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2 12: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标准上课观后感”的作文,无论是针对电影、纪录片、演讲还是其他形式的“课”,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观后感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表达得体:
"一、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Clarify Core Content and Theme)"
1. "准确理解“标准上课”": 首先要搞清楚你所观看的“课”是什么?是关于什么主题的?它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是什么?这是写观后感的基础。 2. "抓住关键信息": 在观看过程中,要留意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观点、情节、人物、画面或数据。这些是后面展开论述的素材。 3. "提炼主题思想": 思考这部“课”想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或引发的思考是什么?是知识传授、技能培训、价值观引导,还是某种现象的解读?明确主题有助于你组织思路。
"二、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Clear Opinion, Sufficient Evidence)"
1. "亮明个人观点": 观后感不是简单的复述,最重要的是表达你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开篇或主体部分要清晰地表明你是否认同、欣赏、批判这部“课”,或者它带给你哪些特别的启发。 2. "结合具体内容": 你的观点不能凭空而来,需要用观看到的“课”中的具体内容来支撑。可以引用关键台词
6月13日-6月15日下午,以“聚焦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为主题的2022年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研讨培训会在线开幕,启动云视听、云培训。
昨天下午上了四节课,听了三节,现进行简单回顾、分析,写了如下听后记。
《3的倍数的特征》
本课教学是建立在2、5的倍数的特征认知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
教学时,先让学生经历观察后,猜想3的倍数和什么有关?通过用举反例的方法进行验证,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和2、5的倍数特征不同,它和个位上的数字无关,如16、19等,然后用正例验证。
接着,让学生经历在百数表中圈一圈3的倍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从1-9都有。
同时聚焦个位与十位,借助计数器找到启发,得出结论:3的倍数的特征,它各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
进一步结合几何直观图形,利用数论中的同余式进行验证。
本课的练习设计特别好,有层次、有梯度,以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1-9中任选三个数字4、0、2验证是否是3的倍数。接着又添一个数字6,是否是3的倍数,和6的放置无关,最后是把九个数字全掀开拼成一个九位数,采用去掉多余的数字来验证。
纵观全课,本课教学经历了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设计聚焦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思考,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2022版)》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圆的周长》
课伊始,教师创设演奏版钢琴曲《圆周率》的视频情境,新颖独特,扣人心扉,引人入胜。看来,只要教师肯用心设计,就一定效果斐然。
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叠放在一起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
然后通过让学生分组测圆的周长,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测圆的方法:一是绕圆法,即用绳子绕圆一周,然后测出绳子的长度;二是滚圆法,把圆放在直尺上滚一圈。
这两种都是借助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帮助测量。
之后,分组计算圆的周长除以圆的直径,得出结论是三倍多一些。借助于圆的外切正方形和圆的内接正六边形,进一步用事实论证,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介于三倍和四倍之间,是三倍多一些。
此处,上课老师没有进一步的去让学生计算。因为,无论怎样计算,都会存在误差。学生已经知道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是三倍多一些。在此处纠结太久,无实质性的意义。
巧妙的是此处没有进一步去算圆周率,而是穿插圆周率的历史由来:
先介绍刘徽的割圆术,得出圆周率大约是3.14;然后介绍祖冲之把圆分割成正24,576边形,得出圆周率介于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其他国家早了1000多年。
这里,渗透了我国在数学史上先进的历史地位教育,由此而引发学生的爱国自豪感。而后进一步对圆周率的发展过程进行介绍,激发学生有努力求真、科学探索、为国争光的精神。
教学中,贴近时代发展,把我国的龙头手机——华为的最新两款手机内核计算速度作了对比,让学生领悟高科技的力量,催生进取的动力。
课结尾,呼应开头的《圆周率》钢琴演奏。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之中结束了本课的教学,让人产生一种言未尽、意难平,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望。
怀特海说:“被灌输的知识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无从滋养人的发展。”以上两节课一改传统课堂的讲授为主,打破灌输的魔咒,都能以人为本,以探寻数学本质为目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现实生活模型和几何直观模型,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学习。
一般意义上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忽视或淡化对学生“学”的关注和研究;或者,分析问题的角度偏重于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近日,读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约翰·哈蒂教授著的《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一书,我更加相信,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认识教师的“教”,更接近事实的真相,也是回归教育的本真,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铜川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王金全
2.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教师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学习,是获得最佳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知道每个学生都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的困惑在哪里等。
(2)提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十分清楚学生经过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乃至一堂课的学习之后要达到的成功标准——及依据什么可以认为学生在这堂课上获得了成功,还要在上课之前将这些标准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并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意图,可见的成功标准和学习意图是杰出教学的标志之一。
(3)设计真实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不追求热闹的场景,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一定的疑难, 让学生接受挑战,给学生设定能够得到的目标,让他们在实现一个个目标中获得成就感,获得体验,得到提升。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