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大学生脱贫攻坚心得体会》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2 13:43

怎么写《大学生脱贫攻坚心得体会》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学生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一、 确定主题和中心思想:"
"明确主题:" 思考你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个人在参与扶贫过程中的成长与感悟?是对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还是对扶贫政策的体会和建议? "确定中心:" 围绕主题,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将贯穿全文,指导你的写作方向。
"二、 选择合适的素材和事例:"
"个人经历:" 回忆自己参与扶贫工作的具体经历,例如参加支教、义诊、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这些经历是文章的生动素材。 "社会观察:" 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和事,例如家乡的变化、贫困地区的现状、扶贫干部的奉献精神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数据资料:" 可以引用一些相关的数据资料,例如贫困人口减少数量、贫困县退出数量、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典型事例:" 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例如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扶贫干部的先进事迹等,以展现脱贫攻坚的成果和意义。
"三、 结构安排和逻辑顺序:"
"开头:" 可以用一个简洁的开头引出主题,例如描述

对脱贫攻坚的感悟与思考

安徽省庐江县6.5万亩春茶进入采摘旺季。全县茶叶产业年产值近3亿元,带动当地万户茶农脱贫致富。 王 闽摄(人民视觉)

按照工作统一部署,去年底,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全面调研。通过座谈、实地走访、调阅资料等形式,访谈了4位省委书记、省长等22位省市领导干部,直接了解了11个中央单位、9个省区、20个市州、45个县、41个乡镇和23个村的情况,这次经历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脱贫攻坚是一项民心德政工程,它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凝聚起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给我们今后做成大事、攻克难关以深刻启示。

千百万人拔掉穷根,展示了巨大的制度优势

在一个近14亿人口的并不富裕的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90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这是人类史无前例的非凡事业。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饱含对人民群众的大爱深情,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向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动员令。几年间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一切可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脱贫攻坚稳步向前推进。在和平时期用鲜活的事实向世人再次深刻展示共产党人的初心没有变,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更加耀眼。实事求是讲,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人对这两个问题缺乏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理解,还有一部分人一段时间里看到党内严重腐败、干部作风漂浮、社会风气不正、部分领导干部对群众感情严重淡化等情况,以致忧心忡忡。迫切需要有强大说服力的事实来转变他们的看法。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在具备一定物质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节点,适时发出脱贫攻坚总动员,获得了巨大的民心民意支持。

脱贫攻坚中,干部群众看到党中央的决心,看到了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改变,看到了乡村巨变,感受到党的恩情,无不由衷地称赞社会主义。我亲眼看到农村的巨大变化,千百万人拔掉了穷根,很多群众动情地说:“好干部回来了,好传统恢复了。”

脱贫攻坚取得如此成功,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次调研对我冲击如此之大,核心因素主要在这里。脱贫攻坚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在许多条件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习总书记的深情投入、精准的基本方略、良好的工作思路、务实的工作方法,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艰辛探索,使8000多万人真脱了贫、脱了真贫。它给我们今后做成大事、攻克难关提供了深刻启示,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饱含对人民群众的大爱深情,以强烈的使命担当、非凡的意志智慧,亲自挂帅指挥,激发带动引领全国人民统一行动,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二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各省区党政一把手立下军令状,五级书记一起抓,确保了全党全国全社会高度一致,凝聚起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力量;三是始终坚持精准方略不动摇,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保证了脱贫攻坚质量和各阶段目标如期实现;四是改革创新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发挥干部群众首创精神,找到了推进工作、攻坚克难的良策;五是实行最严格的督査巡査、考核评估,做到了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六是以脱贫攻坚统揽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支持;七是坚持不懈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最大限度减少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负面影响;八是注重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了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格局;九是选派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乡村,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一线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

精准方略确保了措施到人,真正解决了棘手问题

2013年11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深度贫困地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时提出精准扶贫方略,从此,整个扶贫工作由粗放到精细、由概念到具体、由数据到真实。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建档立卡,把一个个贫困县、一个个贫困村、一个个贫困户精准地找出来,然后根据各自主要困难及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逐县、逐村、逐户进行扶贫。几年来,贫困地区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调研看到,道路畅通了,房子翻新了,村子干净了,饮水安全了,网络连上了,城里该有的,村里都有了。脱贫攻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超预期效果,与精准扶贫方略密不可分。基层同志感慨说,它使整个工作一下子落了地、找到人,使投入真正解决了贫困人口的问题。如果没有精准扶贫,贫困群众最多只能沾点基础设施的光,要达到现在程度至少还要30年。

回看这一方略,核心是认真、细致、准确。全国组织几百万人参与建档立卡,多次组织检査验收,近1亿贫困人口记录在册,不脱贫不销号,返贫了再进档。每个省、市、县任务清晰明确,在确定的贫困人口中,一个个人的问题解决,一项项任务完成,才过得了检查验收关。同时,全国选派了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乡村,深度贫困地区县一般增加3—5名领导,村里一般安排7—10人的驻村工作队,从工作队伍上确保脱贫任务落实。

一些挑战仍存,需要共产党人的“愚公志”

当前,脱贫攻坚进展形势很好,但也存在不少挑战。

一是深度贫困地区条件差、困难多,任务艰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各类问题复杂交织,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困难尤为突出。彝族是“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比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人口多、比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落后、比藏区获得的支持少,彝区脱贫犹如“小学生参加高考”,还有不少困难要克服。

二是产业扶贫基础较弱,稳定脱贫令人担忧。调研中大家反映,产业是农村的大难题,贫困地区搞产业难上加难。一些地方过分依赖行政手段和政策支撑,在发挥市场作用方面下功夫不够,往往追求“短平快”,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

三是社会力量动员不够,扶贫巨大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大家反映,不少人对脱贫攻坚还不甚了解,领导干部、广大党员、有条件的群众参与不够,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还有差距。社会组织扶贫没有明确牵头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不够。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了社会扶贫成效。

四是一些地方追责问责过频过重,基层干部放不开手脚。基层普遍反映,干部管理简单追责问责过多,关心激励措施没有落实落地,干部工作干得越多,被追责的概率越大。一些干部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干事。

五是基层人才短缺严重,成为脱贫攻坚瓶颈。在不同层级干部座谈会上,几乎都谈到农村干部人才的短缺。教师、医生、农技、产业带头人等本地人才严重缺乏,外地人才很难引进来。

六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仍较突出。干群反映,各种变异的检查层出不穷、名目繁多,部门搭车检査重复叠加,基层应接不暇、不堪重负。一些地方出台政策调研不深入,有的脱离实际,让基层左右为难。

完善各项措施,因地制宜解决当前问题

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还需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要选派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墩苗”摔打磨炼,切实解决县乡村干部来源问题。注意从企业、科研院校和村干部中选拔干部,为今后十年、二十年储备优秀干部人才。同时,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和各地实际,对贫困地区党政正职调整问题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抓住当前农民得实惠有利时机,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应广泛开展公德、法制、移风易俗、国家观念等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教育农民念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第三,处理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关系,最大限度彰显脱贫攻坚正面效应。加强对未纳入建档立卡边缘户的关注与帮扶,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审慎做好易地扶贫、健康、教育扶贫等特惠政策的落实,防止出现消极因素。

第四,继续加大对四川凉山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落实东部地区帮扶深度贫困地区的举措,大规模从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东部发达地区选派干部和专业人才,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现代手段培训当地人才。对未纳入“三区三州”的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广西河池等贫困程度深的地区,给予“三区三州”同等政策待遇。

第五,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对2020年后减贫战略进行系统研究,谋划科学可行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架构。系统梳理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把现有举措逐步调整为2020年后缓解相对贫困、统筹解决城乡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和平稳过渡。

(作者单位:中央组织部)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2日 18 版)

“人残疾了,但志不能残”——基层残疾人和助残代表谈脱贫心得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施雨岑)“自己要有志气,虽然人残疾了,但志不能残。”来自革命老区——河南省桐柏县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健这样描述在遭遇事故右肢截肢、妻子突发脑溢血造成偏瘫、弟弟智障的厄运打击后,支撑自己顽强走向脱贫致富的精神力量。

16日,李健、刘洪霞、谢侣和贾茹4位基层残疾人和助残代表来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回望自己艰难而充实的奋斗历程,分享基层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倾诉残疾人群体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李健一度对生活感到绝望——一家6口有3个残疾人,家庭困苦不言而喻。身为村里的贫困户,他清醒地认识到:“光等着靠别人帮助,只能解决基本生活,解决不了真正的贫困。”

他勇敢走出家门学习种植技术,经过两年苦干和政府帮扶,通过种植大葱、花生、枇杷树等,加上贫困户入股分红、种粮补贴等收入,李健的2016年家庭纯收入达到13万多元。如今,已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健,正带领全村人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大步前行。

“志不能残”的信念也让黑龙江省鹤岗市的刘洪霞一家走出困境。她和她的丈夫都是肢体四级残疾人,但她不等不靠,积极发展以种植五味子为主的庭院经济和黄牛养殖业,从负债累累到年收入近10万元,幸福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人贵自立。坐在新闻发布厅里,来自云南省腾冲市的谢侣腰杆挺得直直的。年幼丧父,成年后又因车祸失去光明和母亲,谢侣28年的人生写满“坎坷”二字。没有抱怨命运,他在市残联的培训班上学习按摩技术,开起盲人按摩店,用热情专业的服务获得顾客的认可,实现了自食其力的目标。

“苦过命运,痛过伤害,小小梦想只是站起来……”助残代表、河北省行唐县残疾人双创园园长贾茹在见面会上轻轻唱起双创园之歌——《我们爱这里》。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助残扶贫事业的她,深切了解残疾人群体心中最渴求什么。

“他们希望自己生产的产品得到社会的认可。”贾茹为记者们展示着园区工人生产的防霾口罩,“他们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自己的梦想、希望和爱。”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