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支边医生自我鉴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2 12:59

手把手教你写《支边医生自我鉴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支边医生自我鉴定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作文内容充实、真切、有深度,并达到自我鉴定的目的:
"一、 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这篇自我鉴定是对你在支边期间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全面总结和反思。目的是展示你的成长、贡献、遇到的挑战及应对方式,以及你对这段经历的认识和感悟,为未来的发展或相关评价提供依据。 "读者:" 通常可能是医院、组织单位、上级领导、甚至是你自己。因此,语言应诚恳、客观、专业,同时也要有真情实感。
"二、 内容结构要清晰完整:"
一篇好的自我鉴定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开头(概述):" 简要说明身份背景(如:我是XX医院XX科室的医生,于X年X月至X年X月参加了XX地区的支边医疗工作)。 概括性评价整个支边经历(如:这是一段宝贵而难忘的经历,我收获良多,也深感责任重大)。 点明写作目的(如:现将近期的支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进行自我鉴定)。
2. "主体(详细阐述):" 这是自我鉴定的核心部分,需要具体、详实地展开。 "工作内容与表现

上林县三里:天津支边医生王永钧的广西十年

专访培养赤脚医生和热爱诗文的王永钧

(本文摘自《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史料选编》)

采访时间:2019年7月17日上午

采访地点:天津王永钧家中

采访者:郑冬(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作人员)

口述者简介:王永钧,专业为临床,1969年12月,携妻儿支援广西上林县三里公社卫生院,积极培养当地赤脚医生。喜爱诗文。1979年返回天津。

天津医生王永钧第一次出诊,正是广西最热的时候,骑车跑了十几里地,全身都是汗。他问病人家属要点水喝,家属说没有水,要喝就喝酸粥,酸粥败火。“一开始我真咽不下去,后来也逐渐适应。”图为1975年王永钧一家合影

天津医生王永钧夫妇

王永钧1980年从广西带回的簸箕,一直使用至今


采 访 稿

(以下王永钧简称为“王”,郑冬简称为“郑”)

郑:您1969年几月份到广西?

王:12月份。

郑:出发之前是在哪个单位?

王:在天津市卫生局防疫医疗队,艾克林也是我们单位的。

郑:到广西哪个单位?

王:到上林县三里公社卫生院。那个医院,相当于县医院的一个分院,规模比较大,大概有三四十张病床,而且有手术室。在当时农村来说,是比较好的设备,可以做普外手术,可以切除疝气等。

郑:哪年返回天津?

王:1979年回,整整十年。我写过一首诗:而立赴广西,不惑归津门。就是刚好30岁去的广西,回到就整整十年!

郑:您是带着爱人一起到广西?

王:是的。我们到广西的几乎都是夫妻一起,有好多还带着父母。当时天津市卫生局是军队制,给“六二六”全面开放条件,无条件支持。不论你爱人在哪里,你本身是医务人员,如果获得批准去广西的话,哪个单位都要放人。除部队以外如果说你爱人是解放军,不能随便放。解放军以外,都要放人。当时家属里有足球教练,还有全国知名环保专家。

郑:您爱人到广西前在哪个医院?

王:天津中医院,现在是中研院附属医院。

郑:到广西后工作生活适应吗?

王:在上林县农户家出诊,有时没有水喝,就喝当地的酸粥,刚开始真不习惯,后来没办法也得喝,逐渐适应了。农民每天早晨都熬一大铁锅的粥,这一天就喝着这一锅粥,留久了有酸味,到晚上剩下就喂禽畜。

郑:在上林用草药吗?

王:用草药,采药很辛苦。

郑:您培训当地赤脚医生吗?

王:有哦。我们轮流给赤脚医生上课,培养了蛮多赤脚医生,他们都很感激我们。我还在三里街上交了好几个朋友,他们都是喜欢文学的青年人。我从小喜欢文学。其中一个朋友叫伍灵,住在三里街,是个农民,但能够写剧本,写电影剧本。回天津临走时我写了一篇《别上林》的诗,发表在当地的文艺杂志《大明山花》上,因为上林有大明山。

郑:这十年间有没有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病症?

王:乙型脑炎。广西蚊子很多,容易发生乙脑,很不好治,也没什么特别办法,就用一些中医疗法。再有就是狂犬病。广西养狗很多,狗咬伤的病例也多,狂犬病发病的概率大。郑:您爱人在三里医院工作?

王:是的,她在病房。郑:天津医生来到后,三里医院有没有比较大的变化?

王:质量水平确实有提升。我们天津医生去了以后,南宁也有一名医生过来支援,是骨科主任。我们一起在三里医院首次开展骨科手术。有一名天津医生被派去学习耳鼻喉科知识,他回来以后在三里医院设置了耳鼻喉科。我被派去学中医,当时全国正在搞针刺麻醉,我到了县医院,又跟县医院的医生共同学习,回来后在三里医院开展工作,发挥较好作用。

——————————

我所经历的“六二六”(节录)

◎王永钧

读了近来《中老年时报》上刊载的两篇有关“六二六”的文章,勾起了我对“六二六”经历的回忆。1969年底,在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的指引下,掀起了医务人员上山下乡支援边疆的热潮。我和爱人都是医务人员,在潮流的席卷下去到广西安家落户,为贫下中农服务。

......在火车南行的路上,天越来越暖和,上车时穿着棉猴、小棉袄、绒衣、毛衣,一路上陆续脱掉。到广西黎塘站下车时,就穿件单衣了。到达上林县三里公社后,当地政府在公社广场召开欢迎会,从汽车站走到会场出了一身汗,坐在主席台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只穿一件衬衣还突突冒汗呢。我心想现在就这么热,到三伏天怎么过呢。但是只过了几天就赶上连雨天,春节前后十几天一直下雨,这时就冷得难受了,那种冷是从心里往外冷,室内又没有炉火,我们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上了还是冷,当地人只穿件毛衣就行了,看到我们的样子,嘲笑我们:北方人怎么还这么怕冷?就这样,出太阳就热,阴天就冷,直到夏天,连阴天还挺凉快。经过一年,对当地气候就逐渐适应了。

刚到三里医院不久,就赶上一次出诊。我随着来人骑自行车一路急奔,太阳像个火球悬在头顶,炙热难耐。到了地方先看病人,处理妥当后才觉得口渴难受,我向主人要水喝,他说没有开水。实在渴,怎么办,他说有凉粥可以喝。粥也行,能解渴就行!他拿来了粥,我端起碗就喝,一种又酸又馊的味道进入口内,难以下咽。但是渴急了,只好屏住气向下灌。回医院后打听本地同事才知道,当地十分贫困,农民一直以粥为食,赶上节日才有米饭吃,每日清晨起来就煮上一大锅(架在灶上的大铁锅)粥,早晨起来喝粥后下地干活,十点多肚子饿了再回家喝一次,中午和晚上再各喝一次。夏天天气热,一锅粥捞来捞去就酸了,谓之酸粥。据当地人说酸粥可以清热。

在广西期间不只是在医院看门诊管病房,还要到生产队巡回医疗,到山中采草药,到水利工地做保健医生,到农民家中出诊。工作是辛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七月份“双抢”(抢收、抢种)季节支援农业生产,也就是下地劳动。我们生长在城市不熟悉农业生产,当地农田是水田,我们北方人更不熟悉,刚开始劳动闹了不少笑话。当地农民下地都要打赤脚,甚至赶集都要光脚走路,往往还要挑上一百多斤柴火。我们去参加劳动时,当地医生嘱咐我们下田时要光着脚。我们脱掉鞋光脚在路上试着走一下,硌得受不了,只好到田里再脱掉鞋。光脚走在田埂上也是一步一滑歪歪扭扭。有位张医生想了个办法,他想稻田里都是水,穿上长筒雨靴不就行了吗?于是将长筒靴穿上高高兴兴和大家一起去下地,走在田埂上他比我们这些光着脚的稳当多了,他很得意。没想到进入稻田,雨靴就陷进泥里,再也拔不出脚来,待用力挣扎,脚是拔出来了,鞋却还在泥里,半天也没法前进,最后只好将雨靴扔在田里,这件事一时被传为笑谈。

......

1980年初,我们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天津。

(资料来源:《中老年时报》2012年3月15日)


回归天津(节录)

◎王永钧

“而立赴上林,不惑归津门。家乡无限好,十年绻游人。”这是我在刚步入20世纪80年代时写的诗句。那是我历经10年漂泊异乡后的心灵记录— —“三十而立”。70年代初,我30岁那年赶上毛泽东主席“六二六”指示发表后动员了大批医务人员上山下乡为贫下中农服务,当时天津市有2000多名[应为5000多名]医务人员分赴广西、宁夏、内蒙古等农村扎根落户,我于是“立”到了广西。时移势转,现在的“六二六”已是国际禁毒日,当年可是毛泽东主席光芒万丈的最高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发表的日子,这一指示掀起了医务人员上山下乡的狂潮,我和爱人都是医务人员,连同新出生的女儿被潮流席卷到了广西上林县安家落户。

......

1980年,粉碎“四人帮”已4年,政策松动,知青已开始返回城市,我们这批“六二六”医务人员也陆续回城。我们回到了久违的天津,欣喜之余,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便是住房。我离津前住在民族路38号,原是梁启超故居,旁边的40号便是梁启超的书房——饮冰室。我所住的这栋楼是梁启超家眷的居所,我所住的是一间16平方米的房间,高大明亮。我的父母居住在附近不远处的协平里内不足10平方米的矮小阴暗的房间内。父亲是资本家,“文化大革命”中不免挨批斗,从原来居住的两大间(每间20余平方米)房间内被赶出来,“压缩”到这间小屋内。我举家迁往广西后,我住的这间房就让父母搬来居住了。

当年我去广西时,两个弟弟也先后支边下乡。我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二弟在我去广西前就支边去了云南,当时天津商业系统有支援边境云南的任务,适逢二弟在商业局副食品学校毕业,报名支边获批准,就豪气万丈地奔赴了云南。三弟是“老三届”知青,我去广西后不久被动员上山下乡,到了内蒙古科左中旗插队落户。1980年都先后回到了天津,两个弟弟均已成人,我们又带了两个小孩,住房拥挤不堪。当年二弟结了婚,弟媳家居南郊区咸水沽,二弟又进了天津板纸厂工作,板纸厂坐落在咸水沽,二弟就住在了咸水沽。三弟和母亲住在一起,我们大女儿和他们在一起住,我们和小女儿只好挤在协平里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内了。好在困难只是暂时的,3年后,三弟结婚另居,8年后我们单位分了房,那时还是福利分房,我将两处房交给单位,得到了河北区民权门大江南里的一个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史料选编350偏单元和一个中单元,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了,房间明亮,有了个小中厅,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虽然以现在眼光看是小一些,但在当时就很满足了)。

回津后我们经济上比较拮据,当时我俩工资一共90多元,面对天津的消费水平,左支右绌,十分困窘,大女儿上学要花钱,二女儿上幼儿园也要花钱,母亲年老无收入要供养,加上日用开销,90多元钱的工资收入(1980年初我俩已获调资一次)难以应付。那时还没有奖金,工资就是全部收入,只能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当时的绝大多数家庭都是这么做的。好在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收入也在逐渐增加,1980年中期有了奖金,工资也逐渐调整,而物价是稳定的,于是生活逐年改善。

80年代对于我们全家来说是个喜庆的年代,阖家团圆的年代。父亲落实了政策,被抄家的物品得以返还,我们从广西返津,二弟从云南返津,三弟从内蒙古返津,阖家团聚津城,实现了母亲她老人家此前最大的愿望,也是已故父亲的愿望。这10年间二弟结了婚,生了一个女儿,三弟也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加上我们的两个女儿,母亲可谓儿孙绕膝了。我和弟弟们回津后先后都被安排了工作,解决了住房,生活越来越好。见微知著,中国在80年代摆脱了“四人帮”的桎梏,焕发了建设祖国的热情,迎来了改革的热潮,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资料来源:以上资料均由王永钧提供,原稿均为王永钧手书)

图文编辑:阿素喇

“最美支边人物”——汉中籍援藏医生罗蒙

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崭新面貌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22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19年“最美支边人物”先进事迹。20名先进个人和一个先进集体,以实际行动增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展示了广大援藏援疆援青干部和支边模范人物的良好精神风貌。

此次中宣部发布的“最美支边人物”中,有这样一位医护人员,他秉持“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医治病痛,用优质的服务增进了民族边疆地区人民的健康福祉……

他从汉中来,在“生命的禁区”里守护生命。

他叫罗蒙。



罗蒙在医院看护刚刚出生的婴儿。 叶亚楠 摄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极致风光几乎广为人知,这份美丽安宁的背后,却是自然条件的艰苦和人们生活的艰辛。

阿里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约4125米。过高的海拔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异常艰辛:缺氧、高寒、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许多人来了又走了,认为这里是“生命的禁区”。

然而,再艰苦的环境都是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有群众生长于斯,更需要有人去改变困苦的现状。

今年47岁的罗蒙,就是这样一位援藏的妇产科医生。他从汉中来,在“生命的禁区”里守护生命。

初入高原救危难

2010年7月,汉中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原副主任罗蒙报名援藏。初到西藏,剧烈的高原反应让罗蒙苦不堪言。

“平时走路就像踩在棉花团上,头痛、失眠都是常态。刚到阿里的时候,我躺了3天才缓过劲儿来。”7月16日,罗蒙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阿里的昼夜温差极大,自己当时是下了一番功夫才渐渐适应那里的生活。

然而事不等人。罗蒙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工作的第一天,就迎来了一场惊险万分的特殊“考验”。

那是一例剖宫产手术。

手术进行到一半,婴儿的脐带刚刚剪断。手术室突然停电、一片漆黑。罗蒙只好靠着手电筒和手机发出的微弱亮光,剥离胎盘、缝合……在内地只需30多分钟的手术,罗蒙与妇产科全体人员进行了3个多小时。最终,凭借精湛的技术,罗蒙创造了母婴平安的生命奇迹。

阿里地区的许多藏族同胞不会汉语,但他们用最淳朴和最炽热的情感,表达对罗蒙的谢意。

心系阿里再援藏

2013年,罗蒙从阿里地区返回汉中,但他的心留在了阿里。

他几乎每天都和那里的同事通话,帮助次仁巴珍医生给患者诊断治疗,给央吉医生寄去执业医师考试的复习资料……

2014年8月,罗蒙向汉中市人民医院再次递交了调往阿里的申请。医院领导惜才,没有同意。但罗蒙去意已决。2015年,罗蒙提出辞职,果断前往西藏。

在拉萨工作2年后,2017年,罗蒙再次辗转回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

一个阿里地区,面积接近两个陕西省的面积,而罗蒙和他的同事,跑遍了这里的7个县。忙的时候,罗蒙和同事们每天从10时工作到22时,有时半夜还得起来上手术台。在阿里的5年时间里,他先后接诊病人4000多人次,抢救100多人次,进行手术上千例。

扎根于此证初心

援藏的日子里,罗蒙成为阿里地区医疗水平提升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2011年6月,陕西和河北援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建起了住院部新楼。在住院部的旧址上,一座崭新的大楼拔地而起。而在罗蒙手把手带动下,当地的医疗水平也有了大大提高。

2012年6月,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首次成功开展了电视腹腔镜妇科微创手术,填补了阿里地区医疗技术上的空白。

医疗条件改善了,团队也带出来了。被问起今后的打算时,罗蒙平静地说:“我打算在阿里一直干到退休。我的家人也很支持我。”

这份支持有着更多的传承和理解。

罗蒙的父母是汉中市人民医院的退休医生。“蒙蒙啊,你是名医生,走上这条路,要记得医生这个职业赋予的使命!”父母的话一直被罗蒙记在心里。

妻子张媛对罗蒙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理解。今年秋季,他们的孩子就上高二了。张媛希望孩子以后也能去学医,像父亲一样救死扶伤。




来源:陕西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