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02 15: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话剧《杜甫》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文章更深刻、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 "明确中心思想/核心感受:" "首先问自己:" 这场话剧最让你触动的是什么?是杜甫的诗歌才情?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他颠沛流离的苦难人生?是演员的表演?还是舞台艺术的呈现?或是剧作本身的主题? "确立核心观点:" 基于你的感受,提炼出一个清晰、简洁的中心论点或核心感受作为你文章的灵魂。例如:“话剧《杜甫》通过[某种表现手法],深刻展现了杜甫‘诗圣’称号背后的家国情怀与个人苦难。”
2. "结合具体内容,避免空泛:" "引用细节:" 不要只说“很感人”或“表演很棒”。要具体指出是哪个场景、哪句台词、哪个动作、哪个道具让你产生了这种感觉。例如:“当演员念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背景是[具体描述背景],演员[具体描述表情/动作],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对国家残破的痛心。” "分析人物:" 分析杜甫这个角色的塑造。他的人物性格是如何通过表演、台词、舞台设计展现出来的?他的转变(如果有的
话剧《杜甫》剧照 李春光 摄
“1991年‘诗仙’李白‘走上’了北京人艺的舞台。2019年‘诗圣’杜甫也‘走上’了这个舞台。两位大诗人在这里相聚,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因为郭启宏先生。两位诗人的剧本都出自于郭先生的妙笔。郭先生生花般的语言鲜活了两位诗人。”作为话剧《杜甫》导演兼主演的冯远征这样说道。2019年,由著名编剧郭启宏创作的话剧剧本《杜甫》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这也是继《天之骄子》《李白》与《知己》组成的“文人三部曲”之后他又一次将创作对准了“文人”。“千秋诗史杜,独立自苍茫。”8月14日至25日,首都剧场再度上演这部原创历史大戏《杜甫》。从一代诗圣的伟大精神到一个文人的真实可爱,北京人艺舞台上的杜甫是观众心目中熟悉的诗人,也是大家所不知道的凡人。
“子美没有李白潇洒,没有高适显达,没有苏涣乖张,有的是冷落、排斥、嘲笑,但他即使死后也绝对有一次机会笑傲诗的江湖!原来这正是我的初衷。”郭启宏笔下的杜甫,不是用著名诗篇去解读作者,而是通过对其所遇所感等精神的描写,塑造出一个立体鲜活的人。作品从“安史之乱”后杜甫的遭遇写至他去世。其中既包括了他仕途的坎坷,生活的困顿,也有他与严武、高适、李白、苏涣等同时代其他文化大家的相交与相离,更有他面对现实生活内心的痛苦与豁达。“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在仰视‘诗圣’,但这部戏我们是在平视他。他的人生比较坎坷,但是我们在舞台上并不是渲染这些悲苦,而是展现他苦中有乐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胸怀。我们的文艺作品就是要传达生活中的真实与希望。”冯远征表示。
一部描写文人的作品,如何让它在舞台上讲故事的同时更有文化内涵,还要兼具可看性,《杜甫》为此做出了多种尝试。既有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浪漫写意,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歌的世界,也有如第六幕“梦中梦”等层层空间之下,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还有去繁就简的现实描写,“比如观众熟悉的‘三吏三别’,我们用了白描的方式,去掉一切氛围的渲染,就在客观地讲一个残酷的现实。让观众自己去对世间悲苦产生认知。”冯远征说道。舞台上着力打造一个诗人的世界,舞台下也有互动和延伸——为了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从剧目开演前十五分钟及幕间休息期间,剧场都会播放由濮存昕等朗诵的杜甫诗歌。
时隔两年,重新打磨的《杜甫》再次出发,在很多细节上都有了调整。“我会在一些段落把激情放下一些,比如杜甫最后的一大段独白,要减轻苍凉悲壮的感觉,加强洒脱的感觉,让情感的爆发点在后面。我也会在其他演员身上提出这种要求,让大家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更符合人物。”冯远征介绍道,而剧组的每一位演员,都在用自己的积累去丰富人物。虽然是古装戏,但先理解后表达的台词,让观众既感受到古人的韵律,又能代入今人的感受。杨明鑫饰演的严武,于震、孙骁潇饰演的高适,鲍大志饰演的苏涣,刘智扬饰演的李白以及剧中的女性角色——张培饰演的杜甫夫人、梁丹妮饰演的严母等这些围绕在杜甫身边的人物,一起构成了他生活的时代和他与人和环境的关系,唤起后人对诗人和传统文化的永远记忆。
大剧场正在火热上演历史大戏《杜甫》、北京人艺的小剧场舞台同期上演着一部情感力作。8月13日至25日,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同期上演小剧场话剧《性情男女》。这部作品首演于2006年,由著名作家徐坤执笔。2019年由韩清担纲导演复排上演,在保留原有丰富呈现的同时,也给予观众更多当下的解读。今年再度归来,该剧在阵容上既有十五年前的原班人马也有新人加盟,杨佳音、程莉莎、黄薇、伍宇辰柠四位演员的全新组合为这个打磨了十余年的作品增加了新的看点。虽然北京人艺小剧场舞台上情感题材作品并不少见,但《性情男女》无疑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部。该剧以现代生活的视角揭示出日常表象之下的复杂冲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透视生活中的变与不变。
据了解,近期北京人艺在严格做好限流、测温、扫码等防疫工作前提下有序组织演出,演出期间所有演职人员、剧场保障人员定期核酸检测,加强公共区域清洁消杀通风,力争为观众打造更为安全有序的观演环境。
作者:张悦
来源: 《中国艺术报》
刚刚,舞剧《杜甫》亮相十二艺节舞台,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座无虚席。舞剧意象化地讲述和呈现了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细腻而深邃地刻画出了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的悲悯情怀。
风急天高,清清沙白。一位历尽沧桑、坚毅矍铄、鬓发花白的老人独自登高远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苦难艰辛,一群群熟悉的身影,一张张权贵狰狞的脸,都映画般从他面前轻轻划过。他年迈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里渐行渐远,走向深处,走向远方,定格在那气势恢宏,风云多变的盛世唐朝。这就是舞剧《杜甫》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和意味深远的最后结尾。
舞剧《杜甫》的首尾呼应,风格相近。
幕在杜甫主题音乐声中慢慢开启,下场口的台口上,一大摞诗书表明了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坚定和信念,一束定点光,投射在杜甫年迈体衰的身上,巨大的天幕依稀呈现出斑斓的诗句影像,随着人物舞台调度的变化隐入浩瀚无垠的星空,嵌入人们的心里。这时在杜甫的身后又出现了另一个充满活力,满怀家国情怀的青年杜甫(影子)的身影,在灯光的明暗交错中,影子杜甫替换年老的杜甫,随着时空的变化,剧情慢慢延展开来。这一开头,非常奇妙,环境分得清楚,人物更替有机,时间变化合理,由此好戏慢慢展开。
舞剧《杜甫》上篇——长安十载,求官谋事为苍生。舞剧结构,人物关系,时间环境都一一展示出来,成了戏剧结构的启承关系,是戏剧结构的基础和关键点。杜甫和怀揣梦想的青年才俊来到当时这个世界最大城市长安,他“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在漫漫求职路途中,饱尝官宦权臣的轻慢和傲视,杜甫的追求和理想,被残酷的现实碾得粉碎,“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愤懑与不满。
杜甫诗作1450余首,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面貌。《丽人行》、《兵车行》,是这部舞剧不可回避的经典力作,这两部诗作,深刻的揭示了唐王朝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的疾苦与奢糜的宫廷生活,深刻的历史内涵与舞剧动机十分吻合,这也给上篇舞段的建构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可能。
《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幕启,远处长安华都宫殿簇拥,丰腴的宫女衣着华丽,体态婀娜,姿色优美。随着前台的升起,女主角妃背身向舞台中央缓缓走去,慵懒缓慢的身姿裹在宽袍大袖、色彩靡丽的纱罗中,薄如蝉翼轻纱蔽体的衣裙在微风中飘逸,像睡梦中刚刚醒来的美人,从画中向我们走来,高高低低的身影渐渐模糊,她们在舞台上错落有致的舞动,或如云动,或如虹飞,或如烟起。扬举的长袖,飘曳的长裙,行曲的腰肢,婀娜的体态,飘若浮云,翩若惊鸿。
编导在动作设计上特别的精致细腻,雍容华贵,生动描绘出一幅唐代宫廷奢侈生活画卷,取得了追魂夺魄的艺术魅力。女主角妃由于服装的原因,前面一段几乎没有较大幅度的动作设计,当这群典雅华美的女子脱下宽大衣袍,只见其“态浓意远淑见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编导给妃设计了一段非常有唐风宫廷韵味的舞蹈,把虽身处深宫的妃女追寻向往春光的强烈意愿展示得惟妙惟肖。
在气势恢宏的宫殿里,在妙曼琴瑟的雅乐声中,在婀娜多姿的舞姿当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盛世唐朝,看到了深受唐明皇宠幸的杨玉环表演的《霓裳羽衣舞》, 感受到唐代著名并流行极广的“ 绿腰”舞,“慢态不能穷,繁姿曲时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莹风”的风韵。我们在那收放自如,动静有致的身体语言里,领悟和解读了盛唐乐舞的精彩与辉煌。
在《兵车行》舞段里,编者没有用更多的舞蹈元素和肢体语言,而是用深沉,低姿,有强烈顿挫感的动作和步伐,反复重复单一动作的表现形式来强化所表达的主题。一架抽象的巨大车轮,在众多被禁锢壮丁的簇拥下,一步步艰难的前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不相见,尘埃不见咸阳桥”。
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年连征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杜甫踌躇满志,怀揣理想,十年长安报国志,他看到宫廷腐败,战乱不断,人民生命遭受涂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奔走呼喊,想尽一己之力阻止战争的车轮,挽救人民于灾难中,却被战争的尘嚣吞噬和掩埋。
在以上几个舞蹈段里,编导实现了她们的初衷和设想,使得一首首诗歌故事,变成了一幅幅可视可听的画面,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使得我们离这位熟悉而陌生的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又那么近。既感受到了杜甫人生道路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又看到了对唐玄宗后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生活腐败的深层揭露和鞭鞑。
在下篇——弃官归隐舞蹈段落中,编导的创新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延展。七人舞空间的运用十分巧妙,七个圆形的高台,七件宽大的官服,演员时而走出官服时而又躲藏在官服其中,时而在高台时而又跳下高台在舞台上表演,为了剧情的往下发展,又巧妙的设计让剧中角色权最大的官服升至空间的高处,寓意和揭示了唐王朝中后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官宦勾结,腐败堕落的本质。从舞美装置上来讲,也为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段舞的动律选择也比较新颖,揭露了贪官污吏们贪得无厌地啃噬,隐喻唐王朝的衰败和没落。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及衰的重要转折点,之后,这个伟大的王朝慢慢的倾斜最后坍塌。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编导选编了以男子群舞为主的弓箭舞——兵进长安。舞美装置营造了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双层表演区,为演员的表演、剧情内容的意境表达、观众的审美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在巨大的唐朝宫殿亭台的高处,妃子和宫女歌舞升平,翩翩起舞。
然而,在舞台压缩成16:9的天际深处,残阳如血,黑云压城城欲摧,安禄山的大军像黑色的幽灵,向长安逼近。这一段舞刚劲有力,在黑暗中显示着刚毅,在冲杀中凸显着凶狠,在对垒中充满着血腥。弓箭在军士们手里翻飞,满弓满弦,箭箭充满力量,充满仇恨。在打击乐纷乱的打击声中,军士们左冲右突,在摧枯拉朽的强大攻势下,长安陷落了,庞大的唐王朝走向末日。观众通过直观的视听效果的感受,了解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历史,了解中国历史上曾经的腥风血雨。
在经历了人世间无数的苦难和艰难后,在前途渺茫兴国无望的痛苦中,杜甫带着对衰落王朝的绝望和对家人的思念,背上行囊回到了贫寒却温暖的家。杜甫在这几年间,寄人篱下,生活依然清苦,他写道:“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它用一些生活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到了秋风暴雨时,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寒舍瘦妻,无言以对相拥而泣,这是家,是温馨的港湾,是能够让他得到暂时宁静和解脱的精神家园。多少年的想念与苦楚,都在这段如泣如诉的双人舞段中得以宣泄和抒发。
初春的阳光把千壑良田染成一片翠绿,田间劳作的人们踩着湿润的泥土,吮吸着春的气息,播种着丰收和希望。优美的大提琴的旋律和弹拨乐的融和交织,为场景的渲染形成了完美的绝唱,音乐的强度和动作的幅度都到达了舞剧的极致。杜甫像个调皮的顽童,光着脚在田野中奔跑、跳跃,享受着自然的美,田园之美,天乐之美。置身于春光无限田园般生活的杜甫,与劳动者踏歌起舞,释放着心中的爱和欢悦,“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任由春雨打湿脸庞,淋湿全身,荡涤他所经历的苦难和伤痛,他在这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源于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希望和价值。
舞剧《杜甫》的尾声,整个的剧场就像一幅巨大的屏幕,回放了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的一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到了从身边经过的芸芸众生,想起了曾经气宇轩昂,满怀壮志的自己,想起妻子为他背上的装满诗书经典和对未来生活憧憬的行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想起了曾经的远大抱负。他看见了田野和山岗春意盎然,民众安居乐业,看到了炊烟缭绕,万家灯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把对这个国家、人民和生命的热爱和期待都融进了千古绝唱的雄宏诗篇里。
作者:毕富纯(重庆市舞蹈家协会主席)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