒飞电缆、南岳电控等工业企业,见证了衡阳工业的荣光。

铁路是工业的重要支撑。自近代粤汉铁路通车以来,衡阳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历史上的衡阳铁路局曾管辖南方七省的铁路运输,可谓“一座衡阳铁路局,半部中国铁路史”。

辉煌的工业和繁忙的铁路运输造就了衡阳人“钢铁直男”的性格,丰饶的农产品和勤劳的双手则养育了一代代心怀天下的衡阳人。

天下小炒看湖南,湖南小炒看衡阳。衡阳人对家乡美食引以为傲。近年来,鲜辣浓香的衡阳小炒、特色美食和网红夜市街区频频“出圈”,为衡阳文旅市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衡阳湘黄鸡、衡阳县寺门前猪、耒阳大和草鱼和红薯粉条、祁东的黄花菜和槟榔芋……这些来自乡野田间的自然风味,配上衡阳产的茶油、黄贡椒,在猛火爆炒下成就一方舌尖美味。清晨来一碗荡涤灵魂的新市米粉、渣江米粉、卤粉、鱼粉、生汆粉、筒子骨粉、碎肉粉……让人能量满满,回味无穷;中午吃一顿费大厨辣椒炒肉和衡东土菜;晚上去烟火气升腾的宝藏小吃街,品尝一份新市圆子、剥皮豆腐、燕子烫皮、塔山糍粑、桂花煎糄粑,撸一顿定师傅烧烤、串小白烧烤,在唇齿留香的时刻,体验千年雁城文化。

但是,衡阳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总量已多年未能位列湖南第二城;衡阳铁路局一分为三,枢纽地位风光不再;文旅版图缺乏扩展性,长期依赖南岳衡山的龙头效应;高层次人才出现短缺……

这些遗憾,是衡阳人在社交媒体诉说的无奈,也寄托着衡阳人期盼雁城重回辉煌的心声。

雁鸣衡阳谱新篇

“雁行天下,志存高远,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大雁精神,已融入衡阳人的骨髓与血脉。大雁,作为衡阳人的精神图腾,激励着千千万万衡阳人奋发向上……

大雁南飞,必须紧跟“领头雁”。步入新时代,衡阳这座老工业城市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坐标与指针,擦亮产业名片,重新唤醒工业文化基因,“文化+科技”推陈出新,谱写了发展的新篇章。

入秋后,位于衡阳船山时间谷的钟表文化博物馆,迎来一批批观光游客。穿过以钟表圆盘为元素设计的时光之门和时光大道,进入绚烂而梦幻的钟表世界。

“这是用手表里的机械齿轮拼的吧?太精美了!”踏入展馆,游客就被一幅巨大的钟表“世界地图”所震撼,忍不住连声称赞。一度风靡全国的衡阳本土造“芙蓉”“南岳”牌手表,简约大气,风采依旧。

遨游南岳古镇,新开业的祝融探火太空体验馆将带领游客体验一场火星梦幻之旅,游客可以参观神舟返回舱、降落伞、航天服、火箭发动机以及火箭残骸的实物展。

沉睡的工业遗产不是包袱,而是财富。老旧厂房和家属区,是衡阳这座城市工业记忆与现代发展的连接点,也是衡阳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前,衡阳“工业+旅游”如火如荼、出新出彩,雁城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衡阳市珠晖区“保卫里”片区,窄巷平房、青瓦砖墙,居住在这里的大都是铁路职工与家属。这个老旧的片区默默见证着衡阳几十年来的发展,承载着老一辈铁路人的生活和情感。如今,依托衡阳铁路博物馆珍藏的历史记忆,“保卫里”全新蝶变,主打“铁路文化怀旧风”,市民和游客纷纷慕名前来开启一段“南方铁路寻根之旅”。

前身是柴油机厂,如今是梦工厂。衡阳建湘柴油机厂曾是衡阳工业发展的骄子,也一度面临破产重组的窘境,如今依托其丰富的工业资源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其“前店后厂”的独特形态,成为工业游的一大亮点。在这里,游客可以观赏当年国内最先进的柴油机生产线,还可以亲手制作铁艺品,体验工业制造的乐趣。街区还引入跨界潮玩元素,将工业遗址与现代潮玩相结合,以热播剧《唐朝诡事录》为蓝本,打造VR国潮沉浸剧场,为“工业+旅游”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借着承办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的契机和“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的实施,衡阳积极担当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使命任务,持续擦亮核技术应用、先进制造、有色金属、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五张产业名片,奋力走出一条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查阅统计数据发现,衡阳连续三年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全国数字百强市,连续多年上榜全国外贸百强城市。2023年,衡阳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40余项,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000家。衡阳再次站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新前沿,工业文化成为“制造立市”战略实施的强劲动力。

为助推“衡阳制造”二次腾飞,衡阳“筑巢引雁”,始终把人才放在“C位”,建立了湖南首个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成立了市人才发展集团,统筹开展“智汇潇湘·雁聚衡阳”博士行动,近三年累计引进招聘大专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3.2万人,博士人才1008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余个。

雁到衡阳不南飞,客到衡阳不思归。

一到傍晚,雁鸣溪夜市和市府路美食街便热闹起来,露天音乐会让夜经济有了“时尚范”和“文化味”。酃湖公园,清凉又热闹,来此散步健身和跳广场舞的市民络绎不绝。作为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的主会场,酃湖公园前段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升级和景观改造,湖水更澄清,湖岸更美丽,这个曾经的渔场,已成为衡阳城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晋热门网红打卡地石鼓书院也迎来两大文化活动,第一个是9月1日举行的“开笔礼”,第二个是9月28日即将举行的“祭孔大典”,书院通过这样的仪式来倡导公众尊师重道,带领更多人领略石鼓书院的深厚文化底蕴。

岁月流转,江河不息。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环境综合整治,从历史文化传承到现代工业发展,从办好旅发大会到满足民生期盼,衡阳绘就了崭新的城市画卷。在这座大雁眷恋的城市,一座座文化地标、一个个名人串联起的精神图谱,勾勒出知所来、明所往的发展之路。

城以文兴,成就衡阳的过往;以文兴城,开创雁城的明天。(记者明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