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感言》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2 15: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感言作文,要突出真情实感和个人成长,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你希望通过这篇作文表达什么核心感受或观点?是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是体验到实践过程中的乐趣或困难?是反思自身行为并决心改变?还是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确定一个清晰的主题,并围绕它展开。
2. "详述实践过程 (Describe the Practice Process in Detail):"
"具体时间、地点、活动内容:" 清晰交代实践活动的基本信息。
"亲身经历:" 不要只写活动的流程,更要写你 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例如,你是如何分的?遇到了哪些垃圾难以归类?和其他人一起工作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选择典型事例:" 抓住一两个印象最深、最能体现活动意义或你个人感受的细节或片段,进行生动描述。比如,成功分出一个复杂的垃圾,或者因为分错而感到羞愧并学习,或者看到环境因分类而改善的对比等。
3. "融入真情实感 (Integrate Genuine Feelings):"
"情感变化:" 描述你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心情变化。是起初的迷茫、好奇,到过程中的专注、困惑、惊喜,再到结束后的成就感、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李瑞翔】社会实践感言
烟台山的石阶被海风磨得温润,灯塔的光束在暮色里划出弧线,我们的实践脚步就落在这山海相拥的土地上,每一步都踩着自然与历史的交响。分发问卷的第一天。我攥着问卷的手沁出细汗,面对行色匆匆的游客,那句"能做个环保调查吗"总卡在喉咙。直到遇见一位拎着画具的老人,他听完我的请求,竟主动说:"我天天来写生,烟台山的树、海、老建筑,都有故事。"他指着画纸上的礁石,"你看这处,去年还能看见螃蟹爬,现在垃圾多了......"老人的画笔记录着环境变迁,也让我明白,问卷上的勾选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无数人对家园的牵挂。后来再递出问卷,我总会多问一句"您觉得烟台山哪里最美",那些带着温度的,成了环保实践最生动的注脚。走进胶东革命纪念馆的展室,玻璃柜里的军号蒙着岁月的尘。讲解员说,这是1945年解放烟台时,战士们吹过的号。忽然想起灯塔下那位老党员的话:"当年这灯塔是日军的瞭望台,是咱们的人冒着枪林弹雨夺回来的。"指尖抚过纪念馆墙上的烈士名录,那些年轻的名字与灯塔的铁锈色重叠,课本里"爱国主义"的概念,突然有了重量——那是枪膛里的硝烟味,是冲锋时的呐喊声,是用生命换来的黎明。团队协作的温暖藏在细节里。暴雨突至时,有人冒雨抢救露天堆放的问卷,有人在屋檐下快速用塑料袋遮盖;讨论环保方案时,文科生细腻的观察与理科生严谨的分析互补,最终提出的"垃圾分类指引牌优化"建议被景区采纳。当看到我们设计的卡通提示牌立在栈道旁,游客笑着拍照时,团队每个人眼里都闪着光。离别的那天,烟台山的风特别清。我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突然懂得:环保不是一句口号,是弯腰捡起塑料袋的瞬间,是倾听每个普通人的心声;红色传承也不是抽象的符号,是铭记军号里的勇气,是把先辈的信念装进自己的行囊。这次实践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论之外的世界。作为物电学子,我或许不会天天与山海为伴,但烟台山教会我的——把知识变成行动,让青春连着责任——会永远刻在心里。未来的路还长,带着这份山海的馈赠,我知道该如何让青春在担当里闪光。【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朱彦昊】社会实践感言
站在烟台山的观景台上,海风裹挟着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三天的社会实践虽已落幕,但指尖残留的消毒水味、掌心磨出的薄茧,以及那些刻在砖石里的故事,都成了最鲜活的记忆。
我们的实践从弯腰拾起第一片塑料纸开始。七月的烟台山草木葱茏,阳光透过松针在石阶上织出斑驳的光影,却也照亮了隐藏在草丛里的饮料瓶、食品袋。起初大家带着几分新奇,嘻嘻哈哈地用夹子夹起垃圾,可半小时后,手臂的酸胀和额角的汗珠让这份工作显露出真实的重量。当看到环卫工人推着满满一车垃圾从陡坡上艰难挪步时,忽然懂得 “整洁” 二字从来不是天然的馈赠。我们捡的不仅是垃圾,更是对公共空间的珍视 —— 那些被随手丢弃的废弃物,在海浪声里显得格外刺眼,而当它们被分类投进垃圾桶时,连海风都仿佛变得清爽了些。劳动间隙参观的老建筑,为这次实践添上了厚重的历史底色。英国领事馆附属建筑旧址的红砖墙爬满常春藤,木质百叶窗在风中轻轻作响,讲解员说这栋百年建筑曾见证过烟台开埠的风雨;不远处的美国领事馆领事官邸旧址,廊柱上的雕花虽已褪色,却仍能想见当年的气派。站在这些建筑前,触摸着被岁月磨平的石阶,忽然明白烟台山的每一块砖都在诉说故事 —— 既有近代史上的屈辱与挣扎,也有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
最让人动容的是烟台抗日烈士纪念碑。洁白的碑体在苍松翠柏间矗立,碑文中 “为国捐躯” 四个金字格外耀眼。讲解员指着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讲述着胶东儿女在烽火中保家卫国的壮举。那一刻,身旁同学的沉默里带着千钧之力,我们刚刚清理过的草坪、擦拭过的栏杆,都因这些英烈的守护而更显珍贵。
离开烟台山时,夕阳为建筑群镀上了一层金边。回望这三天的经历,捡垃圾时的腰酸背痛与参观时的心灵震撼,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实践记忆。我们不仅用双手擦亮了这片风景,更用脚步丈量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海拔。原来社会实践从不是简单的走走看看,而是让我们在劳动中体会责任,在历史中汲取力量 —— 当我们懂得珍惜脚下的土地,才能真正读懂它承载的过去,也才能更好地守护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