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2 11:13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和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读书笔记与作文:精读与表达的修行"
读书笔记和作文,是阅读与思考的两种重要延伸形式。前者是内化知识的桥梁,后者是表达观点的载体。做好两者,不仅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能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和语言文字功底。然而,要真正做好它们,需要注意诸多事项。
"一、 读书笔记:深度思考的基石"
读书笔记并非简单的摘抄或记录,而是读者与文本深度对话、梳理、反思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
"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在阅读前或阅读中,明确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梳理情节?积累素材?分析人物?还是理解某个理论?不同的目的决定了笔记的侧重点。没有目的的记录容易流于形式,变成“抄书”。 2. "勤于思考,善于提炼:" 好的笔记应包含“我”的思考痕迹。不仅要记录作者的观点、情节梗概,更要写下自己的疑问、联想、评价和感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如问号、感叹号、重点号)标记,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批注,提炼核心观点。 3.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记录。要抓住关键信息,如核心论点、
刚刚读完梁晓声的《我和我的命》,这是梁晓声的又一本“人世间”!故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方婉之”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从弃婴到市长的“掌上明珠”,从师范大学生沦为南下打工妹,从幸福平凡的好人又成了第三次癌症手术的病人,她的人生充满了意外和挑战,与命运的碰撞和纠葛让人深思人生与命运的关系。真的不想“剧透”太多,因为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那种细细品味的过程。
人,人生,宿命,这三者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平凡,幸福,好人,这三者有着怎样的定义轴承?在方婉之身上,我们能找到一部分答案。就像她的养母方静妤说的“命”:人有三命——一是父母给的,这决定了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和基因怎样,曰天命;二是由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所决定的,曰实命。生命生命,也指人在生活中所恪守的是非观,是生活与命的关系的组合词;三是文化给的,曰自修命。真正可敬的人,是由实命和自修命所证明了的人!”
“所谓人生,对普通人而言,无非是既活着,就得讨生活;而所谓生活,无非就是,如果想活得好点儿,那就得努力多挣点儿钱。对普通人而言,挣钱是毫无诗意的事,能习惯那过程就算不普通了”。这是方婉之在深圳打工时的感悟!“我不怕平凡,简直也可以说,既然平凡注定是我的宿命,我愿与我的宿命和平共处,平平凡凡度过我的一生。我之一切努力和劳碌,不是一心想要超越平凡,只不过是要使那平凡趋于稳定,争取在稳定中过出几许平凡人生的微淡的小滋味来”。这是方婉之和养父交心时对自己人生的寄望!“缘分的意思就是,或长或短,或续或终,都可顺心性之自然,其他的都不必在意……”这是方婉之失去倩倩这个姐妹时娟儿对缘分的解读!
“人是自我给出的意义的践行者。一生做好人,也是成功人士。做好人不需要投资,不需要天赋”这是方婉之在和爱人高翔交流时对成为一个好人的“成功”之说!“我认为在现实面前明智地妥协与勇于向现实挑战都是人应必备的能力。彻底否定了前一种能力而一味鼓吹后一种,是有毒的文化现象。因为人生不该类似角斗士”。这是方婉之在自己和娟儿的两种人生态度的“殊途同归”!
马克思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这种“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质”和“量”都会不断改变的。如果“天命”不可违,那么“自修命”则是人生奋斗和努力的唯一“杠杆”,用以撬动人生的雪球。方婉之说:“我不信世上会有君子国,这使我活得不矫情;我不信‘他人皆地狱’,这使我活得不狡猾”。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对于平凡、平庸的人来说,但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好人。如果宿命早已注定,请保持生而为人的底线——别坏!如果缘分早已注定,请保持感性的仰望——宽容!
我喜欢方婉之在手术台上的思考,喜欢她把默诵诗歌代替麻药起效倒计时的数数,我喜欢有思想的平凡又普通的每一个人,喜欢娟的坚强,喜欢她养父的睿智,喜欢她养母的善良,喜欢她爱人的明理,我甚至喜欢她老家“神仙顶”的每一个讨厌又薄情的亲人,是他们给了方婉之“自修命”这道人生大题最好的求证和答案!
我想用方婉之在手术台上默诵的那首诗来结束《我和我的命》的读后感!
我是裸着脉络来的,
唱着最后一首秋歌的,
捧着一掌血的落叶啊,
我将归向
我最初萌芽的土地,
……
小溪的水呵,
缓缓地流呵,
我呵,像一艘
载满爱的小船,
一路低吟着,
来在世人面前
我包容……
我宽恕……
我成为我……
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雨果曾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为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推出“我的读书笔记”新闻策划,记录下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长老师的读书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菏泽曹县魏湾镇陈胡同小学教师石西珍读书笔记:
“是的,没有时间啊!”这句话如此熟悉,在工作中,每次和同事聊天,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一天24小时都不知道干什么去了。时间的马车从身边驶过,不曾留下一点痕迹,直到它已经走远,我们才看到它的身影。
刚工作的第一年,这种体会更加强烈,一天天按部就班地过着,好像所有的程序已经设定,只等我一步步走下去。那时候,连备课、改作业的时间都得挤出来,哪有什么时间读书。入职培训时加入了支教岛,每天打开群,我真心佩服那些读书的人。我无数次幻想,哪天自己也捧起一本书,静静地读一读,和那些教育界的名流们,来次心灵的碰撞。这个计划一直被挂在高处,从未触及。直到李胜楠主任把我拉进支教岛读书群(二群)。李股长鼓励我一定要多读书,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我终于开启了人生的阅读之旅。
起初,我把读书当做了一项任务,毕竟答应了领导,咱不能食言。为了读书,我早晨早早到校,上课前先读上一段。早晨没时间,就利用大班空时间读。有时回到家里,拿起一本书就读。虽然每天也在坚持,但是读书没有系统化,没能持续地读一本书。尽管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我越发觉得自己目光短浅,知识水平极其有限,作为语文教师就连文学地基还没有建立。通过读书,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内心不免有些恐慌。心底发出了强烈的呐喊:我要成长!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是的,我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专业的成长。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直到现在,没有人给我指导该怎么备课、怎样把课上好。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我没有登上公开课讲台的勇气,我害怕领导听我的课,担心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会让我尴尬……
当我和书籍真正结下友谊,把书籍当作精神的食粮,越读越快乐,越读越上瘾。我开始网购一本本专业书籍,于永正老师的书、魏书生老师的书、陶行知先生的书,还有在阅读中这些老师提到的相关书籍。既然名师都看的书,我也想买来看看。慢慢地,文学类书籍也纳入了我的书橱,曹文轩先生所有的小说都一一摆在了书橱;对于路遥的小说也是越发上瘾;老舍先生的文章百读不厌……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我的眼界逐渐开阔起来,书籍的积累让我有了自信,正印证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站在讲台上我不再畏惧,有时文中的一个知识点我还可以延伸,学生听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时常问学生十万个为什么;给他们讲一讲中国历史故事;科普知识……在他们心里,老师成了无所不知的“厉害人物”。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位历史老师靠什么用一生的时间来备好每一节课?读书!我们备课不仅仅是一节课的知识点,还要备老师的状态,老师的修养。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为师者要自带光芒,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开始带动班级学生阅读打卡,每天我会把他们的读书做好记录,对于坚持阅读的同学进行表扬。为了给同学们的阅读注入更大的动力,我们举行“读书分享会”。我用书籍作为奖励,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广大阅读范围。长期的阅读,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我的教学也越来越轻松。
很多同事问我哪来的时间读书。我的是:“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加入读书群已经有三年的时间,读书让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无论是双休日、寒暑假,早起读书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工作中,零碎的时间也可以用来读书,哪怕是课下10分钟也可以消化一篇小文章;在焦急等人的那段时间不妨让书籍陪着我们度过;午后,沐浴着阳光,手捧一本书,我们是何等幸福;周末静坐一隅,到书籍里畅游一番,精神饱满……
与书籍结下的这段情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