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观训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2 11:41

怎么写《观训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观训”的观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观训”的具体内容与形式 (Clarify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Form of "Watching Training"):" "是什么训练?" 首先要清晰界定你所观看的“训练”是什么类型的。是军事训练、体育训练、技能培训、企业内部培训,还是其他形式的训练?不同的训练对象、目的和内容,决定了你观察的侧重点和感受的方向。 "是如何观看的?" 是现场观摩、视频学习,还是参与其中?旁观者的视角和参与者的体验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会影响你的观察角度和情感共鸣。
2. "深入观察,抓住关键细节 (Deep Observation, Grasp Key Details):" "训练过程:" 注意训练的流程、环节、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指令是否清晰,节奏是否得当。 "人物表现:" 观察参与者的状态,如教官/指导员的指挥、讲解、示范是否专业、耐心;学员/受训者的精神面貌、动作规范性、团队协作、遇到困难时的反应等。 "环境氛围:" 训练场地的布置、设施、天气等环境因素,以及现场的整体氛围(严肃、紧张、热烈、有序等)。

让敬畏心照亮廉政行——观《零容忍》系列警示教育专题片有感


近日,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零容忍》系列警示教育专题片持续在广大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发出感慨,落马的公职人员无不丧失了理想信念,忘记了初心使命,没有敬畏之心,只能在奋进的新征程中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得粉碎。

宋代苏轼在《赤壁赋》中有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世间万物,若非己有,一分一毫也不可索取,我们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更应如此,廉洁从政既是道德所在,也是法纪要求。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严明的纪律为依托,以铁的法律规章制度为保障,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抓,惩治了一大批贪污腐败分子,不断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把从严管党治党贯彻到底,逐步形成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实现了党内外风气全面好转。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必须要时刻心存敬畏,警钟长鸣。

时刻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在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廉洁从政。党纪国法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底线和高压线,始终牢记法大于一切,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要知敬畏、守法纪,时时自查自省,处处严于律己。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办事尺度。同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民造福,用错地方则会自食其果,最终被党纪国法所消灭,甚至自身也沦为阶下囚,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只有敬畏法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才能促进廉洁从政。

时刻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敬畏,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廉洁从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生生不息的源泉。有人民的热情拥戴,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才能厚植浓浓的鱼水情。作为党员民警,我们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应当用之于民,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身处何处,都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廉洁修身,干净从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忘本必危。阔步新时代,无数公职人员违法犯罪被举报的案例说明,人民群众的监督才是最广泛最有效的监督,可以让潜在的危险分子置身于人民反腐的汪洋之中,让他们不寒而栗。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时刻保持对人民的敬畏,所作所为才能够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

时刻保持对家庭亲人的敬畏,在血肉亲属的关心下廉洁从政。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成长,除了组织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之外,家庭也给予了很多心血和付出。就公安队伍来说,“五加二”“白加黑”是常态,流血流汗是常态,节假日和周末不能陪伴家人更是常态,自己身上有多少光环,家人就为此承受了多少孤独、担忧和期盼。想一想父母的养育之恩,想一想夫妻的白首之约,想一想孩童的啼哭欢笑。如果让执纪问责而“住进了”冰冷的高墙里,与血肉亲属只能隔窗相望,一声声呼唤让心理彻底失去防线,深深愧疚,悔不当初。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伤害自己的家人,亲手毁掉幸福的家庭。时刻保持对家庭亲人的敬畏,廉洁从政,就是维护自己的美好生活。

古人常讲:“公生明、廉生威”,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我们党员干部要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坚决与腐败作斗争。工作生活中,我们要自觉筑牢思想防线,时刻敬畏法律、敬畏人民、敬畏家庭,让敬畏心照亮廉政行,方能凝心聚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作者: 周自康(汉阴县公安局涧池派出所)

编辑:王晨伟

责编:郑黎波

主编:姚启明

陆军基层部队提升合成训练质效见闻③

“蓝军连”打一仗换一种战法

——陆军基层部队提升合成训练质效见闻③

■卢岗 曾阳程 解放军报记者宋子洵

“昨天刚摸索的新战法,没想到今天就被破解了!”记者抵达陆军某合成旅时,该旅“蓝军连”正在复盘。前段时间,该连几乎每天参加一次对抗训练,这样的强度频次不仅记者感到惊讶,连长郭操也觉得有些吃不消。

郭连长告诉记者,在此前的对抗过程中,“蓝军连”的战法库几乎每周都在更新,但最近遇到了“瓶颈”:他们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战法,往往使用一两次就被红方识破,只能逼着自己不断创新。

时间回溯至数月前,对抗检验模式在该旅刚刚推行时,郭连长受领扮演“蓝军”任务,凭借一手“分割围歼”战术,“称霸”训练场整整1个月,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昔日的招法,并不总能适应今日的对抗。

一次对抗训练,“蓝军连”作为守方,埋伏在训练场边的模拟建筑物内。“计划照常不变!”“蓝军”对讲机传来郭操的声音,“火力组摧毁第三辆步战车,截断‘敌’通路,分割‘敌’兵力,再逐个击破。”

变故突生。第三辆步战车还未进入,红方载员已经纷纷下车,随后一轮火力压制覆盖“蓝军”各个点位,红方步战车迅速变道,人车协同,开辟左侧新通路。而此时,步战车炮口已经瞄向最近的“蓝军”火力点……

“蓝军”措手不及,吃了败仗,但败得并不冤。原来,早在半个月前,红方就召集人手研究“蓝军连”的惯用战术,拿出了一整套具体可行的应对方案,憋着一股劲要打一场“翻身仗”。

这天入夜,“蓝军连”学习室内,讨论一直持续到后半夜。

“火力点被精准打击,红方知道我们的位置参数”“这套战术是专门反制我们的‘分割围歼’战术的”“明天必须扳回一局才行”……郭操示意大家安静一下,大声说道:“别人在进步,我们要更快,决不能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

自此,红蓝双方开启了互不相让的“明争暗斗”模式,今日你略胜一筹、明天我绝地反击。渐渐地,“敌情”越设越逼真、攻防越打越激烈,战术战法更新迭代不断加速。

“1天。”采访中,某营营长向记者伸出了一根手指头,语气里满是急切,“在这里,一个战术级新战法的保鲜期有时只有1天。”

据了解,经过长达数月的高强度对抗,“蓝军连”官兵对战法体悟更深入、运用更娴熟。如今的他们,打一仗就换一种战法。

这天,“蓝军”早早出现在训练场,队伍里潜藏着一支“新力量”。战斗刚刚打响,红方分队便遭受数轮炮击,损失惨重。原来,“蓝军连”从炮兵营请来了一个加强排作为帮手。

对抗结束后的讲评会上,对于“蓝军”的做法,大家众说纷纭。有人直言,同层次对抗配属加强排,是作弊行为。有人认为,合成训练就是要打破建制、灵活用兵,以战斗结果论英雄。有人反驳,既然对抗规则没有明确禁止,找个“外援”不可以吗?

“过去我们组织训练,各单位协同少,主要原因是多数官兵对‘合成’认识不足、思考不深。”该旅指挥员赵海元的话,道出了很多官兵心声,“现在,合成训练在部队蔚然成风,应当以支持、包容的态度,激励基层指战员探索创新,不断为练兵备战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观念的更新,迎来行动的突围——

随着对抗训练走深走实,各级指挥员经常加班到深夜,旅属电抗、侦察、炮兵、防空等力量也纷纷加入其中,官兵们闻到了越来越浓的硝烟味道。

“研究战争、设计战争不再当成口号喊,而是变得愈发具体具象了,未来战争究竟怎么打,决定权其实攥在每名指挥员手中。”红方一位连长说道。

思维的转型,带来战法的裂变——

采访中,一件官兵津津乐道的“趣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次日常训练中,“蓝军”的某型装备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参数发生变化,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中士魏俊杰见状,脑海里灵光一闪:何不将这样的难题交给红方?

在经过可行性验证后,第二天的对抗训练场上,随着一纸导调指令传来,红方多台相似型号装备果然出现了相同故障。

“给对手制造麻烦与解决自身问题,二者都很重要。很多时候,受限于传统思维,我们往往只关注后者。”郭连长告诉记者,在一次次对抗检验中,他们发现,一味“接招”,只能替对手检验训练成果。把难题抛给对手,化被动为主动,有时会收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惊喜,红蓝之间看似互有得失,但最终受益的是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建设。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现在,得益于对抗训练的广泛开展,该旅创新战术打法越来越活,发现整改问题越来越准,聚焦向战打赢越来越实。该旅一名领导介绍,下一步他们将优化对抗训练方法手段,争取用更多场景、更高难度摔打和检验部队,走出一条战斗力生成的新路子。

观训有感

做一块“善变”的磨刀石

■赵海元

纵观中外战史,有名的将帅、出奇的绝招往往不拘于成理、不限于定式。对抗训练也是一样,其效果好不好、实不实,不能只看胜负,更要看双方在对抗中发现了什么不足、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升了什么能力。这就要求作为磨刀石的“蓝军”,除了做到形神兼备,还需打法多变灵活、不拘一格。

无论“找帮手、拉外援”,还是“将矛盾问题抛给对手”,本质都是倒逼对方指挥员在难局困局险局中创新“解法”。蓝方“变化多端”才能砥砺红方“以变应变”,怕就怕前者依仗自身在地形、兵力和规则上的优势,一种策略用到底,一套打法吃遍天,反复演“折子戏”和“套路剧”。

当然,做一块“善变”的磨刀石,决不能脱离实际天马行空、任性乱为。要吃透敌情、我情和战场环境,扮真演像现实对手,以自己的越来越狡猾,让兄弟部队变得越来越过硬。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