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2 14:44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巴金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读书笔记巴金作文注意事项"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巴金的作品,并撰写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然而,要写好关于巴金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阅读作品,深入理解内涵"
这是写好读书笔记作文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作品,才能对作品的内容、主题、人物、情节等有深入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要用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并做好标记,方便后续的写作。
"注意细节描写:" 巴金的作品注重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例如,《家》中对于高老太爷的描写,既展现了他的专制和顽固,也反映了封建家庭的腐朽。 "关注人物形象:" 巴金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例如《家》中的觉慧、觉新、觉民等。要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的作用。 "把握作品主题:" 巴金的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的命运,他的作品主题鲜明,例如《家》的主题是控诉封建家庭制度,呼唤民主和自由。要准确把握作品
《出访日记》 巴金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这是这批日记第一次结集出版,虽然要“补”全巴金日记,不大可能,但是为数不少的出访日记结集出版,对于研究巴金的生平活动,乃至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都有着重要价值。日记之外,《出访日记》附录了每次出访后巴金写下的文章,这是他1949年后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把它们与日记对照起来看,才能全面地理解和了解巴金的活动。
巴金(左)1963年出访日本
沈从文曾在书信里说,巴金、冰心天上飞来飞去……这在政治上无上荣光,生活中却是件苦差事。从这些日记中能够看出,当时出访,少则半月十天的,多则一两个月,东奔西走,迎来送往,日程安排得都很紧密,这要占去年过半百的巴金很大的体力和精力。加上,当时国家条件有限,出门更是能省则省,而不是现在想象的看西洋景儿。以致为了节省一点小费,还发生黄佐临写过的这样啼笑皆非的事情:“说起节省小费,我不由想起,1955年我和巴金去印度开亚洲国家会议,那里的小费,亦多如牛毛。如,进门时,给你开门要小费;出门时,为你关门又要小费。我和巴金不得不商定,巴金要出门,我出其不意地为他开门;我要出门,巴金又赶紧为我开门,以节省一点小费。”(黄佐临《理发的故事》,《往事点滴》第九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966年元旦巴金(左三)陪中岛健藏夫妇去杭州时在上海火车北站合影
有些出国,巴金也是很畏难,但是这是任务,不得不接受。1954年去苏联出席契诃夫逝世40周年纪念大会,他给妻子的信上就左右为难:“我的行期已决定,11日动身。据说第一日坐8小时,第二日坐13小时,两天半到达。这次我一个人走,连翻译也不好带。因电报是打给我个人的,说一切费用连路费在内都由纪念会担负。不过作协已拍了电报请他们为我解决翻译问题。这次纪念会另外还请了老舍,他不能去,因此我更不能不去了。一个人去的确是个苦差使,而且得靠我这几句洋泾浜俄文。”(巴金1954年7月8日致萧珊,《家书》第一七七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在1958年10月25日的出访日记中,巴金曾记道:“昨夜失眠,5点后被戈宝权叫醒,6点前去飞机站,7∶30起飞,9∶30前后到乌兰巴托,蒙古作协秘书长来欢迎并招待,10点起飞,1∶35到北京。过蒙古后飞机颠摇较厉害,我略感不适。”长途跋涉的辛苦可见一斑。可是,辛苦只能日记中说一说吧,他在文章中却写道:“10月19日早晨图一〇四喷气式客机载着我们离开塔什干的时候,我仍然有一种节日的情绪:我是多么兴奋,又那么快乐!”(《塔什干的节日》,《出访日记》第一四〇页)那时候的飞机常常“颠摇较厉害”,坐起来并不舒服,文章里不能抱怨,他们还得心情愉快地接受这些“苦差事”。我想,这并非都是外在的命令,也是自我的要求,当时能够接受这样的任务,自然是莫大的荣光;同时,巴金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也会认为,这正是自己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而只有这样,自己才没有游离于社会之外,才是一个“有用的人”。
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年仅55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31年领导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接着又与宋庆龄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要著作有:《阿Q正传》《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他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逝世45周年时,巴金写下《怀念鲁迅先生》,表达对故人的哀思。
怀念鲁迅先生——随想七十二
巴金
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 像在安睡。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
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不管我忘记还是不忘记,我总觉得先生一直睁着眼睛在望我。
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有人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在作协分会的草地上有一座先生的塑像。我经常在园子里劳动,拔野草,通阴沟。一个窄小的“煤气间”充当我们的“牛棚”,六七名作家挤在一起写“交代”。我有时写不出什么,就放下笔空想。我没有权利拜神,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在暮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见到先生向他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不能不想到自己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真正做到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我暗中向他学习,越学越是觉得难学。我通过几位朋友,更加了解先生的一些情况,了解越多我对先生的敬爱越深。我的思想、我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我感觉到所谓潜移默化的力量了。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骚(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决不妥协。有些人同他接近,后来又离开了他;一些“朋友”或“学生”,变成了他的仇敌。但是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它有时温和有时严厉。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宋庆龄出席鲁迅追悼会
二十五年前在上海迁葬先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秋夜的梦,梦景至今十分鲜明。我看见先生的燃烧的心,我听见火热的语言: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但是当先生的言论被利用、形象被歪曲、纪念被垄断的时候,我有没有站出来讲过一句话?当姚文元挥舞棍子的时候,我给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
十年浩劫中我给“造反派”当成“牛”,自己也以“牛”自居。在“牛棚”里写“检查”、写“交代”混日子已经成为习惯,心安理得。只有近两年来咬紧牙关解剖自己的时候,我才想起先生也曾将自己比做“牛”。但先生“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这是多么优美的心灵,多么广大的胸怀!我呢,十年中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宰割的“牛”。但即使是任人宰割的牛吧,只要能挣断绳索,它也会突然跑起来的。
“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虽然胶州路上殡仪馆已经不存在,但玻璃棺盖下面慈祥的面颜还很鲜明地现在我的眼前,印在我的心上。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的不幸。我会牢牢记住这个教训。
若干年来我听见人们在议论: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
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如果先生活着,他决不会放下他的“金不换”。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人民所爱戴的伟大的作家。
七月底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八一年《收获》第五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