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重症监护室的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2 15:29

重症监护室的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重症监护室(ICU)的心得体会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既真挚感人,又符合实际情况,并能够引发读者共鸣或思考:
1. "明确写作目的和中心思想:" 你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是分享在ICU的亲身体验(作为患者或家属)?是表达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敬佩和感激?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悟?还是对现代医学的思考? 确定一个核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叙述和抒情。
2. "选择合适的视角和切入点:" "患者视角:" 可以写自己在ICU的恐惧、无助、疼痛、迷茫,以及感受到的关怀、希望和康复的喜悦。重点在于个人感受和生命体验的深刻变化。 "家属视角:" 可以写等待时的焦虑、担忧、绝望,与医护人员沟通的经历,以及最终看到亲人康复或面对现实的复杂心情。重点在于情感冲击和家庭关系的考验。 "旁观者/志愿者视角(较少见,需谨慎处理):" 可以写观察到的ICU环境、医护人员的辛劳、患者家属的状态等,表达敬佩或思考。 "选择一个具体、有代表性的切入点",比如一个感人的瞬间、一个艰难的决策、一次与医护人员的交流等,以此为中心展开。
3. "内容要

在ICU里挣扎了21天后的10点感悟,句句令人发醒!

最近,一位90后姑娘用文字记录了自己在ICU挣扎了21天的故事后,分享网络立刻引起关注。她在鬼门关里走了一趟后,总结了10点感悟,句句令人发醒!

2017年11月5日,因为要考试,熬了2天夜,嗓子开始有点不舒服。

2017年11月10日,身体开始发冷,头晕,非常难受。

2017年11月11日,起不了床了,请假。血尿、头晕,想吐,脖子疼痛。

2017年11月12-14日,去医院检查/住院,医生在观察完病情后认为非常严重,并开具了病危通知书。

2017年11月15日-19日,已经无法下床了。大小便都需要父亲帮忙了,意识越来越模糊,昏睡。

2017年11月20日,完全昏迷,病情进一步加重,转入ICU。医院也告知我父亲,至少准备100万,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017年11月21日-23日,在昏迷了两三天后,我竟然出现了奇迹,开始恢复意识。

2017年11月24日,已经完全清醒,并且我已经能和医生做一些简单的言语交流。

2017年11月25日,血小板恢复正常。

2017年11月29日,转入普内科。前后在ICU住了10天,护士都不相信我已经回来了。

2017年12月5日,出院。

在ICU挣扎了这么多天,在鬼门关走了一回后,很多人问我有什么感想,于是我总结了10点感悟:

1. 如果有条件最好给自己买一份保险。这个病来的很突然,就在生病的前几天,我还跟朋友在讨论准备买重疾险。因为没有买,才导致这一次资金上差点出现问题。所以第一还是想告诉诸位,有条件一定要买保险,尤其是重疾险。

2. 请一定要相信医院的医生。不管是在哪里,不管生什么病,请相信正在给你医治的医生。

3. 请体谅医院里面的护士。很多护士,尤其是ICU的护士,都是非常年轻的,他们有的可能刚刚毕业,也跟我一样怀揣着梦想在这个城市拼搏。请相信他们的专业,相信他们跟你一样,都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4. 无论如何,一定要配合治疗。这是对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最大的安慰,也是给医生护士最大的方便。大家才能更好的帮助自己。

5. 请相信人善天不欺的道理。我在医院我看到太多这样的案例。大家互相帮忙,互相照应,仅仅只是“同病相怜”的陌生人。

6. 请选择一个适合你自己的信仰。至少在临终关怀这一点,他真的太重要了。对于生者对于死者都很重要。

7. 请多看点有关死亡的书。比如《西藏生死书》等等。一定不要避讳死亡这个话题。

8. 要正视和相信科学。不要觉得心跳起搏器、血浆置换、呼吸机等等都是有问题的。

9. 请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其实在医院,我碰到很多病人,尤其是老人家并不会使用互联网。

很多医院他们都已经实现网上预约挂号,网上排队、网上查结果等等多种功能了。但是我看到很多人会在那里拼命的排队,而给一些真的有需要的人造成极大的不便。

10. 请多做一些养生。我这里想说的养生并不只是身体上的养生。更多我想说的心灵的养生。处处与人方便,多交朋友。遇事不要着急,镇定对待。

我始终相信身体的疾病是可以治愈的,只要不是年老失修,正常的疾病一定是可以治愈的,关键是自己的心态。

除了相信医生护士,也要相信父母亲人,更要相信自己。不管这个世界多么糟糕,但真的遇到困难时请你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

本文参考资料:公众微信号:眼睛姑娘(yanjingguniang10)。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值班主任:杨小明  本期编辑:鲁洋

一线专家云端总结方舱医院运行经验、重症患者救治心得

本轮疫情,上海抗疫至今,方舱医院运行有什么经验?救治重症患者有怎样的心得?在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新冠疫情下医疗救治及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一线专家云端共同交流医疗救治及应急管理能力。

作为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带领团队先后接手6家方舱医院,按时完成14个场馆的交付使用。陈尔真围绕方舱医院的运行特点、医疗及运行保障面临问题、方舱医院的医疗急救体系以及方舱医院的运行保障体系等方面,剖析了方舱医院医疗救治面临主要问题和资源需求,从机制、流程、技术上进行应急管理、科学管理和精细管理总结了经验。针对常规医院医疗救治和资源需求等方面问题,陈尔真认为,应有序增加门诊服务供给,满足患者诊治需求。他强调合理安排各类资源,保障院内物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先群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不断提升附属医院疫情防控的医疗救治及应急管理能力。各附属医院进一步优化面对疫情的综合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发热门诊建设,筑牢扎密疫情防控的安全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潘曙明从复兴馆方舱的建设概况、管理运行、管理成效等方面展开阐述。据悉,和其他方舱不同的是,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在外籍感染者管理方案上做了一些创新,成为医疗管理领域里的精细化管理的探索。对于方舱的运行过程,潘曙明说,采用更加扁平化的管理层级标准化医疗队和后勤人员配置非常关键,同时,快速实现医疗队之间的融合十分重要。他提出,必须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严格统一相关服务标准和措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分享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经验及处置优化建议。他认为,治疗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抗凝治疗、俯卧位治疗等。这位专家指出,对于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插管时机宜早,保证患者氧合;医护人员应及时处理患者的原发病,强调多学科协作。

亚定点医院是上海根据本地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开展的针对性的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先后担任了世博方舱医院、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总指挥。他介绍了亚定点医院在救治重症患者方面的一些经验。郑军华说,亚定点医院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做好上下游的衔接,特别是在人力、场所、设备等方面,要积极地进行针对性调整,同时制定合理的流程,切实做到重症患者能够早期、及时、有效地转移到定点医院,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完)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来源:作者:中新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