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搞定《革命读书笔记》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02 17: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革命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结构清晰:
"一、 读书笔记的基础:"
1. "认真阅读原著:" 这是写好读书笔记的前提。要仔细阅读革命相关的书籍,理解其主旨、内容、人物、事件等,并做好标记和批注。
2. "做好详细记录:" 在阅读过程中,要记录下重要的观点、精彩段落、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以及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记录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
"关键句摘录:" 记录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
"段落概要:" 简要概括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
"人物分析:" 记录对书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历史作用的分析。
"事件梳理:" 梳理书中重要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心得体会:" 记录自己的感受、思考和启发。
3. "形成自己的理解:" 读书笔记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二、 作文写作的关键:"
1. "明确主题:" 确定作文的中心思想,例如:对革命精神的感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对现实意义的思考
品一本好书 伴自己成长——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好书,品书中之精华,伴自己成长。最近,阅读了日本佐藤学教授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从“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一一中小学的实践”四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学校里、教室里正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本书所介绍的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仔细阅读后,我收获颇多,下面我谈一谈对于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启迪。
一、润泽课堂,愉悦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里的革命关乎孩子每一步成长。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的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的心态是开放的,是无拘束的,教室里也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更简单起来。”读后,我身心愉悦。是呀!润泽的教室多么让人向往,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们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老师是温柔的、和蔼可亲的。孩子们和老师都如沐春风自由自在,多么令人向往。读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我的课堂,气氛好像过于严厉,一节课总是担心孩子对知识的掌握不清楚,反复强调,孩子们却总是沉默不语,好像自己越是严厉孩子们越是“冷静”。老师和学生都失去了应有的愉悦。随后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改变了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之后,让孩子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海底奇异的珊瑚还有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呢?”画面是有限的而孩子的想象确实无限的,他们打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的的说着自己心中珊瑚的各种姿态,课堂尽显愉悦,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享受知识的快乐。在今后的课堂中,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到课堂的欢快,感觉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发挥自己的思想,让他们在“润泽课堂上”怒花绽放。
二、注重倾听,追寻妙趣倾听“异响交往”的话语。京都大学的哲学家、诗人坿原资明先生在《词语交往论》(五柳书院)一书中对“交往”的四种分类给我们以启示。他划分的四种交往类型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和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课堂上,我们老师总是按自己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一旦出现“异响交往”我们老师总是想岔开话题,那么一旦被老师忽略在外,孩子们就不会有第二次发言,因为是谁都喜欢被肯定。这周我们学习第四单元,主题是“预测”,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想像故事接下来会怎样。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结尾处我让学生想一想:这个老屋回倒下吗?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顺着故事的情节继续预测下去“不会,还会有其他的小动物来寻求老屋的帮助”“下雨了,猴子没有安身之处,就来找老屋帮忙。”“老屋他那么慈祥、那么善良,一定会一直帮助这些小动物的。”......突然一个异常的声音传来“老屋终究会倒下的。”我被这“异常”的声音弄得不知所措,于是也向书中的一位老师学习,问他“你这想法是从哪来的呢?”这个孩子说“书中说这个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窗户都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如果再过很长一段时间,它一定会倒下的。”我为之一振,说道:“是啊,也有这种可能,老屋年久失修总会倒下,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让它一直都为别人提供帮助呢?”他想了想说:“我想那些得到过它帮助的小动物会从四面八法赶来,修补这个有爱心的老屋,互帮互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对我们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
三、综合学习,创新探索综合学习的诞生和乐趣。如果老师作为一个市民而生活的话,那么需要和学生一起探究的课题比比皆是。如果去社区,我们就会发现诸如环境、福利问题、人权问题等等,比如:我们市区西面的水质感觉没有东边的水质好,净化过的水烧开后会出现一丁许白色的漂浮物,什么原因呢,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可以以此展开“综合学习”,制定目标,然后走访、调查、研究,或许就可以帮助我们学生了解一个个社会问题。“综合学习”绝不是一个困难的领域,关键在于一定要有一个普通市民所应有的、能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主题,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教学至今我也没有组织过孩子进行一次“综合学习”,这对老师的知识和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起来,还值得我去学习和探索。《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先生的教育理念之深刻,研究范围之广泛,作为一名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得不断学习,不断探究,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自己的课堂也发生“静悄悄的革命”,将不断的从书中汲取知识,切实落实区局提出的“品质教育”的课改理念。(临渭区南塘小学 惠培娜)
谱写壮阔的革命历史传奇——评徐贵祥长篇小说《英雄山》
作者:孔立文
军旅作家徐贵祥多年来深耕战争历史题材,对于个体生命与战争历史、日常经验与极端经验的体悟和书写都极具个性和深度。他的最新长篇小说《英雄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分为《穿插》《伏击》上下两部,各自成书,前后呼应,互为补充,从“一正一反”“一明一暗”两个英雄人物的视角,谱写出壮阔的革命历史传奇。
追根溯源,探求英雄出处。尘世间没有天生的英雄,英雄的养成是渐进式的。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作家没有止于英雄叙事,而是用细腻的笔触,以接地气的方式,艺术再现了英雄的成长路径。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可以称为凌云峰,只不过《穿插》中是真凌云峰,《伏击》中是假凌云峰。真假凌云峰阴差阳错角色变换,这本身就是难得的戏剧性反转,从另一侧面印证英雄养成的复杂与真实。在人物细节刻画上,作家着力关注个体价值判断的多样性,特别关照人物内心的悸动与波澜,在历史视野之下努力探寻英雄人物的成长轨迹。英雄是鲜活的个体的人,既有七情六欲,也有爱恨情愁。比如易晓岚,这个人最初没什么觉悟,甚至有些反动,他内心纠结、挣扎,思想不断反复,而这恰恰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他不懂政治,但在西路军归队人员学习班培训期间,以及在之后遂行作战任务中,他在思想上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净化和洗礼。易晓岚一次次把自己当成凌云峰,在内心深处不断地实现真正的角色转换。
拨云见日,挖掘力量源泉。在《英雄山》中,真假凌云峰披荆斩棘、无畏生死的英雄壮举,悲壮激昂,撼动人心。为什么真的凌云峰身困国民党阵营仍信念如钢?是什么使易晓岚从一个潜伏于共产党队伍中的国民党特务,最终成长为共产党员,成为与真的凌云峰真假难辨的“穿插英雄”?那是信仰的力量。英雄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信仰与责任铸就的坚强意志。真假凌云峰两位主人公,最终选择的都是为人民谋幸福。民心所向,才是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正如小说中凌云峰所说:“我们穿马克思鞋,走革命路,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贫穷,让更多的人不穿草鞋。”这一崇高信仰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就是一面镜子,警示我们要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忠诚履行职责,勇于担当作为。
回望历史,找寻革命初心。作者以文学的方式找寻共产党人的初心,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和铭记这段历史,更是一种警醒和反思。我们党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曾经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一部作品分作两部来写,《英雄山》无疑具有突破性的叙事价值。两部作品一个主题,两个叙事者均采用第一人称,最后又皆转为全知全能的灵魂叙事。多重视角之下,整个故事虽然迷雾重重,谍影丛生,但却立体多面,震撼人心。小说中众多人物关系相互勾连,爱恨情愁交织缠绕,真假虚实精彩纷呈。小说结构精巧,语言晓畅,文字幽默,看似自然随性,信手拈来,实乃饱含匠心,精雕细琢。作品所承载的理想至上、不忘初心的炽热情怀,充分展现了作家对国家、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感。也正是这份责任感,使得这部具有浓烈家国情怀的文学精品成色更为本真,主旨更为厚重。(孔立文)
来源: 河北日报