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2 12: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支边医生自我鉴定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作文内容充实、真切、有深度,并达到自我鉴定的目的:
"一、 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这篇自我鉴定是对你在支边期间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全面总结和反思。目的是展示你的成长、贡献、遇到的挑战及应对方式,以及你对这段经历的认识和感悟,为未来的发展或相关评价提供依据。 "读者:" 通常可能是医院、组织单位、上级领导、甚至是你自己。因此,语言应诚恳、客观、专业,同时也要有真情实感。
"二、 内容结构要清晰完整:"
一篇好的自我鉴定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开头(概述):" 简要说明身份背景(如:我是XX医院XX科室的医生,于X年X月至X年X月参加了XX地区的支边医疗工作)。 概括性评价整个支边经历(如:这是一段宝贵而难忘的经历,我收获良多,也深感责任重大)。 点明写作目的(如:现将近期的支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进行自我鉴定)。
2. "主体(详细阐述):" 这是自我鉴定的核心部分,需要具体、详实地展开。 "工作内容与表现
——————————
我所经历的“六二六”(节录)◎王永钧读了近来《中老年时报》上刊载的两篇有关“六二六”的文章,勾起了我对“六二六”经历的回忆。1969年底,在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的指引下,掀起了医务人员上山下乡支援边疆的热潮。我和爱人都是医务人员,在潮流的席卷下去到广西安家落户,为贫下中农服务。......在火车南行的路上,天越来越暖和,上车时穿着棉猴、小棉袄、绒衣、毛衣,一路上陆续脱掉。到广西黎塘站下车时,就穿件单衣了。到达上林县三里公社后,当地政府在公社广场召开欢迎会,从汽车站走到会场出了一身汗,坐在主席台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只穿一件衬衣还突突冒汗呢。我心想现在就这么热,到三伏天怎么过呢。但是只过了几天就赶上连雨天,春节前后十几天一直下雨,这时就冷得难受了,那种冷是从心里往外冷,室内又没有炉火,我们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上了还是冷,当地人只穿件毛衣就行了,看到我们的样子,嘲笑我们:北方人怎么还这么怕冷?就这样,出太阳就热,阴天就冷,直到夏天,连阴天还挺凉快。经过一年,对当地气候就逐渐适应了。刚到三里医院不久,就赶上一次出诊。我随着来人骑自行车一路急奔,太阳像个火球悬在头顶,炙热难耐。到了地方先看病人,处理妥当后才觉得口渴难受,我向主人要水喝,他说没有开水。实在渴,怎么办,他说有凉粥可以喝。粥也行,能解渴就行!他拿来了粥,我端起碗就喝,一种又酸又馊的味道进入口内,难以下咽。但是渴急了,只好屏住气向下灌。回医院后打听本地同事才知道,当地十分贫困,农民一直以粥为食,赶上节日才有米饭吃,每日清晨起来就煮上一大锅(架在灶上的大铁锅)粥,早晨起来喝粥后下地干活,十点多肚子饿了再回家喝一次,中午和晚上再各喝一次。夏天天气热,一锅粥捞来捞去就酸了,谓之酸粥。据当地人说酸粥可以清热。在广西期间不只是在医院看门诊管病房,还要到生产队巡回医疗,到山中采草药,到水利工地做保健医生,到农民家中出诊。工作是辛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七月份“双抢”(抢收、抢种)季节支援农业生产,也就是下地劳动。我们生长在城市不熟悉农业生产,当地农田是水田,我们北方人更不熟悉,刚开始劳动闹了不少笑话。当地农民下地都要打赤脚,甚至赶集都要光脚走路,往往还要挑上一百多斤柴火。我们去参加劳动时,当地医生嘱咐我们下田时要光着脚。我们脱掉鞋光脚在路上试着走一下,硌得受不了,只好到田里再脱掉鞋。光脚走在田埂上也是一步一滑歪歪扭扭。有位张医生想了个办法,他想稻田里都是水,穿上长筒雨靴不就行了吗?于是将长筒靴穿上高高兴兴和大家一起去下地,走在田埂上他比我们这些光着脚的稳当多了,他很得意。没想到进入稻田,雨靴就陷进泥里,再也拔不出脚来,待用力挣扎,脚是拔出来了,鞋却还在泥里,半天也没法前进,最后只好将雨靴扔在田里,这件事一时被传为笑谈。......1980年初,我们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天津。(资料来源:《中老年时报》2012年3月15日)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崭新面貌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22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19年“最美支边人物”先进事迹。20名先进个人和一个先进集体,以实际行动增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展示了广大援藏援疆援青干部和支边模范人物的良好精神风貌。
此次中宣部发布的“最美支边人物”中,有这样一位医护人员,他秉持“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医治病痛,用优质的服务增进了民族边疆地区人民的健康福祉……
他从汉中来,在“生命的禁区”里守护生命。
他叫罗蒙。
罗蒙在医院看护刚刚出生的婴儿。 叶亚楠 摄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极致风光几乎广为人知,这份美丽安宁的背后,却是自然条件的艰苦和人们生活的艰辛。
阿里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约4125米。过高的海拔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异常艰辛:缺氧、高寒、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许多人来了又走了,认为这里是“生命的禁区”。
然而,再艰苦的环境都是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有群众生长于斯,更需要有人去改变困苦的现状。
今年47岁的罗蒙,就是这样一位援藏的妇产科医生。他从汉中来,在“生命的禁区”里守护生命。
初入高原救危难
2010年7月,汉中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原副主任罗蒙报名援藏。初到西藏,剧烈的高原反应让罗蒙苦不堪言。
“平时走路就像踩在棉花团上,头痛、失眠都是常态。刚到阿里的时候,我躺了3天才缓过劲儿来。”7月16日,罗蒙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阿里的昼夜温差极大,自己当时是下了一番功夫才渐渐适应那里的生活。
然而事不等人。罗蒙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工作的第一天,就迎来了一场惊险万分的特殊“考验”。
那是一例剖宫产手术。
手术进行到一半,婴儿的脐带刚刚剪断。手术室突然停电、一片漆黑。罗蒙只好靠着手电筒和手机发出的微弱亮光,剥离胎盘、缝合……在内地只需30多分钟的手术,罗蒙与妇产科全体人员进行了3个多小时。最终,凭借精湛的技术,罗蒙创造了母婴平安的生命奇迹。
阿里地区的许多藏族同胞不会汉语,但他们用最淳朴和最炽热的情感,表达对罗蒙的谢意。
心系阿里再援藏
2013年,罗蒙从阿里地区返回汉中,但他的心留在了阿里。
他几乎每天都和那里的同事通话,帮助次仁巴珍医生给患者诊断治疗,给央吉医生寄去执业医师考试的复习资料……
2014年8月,罗蒙向汉中市人民医院再次递交了调往阿里的申请。医院领导惜才,没有同意。但罗蒙去意已决。2015年,罗蒙提出辞职,果断前往西藏。
在拉萨工作2年后,2017年,罗蒙再次辗转回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
一个阿里地区,面积接近两个陕西省的面积,而罗蒙和他的同事,跑遍了这里的7个县。忙的时候,罗蒙和同事们每天从10时工作到22时,有时半夜还得起来上手术台。在阿里的5年时间里,他先后接诊病人4000多人次,抢救100多人次,进行手术上千例。
扎根于此证初心
援藏的日子里,罗蒙成为阿里地区医疗水平提升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2011年6月,陕西和河北援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建起了住院部新楼。在住院部的旧址上,一座崭新的大楼拔地而起。而在罗蒙手把手带动下,当地的医疗水平也有了大大提高。
2012年6月,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首次成功开展了电视腹腔镜妇科微创手术,填补了阿里地区医疗技术上的空白。
医疗条件改善了,团队也带出来了。被问起今后的打算时,罗蒙平静地说:“我打算在阿里一直干到退休。我的家人也很支持我。”
这份支持有着更多的传承和理解。
罗蒙的父母是汉中市人民医院的退休医生。“蒙蒙啊,你是名医生,走上这条路,要记得医生这个职业赋予的使命!”父母的话一直被罗蒙记在心里。
妻子张媛对罗蒙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理解。今年秋季,他们的孩子就上高二了。张媛希望孩子以后也能去学医,像父亲一样救死扶伤。
来源:陕西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